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500强企业的卓越人生体验(上)

上周,我们非常幸运地获得了去扬州一家500强企业社会体验的机会,收获特别大。我们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收获:
首先介绍一下这三天的流程。
第一天:上午,我们体验了基层员工的生活,基层员工就是在生产线上工作的员工;下午我们分成几个小组去和基层员工访谈。
第二天:我们跟随公司的中层主管,上午观察他们工作,下午和他们交流访谈。
第三天:上午,公司负责人杨总为我们分享了公司高层是如何经营一家企业的,并且给上了一节如何用“人学”来解决现实问题的小课;下午我们分成小组去观察公司的4位老总是如何工作的,并和他们一起交流。
经过这三天的观察和体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卓越者和平庸者的巨大差距,而且发现他们的行为模式,非常符合课堂上老师讲的 “决定一个人能否卓越的七大信念”。因此,我们将按照卓越的七大信念来进行分享,这七个信念分别是:


一、你是否有确定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二、你是否具有行动的决定和意志;
三、你是否具有理性思维,相信因果,尊重规律;
四、内心如何看待失败和挫折;
五、你是否认为应该承担自己的全部责任;
六、你是完美主义,还是接受缺陷;
七、你是否信任,理解和支持他人。

          


一个人能否卓越,看的并不是你有多少钱,有多少权,而是你的信念本身是否卓越。如果拥有了这七条信念,并落实出来,你就肯定会是一个卓越的人。
 
信念一 “你是否有确定的人生理想和目标”
“决定你能否卓越的7大信念”的第一条,就是你是否有确定的人生理想和目标。那么,这一点在公司底层和高层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1. 底层无理想无目标
第一天:上午体验基层人的工作。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在没事情做时,就坐在板凳上发呆。唯一两眼发光的时刻,是几个人聊嗨的时候。为了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在下午访谈的时候,我就调查了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对梦想的看法。
我发现:他们对梦想的定义有一个误区。误区就在于他们觉得梦想就是白日梦。就比如说我在跟一个大概38岁的叔叔聊天的时候,他跟我说:“梦想”不是用来实现的。为什么叫“梦想”?就是“做梦”和“想”。所以,梦想就是告诉你在做梦,而梦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的用处,最多就在于“想”。在你做事情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梦想会让自己觉得有一个追求的东西,然后稍微坚持一下。所以他认为梦想就是想想,然后在自己不行的时候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但梦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认为梦想是好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下午我在跟一个哥哥聊的时候,他说自己也有想做的事情:如果有足够的钱,他想去陪着他爸。但他说这是不现实的事情。社会上很多事情是你自己无法决定的。所以只能接受现实。还有一个阿姨,她说的梦想是当幼儿园老师,但是她早就不想了。因为她认为这个梦想因为多方面原因无法实现。
所以总结起来,造成他们没有人生理想和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目标理想不确定,所以在遇到困难、遇到现实条件的限制时,就会放弃理想和目标。
2. 高层有确定的理想和目标
高层的人在做事情之前都会先确定自己的目标。先给大家举一个在扬州的案例。
第二天我跟着公司中枢部门的王总:刚到他的办公室,王总就给了我一支笔一张纸,让我把今天一天的规划写下来,各样会很清晰今天需要做哪些事情,防止出现忘记做的情况。他说这个是他的一种习惯,每天早上一进办公室,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今天需要做的事情记录下来,所以他的目标会很清晰。
再比如,第三天上午,杨总跟我们分享:要选择跟自己人生理想和目标相关的企业,这样才能达到合一。他说当时也看不到这个公司能发展到今天这样,但他觉得这个行业跟自己的目标相符。这个公司的使命是“开发太阳能,造福全人类”,要给别人提供价值。杨总认为这和他的理想相符,所以他选择了这家公司。
我们发现,这些厉害的人,都是先有目标和理想再做事情的。
3. 时间颗粒度
之前学堂老师给我们分享过一个概念,叫“时间颗粒度”:意思是我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比如:今天我的目标是把一部电影学完,这个时间颗粒度就很粗,是以天为单位安排时间的。但如果今天的目标是把一部电影学完,然后细分到每两小时要学完多少,这样的时间颗粒度就是两小时。而时间颗粒度越精细,证明一个人目标越清晰。因为时间颗粒度越小的人,越珍惜自己的时间;而他们之所以珍惜时间,核心是因为目标感非常强,所以才会很精细地规划时间去实现目标。同时,我也发现,时间颗粒度越精细的人,也往往越卓越。
比如,很多优秀的律师是按小时收费的。为客户解决问题一共用了多少时间,每个小时都干了什么。他们的时间颗粒度就是小时。
还有时间颗粒度更细的,比如酷爱英语的创始人艾力,他有一篇文章叫做《34枚时间金币》——把每半个小时当作一枚时间金币,一天除去睡觉的7个小时,还剩17个小时,就是34枚金币。那你该如何去安排这34枚金币?每个金币都要做什么?他的时间颗粒度就是半小时。
时间颗粒度更细的还有王健林,他是以十五分钟为单位。每十五分钟要干什么?或者做一件事情需要几个十五分钟?都是以十五分钟来规划的。
还有更细的,就是比尔盖茨,他的日常会以5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比如,五分钟后我要开一个会议,会议时间是五分钟,结束以后又要去别的地方开会。所以他的时间颗粒度已经达到了五分钟
还有更精细的时间颗粒度,就是按秒钟计算,像机器一样精确。当然,这个标准,人类可能做不到,但系统可以做到。比如这次去扬州,公司负责人就跟我们分享了精益生产的思维方式:即使刷鞋工人的时间也可以用秒计算的。比如:刷鞋可以分成几个环节:第一,把鞋弄湿;第二,放上洗衣粉;第三,拿鞋刷刷鞋,三个环节由三个人配合完成。这相比于每个环节都由同一个人做,每双鞋就可能节省一些时间。举个案例:如果一个人刷一整双鞋,他需要先拿起鞋子,把鞋子打湿,然后再拿洗衣粉,然后还要冲一下手再去拿鞋刷刷鞋。单冲手这个过程就要浪费2秒以上,所有环节加起来就会浪费更多时间。2秒钟看似渺小,但如果放大到整个公司,影响就很大 —— 如果一个人在一双鞋上浪费了2秒,一个人一天300双鞋,就是600秒,相当于10分钟。假如工厂一共3000个员工,如果在各自的岗位上,每个环节浪费2秒钟,每天一共就会浪费10分钟,公司一年一共就会浪费30000分钟,相当于500小时,假设一个员工一天12小时工作计算,公司一共需要多雇佣42个员工,才能完成同样的工作量,如果一个员工的月工资平均按5000算,一年就是6万,整个公司一年就需要多花费252万元!
当然,上面这种时间计算的方式,只有公司上层才有可能想到,底层员工是想不到的。上层之所以会这样看问题,本质上是因为他们有非常清晰的经营目标,需要想尽办法产生利润、降低成本,为公司的使命服务。
所以可以看出,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是卓越者共同的思维模式。
4. 对照自己
最近老师也让我们用“时间颗粒度”来规划自己一天的安排,以小时为单位,来规划一天的详细目标。比如:
10:00-11:00《海洋奇缘》跟读100句。
11:00-12:00《海洋奇缘》词汇学习50个。
这样规划后,我最大的感受是:
1、一天目标会很清晰,每小时达成或者没达成都会非常清晰的呈现出来。因为有了每个阶段的小目标,投入度也会更高。
2、时间会更紧凑,如果因为某些原因耽误了一件事情,后面所有时间都变紧了。经常会有一种还有很多事情的感觉。所以基本上也不会有闲着的时间了。
我觉得这个方法非常好用,大家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方式规划自己的一天。

信念二“你是否具有行动的决心和意志”

上面讲了,首先要确定理想和目标。但要做好一件事情,只有目标还不行。因为目标是一个方向,最后还要看行动。比如:开车从北京到上海,目标就是手机导航,而行动是实际去开车。如果光有导航而不开车,这个事情当然不可能实现吗。所以有了目标以后,还要有行动才行。而想要有所行动,就要看一个人行动的决心和意志够不够。所以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七大信念里面的第二条:你是否具有行动的决心和意志。
1. 基层员工遇到的障碍
之前说那些基层的员工没有梦想,但是这不代表他们以前没有。但是为什么后面他们没了呢?
因为自己对实现目标的决心不够坚定,导致他们梦想只停留在“想”的层面,没有行动的决心和意志。就比如:访谈的一个公司底层的姐姐:她以前想做医生,但因为自己出过一次事故,膝盖做过手术,从那之后她就畏针晕血了,觉得自己肯定当不了医生,后面就放弃了自己的目标。
这就是决心不够导致的结果。虽然她有目标,但是没有那种不实现就誓不罢休的决心,导致当她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退缩。然后就把自己的梦想封锁在“想”的层面。我觉得厂里大部分基层的人都是这样的,他们也把自己的梦想封在“想”的层面上了,缺乏行动的决心和意志。
2. 上层能不断晋升靠的就是目标、决心、行动
上层为什么能晋升到上层,就是因为他们目标、决心、行动这三点都做到了。
比如说我第二天跟的王总,他是从基层走上来的。一开始,他在基层做搬运,这种搬运的消耗还是很大的,所以一般人下班就回去休息放松了。但王总没有休息,而是在努力学习更高级的技能。平常工作休息的时候,他会去看那些操控机器的人是怎么做的。像这样不断地学习,后来刚好有一个机会,他就被晋升了,从底层的搬运工,变成了技术工。
做技术工的时候,王总依然特别努力,他每天上班前一个小时就到了,开始一天的工作。每天下班后,他比别的工人晚走一个小时。技术工的每个组都有班长,班长在每天工作结束时还要处理一些资料,所以会晚走一个小时。那个小时,王总一开始是看班长如何整理资料,后面就开始帮班长一起整理。再后来,其他班需要一个新的班长,这个机会就落到了王总身上。
因为他的愿心非常强,而且不断付出行动,努力提升自己,所以一步步走到了公司上层。
3. 对照自己
我觉得对于我来说,一开始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行动的决心和意志很弱。因为我觉得理想这个东西太大了,离现实生活太远了,所以没什么决心和意志。但是当我开始用时间颗粒度来管理我的时间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行动的意志就增强了很多。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这些事情是我能够达成的并且是融入生活的。如果今天规划的事情没完成,就会觉得有点别扭,所以一定要把所有规划的事情完成掉。在没有这个时间规划之前,如果我一天的大目标没完成,我不觉得有什么,就觉得大不了明天接着做呗,所以之前学习的进度就会比较慢。但是开始做这个规划表以后,感觉明显就不一样。学习效率和时间利用率都提升了很多。
 

信念三“你是否具有理性思维,相信因果,尊重规律”

上面说到了理想和目标,也说到了行动的决心和意志。现在就要开始说卓越者的第三个信念:理性。为什么理性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非常重要?人生旅途,大家肯定希望看见更高的山,更美的风景,去达成更大的人生成就。但是有了理想,有了行动,只能说你现在有一个开车的方向,有了开车的行动。但如果没有理性,就像是一辆发疯的车,横冲直撞,最终不仅无法达到人生目标,还会在一路遇到很多艰难坎坷,甚至迷失在漫长的旅途中。
所以理性对我们想要有更伟大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那么公司高层和底层身上的理性有什么差别?
公司高层:
因为理性的体现,最好不是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看他的一言一行,比如他在极端环境下是否能保持理性,他的理性是否落实到了日常生活当中。这次很有幸,我们可以观察到公司高层的这种理性,在接下来我将讲述在四种情况下,公司高层表现出来的理性。
1. 处理重大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理性与冷静
2017年,这家公司的一个车间着火了,火直接顺着臭氧管道吹到二层,把二层给烧了,但是因为不敢救火,避免出现更危险的人身伤亡,所以就眼睁睁看着一个车间烧没了,烧掉了一个亿的资产。
这个事情发生后,公司面了很多方面的压力,一是政府,看到企业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一定要严加管控,怕再次出现问题,所以一定会严查,停产!二是上下游企业,客户那么多的订单怎么解决,供货商那里怎么去协调。三是企业本身,比如员工士气怎么去鼓舞,毕竟出了这样的事情,员工也会思考这个企业能不能挺过去。这三方面问题都很棘手,如果是我们去面对,就会发慌,甚至怨天尤人:这种灾难为什么要发生在我的头上?!
但在当时,杨总应对这种突发情况极其冷静。他说,本身这件事情就需要冷静处理,越冷静才可能处理地越好。所以他马上去召集团队一点点地去分析、解决这个棘手的、涉及众多利益方的问题。结果很快就稳定了局面,让公司在很短时间内就恢复了生产。
为什么要说这种处理重大突发事情时表现出的理性?因为真正能够考验人的不是平时静坐谈心性的事情,而是这种突发的,需要马上做决策的事情,而这种事情一般人看上去可能就要晕了。心情很紧张,情绪很激动。无法马上冷静下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即使开始处理了,处理过程中也是各种惊慌。处理的结果也大概率不会很好,因为在做这个事情时我们的恐惧完全代替了自己的理性去思考,所以处理的结果大概率也不会很好。
2. 在竞争中体现出的理性
为什么要说高层的这个点?因为竞争当中,因为我们一般都会有一个求胜心,觉得要证明自己,一定要赢。可能一个平时看着挺理性,面对这种竞争,也会变得不理性。世界上有不少公司,在商业竞争当中失去理性,然后走错了方向,最终导致倒闭。我本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打拳击的时候,即使对面身强力壮的对手,我也要往上拼,我就是觉得我要赢,为此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判断,所以拼完之后,有时人就不行了,打完一场我缓了好几天还没缓过来。这就是一种不理性。
但是在企业竞争中,杨总这样的高层就体现出一种理性:知道我要做什么,也知道不要做什么,公司可以少赚一两个亿,但是不急,我在正确的路上走。因为这些高层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目标是什么 —— 要在这个行业长期发展,实现“开发太阳能,造福全人类”的使命。所以高层根本不急着去跟随别的企业,跟别的企业比较。例如有个企业想要打价格战,用特别便宜的太阳能电池板来抢占市场。这时公司高层就开始讨论对策,我们该怎么办。就像拳击,对面打了一拳过来,我们不可能一点反应没有,要么我不跟你比,你做我不做;要么打回去,同样打价格战,或者用其他方式竞争。
而公司的高层就决定,我不跟。如果想要打价格战你就打,反正你是赔本的,而且你产品的质量更差;我虽然贵一些,但保障了合理的利润和产品的品质,我更能够长期发展。最后,打价格战的企业因为质量还有亏损问题,倒闭了。
当听到这个故事时我很佩服,公司高层这种在竞争中还能保持理性的态度。因为中国人内心都会有一种成王败寇的心理,会拼命争取胜利,避免失败,很难在竞争中保持理性。就好比别人打了我们一拳,我们就想拼命反击。
但是公司高层就是可以很淡定,看淡对手的出招,然后做出决定,我不跟。这种在这种理性和勇气让我们很佩服。
3. 做事生活中体现的理性,例如时间规划
一个人的理性,也会体现在对生活的管理上,比如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会用各种办法规划自己的时间,例如比尔盖茨的日程已经排到一年多以后了。所以越是上面的人其实越对时间的概念更清晰。
比如说这次我跟的一个中上层主管,是负责工程动力的负责人,大家称呼他为“蒋工”。简单介绍一下工程动力部这个部门,这个部门管理工厂所有的水电,污水处理,按照他们的话说“工厂除了机台和工人,就算地面上多了一个坑,都是他们管的”,所以他们的事情就会很多、很忙。这就很考验时间规划。
当天一开工,蒋工就跟我说,我们现在要先看邮件然后做好一天的规划,然后给一些突发需要处理的事情停留出空隙,因为还要给我参观工厂留出时间。他们的时间规划极其明确。
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时间都是莫名其妙流失掉的,比如看闲书,发呆,聊天,还有一些碎片时间,觉得“只剩10分钟了,休息吧”等等。我们经常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因为都流失掉了!
我们不妨放大一点看,放到人生的角度:如果十分钟可以这么轻易流失,那么一天也可以过得不明不白;如果一天天都过得不明不白,那么我们的一生呢?岂不是也是很容易不明不白地溜走了?那我们还怎么谈论人生成功?还怎么成为卓越的人?所以对于我们人生来说,这种理性的规划就非常重要。
4. 越到高层,越关注事情,而不是情绪
这种只关注事情的做事方式,本身就是代表了一种理性。因为他们关注点锁定在目标上,而不是自己的感觉和情绪。
比如我和工程动力部的人接触,他们脑子想的都是还有什么事情,我们要怎么解决它,几乎没有什么情绪,给人一种非常井然有序的感觉。但公司底层就很不一样,有的人脸上写满了郁闷,就像是被压迫了一样;有的人感觉经常受了委屈,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而且常常吐槽。我们在访谈基层管理人员时,他们聊得最多的不是生产效率,而是如何处理下面人的情绪。
再往高层走,就是更高层的人了,他们情绪更少,活得也更开心,更有活力。
我们也很需要关注事情本身的理性。比如,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说话要对事不对人,但是很多时候还是会觉得,你对我有人身攻击,冒犯了我。比如提出一个人的问题,然后他马上回一句,你不也有吗?!或者一起做事,有人就觉得,你怎么不来帮我?是不是对我有什么偏见?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还是没有把要做的事情放在首位。正确的应对方式是:虽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可能存在偏见,但是我们还要处理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是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公司中上层的做法,就是事情更重要;而底层就会说,我的感觉更重要。甚至我要是过不好,大家都别想过好。
公司底层:
说完了公司高层的理性,那么公司底层又是如何体现出他们的不理性?
我们发现,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自己无法升职,直接归咎于上层不给机会
我们这次访谈了很多人,发现不同的阶层会对同样的问题有截然不同的回答。比如大家是不是愿意升职,想不想成为上面的管理层这个问题,底层的回答大多数都是:当然想,没有人不想往上走,但是没有机会。
但中高层就认为,我们已经提供了大把的机会,因为我们最缺的就是人才,各种人才我们都需要,我们想尽一切办法提供一些资源让他们往上走,要往上走人早就走了如果他们还不走,只能说自己本身不想走。
底层想要往上走,但觉得没有机会,一直在等别人给我提供机会。这种“等靠要”的心态,就是一种不理性的表现。因为目标是自己的,当然需要自己去争取实现。
2. 短视,导致出现很多匪夷所思的行为
工厂的底层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工资不高,但开支却很大,比如拿3000块钱的工资,居然可以买四千块钱一双的鞋子,抽一百块钱一包的烟;临到“双十一”集体出现辞工潮,辞职去送快递,赚一小段时间“快钱”,然后一把全部花掉;所有钱都用来吃喝玩乐,以及炫耀性地消费,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考虑;对于公司提供的培训机会和晋升计划不感兴趣,比如:按照晋升计划踏踏实实工作一年,就能提升一个级别,工资直接翻倍,但他们对这种机会都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什么?自己当前做的工作,壁工厂每个月是不是多给100块的工资,如果是,就马上跳槽。
3. 希望世界臣服于自己的规则,要是自己不成功就说命运的不公
在公司这几天,我们有一个感受:越是底层的人,就越会把命运的不公平挂在嘴上。比如,南北两个车间,两边都有一个人想晋升,但是一个人积极参加企业的培训,另一个就是等着。然后那个积极的人,就被晋升了,另一个无所作为的人就没有晋升。结果那个没有晋升的人就认为,领导没有看到我,世界太不公平了。
这种行为背后就有一种思维模式:希望全世界来遵守我的规则。比如这些机会就应该排好队,然后一个个向我走过来,然后让我晋升,如果没有就一定是别人对我不公平。
虽然我们身上可能没有这么明显的妄想,但我们也经常希望世界臣服于自己的规则,然后就产生了冲突。比如我觉得有一个人对我不好,我很生气。这背后就是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对我友好,不然我就会很生气。
还比如说想要赶紧让一个事情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比如这次分享,我们就会想着要赶紧把稿子写出来,一定要获得所有人的喝彩和掌声,不然我就很难受。这就是一种让世界臣服于我的规则。其实,分享是否出彩,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各位的感觉,比如稿子的质量,还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响。所以其实我们身上也会有这种希望世界臣服于自己规则的存在。
4. 只重视自己的感觉,并不在乎事实和目标  
当时问了一个主操作,为什么他不往上升,他的回复就是,越往上虽然工资越高,但职位越高压力也应该越大,就像他再往上一级是班长,他就感觉班长好累啊,上面的主任应该会更累,当时我问“如果越往上越累,是不是董事长最累”,他的回复就是“也许吧,反正电视剧里不都是这么演的吗?” 不去了解事实和真相,只活在自己的幻想里面。
再比如,和一个工作五年的哥哥聊天,他在基层工作了五年,现在还在电池生产线做一个小工人,他根本不在意是否提升,也不在意工作做得好不好,在意的重点就是下班后哪里有好玩的,好吃的地方去吃一吃。不关注完成自己的目标,只关注自己的感觉,怎么吃喝玩乐,让自己过得舒服一些。

信念四“内心如何看待失败和挫折”

刚才讲了卓越者信念的前三条:目标感、行动力、理性。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卓越者信念第四条:“如何看待失败和挫折”。
首先分享一下,公司上层是如何看待失败的。第三天下午我跟的是这家企业的副总经理,主要是负责人事方面的(大家都称她为“曾云总”)。我问了她一个问题,你害怕失败吗?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失败?
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成败取决于面对失败的反应,有的人失败后可以重新站起来,有的人失败了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比如,第一天上午,我在洗衣房体验刷鞋。这个洗衣房的主管,以前是一个医生,但后来辞职了。为什么他会选择辞职呢?因为害怕失败。在他当医生的过程中,有一次做手术出了差错,最后那个病人因为他的差错去世了。当时他受到了很多人的辱骂,医院很多人骂他,说他破坏了医院的名声,病人的家属也开始有各种投诉,还要赔很多钱。最后他崩溃了,选择了永远放弃这份工作,再也没站起来,他本来可以有个很好的前途,但是他现在只能在洗衣房当个主管。
挫折,其实是成长的机会
挫折,本质上就是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事情的结果没有符合我们当初的期待。很多时候这些不如意,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比如曾云总说她自己有段时间非常忙,压力非常大,每天晚上工作到凌晨,而且员工还对她还有些不服气,那时她其实也是不太能接受,内心有些崩溃,但是最后她还是面对了,每天非常努力地工作,然后还和去跟员工聊天,倾听员工对她的不满,然后自我反省,当她面对并解决这次挫折后,她的提升很大,知道了如何管理团队,学会了如何包容别人。
我自己也有亲身体验,有段时间我的英语学习材料是《卡由》,当时对我来说这个材料很难,我每天的目标是无字幕配音两集,每天要搞到晚上十点,而且有时还完不成,当时我觉得挺挫败的。但是背完《卡由》后我的口语进步很大,从开始一点不会说英语,变成英文交流基本没问题。所以这两个例子证明:不如意的事情,往往是提升的机会。
结合自己,我是一个比较害怕失败的人,之前我打百人组手战的时候,第四十场被一个比我矮了不止一头的女生打出界了,我当时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整个人就直接崩溃了,后面的六十场打得很不好,哭着打完的。这说明我很难接受失败和挫折。但是,我不希望自己一直这样,而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卓越的人,就必须破掉我害怕失败和挫折的模式。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解决方案
1. 对比那些经受过重大挫折的成功者,学习他们面对失败的态度
有一个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人,叫做尼克·胡哲。他生下来就没有手没有脚,只有一个长着两根脚趾头的小脚,不能走路,不能拿东西,而且总要忍受被围观的耻辱,总是会被人嘲笑,别人觉得他不可能得到正真的爱,也不可能会被人接受。可想而知,像尼克这样的人,需要面对多少挫折和失败,但是他最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完成了很多身体健全的人都无法完成的事,成为了一名全球知名的励志演说家。他曾经的挫折和失败,变成了他独一无二的天赋:他有与众不同的经历可以与别人分享,能给所有人坚持下去的力量。他已经在全球34国家发表1500场演讲,每年要接到超过三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
那尼克是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的?
第一、别人说他是一个失败者,说你永远不可能被人接受,尼克能改变这些吗?改变不了,这是他无法控制的。尼克刚开始也会在意,但这让他觉得自己越来越没有价值。后来尼克开始问自己我到底是谁,别人说我是失败者,我就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吗?不是的,尼克最后把“我可以决定自己是谁”这个问题想清楚了,所以他就不会去在意别人说什么,而是在意自己相信自己是什么。
第二、尼克说,人生就像一个旅程,你要去一个地方,就必须一步一步的走过去,过程你可能会跌倒,当你跌倒了之后怎么办?好像看似无法站起来,但这并非事实,如果你尝试了一百次,一百次都失败了,你就放弃了,那你怎么可能站起来?如果失败了再尝试,不断地尝试,总有站起来的希望,旅程就还没有终结。
第三、在尼克八岁的时候,他总是关注自己的缺陷,关注自己没手没脚,觉得自己无法别人接受,所以他会抑郁。但后来他关注的是,我还有个小腿,我还可以生活,我可以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很神奇,我很棒,他就不会陷入到自己情绪中。
以上三点是尼克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思维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
结合自己,对于第一点,我往往会去相信别人对我的评价,比如别人说我差,我就觉得自己差,但我其实可以这样想:我自己真的差吗?我需要在意的,不是别人的评价,而是我相信我自己是谁。
对于第二点,以前当我失败后,我就会放弃了,比如上次数学没有成功突破,我就不愿意再碰数学了。如果放弃,我就没有突破数学的机会了。失败后重新站起来,这是我需要像尼克学习的地方。
对于第三点,我总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但很少会真正看到自己的优点,所以平时在生活中我也会很纠结,纠结自己不够好。但现在我会每天写总结,写自己每天的进步。现在我选择每天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改变。所以,现在我很少会纠结,也变得比之前开心很多。
2、总结自己害怕失败的行为,关注自己的每一点进步
我现在每天会写日记,记录自己今天有哪些行为表现出了害怕失败,同时引导自己,不去纠结失败,而去看到我有哪些进步。我以前不太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有时同学会给我提一些建议,但我心里是很抗拒的;有时老师对我的批评,我表面上会表示赞同,但内心是抗拒的。这都是因为我害怕失败,害怕让人觉得我不好。现在,我会把这些行为记录下来,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模式。现在我会接受别人的意见,被老师批评后我不会直接去抗拒这些东西,而是会去考虑我自己是否有这个问题,如果有那就接受批评,并且想办法改进;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做错就再去和老师讨论。
3. 关注如何把这件事情做好,不要去想做不好会有什么后果
我以前遇到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都会去纠结如果做不好会有什么后果。比如打篮球,每次打篮球的时候,我不会关注打篮球本身,而是会担心自己接不到球,或者投不进球。其实,我只需要想着怎样可以多投几个篮,就算没有投进也没有关系,不需要去纠结接不到球或投不进球会怎么样。
我自己现在用这个方法,进步挺大的。比如说这两天我在生理期有时候痛经,头晕,觉得身体有些不舒服。我原来就会直接趴在桌子上,或者回去躺着,心里会有些怨气,还会纠结,为什么我的身体老是出问题,害得我无法正常学习。但是现在,我接受它,而把关注点放在“接受我的身体状态,当前的身体状态下,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这样纠结就少了很多。

如何面对别人的否定:

刚才分享了如何面对失败,接下来分享一个我在此次扬州之行的一个重大收获:学会了如何面对别人的否定。
首先,否定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单纯的否定,第二种是有建设性的否定。这两种不太一样,所以也有不一样的面对方法。第一种否定就是,别人直接否定你,为了方便各位理解什么是单纯的否定,下面就拿我自己举个例子。
比如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发明家,但之前就有人这样否定我,说“你的梦想是想当科学家、发明家,科学家需要很多的品质,至少有十几种,而你呢?你有几种?你一种都没有!我告诉你,你是不可能成为发明家的。我告诉你,不可能。你就不用想了,你是成为不了的。”
这种就是单纯的否定,大多数的这种否定都带有一些攻击性,而且也不会给你改进的建议。
第二种否定,同样拿我自己举个例子。比如,我要成为发明家,有人告诉我:“你的梦想是成为一个顶尖的发明家,但那些顶尖的发明家具有很多优秀品质,有一些品质你已经有了,但还有一些品质比较欠缺。如果你不注意培养这些品质,未来有可能成为不了发明家。想要具备这些品质,你平时就需要注意些什么,怎么做会更好一些,等等。”
这第二种的否定,就会明确告诉我哪里没有做好,我也会明确我哪个地方还需要改进。这种就比较有建设性,更多的是给你一个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建议。
那么不同阶层的人,面对否定的反应有什么不同呢?
1. 单纯的否定
第一天下午访谈基层员工的时候,当我们问到“平时让你觉得最开心和最难受的事情分别是什么”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员工就回答说“平时让我觉得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工作做得好,被领导表扬的时候;让我觉得最难受的,就是被领导批评的时候。就像今天早上开班前会的时候被领导批评了,我一直到现在还是觉得非常不开心。”
那天上午的班前会我们也去体验了,其实班前会上的批评并不是单纯的否定,组长在说问题的时候还是会告诉他们那里做的不好,算是建设性的“否定”,语气也会比单纯的否定好一些。也就是说,如果这种建设性的否定都可以让他们难受那么久,如果是单纯的否定,应该会更严重,他们可能会郁闷很长时间。
那公司高层在面对单纯的否定的时候,反应如何呢?
有一个老总说,“我之前也面对过这种否定,遇到这种没有价值的否定的时候就直接无视就好了,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我自己在做什么”。她就不会在意别人的这种看法,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面对这种单纯的否定,我以前就会比较难受,觉得自己很差,觉得自己不行,会自我否定。受别人否定的影响比较大,之前还有几次因为梦想被人否定,心里就产生了一些疙瘩,导致后来我把梦想憋在心里,不愿意和别人说。
那个时候我非常在意别人有没有否定我,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如果否定比较严重,我可能会在心里难受几个小时。这种反应就和那些底层的人非常相似。
在扬州听完那个老总的回答之后,我现在没有以前那么在意别人的否定了,自己现在对于这种否定的应对方式,已经向那些高层人的思维方式发展了。而且,经过那次的谈话,我心里的疙瘩也解开了很多,比如我现在就比以前敢在别人的面前讲我的梦想了。
总结一下,对于单纯的否定,应对方式就是直接无视就可以了,只要你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对于实现自己的理想有帮助就可以了。
2. 建设性的否定
对于建设性的否定,那些底层的人也很难接受,刚才在讲第一种否定的时候已经提到,他们被领导批评之后很郁闷,尽管这种批评是建设性的。
那高层是怎么面对这种建设性的否定的呢?
其中一位老总说,“对于那些直接否定你的,没有什么用的话,你直接无视就好了,但是对于那些说,你这么做不行,你需要怎么做才更好。遇到这种否定就需要重视了。对于给你提出的改进意见,就需要去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存在这个问题,然后按照他的改进建议尝试一下”。
类似的还有另一个老总的案例。当她面对底下的人的不理解,说她不行、做不到等,这些否定的时候,她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知道自己这么做是对的,所以她就直接无视掉底下人的否定,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向做;后来当公司负责人杨总跟她说你这里需要怎么做会更好的时候,她就会很接受,并且按照杨总的建议去执行,因为杨总告诉了她哪里需要改进和提升。
这就是高层面对有建设性的否定的反应。大家可以看到,底层和高层的反应差距很大,高层在听到这种建议之后不仅不会生气,而且还会去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改进自己的做事方式。这说明,高层的人会很喜欢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且改进这些问题,因此他们也会很接受别人给他们提的建议。甚至别人没有说他的问题,他们也会主动去找出问题并且改进。
我以前在面对这种否定的时候,经常会进入到我刚才提到的模式里:一听到别人的否定,我就会觉得我自己好差,觉得自己没用,就会自我否定,导致我自己的自我价值感很低,没没有安全感。做事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自信,非常害怕做错事情,什么事情都不太会去自己做,更多地是听别人的安排。尤其是在做一些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的时候,比如像这一次去扬州的访谈,要是我以前可能就不敢去一个人去跟别人沟通。
现在我会比之前有改善,在面对建设性的否定,就不会那么容易进入原来那种模式里去。并且我也自信了很多,会主动做事了,不那么害怕别人的否定了。
比如,以前要是遇到像今天这种分享,比如一个星期前接到的通知,在那个星期里我的心都是悬着的,非常紧张,在准备时我也不可能主动提出,要负责哪一个方面的内容。现在我就没有那么紧张,只是认真地写自己的稿子,写完了就学英语,没有觉得心是悬着的;并且这一次的分享,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我也是自己主动说我负责哪一个方面的分享稿。从这些案例就可以看出来,我现在比之前自信了很多,不那么害怕别人的否定了,并且做事比之前更加主动了。
(未完,后文请看《500强企业卓越人生体验(下)》)


昭明书院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