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运动,需要从“心”出发(下篇)



接下来我将重点分享如何教孩子运动,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看看大家能在这个视频(没有腿的摔跤手 )里看到什么?(文末有视频下载链接)

看完这个视频相信大家都会被这个孩子身残志不残的品质所感动,的确我们练习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真正的体育精神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正面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去影响和鼓励更多的人,这个视频做了很好的诠释。但站在一个教练的角度,我看完这个纪录片想的最多的却是这个孩子的教练每天面对这样的孩子会在想什么呢? 家长也可以换个角度去想一想这个问题,如果这个是您的孩子,您会如何看待这个孩子?

作为教练,很重要的一点是相信孩子内在的潜力。

有时候一个孩子最失落的时候并不是犯错误,而是没人相信他能够改掉错误,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抛弃。就像视频里的孩子,所有人都嫌弃他,没人会相信他可以成功,这个时候他需要的并不是同情,而是相信。只是这个教练做到了,教练没有用看一个残疾人一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孩子,他相信这个孩子只要愿意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也一定会成功,虽然这个成功也许并不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胜利,但是能够战胜自己,接纳自己,对于这个孩子而言就是最大的成功。在教练的眼中每个孩子是平等的,因为他相信每个孩子的潜力和未来的可能性,这种发自内心的相信会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被信任。这也是我认为家长们最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总是习惯性嘴巴说相信,行为上却对孩子充满质疑。这一点也是我认为教孩子运动的重要基础————相信孩子可以做到。

在学堂孩子们练习运动的过程中,我比较习惯去观察孩子的神态,通过孩子在运动中的神态去判断整个人的状态,对于那些状态不好的孩子。我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安静地站在孩子的身边像个观众一样,只是这个观众不会说话,不会表扬,只是微笑偶尔伸出大拇指,给予肯定。你会发现孩子的状态会慢慢转好,这就是相信的力量。以前有人问我怎么教运动,我经常说的一个词是陪伴。

这个时候有家长可能会想,我的孩子因为小时候的教育出了问题导致现在出现了更多的问题,我很难再去相信孩子而且总在纠结孩子的过错。

相信这是困扰很多家长的问题,孩子小时候的地基没有打好,你就忙着搭房子结构,现在房子成了危房你要怎么选择?是将就一下修修补补继续住,还是推倒重建?继续住你觉得不踏实,因为孩子的问题老是反复;推倒重建,你觉得等不及,也不想费这么大劲,怎么办?只有一条路,就是相信自己可以改变。大部分家长都是焦虑的服务购买者,只是想把自己的孩子委托出去,当你连改变自己的心都没有的时候,孩子哪来的力量去改变自己。

所以,教运动之一——相信。 

大部分孩子都有一个惯性就是尽量挑自己喜欢的事情做,避免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运动中也一样,练习自己喜欢的运动动作就很开心,练习自己不喜欢的动作就开始烦躁。为什么呢?这种惯性其实就是从小养成的一种感觉型的心态。从运动的角度,我的做法是我不提喜欢和不喜欢,只关注你的投入度,而且从孩子最容易投入的事情中入手。所以,能够持续让一个孩子投入其中的事情,一定是这件事情对于孩子而言很有价值感,这种价值感让孩子能够想去拥有,哪怕是那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孩子喜欢玩游戏,也是因为他们在虚拟的游戏世界得到了在现实世界得不到的价值感。

如何体现一个孩子的价值呢?我们可以先把门槛放低,如果孩子们在一起玩一个游戏,只要每个孩子都能全情投入的参与,让这个游戏越来越好玩,那么对于每个参与的孩子而言是不是都应该有价值呢?这种价值对于那些不喜欢运动的孩子而言很容易就得到。有一次,一个妈妈带着孩子来问我问题,孩子身型很胖,不喜欢运动,但是在妈妈问问题的过程中,这个孩子一直在看学堂的孩子玩游戏,而且笑个不停,从他的笑容中看到了孩子有想去玩的动力。

所以,游戏在我的教学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游戏我把它理解成动起来的表演,相信孩子们都对表演都有兴趣,只是在这个动起来表演中加入更多的元素,比如:团队、竞争、成功、失败等等,这也是让游戏不只是单纯的傻玩,而是让它更多地呈现出对孩子心灵上有帮助的一面。

游戏听起来很简单,大家也都可以玩,但是怎样让一个游戏真正让孩子们全情投入到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价值,融入到团队呢?这是设置游戏的关键。下面是设置游戏比较关键的点:

大家来看一下这张图,按照技能、挑战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人们的常见行为模式总结为上述八种。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做技能适中、挑战适中的项目时,一个人更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当目标对一个人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他的技能可以初步胜任这个目标的时候,他开始投入心力, 环境也逼迫着他作出回应,这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体验到人类最美妙的感觉——心流。反之,在低挑战、低技能以及高挑战和高技能的时候人反而容易进入焦虑、担忧、冷漠、厌倦的状态。所以作为老师要根据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心理状态来设计以及调整游戏的难度。

在设置游戏的时候要考虑锻炼到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协调性、稳定性、平衡性、力量等。前面有提到过当孩子在游戏中孩子的身体很容易放松,在放松的状态下他更能感受自己的身体。所以我们可以把平时练习的基本功的动作融合到游戏中去。比如:我需要孩子去体验前滚翻快和慢的区别,我就需要在游戏中加入快和慢的节奏。

同一个游戏只要老师的关注点不一样,就可以让游戏马上变的不一样。

比如前面放的前滚翻冰解冻的游戏,如果老师的关注点从身体转向心态,就可以马上让游戏换个方式,孩子的心态就会变的不一样。比如:前面刚放的那个视频中出现的反转,一开始是一个人抓一群人,突然反转变成一群人抓一个人。

游戏中仪式感往往是能够让孩子持续投入其中的重要因素。

比如:一个pk性的游戏在上场的时候是需要所有队员跟老师击掌,然后把左手伸到中间(伸左手因为离心更近)一起喊“加油”。在游戏结束后需要双方队员握手拥抱。别小看这些似乎微不足道的仪式,其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果两支队伍匆匆忙忙开始比赛,只关心输赢,那么运动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意义。只有和队友们围在一起,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团队的力量,相互支持的感觉和团队的凝聚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游戏的过程当中,感受游戏的快乐,把结果当作一个副产品。

价值感和荣誉感也是设置游戏的关键,让一个孩子在游戏中不断的产生价值感和荣誉感,他会对自己的团队更信任,觉得能呆在这样的团队很有荣誉感,因为这份信任和荣誉,他的注意力会从个人转向团队,为自己的团队而去努力。当这个团队越来越好,孩子的价值感也会随之越来越强。 我相信,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不会不喜欢运动,因为他体验到了运动给他带来的不一样的乐趣和意义。

游戏结束,老师们还需要从中发现孩子的问题,比如:哪些孩子是没有融入团队的?哪些孩子是态度不认真的?哪些孩子是紧张的?等等,这些问题在游戏中产生,就需要老师关注孩子在生活中的状态,是不是有事情让孩子心不在焉等等。我们不是要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要观察和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怎么解决等等。这些观察其实是在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重要的是孩子们学会相互之间总结,养成总结的习惯,从而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玩耍”,而是有选择性和目的性的“高级玩耍”。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在设计游戏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有策略有方法地让孩子从不喜欢运动到喜欢运动进而全情投入,避免无效的傻乐式运动和抗拒式运动。这样才能为进入下一个阶段打下基础。讲到这里父母可以想一想:我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是否有精心设计过和孩子相处时做的事情?

当孩子在喜欢运动的初级阶段泡了很长时间后就需要在运动中提升专项技能,进入进阶的提升技能阶段。这个阶段的趣味性会相对减弱,需要进行一些专项的反复练习,要求孩子把注意力慢慢收回到自己身上。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家长往往急于进入这个阶段,因此容易陷入前面提到的误区。

在技能提升阶段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进入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已经进入了喜欢运动的状态,因此他们都希望早点学会新的技能。但是学习分为学习区和执行区,简单点理解学习区就是学习和掌握动作的过程,执行区就是把动作用出来。在提升阶段需要孩子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习区才能降低在执行区的风险。一个高难度的运动动作是需要身体各方面的配合才能保证做动作的时候不出问题,如果急于求成容易让身体承受受伤的风险,需要老师在旁边帮助孩子把握在学习区和执行区转换的节奏。对于父母而言,在提升技能这个阶段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老是盯着执行区的孩子,而是关注孩子是否在学习区保持专注的态度。

当一个孩子从不喜欢运动到喜欢运动,然后进入不断提升自我实力的阶段,就一定会面对一个不喜欢的问题?克服困难。很多家长都在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容易乱了阵脚。有一次学堂的一个新生因为面对跳马跳不过去产生畏难情绪,这个小女生刚来的时候看起来就比较的弱,老师大部分还是以鼓励为主,她也很快适应了学堂的学习生活节奏,这一次老师就想利用运动的机会让她自己去解决问题。结果,预料之中的是这个孩子很快就产生了逃避的情绪,最后通过老师的引导孩子还是决定继续突破试试看,直到很晚女孩还是一次一次地在跳。过程中有个小男生可能觉得这个女生有些可怜,就给她想了好多办法想让她早点跳过去,其它的孩子也开始给这个女生出主意,最终孩子成功地跳了过去。对于这个孩子来说,这个看似平常的过程让她知道了遇到困难需要做的事情是面对,同时也让她看到了自己有解决困难的能力,这也会是她从一个不认可自己的阶段到对自己有些信心的阶段,只要跨过去她的成长又会上一个台阶。

很多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自己孩子碰到困难,这跟舍不得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一样,都希望孩子能舒舒服服地成为一个精英。现在的很多孩子从小就没有面对困难的意识,他们更像是温室里的花朵,需要别人去呵护灌溉才能成长。我觉得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目前最欠缺的,看到自己温室里的花朵被移到户外,遭受风吹雨打就紧张的要命。可是他们并不了解,这些孩子在面对困难以及解决困难之后,会有多大的满足感、成就感。

(这是学堂的一个孩子,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个孩子一开始对一些对抗性的运动是很排斥的,骨子里就是怕,孩子的母亲也特别希望儿子多一些阳刚之气。而一年后的改变,其实就是源于孩子内心变的比原来自信了,而这种自信靠的就是平时不断的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累积起来的,最终让孩子的心态慢慢发生了变化。)

面对了困难, 就一定会面对失败。失败是运动的一部分,孩子们都知道自己有可能会是失败的一方,但是真的失败了却又接受不了。为什么?因为没有人教会他们如何看待失败,因为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赢是最好的结果,一定要做那个最厉害,否则接受不了。这其实跟中国的竞技运动只关注金牌,第二名是没有人能记住的是一个道理。比如一个孩子在玩积木,妈妈会说“别用不规则的积木做底,不然你的城堡搭起来容易倒塌,会失败的。”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失败不好,又需要重新来过,要避免失败。我们需要一方面让孩子体验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的失败,让他自己去思考;一方面还需要让孩子明白“由于有限的经验和需要逐步提升的能力,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会犯错会失败,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因为如此,如果在家长无意识的引导下,把失败视为无能的标志,那么孩子将开始逃避学习所需要面对的挑战,而我们最终是要让孩子将失败视作机会,而非威胁,当他们能正确的面对失败, 那么失败就会是一份礼物,应该欣然接受。

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不接受失败的例子:有一次,学堂有两个小女生带拳套对抗,结果有一个女生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把另一个女生打出界很多次。正常情况下占据优势的一方应该很放松,但是结果是占据优势一方的女生哭的特别厉害,反而劣势的一方没什么反应。比赛结束后从孩子的沟通中了解到孩子在对抗过程中在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心里特别的急,急的是想要比赛快点结束。我们来看看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发现了这个小女生有什么特征:

第一:这个女生特别的怕输,因为怕输,所以才对赢有强烈的渴望。而在对抗的过程中,她虽然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是比赛迟迟没有结束,这种优势并没有让她有赢的感觉,反而让她的心态产生了急躁。

第二:这个女生在意的是赢这个结果,她并不享受整个对抗的过程。而在生活中这个女生同样看重的是事情的结果,所以她很难静下心去持续地保持一种状态,因为她的状态总是随着她做事情的结果而定,如果碰到有压力的环境,就会很容易出现逃避心理。

当然,接受失败不代表认输,而是需要承认自己现在还不够好,但同时有必要证明自己的心态可以面对以后更加艰巨的挑战:我可以输,但我不怕输,输其实不丢脸,输了以后不努力赢回来才丢脸。对于家长来说,父母最大的“赢”就是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输”。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拍摄的电影《败者为王》,影片讲述的就是马来西亚羽毛球运动员李宗纬(喜欢打羽毛球的家长应该都比较熟悉)在自己的运动生涯中虽然屡次的败给同一个对手,但是永不放弃,与“失败”作斗争的成长之路。这里我截取几段我印象比较深刻的片段。(文末有电影下载链接)

第一个片段:小时候李宗伟赢了比赛的情况下被告知个子太矮没被国家集训队录取,李宗伟很伤心,但是他并没有认输,而是通过行动希望自己可以长的更高。

第二个片段:比赛输给了老对手,教练引导他你要成为一个能不断挑战每场比赛的队员,而不是一个只想赢得比赛得队员。

第三个片段:父亲告诉李宗伟如果你打羽毛球只是为了拿冠军,这个冠军你早拿到了。

现实中李宗伟在接受采访中提到自己:每次比赛我都全力以赴做最充分的准备,我也很想赢,输了比赛我也很难过,但是胜利者只有一个,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接下来的比赛中做到最好。

这些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失败了,就接受它,然后全力以赴再战胜它。

在这个阶段提升技能会让孩子充满斗志,解决困难让孩子充满自信,接受失败会让孩子内心更加强大。只有经过了这个训练阶段的孩子才能算得上是真真切切地从能力和心态上提升了实力。

前面谈论的主要是孩子的个人提升方面,但运动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培养一个人的团队意识,进而打造出一支高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前面我们谈到了孩子的真实,谈到了孩子的全情投入,这些方面所取得的进步都离不开团队的影响。只有当整个团队营造出真实而又积极的氛围时,孩子才能安心地做自己,才有可能把最好的自己慢慢挖掘和展示出来,当大家都呈现出这样的状态,每个人都会以能成为团队的一份子而感到荣耀。所以团队的打造是我认为运动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学堂老师特别重视的一块。

下面给大家分享两点我认为在打造团队中比较重要,对孩子成长也比较关键的点,而这几点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也尤为重要。

一个孩子对于一个团队的归属感,往往基于对于团队的信任。真正有凝聚力的团队的成员一定是互动信任的,同样这也是很多企业团队比较重视的原则。但是,对于信任的认识很多时候很多人会出现偏差。比如:当一个孩子要完成一项任务时,我们会说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到的。这句话听起来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但却不是优秀团队所真正需要的信任。

一个优秀团队所需要的信任是孩子之间能够彼此坦诚和毫无保留,当他们能够发自内心地说“我需要你的帮助”或者“对不起,这件事我没有做好”等等,把自己的弱点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信任。当团队中的每个人都知道其他人会开诚布公,没有人会隐藏自己的弱点或错误时,他们就建立了一种深入的、非寻常意义上的信任。

为了建立这种信任,在学堂会组织一些“茶话会”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老师更像是朋友,孩子们也都愿意毫无保留的揭掉自己的“伤疤”。当然建立信任的过程不是仅仅用几次“茶话会”就可以完成,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的信任是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相互理解的过程。而当这种真正的信任关系产生时,每个孩子也将变得更真实,他们对于一个团队的归属感也会变的更强。

稻盛和夫曾经说过,一个人只有同时具备了责任感和使命感,才会充满激情地投身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之中。那些伟大的运动员身上都会有强大的责任感,这里我用的是“伟大”两个字而不是“优秀”,我理解的伟大是在优秀之上的,伟大的运动员不仅仅只有优秀的运动成绩,而是通过自己的优秀去影响其他人,影响整个国家,乃至世界。

中国乒乓球队被誉为乒乓球梦之队,几乎就是冠军的工厂,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支撑这支梦之队经久不衰呢?就是责任感,队内的老队员几乎都是世界冠军,但是这些世界冠军不仅仅自己需要刻苦训练,而且还要帮助队内的新人快速成长,这是老队员的责任,也是队内的传统。每次出国比赛,如果老队员不参加比赛,他们需要负责做饭给新人吃,还需要为他们做很多后勤的事情。这其实就是一种影响,一种传统,对老队员来说这就是一份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一份责任,他们希望因为他们的存在可以让球队能够保持辉煌。

伟大的篮球运动员——姚明,入选了美国篮球名人堂,在一个荣誉至上的国家能获此殊荣是对“伟大”最好的诠释,他为什么会被入选呢?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姚明通过篮球推动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姚明退役后他担任了中国篮协主席,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各项体制改革有多难,但是姚明还是义无反顾地在帮助中国篮球实现改革。白岩松在谈到姚明十年来的变化时说:姚明除了身高没变,剩下都变了。”接着他解释说,“最大的变化就是由十年前他要让自己优秀,变成这十年要让别人优秀,这就是变化。他让女儿更优秀,让俱乐部更优秀,成为篮协主席又想要让中国篮球更优秀,要让中国的青少年打篮球变得更优秀。”这些都源于姚明出众的责任心。

在《正面管教》一书中提到,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因为生活条件变好,他们不需要为家庭生计付出努力,反而是被爱的名义给予太多,理所应当享受一切。而且太多父母认为好父母就应该保护好孩子,让他们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这种过度的保护,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的信念——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起伏的机会。还有些父母,不懂得孩子为家庭付出这件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忽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剥夺了孩子以负责任的方式作出贡献,来获取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

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就是在一件件小事中培养出来的。责任可以理解为负责,作为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自己负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一点相信通过学习新教育做起来不难。难的是如何能帮助别人的做的更好,可是很多孩子都会觉的帮助别人是件很不划算的事情,为什么?

第一,帮助别人如果没有做好,反而要承担后果,甚至被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第二,帮助别人需要花很多时间,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觉得不值。

想想你们的孩子属于哪一种?

在学堂我们通过团队机制来强调责任感,每个孩子虽然能力不一样,但必须全力以赴帮助团队成长,那些不愿意为自己负责,也不愿意为团队负责的孩子会被踢出团队,进入自由市场,等到愿意为自己承担责任并且付出行动之后,团队才会考虑接收他。在运动中,由于一个孩子的态度问题可能会导致团队的失败,我会让团队的所有的成员陪着他接受惩罚,而且有时候队长需要接受更多的惩罚。这些背后都是在强调孩子的责任感,一个孩子愿意负责任的事越多,孩子的能力就越大,负责任是扩大自己能力的一个入口,一个人有多重要,通常与他所负的责任多少成正比。

学堂有个孩子各方面能力都不错,有做队长的潜力,老师也希望她可以尝试的去挑战,可是孩子自己心里特别纠结,又想去当队长但是又怕损害自己的利益,还是觉得把自己的事完成好是比较安全的。这个学期孩子主动愿意去挑战一下,做队长的初始阶段她比较害怕,害怕伙伴跟她意见不合后做出的决定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老师及时发现问题后调整,队长不得不需要面对独自解决问题的局面,这个孩子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做,但是越做反而越不害怕,她慢慢的感受到责任其实没有这么可怕,做了错的决定也没有这么糟糕,只要自己努力的去做好每一件事,真心的为团队付出,自然会获得团队成员的信任,这种信任感会让孩子觉得因做队长失去的一些时间或者精力都是值得的,现在她说她只想把团队带好。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

在准备这次分享的内容的时候,我还是挺有感触的。回顾了一下自己走进新教育的整个历程,从一开始的惶恐不安到当下能够全情投入,我觉的最值得肯定的就是自己的用心,因为有这颗心才真实地拉近了孩子跟自己的距离,让孩子愿意信任我。记得上次去云南,我的夫人跟我聊到阅读班的孩子,她提到很享受跟孩子们呆在一起的时间,每天都希望有更长的时间和孩子相处。这句话让我的印象很深刻,因为自己也有同感,就是当自己能够全情投入到当下所做事情中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

这次的分享主题是运动,核心在于用心,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善用自己的心,陪伴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全情投入每一个过程。最后,感恩新教育让我们真正意识到教育不是在为美好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美好生活。谢谢大家!

电影下载
GO

https://pan.baidu.com/s/18bvMPnRQWpqivFTGcc1mBQ  密码: myux




昭明书院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