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解读目标背后的成功基因——陈静老师在国际今日内部一班的分享

题记:本文根据陈老师为国际今日内部1班的家长分享整理而成。

国际今日内部1班的家长们经过佛山线下交流后,感觉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遵照最急迫的问题先解决的原则,大家决定先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目标型的人,如何协助孩子成为目标型的人?班委经过讨论、协商,最终邀请到中级班家长、昭明学堂堂主陈静老师就此问题给予指导。正式指导前,陈老师为大家布置了课前作业:

阅读材料:

1953年,哈佛大学的专家以一批在校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题只有一个:你的人生目标如何?

这个人生目标,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是有没有目标;

第二,目标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比如,是很明确地想成为总统、资产1000万美元以上的富翁,还是很模糊地想做一个白领、富人;

第三,有没有短期目标,短期目标清晰还是模糊;

第四,有没有长期目标,长期目标清晰还是模糊。

按照对目标的清晰程度,可以把他们分成四类,在调查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如下:

第一类:没有人生目标,占调查总人数的27%;

第二类:有目标,但目标模糊,占60%;

第三类:有短期目标,而且短期目标清晰,占10%;

第四类:有长期目标,且长期目标清晰,这部分人只占3%。

这次调查,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哈佛专家们的目标很明确:这项研究,要坚持30年。在这30年中,他们对所有的调查对象进行跟踪研究,从而验证目标对人生的作用。

30年后,结果出来了:

第一类人(无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在失败的阴影中挣扎;

第二类人(目标模糊者),基本生活在社会中下层,整日为生存而疲于奔命;

第三类人(短期目标清晰者),大多成了白领阶层,生活在社会中上层;

第四类人(长期目标清晰者),他们目标清晰,而且勇于坚持、奋斗,积极进取,百折不挠,最终成为富翁、行业领袖、精英人物。这3%的学生赚取的财富总值,相当于其他97%的人的总和。

思考题:

1、就算是考上哈佛的优等生,依然有97%的人没有目标,连哈佛都考不上的人,会不会更没目标?

2、今日学堂的学生和家长,会不会也是没有目标的?他们说“要做新教育老师”、“建设新教育平台”会不会只是种盲从?

3、如何成为3%有长期目标的人?请问您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吗,如果有请写下来。

4、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成为有目标的人?您觉得学堂是如何帮助孩子成为有目标的人的?


建议大家阅读正文前,先做做作业。您做完作业再读陈老师的分享,一定有不一样的收获!


各位家长晚上好,非常荣幸接受咱们班级的邀请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和交流。今天我的分享主要围绕之前给大家出的几道思考题展开,汉彪老师前天晚上就已经把家长的作业都发给我了。我感觉国际今日的家长特别精进,比我们当时二期突破班的家长还要精进,所以咱们今日的生源和家庭质量越来越高,大家的学习劲头和学习精神非常值得我学习。

1

下面直接进入今天的分享内容,看过哈佛调查之后,先来看第一道题。“考上哈佛的优等生,97%的人没有目标,那么是不是没有考上哈佛的人会更加没有目标?”很多家长回答的是“不是”。请问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会认为“没有考上哈佛的人不会更加没有目标”?我想可能会有几种心态,其中一个心态就是:我自认为我是有目标的,但我没有考上哈佛,所以我需要为自己找一个辩护。

这一点可能是很多人的状态,为什么这么说呢?山长的目标是希望在他死之前创立一所得到世界尊重的中华大学,而这所大学是能够跟哈佛和耶鲁比肩的世界级水平、由中国人创立、为世界服务的中华大学。山长非常尊敬他的对手哈佛和耶鲁,在他心目中哈佛和耶鲁是非常优秀的学校,他在很多场合都提到哈佛和耶鲁的校训,以及他们的校长致辞,他在不断地研究和学习他的对手。

耶鲁大学

西方大部分的精英阶层都希望他们的子女可以入读哈佛大学,哈佛大学每年在中国录取的学生数大概只有几十个,甚至更少。如果说连哈佛大学中有长期目标的人都只有3%,我们想想哈佛大学是多少人挤破头才能进得去的?全美国有多少人?把这个比例放到其他的普通民众当中,这个比例只能说是远远低于3%。不可否认在那些没有考上哈佛的人当中,依然有一些目标特别强的成功者,比如说比尔盖茨从哈佛辍学,马云也没有上过哈佛。这些人当然有,但属于少数人。如果这样算下来的话,那可能99.9999%的人都没有目标。所以关于这这道题,我觉得结论是很容易得出来的。

既然大部分的家长不认同这个结论,也许大家需要去反思背后的心态,你为什么不认同?是因为不甘心被别人称为没有目标吗?当我看到这个调查之后,第一反应,我可能是那97%的人,我极有可能就是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接下来我可能会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有目标?”大部分人看到这个这个调查结果时,应该先思考这个问题,而不是去妄想“我就是那3%的人,我是一个有目标的人”。既然我们可能都是那97%的人,甚至是那99.999%的人,我们可能跟大部分人都是一样的,那是不是说我们就是正常人?

山长是一个目标感特别强的人,也有很多人觉得山长是一个很不正常的人。他有那么多钱,既不用来吃,又不拿来享受,也没有什么情调、乐趣,这样生活没什么意思。而山长看很多人,也觉得这些人不正常,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没有目标、毫无目的地活着呢?这就引起我们思考,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正常人?

从有没有目标这个角度来分,可以把人分为三类:

第一种,有目标的人,这种人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 

第二种,没有目标的人,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三种,这种人有时候有目标,有时候没有目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既想要像有目标的人那样成功,又贪图没有目标的人的那份安逸感。他什么都想要,既要有目标的好处,又要没有目标的好处。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动物性,什么叫做动物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最下层的是生存需求。动物所有的行为都是在生存本能的驱动下进行的,如果人没有目标,只有吃喝玩乐,可能就会沦落到动物级别。只关注身体上的需求,就会被自己本能的欲望所驱使。人跟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人有理性思考能力,而理性思考能力是为了帮助我们去过和动物不一样的生活——做人该做的事情,比如说学习,提升。如果没有好好利用这种能力,是不是我们就不配做人了?我们拥有这个能力,却根本不知道用。

山长在清心课上也分享过一句黑格尔的名言——“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中国有很多人真的就是不愿意思考,他们是因为不愿意思考而死。 我们大部分人都放弃了作为人最重要的一项本能——超越动物的本能。

再来分析刚刚讲的三种人:《道德经》云“不知常,妄作凶”,没有目标的人,当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就会肆意妄为,只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什么都敢做,什么都会做,这种人活得就像动物一样。

有目标的人,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其行为聚焦在目标上,他的人生有一个中心轴。这样的人,我觉得才能称之为“人”。

第三种人,一会儿有目标,一会儿没有目标,是贪婪之人。他身上兼具动物性和人性,有时候是人,有时候是动物,我把这个阶层的人称为“半人”。没有目标的人可能根本算不上人,但是这种人很安然自得,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觉知。可是一会有目标、一会没有目标的这群人就最可怜,他们会纠结,他们想要这个又想要那个,想要追求目标又觉得很辛苦,如果只让他们追求吃喝玩乐,他们又觉得特别俗气,觉得人生没有追求,所以他们的人生就在纠结当中不断地耗费能量。有一句话可以形容这种人——“他们见过最好的老师,有过最好的机会,却过着最差的人生”。 他们可能比没有目标的人都还不如,天天都活在对自己灵魂的审判当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都是生活在这个“半人”级别里。

哈佛的调查带来的启示——如果不珍惜作为人所拥有的理性思考的能力,不善用这种能力,我们只能往下堕落,不能往上升。

2

以上是第一题,接下来看第二题:“今日学堂的学生和家长会不会也是没有目标的?”

那当然了,今日学堂的学生和家长也是人啊!即使是考入今日学堂的家庭,依然可能是那97%的人。只是这个人群就跟哈佛一样,在所有人当中有3%的比例,有目标的人群比例会高一些,但不可能这个比例一下子就扩大到10%、30%、50%。

大家首先要看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很有可能有人会不服气,会觉得我是有目标的。后面我们再一层一层地分析,看看到底怎样才能判断一个人是真的有目标还是假的有目标,一个人所谓的目标是不是真正的目标。接下来看第二个问题的第二小问:“如果我们的孩子说要做新教育老师,家长说要建设新教育平台,会不会是一种盲从”?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想问每个人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要选择新教育?大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今日学堂来?我分析可能有几种情况:

第一种想法:新教育出来的学生很厉害,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跟他们一样厉害。毋庸置疑,大家都看到2.0老师上台能讲,下台能打,提笔能写,能力已经远远超越同龄人,甚至把我们这些中年人远远甩在身后,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孩子变得跟他一样优秀。可是有一个问题,难道我们的孩子跟成功者在一起,或者说他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他自然就会变优秀吗?

这个问题很值得大家思考,并不是我跟优秀的人待在一起,我就会自动变优秀。打个比方,比如说李嘉诚的司机、他的私人保镖、他的保姆,或者说阿里巴巴,马云他们公司的保洁员,这些人应该跟李嘉诚、跟马云在一起相处时间最多,那他们是不是比普通人要厉害很多,也成为了一个优秀者? 再比如说山长的前妻,他的前妻跟他在一起生活了十几年,应该说比任何一个人(除了刘老师以外)跟他在一起的时间都长,是不是他的前妻也是一个很卓越的人?事实不是,山长的前妻根本就不认同他在做的事情,根本连新教育在做什么都看不懂。我们非常尊敬的南怀瑾老师,一生有非常多的弟子在侍奉他,尤其是在他晚年的最后几年,有的弟子寸步不离地侍奉他。但南师在临死之前说,没有一个人是他的传人,就这么走了,没有指定任何一个人是他的传人。他对这些每天围绕在他身边的人根本就不认同,不觉得他们学到了他的东西。所以不是说跟优秀者在一起,孩子就会自动变优秀。这是大家要破掉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种想法:新教育的学生有非常亮的光环,我希望我的孩子也有这些光环。这个背后的观念是什么呢?好比体制内的家长拼命想要自己的孩子去考清华北大,考那些一类大学,也就是“文凭思想”。我之前在深圳读书会讲“未来时代”的时候,专门讲到“文凭思想”,他们认为我只要加入了你们,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就会自带名校光环,因为今日学堂已经是新教育的殿堂了。

那么是不是我们的孩子进入了今日学堂,就会自动拥有光环呢?短期内当然是的。比如说一个家长,你说你的孩子在新教育学堂,这个孩子肯定会觉得自己挺厉害的,包括很多从今日学堂出来的学生,都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很多英语突破班结业的学生,他们到了新的学堂中,普遍存在心高气傲的现象,看不起周围的人,觉得自己比其他人厉害,挑剔同学,挑剔老师,但是他们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匹配得上这个光环?可能一开始他说我是从今日学堂结业的,大家都会仰视他,觉得他非常厉害。但是他是不是拥有今日学堂中2.0老师的同样的机会呢?是不是清一书院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小天狮的机会呢?我想不是的。

这个光环可能能够覆盖到他,比如他说我是明蓝明仪的同学,大家肯定会想“那两个小姑娘挺优秀的,我知道她们,你是她们的同学,你一定也很优秀”。假设他去一家新教育学堂应聘老师,或者去一家企业去应聘,大家一听,“原来你是明仪的同学,我们很欢迎你”。这个时候是有光环效应的,但是如果他没有真才实学,即使前期自带光环,等长期跟别人相处,没有做事能力,不好意思,你曾经拥有的机会都没有了。曾经这个光环有多耀眼,你想要借多少光,现在就会有多少黑暗笼罩在你身上。一旦大家知道这个人没有真才实学,整个圈子都会知道。你在这个圈子想要再去获得更好的机会,那是非常难的。

这些对于我们外人来说还需要一个甄别的过程,今日学堂的内部,比如说2.0老师,如果以后有一批人要从书院结业,那他们会想,我们几个人彼此都特别认可,咱们一起外出去组建一家学堂吧,或者建个商学院,去组建一支私募,做投资的队伍。你想想,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被同伴认可的能力和品德,他的同伴会邀请他吗?今日学堂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但不代表最终这个机会能够落到你的孩子身上。这是第二点需要破除的观念。

第三种想法:一些家长已经看到了体制教育的问题,希望寻求另一种教育,但他根本不知道今日学堂是做什么的,只是听他的朋友们都说新教育很好,这么多人都想报名上新教育,我当然也要把我的孩子送到新教育学堂里去。

如果说前一种情况是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今日学堂的光环,那么这一种情况就是家长自己希望拥有新教育家长的光环。这类家长往往都是一些比较有追求,而且自我要求很高的人。就像现在特别流行拜一个上师,这种现象在成功人士的圈子慢慢流行起来,好像如果没有皈依某个上师,在这个圈子就没办法混下去。也有很多人不停地游走于各种灵修场所,今天去参加这个学习班,明天去参加那个学习班,似乎在不断地学习。还有很多人穿得像修行人一样,一袭白衣,戴各种佛珠,打扮得超凡脱俗,这是否表示他真的在修行?真的弄懂了到底密宗在学习什么?也许他只是在寻找一种不落俗套的感觉。正如之前被很多外国人诟病的,法国人喝拉菲,人家是一口一口地品,而很多中国土豪一去就说“给我来一箱拉菲”,结果很多法国餐厅都不愿意卖给他。因为他们的本质不是真的想去品尝拉菲是什么味道,他们只是想表示,“你看,我也可以喝拉菲,我是跟你们一样有层次、有品位的人”。

这一群家长盲从心理特别强,很多上贵族学校的学生家长,根本不知道这个学校在教什么,只知道这个学校特别好,而且特别贵,尤其家境特别好的家庭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只要是贵的,只要是别人说好的,我全都要有,有这种攀比的心理。

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家长有其他的想法,这里只例举了几个有可能代表了一部分家长心态的几点,大家可以自己再深入去思考。思考完我们为什么想要加入今日学堂,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家长为什么要去建设新教育平台?可能也有两种观念:

第一种:我为新教育这个平台多付出,老师就会更加照顾我的孩子。这种家长其实是在跟学堂做交换,看似他是在放低姿态,背后其实是大爷的心态,我帮你做事情你就得给我回报,老师就得格外照顾我的孩子。

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大约在2015年,山长去参加一个近千人的分享活动,他在台上分享一些新教育的理念,在答疑环节,突然有一个家长走上台去,在山长面前下跪。她下跪的原因是什么?她对山长说,我非常希望您能收下我的孩子。表面上看她在用非常尊敬山长的方式膜拜他,向他表达自己的敬意,实际上她在用看似卑微的行为要求山长:我都给你下跪了,你是不是可以收下我的孩子?可能很多家长有这个心态。

第二种:有些家长看到别的家长都在为平台付出,他们好像天天都在忙活,今日学堂天天到处推广新教育,我不做的话,可以吗?我不做的话,别人怎么看我,我怎么能够不做呢?这群家长会有一种受害者心态,觉得是被逼着做的。而且往往这种家长的孩子在学堂的表现也还不错,因此家长没有急迫感,不觉得有什么需要改变的地方,好像我现在什么都不做,我孩子都挺好的。这群家长觉得建不建设平台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但其他人都做,自己不好意思不做。

就像小时候学校里面要捐款,虽然老师说是自愿捐款,但是学生相互之间就会比较,你捐了五块,那我捐一块不好意思,我是不是也要捐个五块?有的学生本来只想捐一块,就被逼着捐了五块,甚至更多,但他内心是不愿意的。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是发自本心,做的时候有怨恨之心,有被迫之心。会想“如果我不做,会不会老师就会对我的孩子不好”,这一点在体制学校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很多体制学校的家长逢年过节就要给老师发红包,经常跟老师说几句客气话,为的就是让老师多关照自己的孩子,很多人把这种做事的风格带到今日学堂来了。

这里分享一个小故事,五一期间,我们学堂的家长举行了一次线下聚会。在家长们来之前,有学堂的老家长跟我讲,“陈老师,我们家长特别想为学堂做一些事情,我们每次都是空手来,是不是我们可以捐点钱,给学堂添置点东西。你要是觉得可以,我就去家长群号召一下”。我当然理解这个家长绝对是一片好心,他非常想为学堂付出,但是我委婉地拒绝了。为什么?因为有些特别想为平台付出的家长,当他向其他家长发出倡议,会有很多人原本心里不愿意,但是碍于情面,不得不去做。原本一片好心,最后变成怨声载道,成了一项政治任务。

以上分析完家长可能怀有的几种进入新教育学堂以及建设平台的五种心态,一旦家长抱着以上的念头加入到学堂,如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像2.0老师那么优秀,没有小天狮那么多机会,他为平台做了那么多事情,他的孩子却不够优秀,老师也没有额外给他的孩子关照,很可能就粉转黑,很多清黑就是这么来的。

如果说我们看清了这一点,家长就需要再进一步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选择今日学堂?今日学堂到底能够为我提供什么?有目标就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一点至关重要。家长选择今日学堂,同样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今日学堂是否能够满足我的需求?如果它能够满足我的需求,那么它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如果它不能满足我的需求,那我选择今日学堂很可能是不合适的,可以趁早转身离开,换一个频道。

我从事新教育工作越久,就越怕两种情况:第一,我特别怕那些新教育的家长,逢人就说新教育好,一股脑把自己觉得新教育哪哪好,一二三四五六,全都告诉别人,然后恨不得别人立马把孩子从体制学校里接出来,送到新教育学堂。这是我特别害怕的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我特别害怕学堂的老家长拉着新家长,兴致勃勃地说想要为学堂做点什么。老家长彼此已经非常了解,对新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思考都有了一定的深度,他们是发自本心本愿去做的,但新家长可能还没有思考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踏到这个门来,你拉着他去做这个做那个,人家是在不情不愿、不明不白的状况下做的。很可能这些家长属于上面这几种情况,那可能造成本来是一片好心,结果办了坏事的局面。

五一期间,我们家长进行了一次线下聚会,我说,希望大家如果想要向其他人推荐新教育的话,建议推荐山长的《我为什么自办学堂的18条理由》,这个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最切合他们的需求,也是最能够让他们理解的。为什么我会让家长有这样一个推广的转变呢?因为这个学期有一些新生加入进来,家长们线下聚会的时候,老家长们觉得自己能量满满,尤其他们已经深入学习新教育理念这么长时间,在一起谈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比如说能量共振、灵修、灵性成长的东西,但是对于那些刚刚接触新教育的人,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甚至觉得这群人在谈怪力乱神,因为超出他们的认知太远,一下子把他们给吓跑了。

可能我们觉得最好的宝贝,在别人看来是垃圾。买椟还珠的人,他看中的是盒子,而不是夜明珠,但是如果你掏心掏肺地说“这个夜明珠太好了,这可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宝贝”,人家不仅不领情,反而还很鄙视你。我们想要为新教育平台做一些事情,想要推广宣传新教育,需要有策略、有方法,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

对于诸位家长来说,新教育能够满足你们的需求吗?从我接触新教育来说,我觉得新教育最核心的就在于那个“心”字,是“心灵”的“心”,新教育的核心就在于心,它重新教育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虚伪、自私、恐惧、欲望,让自己坦然地把自己的阴暗面全部敞开,然后一个一个地去除这些阴暗面,让阳光照进来,从而可以拥抱真诚、付出、勇气和理性,不断地去除我们身上的负面人格,建设正面人格,这是一个改心的过程。从大卫·霍金斯博士的能量层级图可以知道,新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我们能量值。一个人的能量值如果改变,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的命运,心变了,命就随之改变了。

但这个过程非常痛苦。为什么呢?第一点,你要看到自己的不完美,还要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大部分人不愿意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而是希望扮演完美的个体的形象。一旦你看到自己这么差劲,会生起一种自我否定和鄙视,会特别不能接受这样的自己。感觉特别自卑、没面子,所以这么多人害怕被人批评。可是如果你想要改变、提高,第一步就是要看到自己的不完美。接下来还要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现在就是这样子,但是我不满足于永远是这个状态。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升。

还有一点,在接触今日学堂和山长之后,你会发现自己跟一个更伟大的灵魂之间的差距。山本耀司曾经说过一句话,“人这个东西,自己是看不见的,只有当你撞上一个什么东西,反弹回来之后,你才能认识到自己是谁。

我们在平时的朋友圈当中,可能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觉得自己很不错,好像也挺有追求的,衣食无忧,生活很好。周围人对我们大多都是赞扬,我们也觉得自己很好。可是当碰到一个特别厉害的人,你讲道理讲不过他,打架打不过他,做事情没人家漂亮,就不由得自惭形秽起来。你会发现这个人怎么这么厉害,我跟他之间怎么会有这么远的差距,这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很难接受的。很多人都想让自己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希望自己是人群中最厉害的,所以很多人很害怕跟厉害的人打交道。但是我们只有撞上了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才会知道未知的世界有多广阔,能够提高的空间还有多大。

我以前觉得跟着山长学习就是在训练思维,山长的思维太缜密了,任何一个观点到他这里正着说也对,反着说也对。 有次我们上清心课的时候,山长论证轮回是存在的,他一个人站在上面,我们所有的清心学员在下面与他辩驳,结果他守得天衣无缝,我们都没办法反驳他。然后他又换一个论点,说轮回是不存在的,我们依然败下阵来,拿他没有办法,因为他的思维让我们无懈可击。

随着上山长的课程越来越多,我发现山长并非仅仅是一个思维导师,他厉害的并不仅仅是思维方面。跟随山长学习的人大部分都接受过高等教育,自认为有一定的学识和思辨能力,很自以为是。我们是有一些文字上的优越感,可是到了山长这里,你的文章,你的辩论都不是他的对手,山长用他强大的逻辑和知识量征服了我们。山长要逻辑有逻辑,要知识面有知识面,一年读300多本书。他在经商的时候就已经在研究奥格威,而我到了现在,2018年才知道这个人,可是山长在九几年的时候就知道这些伟大的人,在跟他们学习。如果不是山长推荐,很多人可能这一辈子都不会去读《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

山长用他强大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震撼住我们之后,引发了我们进一步去思考:这么厉害的一个人,他到底拥有怎样的一颗心,才能在能力上如此地卓尔不群。山长是用他的逻辑、知见去打击我们那颗自以为是的心,从而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灵魂和他的灵魂的差别。山长拥有一颗高贵的心,我们的心与之相比,要远次于他,这是我上山长的课程越来越深刻的体会。他不仅仅教我们思维,更是教我们去改变内心,这是最关键的。

第三点,为什么这条提升之路这么痛苦呢?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的心田已经太久没有耕耘过,长满了杂草,很多不良习气的种子已经长成,不说参天大树,至少也长得很茁壮,枝繁叶茂。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的话,首先要拔除这些已经长成树的种子,然后再重新耕耘,这比在一片荒田上直接播种要难得多,所以我们成年人面临的障碍非常大。我们旧有的习气会让我们拒绝改变,待在既有的舒适区中。

可以想像一下,一个成年人,以前的生活就是打牌应酬,没事儿刷手机、睡懒觉,想要让他变成一个特别精进,能够早起锻炼,平时学习看书、写文章、写反思总结,这个过程是不是太难了?新教育圈中,提笔写文章是大部分人心中的痛,提起学习,大家嘴上说挺喜欢学习,但是一听说要写作业、写总结,不由得怨声载道,心里暗暗叫苦。这就是我们固有的习气,那些不愿意学习的种子,已经发芽长大了,你想要再去打除它,很困难。

这些就是今日学堂最高级的宝贝,但是这些最高级的宝贝,很多人看不懂也不想要。山长说过,他自己在巴心巴肺,把最好的东西给家长,但是家长不领情。有些状态特别差的孩子,家长发现孩子送进去并没有变得优秀,还是老样子,就开始心生怨恨,把孩子接走了。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特别优秀,但是家长怎么天天又要学习,又要做这做那,不胜其烦,这部分状态特别好的学生也被接走了。还有很多家长看不懂这个心理行为调整的宝贝,他觉得要学数学,学那些知识,你们数理化都不学,这怎么行?

所以现在今日学堂转变风格,采用的是突破模式,给大家次一级的宝贝——四个月突破英语。让孩子听说读写能力OK,能够跟外国人交流,实现英语四个月从零到开口说的突破。数学班四个月要突破九年的数学,现在学期才过半,听说数学班大部分学生已经在突破初中阶段,大约九年级左右的数学,进度非常快。家长特别喜欢这些东西,包括突破班的模式就是为常春藤计划准备的。这批最优秀的学生,去接轨国外的常春藤大学好不好?家长当然觉得很好。很多家长就怕以后孩子出来没办法接轨,所以突破模式广受家长好评,因为能够提供给大部分家长所需要的、显而易见的能力上的提升——知识、语言、考上国外名校,即使考不上常春藤,考国外的常春藤盟校,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也没有什么问题。

不管是最高级的宝贝,还是次一级的宝贝,只要这些宝贝能够真正满足大家的需求,比如突破英语是你想要的,突破数学也是你想要的,考常春藤是你想要的,那你们选择今日学堂就符合你的目标。

如果你真的觉得今日学堂把我的孩子培养出来了,让孩子的能力有所提升,你发自内心地想去反哺这个平台,想去建设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受益,今日学堂非常欢迎,整个新教育圈也非常欢迎。最核心的就是——这颗心是否真诚地想去做这些事情。所以我建议如果家长没有想去做事的心,没有觉得学堂真真切切地满足自己的需求,那就不要去为平台做任何事情,因为你做再多也是违背自己的心愿,做的越多,最后落差越大。

分析完这个问题,接下来再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的孩子如果想做新教育的老师,有没有可能是一种盲从?当然是有可能的,如何去判断孩子的目标是否真实?第一种方式,听孩子说什么。第二种方式,观察孩子在做什么。

很不幸的是,我们大部分的孩子都是骗子。这点提醒大家注意,很多孩子因为周围的同伴都说“我要做新教育的老师”、“我以后要考商学院”、“我以后要做中医,跟刘老师学中医”…… 家长说的特别多,周围的伙伴也说的特别多,为了保持跟他们一样,虽然我内心不是这么想的,我也会这么说,我的父母会很开心。为了讨好别人,他可能会说这是他的目标。

所以真正重要的是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在做符合他目标的事情。如果他说要当一个经营者,但是他完全没有服务他人的意识,当别的同学向他提出请求的时候,他根本就不愿意伸出援手。当他说我想考上突破班,我愿意努力练习三项运动,可是他在练习的时候不断地叫苦、退缩、喊累、畏难。他的目标很有可能只是说说而已,骗你的,家长可千万不要被这样的孩子给骗过去。一听孩子说:“妈妈,以后我长大了给你买大房子、买豪车,我一定会当新教育的老师,成为一个特别有用的人”,当孩子说着看似特别宏大目标的时候,你就会说,“哇,乖儿子,乖女儿!太孝顺了!太好了!”他很可能是骗你的,只是当下讨好你而已。所以观察孩子的行为,第一个,看他在人前和人后,行为有没有什么不同,这表现出他面对目标是否真诚。对一个人最好的一个判断,就是当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发现的时候,会做什么事。

第二,观察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当一个人处于顺风顺水的顺境时,每个人的状态都很好,每个人都会很努力。一旦碰到逆境、困难阻碍的时候,观察他是沮丧放弃,还是努力克服困难,这点至关重要。真正有目标、愿意为目标持续奋斗的人,就是那些碰到障碍依旧咬牙攻克的那些人。

家长同样可以用这两点来判断自己的目标是否真诚。我在跟朋友、班级的家长在一起时所做的事情,和独自一人在家里做的事情是否一样?是否只有在家长聚会的时候才学习,还是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会学习。我在学习、碰到障碍时,态度是怎样的?这对所有人来说,都通用。

3

接下来讲第三道题:如何成为3%有长期目标的人?请问你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吗?这道题其实是一道陷阱题。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来看看市场上非常火爆的成功学模式:一个人想要成功,首先要树立长期目标,根据长期目标来确定短期目标,根据短期目标来规划日常行为,这种思路可以激励一个人最终实现成功。

很多企业就是这么做的,年初制定销售目标,上半年要做到多少,每个季度每个月要做到多少,人均要做到多少,然后开月度会议、季度会议,总结销售成绩……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生活中都运用过这套成功学模式,包括今日学堂,包括新教育学堂,很多老师也这样引导孩子,以终为始,先确定我要去的地方,再反推每一步要怎么走?

不可否认,这种方式确实帮助很多人取得成功,但很多人也碰到了一些障碍。第一个障碍,制定的目标完不成,不管是短期目标,还是长期目标,都有可能出现完不成的情况。比如说孩子在英语突破班,他给自己制定计划一天要背十课内容,结果只背了两三课,甚至有的孩子在某一课上卡住,两三天都完不成一课。

第二个,状态反复。思考清楚目标之后,当时信心满满,觉得马上要开启目标实现之旅了,可是隔一段时间就进入疲惫期,开始拖沓。此时又需要再去思考目标,再到目标板前去看一眼我的目标是什么,给自己再打一次鸡血,然后再进入到下一个努力学习的状态当中。更有甚者,一些孩子出现一个问题:目标成为了一个口号,只是喊喊而已,后面做不做是个未知数。家长可能周末关注本周目标实现了没有,下周有什么目标……可是孩子真的只是说说,家长平时又看不到他在做什么,到了下一周又是完不成,再下来还是完不成。

第三,考上哈佛的人,包括考上国内优秀大学的人,以及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高考。我相信每个人上大学之前都有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我要考上大学,甚至有的人目标更明确,我要考上哪所大学。也就是说,我们曾经都是很有目标的人。那为什么考上大学之后,我们就不再愿意学习了呢?那么多学生高考一结束就开始烧书、烧课桌,到了大学天天打游戏、睡懒觉、逛街、看剧,很多学生都是这样,包括我当年大学的一大群同学都是这样,包括我自己。好像一考入大学,就陷入了迷茫期,不知道自己该干嘛了,因为最大的目标已经完成了。很多人把这个状态一直持续到成年,从大学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完整地看完一本书,再也没提笔写过一篇文章。

第四,对于成年人可能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当你确定一个目标,做了一段时间,没有完成。就会开始想,这个目标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呢?这件事是不是我真正喜欢的呢?最后冥思苦想得出结论:我现在做的事没有什么意义,这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是不是重新换一个目标?比如说,有些人这段时间学瑜伽,下一段时间改学烹饪,再下一段时间去学摄影……现在很多90后不断地跳槽,每个工作都干不了半年一年,就要换下一份工作,他不断地在想哪个才是我真正想要去做的?哪个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这就成了不断更换频道的最佳托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用四个字总结这几种情况——四处纵火,先烧一把火起来,这把火刚烧旺,就慢慢熄灭,变成灰烬。此时要么重新点一把火,要么换个地方点火。激情投入,最终偃旗息鼓。这里要强调一下,不否认成功学有一定的价值,它激励了很多人走向成功,但绝大部分人并不能依靠成功学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反转。我相信只要是曾经给自己制定过成功手册的人,一定都对刚刚说的这种情况不陌生。

再来看另一种模式,我们应该也不陌生。比如说亚洲首富李嘉诚,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在他舅舅的钟表公司当一个跑堂的,帮人家端茶倒水,接着他成为钟表公司的一个店员,学习怎样修钟表,后来因不愿寄人篱下,去了一个五金厂做销售,然后创办了一家塑胶厂,积累了原始资金,开始进军房地产,进而涉足国际业务,买下了英国电网的一些业务,一步一步成为了亚洲首富。

再来看马云,马云高考考了好几次,一开始在学校当老师,还成立了翻译社。因为翻译社入不敷出,他去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批发一些小玩意儿出来卖,贴补家用。然后创办了中国黄页、阿里巴巴、淘宝,能说阿里巴巴是马云最后的终点吗?是他人生的长期目标吗?马云前不久不是还创办云谷学校嘛?他说他以后还要重新去做老师,我们说不清楚他的终点在哪里。

我们所熟悉的山长,以前在电厂工作,又在武汉大学当老师,然后经营了今日电器,现在创办了今日学堂,未来还要建设一所比肩哈佛、耶鲁的中华国际大学。我们能确定山长的终点就是中华国际大学吗?或者我们回头来想一想,这些成功人士,他们是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知道自己这一辈子要做什么吗?很显然不是,他们是一步一步不断地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和自己要做的事情,那么也就是说我们从他们的成功模式当中看到有几点:

第一点,长期目标很可能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山长不会在他在二十或三十几岁时,他就要创办一所国际大学,我要培养一批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大师出来,那时候没有这种雄心抱负,马云也没有说我要创办一家102年的企业,他在年轻时也没有明确的目标,那如果说长期目标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目标局限地那么死呢?现在就去把它框定住呢?

第二点,事实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确实是没办法明确自己几十年后要做什么,尤其是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不知道有多少职业将会被替代,有多少新兴的职业会出来,你怎么能确定20年之后的我在做什么?我想问一下我们在座的家长,谁能确定我们20年之后在做什么?我们的孩子他在现在这个年龄,他能确定我30岁做什么?50岁能做什么了吗?大家能确定吗?很可能是确定不了的,对吗?

如果确定不了,那我们给自己写的所谓的成功手册,那是不是就是没有什么指导意义了,没什么价值了?因为是在不断变更的,那么从这一群人的成功模式当中给到我们最大的一个启发是什么?人生目标是靠一步一步自然积累出来的结果,是在我们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呈现的,并不是大家熟悉的,规划出来的,是我在那里冥思苦想,想出来、找出来的。

我们再对比这种成功模式和前面的成功学模式,两种模式都有人能取得成功。那么这两者背后有什么共同点呢?

最大的共同点也就是我把它称为成功的基因。成功的基因,就是新教育反复强调的至上情结、永不服输。把它解释一下,就是永不服输、永不止步!我永远在想着我怎么超越现在的自己,永远在想着如何把当下的每件事情做到最好。

比如说我们想象一下当年的山长,如果当年他在思考我人生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山长,一开始觉得他这辈子打死都不要当老师,山长分享过很多次,因为他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从小生活在教师家庭,特别不想当老师。可是后来他还是成为了一名老师,如果当年他在当老师之前在那里冥思苦想:当个老师太庸俗了,有什么意思呢?那就经商,经商又太世俗太功利了,也没意思,这不是我想做的事情。那就当武师吧,武师天天跟人打架,一身臭汗,太粗鲁,太危险了。如果他这么挑挑拣拣,寻寻觅觅,那么我想他肯定不是现在的山长。

让我们再看看山长的成长过程。他在武汉大学当老师的时候,他给自己的要求就是做一名最好的老师,他没有按照教科书那么死板地讲课,他在给学生讲真正的哲学,所以成为了大学最受欢迎的一名老师。他在经商的时候,他想着的就是我怎么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客户满意度,我怎么才能让客户更满意,把商品的陈列做好,把这个销售方案做得更好,最终他做到了行业第一。然后他再创办今日学堂,他就是在想着我怎么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品质,我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

山长最早提出的是十岁达到大学英语水平,那个时候是在2003年,讲述的就是这一套英语学习方法,到现在不断地提炼,变成了四个月就突破一门外语,包括之前三语班的学生已经突破了泰语。大家都能看得到山长的成功建立在每走一步他都永远在找自己不足的地方,他永远都不会对自己满意,永远找自己的问题,永远想着怎么提高,他身上的至上情结非常突出,因为有这个特质,他才能成功。

让我们回头再去想想,李嘉诚、马云他们身上同样是拥有这样的特质,一步一步都想要把自己下一步的目标做得更大,超越现在在做的事情。那回过头,我们再看成功学的那套模式,什么样子的人能够利用成功学取得成功呢?当这群人运用成功学激发了自己的至上情结,培养出来了自己的至上情结,那么它用成功学的模式,他就能够取得成功。

我们来想一想,学堂老师是不是也是这样做的?当你达成一个目标的时候,就会鼓励你该去挑战更大的目标、更难的目标。比如在经商的时候,很多公司就是,比如我今年的销售额做到了500万,那么我明年就做到800万,再做到一千万,你也是不断不断地去提高自己的目标的。

我们用成功学,培养目标感、树立目标,其实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的至上情结,培养一个人永不服输、永不止步的精神。如果没有培养出来的话,那么目标就变成了任务,目标就变成了口号,是对人的成功没有意义的。

山长在分享他自己小时候的一些故事的时候,我特别受触动,这些小故事为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在跟孩子们沟通的时候,可以跟孩子讲一讲。

山长在小的时候,他被马蜂蛰了,一般人被马蜂蛰了,可能会哭,然后涂涂药就算了。山长在想,你一个小小的马蜂,我这么大的一个人,怎么能被你给蛰了呢?我一定要想办法跟你斗一斗,然后他就去观察那个马蜂窝在哪里,他就想办法,每天经过马蜂窝,都要去打它一下,拿个石头砸它一下,思考怎样才能把它给制服了,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马蜂事件,但是山长在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上就体现了他永不服输的精神,我不能被只马蜂给打败。

山长还在很多场合分享过,他曾经被一个学校校花的母亲称为癞蛤蟆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山长应对的方案是什么? 他自己回去照着镜子说有这么帅的癞蛤蟆吗?他不认同自己是癞蛤蟆,我不接受你对我的评价,但是他会想为什么你会认为我是癞蛤蟆?那个时候山长毕竟是个穷学生,没有什么背景,然后也没有什么财富,山长就在自己薄弱的方面不断加强,依然是他不服输。

再说说山长为什么会习武呢?山长提到他高中的时候同学给他起了个外号“书生”,山长特别不喜欢这个外号,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说明整个人太文弱了,他想要改变自己这个文弱之气,所以他大学的时候自己去开始去买各种各样的武术杂志,然后照着练,他的目的就是提高自己,把自己的毛病给改掉。

为什么他去经商呢?他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碰到一个同学,可能就是外面这种函授的学生,就是个打工妹,然后人家一个月挣的钱比他多多了,他一个月研究生津贴一百多块钱,人家打工每个月都能挣500多块钱。他就想我读这么多书,为什么还没有一个打工妹挣的钱多?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做些小生意,山长的商业发展是从进货、摆摊做小生意开始的。不久他发现他做这些生意,一天的营业额挣的钱居然比不上那些素质特别低的小商小贩!虽然受了这么高等的教育,他的文化程度这么高,经商却比不过别人。他就不断去找自己的问题,最后做到行业第一。这背后同样是他不服输,不止步,永远在找自己的问题,让自己做得更好。

办今日学堂也是一样,因为老师说张钟瑞可能教不出来,就是最后一名,建议家长领回去教,而且还把山长骂了一通,“你自己还是大学老师,怎么自己的孩子教成这样?”山长也不服气了,好你既然说我儿子教不出来,那么我自己办学领回家教。

这就是山长至上情结的一些体现,想想看我们有没有在培养我们孩子的至上情结?我们有没有在培养自己的至上情结?如果这个是最重要的成功基因的话,我们就应该把核心点关注到这一点上。那么至上情结的最高表现是什么呢?山长在很多的场合有提到过,那就是超凡入圣、当一个圣人。如果说前面说的是永不服输、永不止步,那么至上的最高体现就是永不流俗,永远在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

刚刚我们在一开始把人分为几种:有目标,没目标,有时有目标有时没目标。提到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动物性的,当我们身上有动物性,不能去除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没有目标。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这种状况,就是半人。

那么我们要知道我们每个人身上还是有神性的,这个神性就是刚刚说的超凡入圣、当圣人。我们是可以达到神的级别的,什么是神?神也是凡人,只是他做到了凡人所做不到的事情。

比如说王阳明,他在读书的时候,他问他的老师,“人生最高的追求是什么?”他老师说是做官,王阳明说不是的,世界上第一种人是做圣人。所以我们看王阳明他一生的经历也是丰富多彩,他一个文人还去剿匪,最后还创办了心学。他肯定也不是从小就说我以后要发扬心学、自创一派,但是为什么他做成了?因为他从小就有颗至上的心——我要当圣人。

我们再来看六祖,大家都听过六祖的故事,六祖去拜见五祖的时候说:不求他物,唯求做佛。他要超越俗人,这就是六祖的最高追求。

山长一直在说他要培养的是未来中国文化界的大师。这一句话,我记得山长在他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他说“今日学堂就是要培养未来中国文化界的大师,而且成为这种大师,必须能超越一般人对财色名利等外在物质的追求。有一种渗透骨髓的傲气和傲骨,不屑与一般人为伍,时刻要求自己以圣贤为榜样。拥有圣人一样伟岸的人格,博大的胸怀,无私无我的大爱之心”。也就是说最终能够进入国际大学的就是一批不落俗套的、想要成为圣人的学生,具备圣人之心的人。

山长一直也在说做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鄙视凡俗的一切,我大你小,你能做的我全都不屑于去做,但是我能做的,你一样都做不了。山长是不是一直在这么说:“今日学堂只做教学示范,等你们都能做了,我就不做了,比如说突破英语。我再做突破数学,当你们也能做了,我就不做了,我就专门带清一书院的学生,我专门去研习传统文化”。他永远要做别人不能做的事情,这就是山长对自己不流俗的要求,我觉得这也是至上的最高表现。

当一个人有了这种鄙视凡俗的傲气和傲骨的时候,你觉得这个人还不能取得俗世的成功吗?我觉得这种可能性特别小,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了,就找到了成功的基因。

4

最后我们来看:作为家长,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孩子成为有目标的人?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今日学堂是如何帮助孩子成为有目标的人的?刚刚提到了成功最高级的是培养学生的圣人之心,那么这一点,山长尤其是对清一书院的学生强调得特别多:比如你是不能过早涉及两性关系的,别人都去谈恋爱,但是你们不能谈;别人都去追求金钱物质,但是你们就要是一群清心寡欲的人。山长也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越没有欲望、越单纯的人,才越有可能在今日学堂走得更远。也就是说今日学堂要培养的最高级的那群人是永不流俗的人。

那么次一级的人是什么呢?就是我做不到圣人,但是我可以做到永不服输,永不止步。只要具备了这两种品质,你依然能够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取得成功。比如说办件什么事儿,你永远在想:我怎么能把它做得更好。当你一直这么做的时候,你就能从周围的人群当中脱颖而出,秒杀大部分的人。

那我们来看看这些具体在今日的教学上是怎么体现的呢?比如说快速突破英语,快速突破数学,然后用两个月拿到全国的武术冠军,这些是不是都是在让孩子挑战常人所做不了的事情?也就是让你去做不流俗的事情,这件事情别人做不了,你能做,这就是培养圣人之心。

我们再来看,今日学堂突破的结业模式。学一个学期,大家就结业了,我只选择最优秀、欲望最小的那一群人进入到中级班。与此同时,从初级班结业的这些学生,只要你能够把中级班或者高级班的学生打败,你就能够返回到今日学堂。整体人员是保持流动的,这种做法激励的就是孩子永不服输的劲头。我虽然暂时被打败了,但是总有一天我还要重新赢回来,我不能接受自己永远是被别人打败的这么一个状况。它倡导的就是孩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永远选最优秀的学生往上走,包括中级班进高级班也是选择一批学生,而不是所有人都进去,永远在筛选。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不敢对自己满意,不敢停在原地不动?也就是说不断让每一个学生拼命地往前走,永不止步,永远超越自己,永远做更好的自己。

第三,进了今日学堂之后,大家都知道孩子之间要互送礼物,我们家长之间也要互送礼物,对吗?这在我们以前的交际圈当中是根本没有这么一回事的,大家互相就是夸赞奉承,没有人会当面把你的问题毫不留情地指出来的。在今日学堂,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为什么?就是让你看到自己的问题,把你的面具、把你的面纱都撕下来。只有这样子,你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继续往前走。

此外今日学堂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学生都必须练武。这是今日学堂特别强调的一点,为什么?练武是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训练,当一个孩子在进行运动训练的时候,他的身体会疲惫。如果做对抗性练习的话,他可能会遭受一次又一次的重击,心理上一次又一次遭遇挫折。在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打击之下,就看这个孩子他还能不能坚持下去,他会不会停止,会不会求饶说:“好,我自动认输,我不打了!”因为练武会让你的缺点在比赛场上暴露无遗,而且你的对手能够随时给你反馈,只要你哪里做错了,他就会用一记拳头让你知道,如果你不改,OK,下次继续挨拳头。

我们都知道18岁的时候,这些孩子他们都要打百人组手战,如果想留在清一书院的话。现在可能年龄都不到18是岁就要打百人组手战,像去年打百人组手战的泽喜和心蕙都没有满18岁,才十六七岁就已经挑战成功百人组手战了。如果你被人打趴下了,你不再站起来了,ok,那在永不服输这一点上你就失败,你就做不到。

如果你想成为山长的弟子,首要条件就是打赢百人组手战。这就是一种气度,我可以输一时,但是我不能输一世。输了之后我要看到自己的问题,不断地训练,下次我要赢回来。日本的武士就有这么一个特点:如果他被别人打败了,他可能每年都会来找这个人挑战,除非他自己被打死了,或者除非哪一天他把这个人打败了,否则他会坚持不懈地来找这个人挑战,因为他一定要赢回来。这就是日本武士不服输的精神体现。所以今日学堂很多教学都是在培养孩子不服输、崇拜强者的品质,让大家跟强者看齐,一直跟最优秀的人学习。

那作为我们家长,我们可以怎么做帮助孩子成为有目标的人?刚刚我们说了:动物、人还有神。这三个,家长首先先自评一下:我们现在是处于哪个级别?我是在动物这个层级,关注孩子物质生活的?还是处于半人的级别,一会儿关注精神提升,一会儿关注物质,一会儿有目标,一会没目标?还是我是一个全然的人,我是有目标的?还是你说我也想当神,我想要做一个不落俗套的人,想成为神?还是你想成为半神,我可能既追求人世间那些成功,但是同时我又希望能做一些超越凡人的事情?我们先想想自己处于哪个层级的?

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成为神,那我们自己是不是先要成为半神?如果我们想要孩子成为一个半神,那你是不是先得成为一个人?你不能跟孩子的差距太大吧!如果说我们自己只能处在一个半人的层级,还希望我们的孩子超凡入圣,那可能是难以企及的。我看家长们做作业时,很多家长都提到我们首先是要从自己身上入手的。我相信很多家长进入到今日学堂之后就开始意识到: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慢慢认识自我、思考清楚自己人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自己的人生要做什么的过程,从而开启了一个自我提升之旅。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在这几个象限当中不断往上提升。

自评完了第二点就是,如果我们自己现在还做不到永不流俗,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做到永不服输和永不止步?我们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随时随地在关注这两点?山长经常跟小明慧说的一句话:别人能做到的,你就能做到。这是一句非常有魔力的话,背后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不服输的精神。我们都是人,你又不比他笨,为什么他能做你不能做呢?再问孩子另外一个问题:这件事情我是不是还可以做得更好?关注他的进步,关注他的突破点,而不是只要这个孩子态度好就可以了,这是我觉得需要格外提醒家长的一点。

有很多孩子,他的学习态度很好,但是没有起色,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在永不止步这点上做好。比如我们看很多农民也很勤奋,早起晚归,披星戴月;还有很多工人,也很辛苦,朝九晚五,一天八个小时,甚至12个小时在工作,你说他不勤奋吗?他真的比我们勤奋多了,但是为什么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这么勤奋都没有实现人生的反转和成功,为什么?

因为他们每天都仅仅是在简单地重复自己:去年在做这个工作,今年依然在做这个工作;去年是这么种这块棉花地的,今年依然这么种这块棉花地。他思考怎么让我这块地提高产量,怎么做得更好?没有想过我今年在这条生产线上做这个工作,明年是不是可以做技术含量更高的事情,我是不是可以去做技术总管,或者别的工作?如果我们重复自己,看起来很勤奋、很卖力,但是并不能引导我们最终的成功。

我今天的分享整体就到这里,希望大家能够记住刚刚提到的几个象限:有目标,没目标,有时有目标有时没目标。因为我们大部分的人是处于时有时无这么一个状态。那么,这一群人,大家还记得我在最开始讲的那句话吗?这些人他们可能有过最好的机会,他们见过最好的老师,但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活得是最差的人生。

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孩子都在今日学堂学习,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我们自己都拥有最好的老师,有最好的机会。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全然地想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没有把关注点放在培养自己的至上情结、培养孩子的至上情结上,我们依然时不时想要关注一下自己的生理需求,想要把时间花在享受、吃喝玩乐上,那么,我们的能量、我们的时间就会在纠结当中耗费,最后只会让我们更加地痛苦。

我们可能就比那些完全没目标的人活得还要惨,因为没目标的人不纠结,他们没有这些好的机会,他们的灵魂也不会审判他们。所以,他们虽然活在底层,他们虽然活得像动物一样,但他们会很开心。我们如果不好好地利用,好好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我们的灵魂是不会原谅我们的,我们日后只会活在悔恨和叹息当中。如果你的孩子拥有这样的机会,但他最后因为没有想清楚,没有至上情结,没能在今日学堂走得更远,那么,他以后每每回忆起自己这份经历的时候,他一定懊悔!

最后希望大家记住这三条:永不服输,永不止步,永不流俗,看看我们能够让孩子做到哪一步?好,谢谢!

答疑 

SGR妈妈:陈老师,你好,你提到的山长在那些领域,在那个行业,不管是教书还是经商,然后都希望做到最顶尖,我觉得您说的他只是在某一个领域。如果孩子在学习上,因为大家都在一个班级,那怎么样让他在哪一块达到最顶峰,因为大家都在齐头并进,而且这种环境氛围都是很相同的,同样的老师,都是很至上的,我觉得这样很难脱颖而出,很难跟孩子说,你在哪方面一定要做到最好,一定要做到至上,我觉得这个好像很难,我不知道怎么去引导孩子?谢谢!

陈静老师:好,我们来看一下,比如山长他在最开始经商的时候,他从摆地摊开始,他怎么能够慢慢建起自己的商业帝国,成为行业第一的?难道他一开始就是最厉害的那个人吗?山长说了刚开始他一天的收入都比不上那些素质特别低,靠坑蒙拐骗这种手段来赚钱的小商小贩。

我们的孩子,每个人进入到今日学堂,他们前面的基础一定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说我进去就要求孩子超越其他人,成为第一,这肯定不太现实。每个人都想当第一,但最终第一只有一个。那回到我们今天分享的关注点,别人能当第一,那么我要想:他能当第一,我也能当第一。但是我现在还不是第一,那么我就要思考我现在身上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也就说我们要有那颗不服输的心,关注点要放在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提高上,家长的关注点也要在孩子取得的进步和突破上。

成功不是一天铸成的,而是一步一步,不断地对自己不满意,不断地往至上的方向去努力累积而成的。当你能够坚持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三年五年,甚至你这一辈子一直都在自我超越的路上,当你这样走一段时间的时候,很可能发现其他的人已经离你很远了。所以家长不用太纠结,现在我的孩子可能不是班上的佼佼者怎么办?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不局限于目前,但是要有这颗不服输的心和永不止步的行为。 

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有很多家人在接触到新教育之后,觉得新教育太好了也想要投身其中,我碰到很多人跟我讲:“陈老师,我太羡慕你了,你可以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我也想要做这样的事情,那你看我是不是要辞职,我是不是现在的工作不做了?我也想当新教育老师。” 

我特别想提醒有类似想法的家人,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们提到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出来的,而不是不断换频道试出来的。能否取得成功最核心的因素在于是否拥有至上情结,当一个人没有至上情结的时候,不要指望自己换了一份工作就自动拥有至上情结了,因此即使辞职做新教育老师未必能够如意和顺利。相反像山长一样,当老师的时候就做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经商的时候就把商业做到最强,办学的时候就把学堂做得最优秀,可能是我们当下最需要学习的。当我们用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态度对待目前的工作时,可能才是真正的成长和提升。



昭明书院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