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颗山楂丸引起的官司 ——觉知内心的贪欲

案情陈述:近日老师们接到一纸诉状,状告某同学利用山楂丸作为交换条件,使其他同学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接到诉状老师们决定立即开庭处理。

原告:小月

被告:小源

证人:小谷、小楠、小乐

法官:老师

听众:全体学生

首先由原告陈述事发经过,小月表示小源会拿山楂丸来要求她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如果自己不同意小源就不会再给自己吃山楂丸,而如果自己同意就可以继续享用小源提供的山楂丸。

其他的证人表示小月描述的是事实,并且自己也“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接下来是被告辩护时间,小源表示有的人是自己主动愿意给的,有的是自己根本就不愿意给的,但小伙伴们总是问他要他也就给了,自己也觉得很委屈。对于交换条件一说虽没有承认但也没有否认。

一轮下来事情的经过已然很清晰了,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接下来就是如何处理了。

一、人群划分

法官转向观众席问道:“你们还有多少人享用过小源的山楂丸?”除开小濛外其他人都举手了。

法官接着问被告:“这些人当中有哪些人是你愿意主动给的,有哪些人是你不愿意的?”

根据小源的陈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人是他愿意主动给的;

第二种人是主动问他要山楂丸的,这种情况下他有的时候会给有的时候则不会;

第三种人是主动问他要但是他怎么都不愿意给的;

第四种人则是既没有主动问他要而他也没有主动给的。

那么第四种人为什么小源没有主动去给呢?用他的原话是“不敢给”。因为对方根本就没有表现出对山楂丸的兴趣。

那么这四种人分别代表了什么呢?第一种人是孩子心目中很喜欢觉得对自己有价值的伙伴;第二种人是孩子心目中觉得价值感一般的伙伴;第三种人是孩子心目中价值较低的伙伴;第四种人则是孩子特别佩服,不敢“贿赂”的伙伴。

虽然只是一颗小小的山楂丸却是伙伴价值的试金石,而这场官司中的原告和证人都属于上述的第二种人群。

二、谁是受害者?

对于第二种人群而言他们无疑觉得“受伤最深”,因为他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得到山楂丸,完全取决于被告当时的心情;第三种人群则因为没有机会得到山楂丸自然就退出了这场“争斗”;第四种人则因为根本不想参与“争斗”似乎跟第三种人的待遇一样;这么看来第一种人群似乎是整个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第一种人看似得到了被告的尊重,愿意主动“奉上”美食,但是日后一旦跟被告发生了不愉快极有可能变成第二种人,享受到第二种人同样的待遇——被对方要求用条件来交换。在被告的心目中,他们和第二种人是一样的,都可以用物质收买。

第四种人看似最傻,但却是被告内心最尊重的人,因为他连去“贿赂”对方的行为都不敢有,因为他知道遭到拒绝的可能性非常大,对方还有可能会因为这件事情鄙视自己。拿山长来打个比方,假设山长被某集团收买,收了对方很多钱转而按照对方的要求来做教育,那我们很可能不再愿意追随他学习,可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尊敬山长,就是因为他拒绝了很多类似的“诱惑”,一个越不能被物质收买的人越能获得大家的尊重。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对于第二种人来说收了对方的好处还不替对方做事,纯属白占便宜。

1)原告&证人——奴隶

这个时候原告和证人们开始辩驳“因为他让我们做的事情是我们不想做的”。

“你们的心都很诚实,当我们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内心就会开始起冲突,这种冲突就是提醒我们可能做错事情了。如果有的人拒绝不了山楂丸的诱惑,为了得到山楂丸就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要求,最后就沦为了对方的奴隶,因为对方用一颗山楂丸就可以控制你们的行为。好处是你们可以一直获得山楂丸,坏处是你们的行为要受到别人的支配,还有一直忍受内心的冲突,你们现在已经体会到了”。法官说道。

(其实不光是孩子,我们很多成年人一辈子也都活在他人的控制之下,做着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看看周围有多少人一边抱怨自己的工作一边把自己的时间卖给了工作就知道了。)

“好了,你们可以选择继续当一名奴隶,也可以选择做回自由人”法官最后说道。

2)被告——让人鄙视

在整个事件当中被告看似高高在上,对他人发号施令把别人哄得团团转,但这些人仅仅是把被告当成了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从他们状告原告的行为就可以看出,被告依靠这种方法得到的并不是伙伴的尊重,而是鄙视。

3)听众——潜在的奴隶&乞丐

听众中的第一种人无疑是潜在的奴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第三种人由于无法为他人提供价值,却内心充满欲望,最终只能扮演乞丐的角色,依靠他人的施舍。只有第四种人是直立的自由人。

在这场官司中没有所谓的谁赢谁输,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施害者,每一个人也都是受害者,每个人都只看到自己眼前的利益。

三、觉知内心的欲望

当我们内心有贪欲时就会被别人所利用,在问及小濛为什么不想吃山楂丸的时候,小濛的原因很简单“那是药啊”,可是在更多的孩子心目中它却是零食。每一次我们由于贪欲而引发的行为都是吞下一颗包裹着糖衣的药丸,我们看得到的是糖衣带给自己的享受,看不到的是药物对心灵的侵蚀,最终只能趴在地上任人摆布,不再有傲然屹立人群的底气。

写给家长:

“吃”是中国人关心的头等话题。在新教育学堂中,由于孩子们住在学堂,难免会有家长给孩子们寄各种食物、保健品、药品。那么这些东西到底是不是必需品?吃它们的目的是什么,是否有更好的方式达成目的?当一个孩子通过食物获得巨大的满足感,以及和同伴相比的优越感,让大家围着他团团转时,孩子还会追求精神的提升以获得同样的成就感吗?



昭明书院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