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您了解孩子的年龄吗?



题记: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同一年龄的不同孩子行为表现差别非常大,那么如何针对不同状态的孩子,设置相应的要求呢?

跟孩子们开这次主题班会的原因是:孩子们来到学堂以后就相互之间“论资排辈”了,谁是哥哥,谁是妹妹,相互之间按照年龄依次排了个个。但每个孩子的成长背景、心智年龄都不同,大家在一起相处孩子们难免会用年龄作为标准去衡量同伴。这就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年龄相仿的两个孩子在整理内务上能力确实不同,如果用能力强的那个孩子的标准要求他们,能力差的孩子就很容易有挫败感,也容易引起伙伴的不理解;尤其是心理年龄和自理年龄小于实际年龄的这一批孩子,很容易招致同伴的不满,同时家长又要求这些孩子在年龄小的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造成孩子自己也会很有压力。

本次跟孩子们探讨年龄问题,是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来评定,分别为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自理年龄。为什么选择这三个方面呢?生理年龄很容易理解,心理年龄则是反映一个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自理年龄则是孩子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后两者一个涉及自律和与人交往,一个涉及生活上的自我管理,这是现阶段孩子们最容易理解也最贴近他们生活的解释。


一听说老师要评定大家的年龄,孩子们都觉得很奇怪,每个人的年龄不是都很清楚吗,为什么还要评呢?待老师写下心理年龄和自理年龄后,有的孩子“哦”地恍然大悟,有的则在纳闷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老师跟大家解释了一下并告诉大家,生理年龄只能表明你来到这个世界生活了多久,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年龄。真正看一个人的年龄有多大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看,比如说心理年龄自理年龄思维年龄等等。由于思维年龄对于新生来说暂时还不太容易理解,因此这次就先不评思维年龄了,等到以后可以再加上去。

评定的方法是先让孩子们自评,自评完了以后再让其他同学来评。

首先评的的是 Anna,她自评各项都跟自己的生理年龄一致,大家也没什么意见,全票通过。接着是 Cindy,Cindy(8岁) 认为自己的心理年龄为9岁,遭到了大部分同学的反对,双方僵持不下。

“既然你认为你的心理年龄跟 Anna 一样,那么请证明你在自我管理上做得跟 Anna一样好,或者你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像 Anna 一样能够考虑到他人“老师笑嘻嘻地问到。

这一问孩子们都开始找证据了,因为每周孩子们都要相互给同伴的态度和伙伴价值评分,最近这段时间 Anna 的排名都在 Cindy 的前面,在这些“证据“面前Cindy 只好承认自己的心理年龄是8岁。

自理方面,Cindy 自认为也是9岁,大家也一致认为她在这方面的能力跟 Anna 差不多,甚至比 Anna 还要好一些,因此一致同意。

轮到女生中最小的 Amy了,Amy 是个很要强的小姑娘,自评心理年龄和自理年龄都超出生理年龄1岁,大家也都一致同意。

接着开始评选男生。首先是Steve,Steve 自评心理年龄和自理年龄都比生理年龄大一岁。Steve 的动手能力很强,自理年龄全票通过,但大家都不同意他的心理年龄。原因是大家将他跟已经去今日的一名老生对比,觉得没有表现出比那位老生更突出的地方,只同意他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小一岁。

到了这里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套评选方法:当不清楚标准的时候就拿一个参照物对比。一方面我们强调孩子们要跟自己比,但同时我们也要让孩子跟其他伙伴对比,从而认清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了解自己在团队中所处的水平

接下来是 Jack,Jack 的生理年龄是8岁,他认为自己的心理和自理跟生理年龄一样大。没想到全都遭到同伴的反对,Jack自己也挺不服气。

“如果你的心理年龄是8岁,那就是说你在 Amy 面前是哥哥,请问你做了什么事情表现出你是哥哥?”老师的问题让 Jack傻了眼。

心理年龄大的一方当然就能考虑对方,包容对方、帮助对方了,就像你对待你的妹妹一样,要不然凭什么说你是哥哥呢?”

Jack 只好默默地接受心理年龄7岁的现实。自理能力依然是跟 Amy 比,这一比就发现自己在内务以及打扫上没有比 Amy 做得更出色,因此只能跟 Amy 持平。

Ray 的状况跟 Jack一样,在大家的举证下接受了自己心理和自理年龄都比生理年龄小的事实。

大家最后讨论的是 Peter,由于 Peter 没有参加这次班会,因此就直接由大家评定。Peter 的年龄跟 Steve 一样,因此来到学堂以后大家很本能地就把他当大哥哥看待,结果发现 Peter 在跟大家相处的时候并没有像一个哥哥一样照顾大家,反而还会跟同伴们计较一些小事情,做事能力也有些欠缺,因此大家对他从一开始的高期待变成了不满。大家纷纷表示 Peter 连心理年龄最小的 Ray 都不谦让,因此只能只能将他的心理年龄评得比 Ray 小。

老师对大家的评定结果表示认同,并顺势引导大家,“以前你们都把 Peter 当大哥哥看,现在你们知道了他不仅不是哥哥反而是你们的弟弟了,以后你们可要多多照顾他哦。”孩子们听到这里全都笑了起来,并点点头。

“现在你们现在都知道每个人的真实年龄了,想当哥哥姐姐还是想当弟弟妹妹,就由你们自己决定啰。还有自理方面,你们想用几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呢?”

孩子们开始讨论起来,有说8岁的,有说10岁的。正讨论着有几个孩子问“老师,我们下次什么时候可以再评一次年龄?”其他人一下子对这个话题充满了期待。

“那我们就一个月评一次,怎么样?”

“太好了”孩子们纷纷欢呼。


班会进行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自评的时候,每个孩子都很希望自己的心理和自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大,说明孩子们内心都是渴望成长的。因此后面讨论中孩子们都期望同伴用更高的年龄标准来要求自己。

当孩子们相互之间进行了这样的一次年龄评选后,每个人都清楚了自己的行为水平并了解了他人的水平,对自己下一步要达到的要求以及参照物更加清晰。同时大家看待同伴也放下了以往只看生理年龄的做法,而是从心理和能力两个层面去理解同伴,对自己和伙伴们不太适龄的行为更加接受和释然,而各方面年龄超出自身年龄水平的同学就自然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看待孩子的角度,您觉得呢?



昭明书院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名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