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学纪实——“风”的主题课(下)

       题记:在学堂一切的教学手段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服务的,因此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同一个主题既可以是科学课,也可以是美术课,还可以是音乐课、手工课、中医课…… 



本学期的第一个主题是风,一起走进我们的课堂看一看吧!本系列文章为连载,建立结合在一起阅读。)


前两次课跟孩子们一起了解了风是什么、怎么形成的(详见博文“风”的主题课上);如何描述风以及判断风向和风力(详见博文“风”的主题课中);这节课开始要跟孩子们一起实践如何利用风了。


说起来利用风,老师们先让孩子们想想植物们都是怎么利用风的。孩子们以前看过《植物私生活》,对里面各种借助风传播种子的植物影响深刻,提起这些植物都非常兴奋。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风来做什么呢?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依靠风来工作的呢?”老师问孩子们。


 孩子们首先想到的是“风力发电”,看来风车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


 “帆船”、“水车”


 “还有吗?”老师接着问。


 “有一个你们特别喜欢玩的玩具……”老师提示道。


“风筝”孩子们一下子就猜到了。

 

“关于风筝有一个谜语'头在天,尾在地,尾巴断,掉下地。'你们觉得是这样吗?”


孩子们想想风筝确实是这样的,纷纷点头。老师马上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尾巴断风筝就掉下地了?


孩子们一下子想到鸟的尾巴,但是不明白它的作用。老师就举了飞镖的例子,你们都玩过飞镖,飞镖后面是不是也有一个十字形的尾巴?如果把尾巴拿下来,飞镖还能飞得远吗?


 "不能,飞一会就掉下来了!"


“为什么呢?”老师接着问。


“头太重了。有的时候折的纸飞机也是这样,头太重就飞不远。”有孩子答道。


“对了,所以这个尾巴就是起到平衡的作用。不过鸟的尾巴更厉害,它除了保持鸟在飞行时候的平衡还会像方向盘一样改变飞行方向。”


“你们觉得风筝的尾巴是更像鸟的尾巴还是飞镖的尾巴?”


“飞镖的吧,风筝自己又不会动尾巴”孩子们笑着说。


“那这节课我们就要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风筝,看看你们是否可以好好地使用风。”


“太棒了”动手又动脑孩子们最喜欢。

      

(PS:风筝的尾巴主要是起平衡作用,风筝如果没有尾条,在空中的姿态是很不稳定的,风筝面会以拉线方向为转动轴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或摇摆。若提线位置系得不合适,使得风筝的重心落在转动轴的上方,风筝还会头朝下颠倒过来,迅速栽向地面上。给平板状风筝加上适当重量,适当长度的尾条是使风筝状态达到稳定的有效方法。当风筝的身子转过一个角度时,尾条的方向由于所受重力和风力的方向不变而保持不变,从而产生使风筝回复原来位置的力。)


老师先让孩子们带着三个问题看了一个关于风筝的纪录片——1、风筝最早出现在什么?2、为什么叫风筝?3、风筝的出现是受什么启发的?


整个视频大概20分钟,由于带着问题观看孩子们看的很投入(PS:家长给孩子们播放视频文件的时候,最好自己对这个视频比较熟悉,提一些问题让孩子有目的地去看,然后跟家长讨论,这样的效果与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是完全不同的)。播放到一些关键地方的时候,老师暂停提一些延伸性的问题跟孩子们讨论,整个片子看完以后孩子基本都找到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这其实就是考验孩子们获取信息的能力,视频携带的信息量远远超出书本,快速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信息时代必备的一种能力。


纪录片中讲到中国风筝的四大产地,孩子们对这个比较好奇。于是老师就让他们分成两组各自用ipad查询资料——其中一组查四大产地及各自的特点,另一组负责查风筝的种类以及各自的特点。查好以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将查到的资料分享给其他人。


在孩子们对风筝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后,就开始进入正式的制作过程了。


我们这次制作的是比较简单的平板状风筝,在制作之前先要让孩子们对风筝的大体框架有一个概念,知道需要分几个步骤分别制作哪些部分。由于孩子们之前都玩过风筝,所以对构造比较清楚——风筝面、风筝骨架,制作的流程——扎骨架、糊纸蒙面、绘画、栓提脚线。接下来就要选择材料了——尼龙伞布用来做风筝面;是废旧凉席上的小竹片用来做骨架;骨架与风筝面之间用双面胶粘合。


孩子们选择做菱形风筝,在绘制的过程中了解到什么是对称图形,如何利用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怎么找一条线段的中心点。这些在动手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应用能力,远比课堂上枯燥的讲解让孩子们印象深刻。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知识就是力量”,殊不知知识只有用出来才是力量,这也是学堂重视做事情能力的一个原因。

 


绘制风筝面


       风筝完成后,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带着各自的风筝找了一个空旷的地方试飞。两个孩子试飞成功后特别高兴,他们本来对于自己做的风筝是否能飞并没有信心,当发现自己做的风筝飞行效果不比买的风筝差时,信心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其他几个风筝没有飞成功的孩子也很开心,一方面给自己亲手做的风筝试飞本身就很兴奋,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很清楚不成功的原因所在——风筝面轴对称、提脚线栓的位置。在制作的时候老师已经有所强调,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决定风筝是否能飞起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课堂上发现他们制作有问题的时候老师也没有去纠正他们,自己亲身体验认识到的东西才会有深刻的印象。


在问题中不断改进——找出问题的根源并想办法解决,如出现风筝头往下栽的情况可能是系线位置偏下,既可以通过修改系线的位置也可以通过加长加重尾巴来实现平衡。出现风筝一边转圈时,就知道是风筝面不对称,这种情况一种方法是修改风筝面,另一种方法也可以在风筝一边转的另一边添加合适重量达到平衡。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怎么玩就是家长和老师需要花心思去准备的。在玩中让孩子学会观察出现的状况、思考背后的原因、进而去解决,失败没关系,再来一次。学堂的课程就是这样,有趣、有料、亲近自然。而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生活即教育,教育及生活。






相关博文阅读:


教学纪实——“风”的主题课(上)


教学纪实——“风”的主题课(中)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