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广州游学记(三)——真爱孩子就对他残酷一些之生活大考验

孩子们平时大部分时间呆在学堂,上学期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外界的人和事,所以他们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多的停留在认知上,在道理上知道在不同场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但在现实中他们很少能做到。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是实践的机会太少,再者他们没有以团队一员的身份对外展示,不会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的不仅是个人更多的是整个团队的荣誉。来广州参与大地之舟的建设,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与他们相处的过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实践自己所学的机会。

项目处不断有新的面孔出现,孩子们承担项目介绍的工作需要主动跟新来的义工打招呼,回答她们的问题,有的义工还会故意逗逗她们。刚开始孩子们会有些紧张害怕,老师们会请叔叔阿姨给他们提意见,哪些地方介绍得不太清楚这样下次可以改正,慢慢地这项工作可以很放心地交给他们去做。再到后来孩子们大方地跟大家一起聊天做事,与国际友人Davin打成一片。




此外与学堂有规律的生活不同,在项目处时间表没有那么严格,所有生活上的事情都需要自己解决,孩子们暴露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主动性不够。如碰到问题等着老师来帮忙;跟老师外出买菜回来后完全不清楚菜的价格;居住的环境等着别人来打扫。这让老师们开始反思平时对孩子们的包办和保护还是太多了,在学堂和家里孩子们都是享受着现成的环境——按点吃饭、上课、就寝。他们太习惯处于安逸的环境中了,而只有处在一个什么都需要自己创造的环境下孩子们的能力才会锻炼出来。就像自然界的动物,每天都要想办法觅食、躲避天敌才能存活下来,这样的环境逼迫他不得不练就对环境敏锐的观察力、迅速的反应能力等等。暴露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而这一次的游学也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锻炼机会。

“吃饱穿暖”是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穿暖”孩子们都没有问题,那就从“吃饱”这一能力开始着手。


第一天:面包+鸡蛋饼

老师们商量了一下于头天晚上跟孩子们开了个会:“从明天起老师们不再负责做你们的饭了。当然了吃饭的钱还是会给你们的,每人每天5元,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在不打扰其他人的情况下完全由自己安排,老师只负责你们的安全。”刚听到这个消息孩子们还没什么感觉,心想着反正明天还早着呢,再说了老师会真的不管我们吗?

 

第二天一早老师就把孩子们叫过来领取生活费,并且告诉他们可以一次申请领一天的,也可以申请领两天的。结果有两个孩子申请领两天的,其他三个人均选择领一天的。



领到钱的孩子有兴高采烈的,也有心事重重的。但是这个时候孩子们总体还是认为老师不会真的不管他们,心里思忖着“老师是不是在试探我们啊”。结果发现老师们发完钱各自忙各自的去了,似乎真的不管他们了。大家便开始有说有笑地玩耍起来,还有一些莫名的兴奋感。这一玩就过了头,一直到十点多才意识到要吃早饭,后来看时间太晚了决定等午饭一起吃。到了中午的时候大家集体商量午饭吃什么,最后决定去门口的小超市看看。最终在超市老板娘的广告推荐下,每人花了一块五买了一块面包回来。这个时候老师们也准备吃午饭了,孩子们一个面包肯定没吃饱,眼巴巴地看着老师的饭桌,老师们故意装着吃得特别香,孩子们怏怏地去到房间避免诱惑。晚餐孩子们学乖了,不吃面包,这次改吃鸡蛋饼,但老师们清楚这两顿饭孩子们都只吃了三五分饱。

这些情况都在老师的意料之中。为什么老师们一天只给孩子们5元钱,而不是更多?老师的目的是要孩子们自己去买菜、做饭,安排一天三顿吃什么。如果一天给孩子们15元,他们就会一天三顿都买现成的食物,压根不会想到做饭。只有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孩子们才会主动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和分配金钱。一开始孩子们肯定会不知所措吃些苦头,若是这个时候老师们看他们可怜就去帮助他们那一切都前功尽弃了,孩子们会停下学习的脚步,因为他们心里清楚“不管我怎么做都没关系,反正最后老师不会看我挨饿的”。在教育上,有的时候残酷和严格才是真正的爱。


第二天:从食品到食物的突破——面条

第二天一早老师们的早餐是稀饭+馒头。孩子们早上根本没有做任何准备,运动完了以后一个个都饥肠辘辘。老师们提议卖一部分食物给他们,采用孩子们自己出价的形式,最终他们花费了18元从老师这里购买了稀饭、2个馒头和一大包吐司。老师们不断提醒他们,他们手上的钱完全可以让自己吃得很饱,但是很显然孩子们根本没有去思考老师所说的话,他们选择早上吃稀饭和馒头,把面包留到中午吃。可惜的是他们完全没有珍惜花费“巨款”购买的食物,吃完稀饭后根本没想到要收拾餐桌,并且随随便便地把面包放在没清理的餐桌上就跑去玩了。老师们顺水推舟地没收了他们的面包,这么不珍惜自己的食物那就彻底失去它吧!



中午老师们开始煮面条,孩子们想起来要找面包,被老师告知东西随便乱放被没收,孩子们自觉理亏便没再说什么。看到老师们在吃面加上老师们不断地暗示,孩子们总算意识到自己也可以买面回来煮着吃,于是提出让老师陪同出去买面条和鸡蛋。从买现成的食品到食材,孩子们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来领悟,吼吼,真是不容易啊!

东西买回来以后已经快到运动时间了,孩子们选择将面条留作晚餐,饿着肚子上运动课。孩子们一般运动课上的运动量都比较大,说实话老师们还是暗暗佩服他们展示出来的韧性。当天晚上大家终于吃上了自己做的第一顿饭(鸡蛋面),不光吃得很饱还剩余了不少面条。






        第三天:面条到大米的突破

从吃上面条这一顿开始孩子们似乎找到了让自己吃饱的妙招——面条,接下来又吃了两顿面条。值得佩服的是孩子们煮出来的面条味道还不错。每顿饭的时候老师们都在故意说着”米饭多么多么好吃之类的话“,在老师的暗示下孩子们终于开窍要去买米、买菜回来做饭,于是请老师带领他们去菜市场。

一到菜市场有两个孩子选择直奔目标——先把最重要的米给买了,也不问价格,一人买了一袋。买完米后身上的钱已经所剩无几了,每人又去买了些番茄。这个时候碰到另外两个转悠了一圈啥也没买的同学,他们表示要去对面的华润万家看看,比较一下哪边的菜便宜。他们这一说让两个已经花了80%财产的同学傻了眼:怎么自己就没有想到?



       到了超市已经买过米的孩子就更傻眼了,因为同伴们只花了三分之二的钱就买到了跟他们同等数量的米,由于已经预领了两天的伙食费,他们剩下的钱已经买不了什么菜了,即将面临吃白饭的局面。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找其他伙伴商量,能不能大家合在一起吃,把钱和买的东西合在一起使用。其他的同伴不同意,理由是他们花掉了很多不该花的钱,太不合算了。最终大家结成两组各自购买食材。在超市买菜有一个好处,孩子们挑中了什么菜拿给服务员称的时候,会要求服务员先不要封口,只是帮他们算算总价是多少,如果没超出预算就购买,超出了就换成其他的菜或者减少分量(算数水平在这过程中突飞猛进)。


       从超市里面出来天已经黑了,饥肠辘辘的孩子们还得步行回家做饭。值得庆祝的是他们又完成了一次突破。从0到1的突破往往是最难的,有了1以后再往上累计反而容易得多。


事实也证明孩子们从刚开始买菜完全不问价格到后来比较不同地方菜的价格;从只买自己熟悉的菜到后面想着怎么搭配菜色;从炒菜时候的手忙脚乱到后面的淡定从容一步一步做得越来越好,以至于最后每个人都能炒出一盘品相和口味都相当不错的菜来。



第N天:厨艺+能力大收获

现在提到做饭孩子们一个个信心满满,他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难的并不是做饭本身,而是做饭之前的各种准备——如何分配金钱、计划买什么菜、如何搭配等等。一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执行计划反而是容易的事情。除此以外在孩子们自己做饭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考虑同伴的感受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开始分工合作——买菜、备菜、做饭;准备所有人的椅子、餐具;等所有人到齐后才开始动筷子吃饭;收拾餐桌厨房等等。一开始孩子们会有不理解、抱怨,但是一旦他锻炼出来了能力,所有的不快都会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成就感和感激。

每个孩子都有无穷的潜力,就看教育是否能够提供环境和机会把孩子的潜力挖掘出来。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孩子这不行,那不行,给了他们太多的舒适和保护,从而让孩子自己也丧失了探索自己和世界的欲望。就像这段时间孩子们独立做饭一样,一开始他们都对买菜做饭束手无策,可是越到后面越觉得做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现在他们已经可以准备包括老师在内所有人的饭菜。当孩子发现他一天只需要花五块钱就可以让自己吃饱而且还吃得不错的时候,他会非常有成就感,以后再做别的事情也会信心大增——只要敢于尝试,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做到!此外他们会认为,独立生活没什么难的呀,只要我一天能赚5块钱就可以让自己吃得又健康又饱,5块钱还是很容易赚到的吧!

有了这种独立生活的自信心之外,这样的体验会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很少,也会让他们思索对身体而言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种体验远远超出孩子们在课堂学到的知识,知道不等于做到,亲身的经历和体悟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目的。

当孩子们能够很好地利用10元钱来分配六顿饭饮食的时候,我们相信当他手上拿着50元或者100元,他们会做得更从容更有余地。当他们能够很好地支配金钱的时候,别人才会放心让他管理和使用更多的金钱,他们也就会拥有更多支配更多的金钱的机会。花钱和管钱是一门技术活,不是每个人都能把钱花好,你说是吗?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