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孩子到底应该怎么教——2013年新教育杭州分享会心得

孩子到底应该怎么教?其实把握几点重要原则就可以了,真的遇到了问题就多向大自然学习,看看动物们都是怎么培养孩子的——把握节奏,提供孩子真正需要的。重温山长在2013年的杭州交流会上演讲的内容,既是温习,又是对学堂现在教学工作的一次检验。以下仅列举出讲座的部分内容,感兴趣的朋友推荐阅读原文,收获更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1bf8f90101ibmp.html)

1、 如何培养拳击冠军的故事

方案一、在战争中学习

具体实施如下:从小开始拳击专业训练。

幼儿园参加“幼儿园比赛”,争取获得幼儿园冠军;

小学参加“小学生联赛”,争取获得小学冠军;

中学参加“青少年联赛”。争取获得青少年冠军;

成年后参加成年拳击比赛,争取获得世界冠军。

方案二、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具体实施如下:从小加强体能和体质训练,以及灵活性、力量、速度训练。但是不参加任何拳击“专业训练”。

幼儿园:爬、滚、翻、跳;

小学:登山、跑步、跳远、跳高、球类运动;

中学:到处学习见识各种拳派——少林武当峨眉,只练习,不比赛;

成人后:专业、集中的拳击训练和比赛。

试问哪种培养方案,更有可能培养出冠军?毫无疑问是后者。

首先冠军是一百个人里面只能出一个的,也就是说成功率只有1%,按照第一种培养方式,99%的可能是失败,很多人可能挨不到成年,就已经因为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而受伤,导致提前结束运动生涯。即使最终成为了那个1%,但是人却废了——因为除了拳击,什么都不会。(PS:我们国家的很多奥运冠军好像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的生活中除了训练似乎就没有别的什么,拿了冠军退役以后陪伴他们的就是多年比赛留下的伤病。而国外的运动员却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工作,他们很多是用业余的时间来训练,参加比赛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摆脱贫困之类的,因此他们的收获我想是远远超出奖杯和伤病的)

按照第二种方式培养,首先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危险,即使最终在拳击界不成功,没能拿到冠军,也很容易转行做其他事情。比如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等,可以找到其他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发挥。在多年的学习中,自身的素质条件已经具备,成年以后就看他自己更愿意或者更适合成为什么样的“器”。这也是老子无为的运用,一动分阴阳,不动就保留了各种结果的可能性。

前一种方案就是我们目前应试教育所采用的方法,后一种是目前今日学堂采用的方法。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哪种教育呢?

2、 土鸡喂养法VS洋鸡喂养法

中国人都很注重吃,尤其现在的很多的奶奶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准备三餐饭上了,辛辛苦苦地做、拼命地塞,生怕孙子吃得不够。可是吃得多就意味着好吗?就意味着孩子健康吗?

中国妈妈=洋鸡饲养员?养孩子就像养鸡吗?长得快,长得漂亮就是养殖成功吗?

何为土鸡?土鸡就是以前农家散养的鸡,五谷杂粮什么都喂,但是不喂饲料。一般成熟期需要半年,但是这些鸡都很有精气神。何为洋鸡?洋鸡就是圈养起来,喂养饲料,28天出栏的激素鸡。人为地加快了鸡的生长速度,这种鸡看起来都呆呆的,前段时间不是很多视频曝光这种养殖场吗?

我们城市里的孩子,食品中摄入了大量的激素、化学物质,学校里面的孩子普遍个头都比较高,估计大部分要归功于家长给孩子们拼命喝牛奶。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长那么高呢?难道男生长得白白胖胖、高高大大,女生长得前凸后翘就算是家长喂养成功了吗?还是非要如此,才能体现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呢?

其实孩子的身体成长要遵循他本身的规律,不能人为地拔苗助长。像女孩子身体以7年为周期生长,如果缩短到5为周期,本来她能活15个7年,现在是不是只能活15个5年,我们是不是在折孩子的寿?

我们提供给孩子的食物,应该是孩子的身体所需要的。食物是为身体服务的,是为了满足身体生长和发育所需,为我们提供能量的来源,而不是为了嘴巴服务,更不是我们为了食物服务。如果一顿饭吃下去,身体困倦提不起精神,这是身体最直观地告诉我们——我们吃的东西不对。反之则是我们满足了身体正常的需求。

3、 掌握生命和学习的内在节奏

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越早学习就越好。

人在每一阶段,均有每一阶段的学习重点,不可乱学东西。

校长在分享中提到:初生儿眼睛被蒙,结果导致视力消失。想起以前看到过的关于狼孩的报导,他们丧失了语言的能力,有着锋利尖锐的牙齿,四肢奔跑的速度极快等等,这也是在敏感时期,他们得到了并失去了身体某些机能的成长机会。那么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顺应生理的规律来给予孩子相应的指导。

以下是校长的总结:

1岁:爬的阶段,用身体去学习

3岁以前:走的阶段,用手和眼睛去学习

7岁以前:全身神经发育的最重要阶段(忌讳用书面方式学习,将制造书呆子,严重影响智力发展)

12岁以前:语言和行为重点学习阶段

12岁以后:思维和价值观重点学习阶段

18岁以后:知识和技能学习阶段

大家的孩子都分别是哪个年龄段的,赶紧对照一下吧。

关于校长说的反对教小孩子认字,我个人很有体会。我自己可能是因为认字比较早,所以特别注重文字传达的信息,而自动过滤掉图像信息。比如一幅海报出现在我面前,我首先接收到的信息不是巨幅的图片,而是上面的文字。现在大家都知道右脑负责图像记忆,它的处理速度远远快于左脑,如果在该开发右脑的年龄不好好开发让它关闭,反而去开发主管逻辑的左脑,实在是有些本末倒置,以后想弥补都无法弥补。

校长还提到,12岁以后才到学堂的孩子,学堂的老师就会劝孩子的家长放弃英语的学习,把时间花在别的方面会更有价值。这一点我想对很多家长都是有触动的,因为我自己是初中才开始接触的英语,很不幸,12岁,我们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学英语,结果才知道这些时间完全可以用来学习其他的课程。这会比我们用来学英语更加事半功倍,对自身的帮助要大得多。真的是要捶胸顿足、欲哭无泪了。那么如果想让我们的孩子学好外语,应该怎么做呢?我们不刻意去教,但是要提供给孩子这样的环境(详见校长答家长提问),提供了环境,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得到。

4、 语数外应该怎么学?

语文:

语是口头语言理解的表达能力——日常语言交流互动、演讲、辩论、质疑等等。

文是书面文字理解和表达能力——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语言初学需“不求甚解”,而且必须按照“听说读写”过程循序渐进,把书面语言的学习放到十岁以后。

校长强调今日学堂是没有语文课的,语文的学习是贯穿在其他课程中的。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用得更多的是语言的表达,因此“语”的能力比“文”要重要得多。很多乡下老妇人,一个字不认识,但却能用很平实的语言说出一些人生的道理,而这些可能是我们用文字都表达不了的。落实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完整、清晰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图。至于写作,背后其实是思维在主导。这个功夫我觉得是在家长身上,家长的思维不乱,怎么都不会教出一个乱的孩子。校长反复提到的一个最廉价,最好的学习办法——改他的博文。这个工作我要开始好好做,先提高自己的思维,才能给孩子这样的环境。

数学:

数学与语文不能同等并进,因为语言是“技能学习”,需要大量的磨合。

数学是“思维分析和解析的能力学习”,需要在12岁以后再系统学习,过早学习,不仅无法开拓思维反而破坏思维。

12岁以前数学的学习,更多地是要融入到生活中去的,平时逛超市的时候带上孩子,让他自己挑选商品自己付钱,比让他在家做计算题,恐怕前者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吧。现在的老师动不动给就布置一大堆的数学题让孩子写,可是我想数学应该不是枯燥的重复和练习,而是通过纵向思维,一环一环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语:

外语是“技能”而不是“知识”,不能用课程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想想我们是如何教孩子们学习母语的——孩子在妈妈肚子里,以及出生以后,妈妈们就开始叽里呱啦地跟孩子说话,说着说着,有一天孩子自己就开口说话了。这就叫不知不觉学习法——每个孩子在开口讲话前都是默默无闻地在语言环境中浸泡了一两年,为什么我们现在却要求孩子们学一个句子就要马上说出来一个句子?完全无视前期的输入。

这里校长提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煮米饭”。我们教孩子英语都是从ABC开始,然后是单词,学完了就要挨个检查一下,这个掌握了没有,掌握了的话,再继续教下一个。也就是一锅米,一颗一颗地煮,先煮第一颗,煮好后检查一下熟没熟,没熟的话继续煮,熟了的话煮下一颗。当时听得大家是捧腹大笑,可是仔细想想,我们对孩子的教育确实是这样的,可笑的却是我们从未深入去思考,反而认为学校教的就是对的。

目前江浙一代已经成为英语学习的重灾区,有多少孩子依然在被古老的英语教学法摧残,——学得越多,被毒害得越深。上次去一个朋友家,我发现目前上海的小学生课本配备的居然还是磁带,实在是可笑。单单是英语这一项,如果按照今日的学习方法就能够让中国的几千万家庭获益,既让孩子学得开心又能让孩子真正使用英语——10岁达到大学水准完全没有问题!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昭明书院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