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以极淡之笔,写极致之情”,此文触动了我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古往今来,为亭台楼阁作记写志的名篇甚多。如果说《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等佳作是用大材巨料、精心构筑而成的堂皇富丽、气象阔大的殿堂;那么,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则是选小材细训、匠心独运而营造的小巧多姿、剔透玲珑的亭阁。

《项脊轩志》全篇虽仅六百余宇,却有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画卷,家庭分崩离析的剪影,长辈抚爱和教育下一代的片断及伉俪之间琴瑟相谐的速写,情真意切,别具风韵,洋溢着一股浓郁的诗意美、人情美,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项脊轩这间百年老屋,虽然与国计民生、时代风云毫不相干,但却是归有光坎坷身世的见证人,作者在这里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人世悲欢!他选取这座小轩为全文艺木构思的主线,把那些值得忆写的人事串联在一起。虽然它们只是家庭生活中的一鳞半爪、吉光片羽,却都带有作者抚今追昔,伤悼自怜的深意,因此。串成一片后,便成了一首悱恻动人的抒情诗。
这篇散文被推为归有光的“最胜之文”,它的不事雕琢的语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文章的语言犹如出水芙蓉,却自有风味,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美。

01


细腻的语言中见清淡之美

清淡,也就是清水出芙蓉般的神韵,这种神韵是在细腻耐心的笔墨中的自然流露。这样的语言既厚实又不显得凝重,虽然清淡却极为风味,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比如作者这样描写项脊轩的更变过程: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段话,将项脊轩中门的大小,狗叫的方向,客人赴宴的线路,鸡栖宿的地方,庭院分隔的标记等等,一一叙写分明,笔墨细腻。但作者又不是流水账般的精细,而是经过挑选,使得铺排轻重得宜:
“小门”是大家庭分立门户的标记,故点出“小”,以区别于大家庭的大门;“多置”、“往往而是”,极言大好庭院,因分家变得七零八落,用语恰当。但至于小门究竟有多少扇,在什么位置,作者没写,也不必写。
原来,作者的目的主要是要表现自己对项脊轩衰败的一种悲哀的情思,文笔最淡处,就是悲哀最深处。其实,即使作者也没有把一切写尽写透,只要稍加咀嚼,便回味无穷。如作者写家中的老婆婆曾对他说:
“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娘是用手指轻轻地敲门,冷暖饥饱一一问到,从表面上看,是细致到极点了。但却能从表面深入到内里,从此处连及他方,正好体现出深沉的母爱,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这里的奥秘在于作者能精心选择典型细节,在点睛之处泼洒笔墨,而且决不轻易直接表露内心的喜怒哀乐,尽力以形象的文字凝结进深挚的情愫。这样的语言分明就是诗一般的。
不过,作者描写虽然细腻,但并不过多顾及文字形式上的连贯性,却十分注重内在的思想感情联系。比如一棵树,近观每一分枝,叶叶相交接,远看整个树型,每分枝之间或即或离,不一而同,疏朗清淡,主要依靠主干连结成有机的整体。
文章记述了项脊轩的变迁,随即跳出老妪回忆作者母亲的一段话: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母亲的往事写完,也不浪费丝毫笔墨,干净利落直接转入对祖母的追忆: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
显示出细腻而清淡的艺术效果。

02


简练的语言见精确之美

精确的文笔能产生一种真正的朴素美。道理并不复杂,因为精确的文笔意味着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而“真实的面貌就是朴素。”华丽的语言在反映客观事物的精确性上总是有所失的。
《项脊轩志》的语言不但精确,而且建立在简炼的基础上,语言删除了枝蔓,十分贴切地状物写景。作者这样描写旧时的项脊轩: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仅二十一字,生动再现了项脊轩的破败面貌,真是言约意丰,以简驭繁。“渗漉”一词用得极好,本指液体从细孔中透过,用来状写屋顶尘泥,可见项脊轩的破旧程度,岌岌可危。“注”字又精确地反映出雨水通过屋面,像水流下来的状态,足见屋面破损的严重程度。“顾视”精妙,虽未加任何修饰,但令人想象出项脊轩已是处处伤痕疮疖,连一张桌子在雨天也无法安放。些许寻常文字,作者貌似信手拈来,却能传神写照,富有立体感。
文章记述了母亲、祖母、妻子三个辈份、年龄各不相同的女性生活片断。生前她们的动作话语极多,作者能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只言片语或动作细节,已属不易。但作者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她们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神态。
母亲的一言一行,充满着对儿女无微不至的深情关怀。祖母则以独特的语言动作表现出对孙儿殷切的期望: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明责暗赞,念念不忘祖宗的荣耀,以此勉励孙儿,这决不是母亲所能代替的形象。
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儿学书。”志趣相投,小轩并坐,感情弥笃,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个贤妻的真实形象。即使由妻子转述的娘家诸小妹的话语,也极有神采: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为阁子也?”
少女的天真好奇神情跃然纸上。
为词造句,犹如下棋,必须互为呼应。《项脊轩志》篇幅短小,笔墨之间的语言特点。文章的结尾写道: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突出枇杷树是妻子死去那年亲自种植的,是为了寄托对妻子的缠绵凄恻思念之情。结尾写上这么一笔,貌似突兀,实则必然。
从近处看,写妻子“来归”,同窗切磋,充满乐趣的家庭生活;写妻子病逝,悲哀无聊的心情;接下来着笔于批把树,把对亡妻的怀念推向峰顶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从远处看,开篇不久,就挥笔写道: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循,亦遂增胜。”
这是为了写出项脊轩庭院的静谧清幽,平淡的笔墨中交织进作者欣喜自悦的感情结尾补写批把树,却激起感情的波澜,寄托作者深深的悲思。悲喜映照,倍以动人。
清代桐城派诸大师无一不把归有光视为明文之宗匠,推崇《项脊轩志》,多写生活琐事,多学其平淡,也可见《项脊轩志》语言风格的深远影响。



2022

●学古文,做精神贵族

●我们这样学古文

●两封近在咫尺的来信




QQ276712468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诗谦学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