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好学?学好?


自从当了父母或者老师以后,我们对孩子学习最大的愿望就是他成长为一个学习型孩子。

什么是学习型孩子的表现?好学。即热爱学习、不厌学。学好。即努力学习并在学习上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

可以说,自从孩子踏入校门那一刻起,到走出校门那一刻止,他们的两大主要成长环境就是家庭和学校。

那么,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是谁让孩子好学?又是谁让孩子学好?

我的观点是:虽然不能割裂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但是从多数情况来说,让孩子好学,主要是学校的职责;而让孩子学好,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则是家庭的责任。把孩子培养得既好学习又学习好,是学校和家庭共同追求的理想愿景。

如何让孩子好学?
又如何让孩子学好?
接下来,让我用学馆办学以来的详实例子来分析。
学馆从开办之时起,就不断有来自各地的孩子加入我们,在学馆的学习长短也不统一,最长的有五年多,最短的有小一年。在这里,孩子们身上发生了可喜的改变,比如:

胆小自卑,没有自信      五年      落落大方,自信优雅 

识字量少,胆怯         三年     思维敏捷,学霸潜质

沉默寡言、身体灵活性差  一年半   乐于表达,阳光幽默

规则性不强             三年     有规则感,思维敏捷,善于思考 

语言学习偏弱          一年半      一年时间突破中英双语


这些在学馆真实发生的案例,相信不少老家长都看在眼里。
所以,我很想分析一下,既然所有来到学馆的孩子都会在各个不同的方面有所变化,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孩子们脱胎换骨了呢?
首先,我们来看让孩子成绩优秀的因素有哪些?一般来说,有四个方面:情绪、习惯养成、专注力、思维力。
先说情绪。不良情绪就是孩子和学习之间的一堵墙,而这道墙,是铁壁铜墙。情绪可以导致焦虑和担心,当我们为孩子焦虑、担心时,很容易变成指责、鄙视孩子。反过来,焦虑担心也可以导致不良情绪的发生。

我遇到过不少家长,说自己孩子以前成绩挺好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就越来越差。那么一个名列前茅的孩子,是如何变笨的?

成绩好坏,本该是孩子通过自己的智力去解决的问题,但是很多成人都把这种智力活动转换成了情绪上的压力。打骂、批评、指责、比较都是把这件应该用智力解决的事情,上升到情绪层面。当一件事情变成情绪记忆的时候,我们就离开事情本身了,我们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情绪过招。这是一个智力功能被丢弃的过程。

当孩子成绩变差,他的人际关系就会慢慢发生变化,他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配和成绩好的同学玩。而他又不想和成绩差的同学玩。
所以,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变笨”是因为,时间花在了其他让他更加焦虑的事情上,如何面对评价对他来说是更加恐怖的事情。
 
正常的学习土壤是,不焦虑的环境。教育,就是找到孩子的“生命方式”,只有静待花开、不焦虑的环境,才会让孩子呈现舒展的生命方式,让孩子成长。
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学馆会尽力营造平和、稳定的氛围。来到学馆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学馆里平和、宁静的生态环境,也都能在这样的环境让自己内心自在下来,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

比如小咸同学,最开始到学馆的时候,不爱说话、身体灵活性不足,也不善交往。大约一年之后,也就是今年的上半年,他变得爱看书了,闲暇时总会拿一本书静静地看。后来还让妈妈给他买好多套书,如《老鼠记者》《舒克贝塔》等。这一学期,对学习也上了心。他会主动找老师帮他解决数学问题。

在小咸同学慢慢变化的整个过程中,学馆老师做得最多的是营造读书的氛围,但并不刻意苛求他必须读书;发现一点点进步,就使劲鼓励。所以,他在学馆少了焦虑感,多了安全感。 
再说习惯养成。不同的习惯会让孩子的学习呈现出不同的状态,这个观点我们早已熟悉。我想说的是,由于习惯养成不一样,使得孩子在自我成长方面和学习呈现上有了时间差。比如:有的孩子学习自主性强,有的孩子依赖性强;有的孩子爱读书,有的对书毫无兴趣;有的孩子规则感强,有的随意任性;有的目标明确,有的被动接受……

我们知道,自主性强、爱读书、有规则感、目标感强是一个学习优良的孩子的必然状态,自然也是学馆在心理行为调整的方向所在。学馆在语文、英语方面的学习内容设置、学习目标、学习侧重点,几乎全是围绕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价值观积极向上、有担当、使命感强而进行的。
 
如果孩子本身习惯良好,在学馆里学习,他的良好习惯会得到加强,学习成长起来会如鱼得水,效果立竿见影。如蒋乐心同学,今天与一年多前相比,在中英双语方面可谓是天壤之别。如果孩子本身没有养成好习惯,到学馆里来,他会先跟过去的不良习惯告别,切换不同的学习观念和思路,再跟上新教育的步伐。这个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时间差,那么学习成长的效果暂时会不那么明显。但是无论怎样,养成良好习惯对于孩子的终身学习都是受益无穷的,我们不要纠结一时的得与失,把眼光放长远。
 
第三是专注力。学习是一项智力活动,孩子在课堂上的融入程度,决定了他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一是课堂的吸引力。好的老师非常善于设计课堂环节和上课内容,在妙趣横生、脑力激荡的课堂上,多数孩子都会紧跟老师的思路走。二是课堂人数的多少。班级人数太多,专注力不是很好的孩子就极有可能上课走神。相反,班级人数不多,所有孩子的注意力都在老师的掌控之下,课堂的参与度就会高一些。三是孩子本身的专注力。一个专注力好的孩子完全忽略前两条,他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都会积极融入课堂。

所以,我发现,来到学馆的孩子,过上一个学期,他们的状态都会趋于良好,无论是学习还是精神面貌。其中原因,跟他们的专注力更加集中、课堂参与度高是分不开的。我们可以称之为“专注力现象”。

第四个是思维力。它影响孩子的学习成果,跟孩子的天赋和教育侧重点有密切的关系。这个关于思维力的训练,是新教育学校教学活动的拿手好戏,先前我们已经分享过很多,在这里不再赘述。

所以,情绪、习惯、专注力、思维力等影响学生成绩的根本因素,就是学生学习、自我成长的生态土壤,只有土壤优良,学生才能健康成长。而学馆正是致力于此。

如果说良好土壤保证了学生的根本,那么教学设置就是阳光雨露,让学生在成长中获得舒展自我、发展自我的空间和能力。

策略优化的学习规划、一门深入的整体性学习、自由灵活的学习内容和讲课方式是学馆教学设置的核心要点。

比如:新教育理念的英语学习就是策略优化、一门深入的整体性学习,学生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习效果有目共睹。我们按照同样的理念去学习语文和数学,一样取得良好成效。

我重点想说的是自由灵活的学习内容和讲课方式。拿本学期的古诗学习来说,我们把从小学三年级到中学的全部近20首古诗集中在一起共同学习,从诗眼到格律,从写作背景到主题思想,再到诗歌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学习,孩子们收获非常大,可以说已经基本具备了诗歌的鉴赏能力。
再如,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占篇幅不少,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又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从而敬而远之。为了让孩子们走近鲁迅,我们对鲁迅的文章进行了有趣的编排:第一阶段,先从《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学习,让同学们感受到鲁迅的童年生活是那么的丰富有趣,从而跟大文豪产生共鸣。在这个阶段里,同学们不模仿鲁迅描写百草园的笔触写了自己的乐园。第二阶段,学习了《藤野先生》,从中了解到青年鲁迅的留学生活,感受到鲁迅为了唤醒民智而弃医从文的担当精神。第三阶段,学习影视作品《百年巨匠:鲁迅》、动画《藤野先生》《阿Q正传》,更加宏观全面地了解了鲁迅。

在整个学习鲁迅的过程中,我们完全抛开教学参考书所要求的教学目标,而像是今日学堂讲电影课一样,把鲁迅的课文作为百科全书来学习,所有文章中提到的历史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民国时代特点等等,全都打包给学生。

最后出来的效果是,学生们认为鲁迅是可爱的,可亲近的,他为了唤醒民智,而塑造了很多好玩的人物形象。接下来,他们还要看《鲁迅作品集》。

正是因为学馆在学习内容的编排和上课方式有充分的自主权,所以才给孩子们亲近鲁迅先生做了非常成功的启蒙。教学自主、学习自由是精神自由的前提,没有自主权一切都是空谈。

有了不焦虑的学习生态、有了策略优化的教学设置,孩子们在学馆的状态才呈现出我们想要的效果,热爱学习,乐于学习。

但是,我们也会有疑问:孩子在学馆的变化为什么参差不齐?有的几个月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变化,有的需要一年才有明显变化?

根源要追溯到孩子的家庭。如果说学馆的生态环境是土壤,教学设置是阳光雨露,那么孩子就是那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这颗种子是参天大树还是路边的小草,是玫瑰花种子还是向日葵种子,取决于家庭的养育。孩子会成长到多么优秀的程度,取决于家庭和父母。孩子的变化快慢也取决于家庭。必须承认,家庭给了孩子90%的底色和影响力。在同等条件下,良好的家庭影响力,让孩子的学习成长更加出色,走得更远。

让我们再回答开头的问题:谁让孩子好学?谁让孩子学好?

学校通过教育智慧让孩子爱上学习、好好学习,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通过养育智慧让孩子学习更好、更有成效,这是家庭应该承担的义务。让我们学校和家庭之间,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共同把孩子培养成有用人才。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诗谦学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