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点想法 | 关于“集创”

几个孩子看见一堆沙子,两眼放光,如获至宝,很快把沙子给包围了。
只听见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眼见的摩拳擦掌……

 一会儿功夫,你定睛再看去,会发现他们已经开始合作干一个大工程——挖隧道:有的从这边掏洞,有的从另一边掏洞,有的负责运土,有的负责挖沟。分工明确,独立作业,相互之间又有环节联系。
如果说给这几个孩子的工作起一个教育名词的话,那就是他们在进行“集体创作”,完全是孩子们自动发起、自动进行、自动完成的集体创作。 

看到孩子们玩得热火朝天的这一幕,我想起了不久前亲历的另一个场景:美术课堂上,课程的形式是“集创”,内容是猛犸象历险记。老师先用《冰川时代》的动画片作引导,把学生的情绪带入到那个冰天雪地的场景中,然后让学生分组,集体创作猛犸象在这个冰冷世界中的一系列历险和遭遇。

最终学生呈现出的结果是,每组都拿出集体创作而成的长幅画卷,每个孩子都上前去讲述自己创作的那部分主要内容。

看起来很热闹,也很新颖。但是你会发现,每个孩子画的画与其他人的画并没有环环相扣的联系,相互之间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冰天雪地,主角都是猛犸象、剑齿虎等等。也就是说你可以看到“创作”,但是没有看到“集体”。
上这个课的老师说他们是集体创作课堂,前边孩子们玩沙子也是集体创作,那么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集体创作呢?
我认为搞清楚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进行集体创作,集体创作的形式是几个人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件事情,目的在于分工、合作,检验结果的标准就是是否达到了目的。孩子们玩沙子的场景,就是一个非常自然而完整的集体创作过程: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挖隧道,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们经过商议,几个人之间有了明确分工,每个人的工作与其他人又互为关联。而美术课堂的集体创作,就显得牵强了。他们虽有共同的目标——猛犸象历险,每个人的画作也都是猛犸象历险,但是彼此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看起来相互独立。举个例子就是:小明画的是猛犸象遇到了蟒蛇,小红画的是猛犸象在冰雪中往前走,小林画的是猛犸象在家睡觉,他们三个之间有联系吗?没有。所以与其起名“集体创作”,倒不如说“主题创作”更为贴切。
为什么“集体创作”会变成“主题创作”呢?这应该不是老师的本意,老师也希望孩子们进行的是集体创作,只是由于老师的引导不够或者说能力问题,使得学生理解成“主题创作”。
要让学生进行集体创作,前期引导和主题构思,学生之间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拿猛犸象历险记为例,老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共同创作的是一个故事,要让每个学生明白自己负责的是完成这个故事中的一个环节,至于是哪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何呈现,自己如何做,别人如何做,就需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详细沟通,沟通的时候就会有商量、有妥协、有改进。最后一个小组呈现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里边既考验了老师的思维功底,也考验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分工能力。集体创作课堂,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孩子们之间沟通的过程,沟通好了,作品水到渠成。

孩子们非常喜欢共同去完成一件事,他们的天性里本身有着集体创作的冲动的,我们老师要做的是选择合适的契机,合适的题目,拿最能体现分工合作的事情,让孩子们去参与,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诗谦学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