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让“修齐治平”再次回归

       今天大班的文言启蒙课上,我们翻开《日课》里的“春”部分,开始学习“子出门,告父母;子回家,见父母”这一课。不得不感叹中国文字的精妙,简简单单12个字就写出了孝敬父母的基本素养,由于课文内容不难,孩子们很轻松地就都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我问大家:“为什么出门要告诉父母,回家也要告诉父母呢?”

棒棒说:“因为让父母知道我们去了哪里,不想让父母担心。”

“对的,这一小段文字里有父母的牵挂。因为父母担心我们,所以我们要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你们有没有自己偷偷走出家门自己玩的经历?”

他们摇摇头。

我说:“就在咱们刚刚开学的那几天,在平顶山市有一个13岁的小朋友离家出走,没有告诉父母,父母非常非常担心,四处寻找,甚至在网上贴出了寻人启事。”

我拿出手机,翻开微信,让四个小朋友来看那个真实的消息,他们有些紧张,以为是多么可怕的画面,当他们看到里边的照片是比他们稍微大一些的哥哥时,松了一口气。再读读妈妈写出的“寻人启事”,孩子们又感受到了妈妈心急如焚的心情,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哥哥为什么要离家出走。

我问:“这个同学无论因为什么原因离家,他的行为已经让父母非常担忧,他没有体谅到父母的心情,有没有做到‘子出门,告父母’呢?”

他们说:“没有。他出去好几天没有回家。”

“是的,所以父母担心得赶快发寻人启事。这个同学更没有做到‘子回家,见父母’,是别人帮忙找到他的,对吗?”

孩子们说:“他做得不对,让爸爸妈妈太着急了。”

看到这样极端的行为就发生在他们身边,棒棒好像一下子感觉到“子出门,告父母;子回家,见父母”这句话的重要性,他跟我说:“老师,这几句话太好了,太有用了,我要抄写下来。”其他几个同学受他的影响也纷纷拿出本子。

看到这一幕,我乐了:让孩子们自发地感受到语言学习对自己的用处,或者语言的妙处,而想去记住它,不就是我们想达到的目的吗?

《日课》中的很多文章都来自《共和国教科书》,这些课文从孩子们身边的事情入手,用精练而传神的语言示范了我们汉语的美丽,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把修身为人之道融入到孩子们的身体里,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谦和有礼。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他们在体制内学习的课文,课文内容有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比如《我多想去看看》《欢迎台湾小朋友》,这些课文内容很少能引起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灵的触动,原因很简单:所有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都是由关注自我到关注妈妈,再到关注家人,再到关注他身边的喜欢的小伙伴,然后是更大范围的交往圈,最后能关注到社会或者国家,而等他关注到社会的时候往往已经是十几岁了。所以6、7岁的孩子很难对天安门、台湾有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就是“修齐治平”,即《礼记.大学》提到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是一个正常的修身、立世之道,也是我们在学习文化时所需要遵循的。

所有的语言都是有思想和能量的,正面积极的语言带给人阳光,负面消极的语言带给人阴暗,入心朴实的文字带给人触动,让人脚踏实地,空洞生硬的文字带给人苍白,让人夸夸其谈。

   我们不要在孩子还是少儿时,就把他的思想当成成年人看待,塞进去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即使希望他从小以天下为己任,也还是遵循孩子的成长和认知规律,让他先把自己做好了,再想其他为好。所以学馆在选择中文学习的资料时是非常谨慎的,因为它承载着思想文化,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们的思维和价值观。学馆希望孩子们能通过多年的学习,回归到中国文化的传统,从修身做起,最终拥有家国情怀。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诗谦学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