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一节关于“风”的科学课

    下午,诗谦学馆科学课老师(同时也是当地高校的理工科老师)赵老师给孩子们上科学课,这是一节让孩子们乐翻天又充满了思考的科学课。

    上课了,赵老师拿出一个提前制作好的蓝色风车,用力一吹,风车飞速转了起来,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纷纷欢呼,嚷嚷着要做风车,赵老师现场又教孩子们做了一个风车,亲眼看着风车又转动了起来,孩子们呆了。

   此时,赵老师问:“风车,为什么能转动呢?”

  “因为有风啊。”

  “什么是风?风在哪里?”赵老师又问。

  “风在空中,风是空气。”一个7岁的孩子回答。

  “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另一个孩子补充。

  “我们能看见空气吗?”老师问。

  “能!用放大镜可以看见。”7岁孩子去拿放大镜,结果拿过来四处找,没有让大家看见空气。

    赵老师拿出准备好的保鲜袋,发给孩子们,请他们寻找空气。小朋友全都兴奋得不得了,拿着袋子跑起来,干瘪的袋子变得鼓鼓的。大孩子跑着跑着,想到了一个新玩法,即把鼓鼓的袋子用力一拍,袋子一爆,发出“嘭”的极大的声音,把大家惹得哈哈大笑,没一会儿,教室的气氛就提高了好几度。小孩子也想效仿,可是又害怕那声音。

   看着孩子玩得兴味正浓,老师没有中止,而是也加入进去,教小孩子如何用鼓鼓的袋子制造声音,结果他们由于自己力气太小,找不到方法,加上又有些不敢,怎么也制造不出声音来,有的还急哭了。可是没有过一会儿,自己在老师帮助下摸索到了窍门,又破涕为笑。

   等玩得差不多了,老师打开视频《风吹杨柳》,让孩子们从里边找到风的踪迹,所有孩子都在摇曳的柳枝中找到了风。

   “找到风了,你们可以制造风吗?谁会制造风呢?”

    孩子们迟疑了一下,经老师一提醒,开始互相吹气,直吹得同伴的头发都飞扬起来,才作罢。

    “风可以做什么呢?”老师不失时机地抛出一个问题。

    “把衣服吹干。”

   “让人凉爽。”

   “风可以发电。”

   “这是风做的好事。风有没有做过坏事呢?”

   “台风,龙卷风可以把房子吹起来,可以把船打翻。”

    “可以把树吹倒。”

    “风制造的沙尘暴可以污染环境。”

    “沙尘暴是如何形成的呢?”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孩子们都卡壳了。

    老师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搬出电风扇,打开电源,把袋子、纸片放在风扇前边,袋子、纸片随着风四散飞扬……

   看着飞在空中的碎屑,孩子们忽然间就完全理解了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在一片Hold 不住的欢笑声中,这节课结束了,孩子还沉浸在课堂中,有的拿着袋子四处寻找空气,有的制造沙尘暴……

 

   后记:

   在整个活跃的课堂中我们也观察到很多,比如孩子们在老师的一环扣一环的引导下去思考问题,慢慢地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有序清晰;再如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孩子心理承受度不一样,对于大孩子来说,将装满空气的塑料袋拍爆简单好玩,而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看似好玩的游戏就变得有了一定的挑战性,他们要付出更大的勇气和力气,要付出更强的心理承受力、付出更久的时间,来克服自己的胆怯,才能将塑料袋拍爆,一旦克服,他们的成就感陡增。

    学馆的孩子年龄大小不一,最大的7岁,最小的4岁,要上好科学课,让孩子们容易接受,又有收获,并不容易。老师需要有对孩子心理高度的把握,才能出效果。

    看到孩子们洋溢出来的快乐,听到孩子们对于提出问题的恰当回答,让我们感受到给予孩子一个有快乐体验、有成就感的课堂是多么重要。我们成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处于轻松的状态下时,身心会愉悦,我们的思维也会空前活跃,对正在进行的学习也会产生莫大的兴趣,甚至可能影响我们以后的职业选择;或者当引导我们学习的人拥有极其渊博的学识,他的课堂信息量极大,通过上课可以自然激发我们学习、成为像他那样的人的强烈愿望。学馆的赵老师是一位对教育非常有研究的老师,她喜欢观察孩子平日的行为,善于把握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更善于捕捉孩子需要点拨的恰当时机,从这学期开始将专门负责学馆孩子们的科学课。通过这个实录我们可以感受到赵老师作为大学理工科老师清晰的思维能力,更能感受到她对于教育理论的熟练应用。我们的赵老师用她强大的思维、巧妙的心理把握给还处于少儿时期的孩子们上了一节轻松好玩又时时充满着思考的课堂,孩子们不仅仅在课堂上收获了快乐,还体验到思考的成就感,甚至会爱上科学探索也未可知。

 



欢迎关注诗谦学馆微信公众号:诗谦岁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诗谦学馆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