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正常孩子培养计划”系列二:让孩子体验自己的价值 (2014-11-13 16:40:43)

题注:如今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言语之中,“大宝、小宝、宝贝”都透露着对孩子浓浓的爱意。然而在爱的另一端又是怎样呢?我的一位亲友全职在家照顾女儿十二年,最近女儿却想早点离开家去上寄宿,这让妈妈很失落……一位某重点中学的高级教师,在得到学校和师生尊重的同时,他的爱子却感觉生活没有意义,厌学、上网、宅在家里……深圳某企业的老板,用爱心和财富养育两个儿子,结果大儿子因为吸毒过量死在家里,这位父母卖掉了企业,专门在家看管起二儿子,以防自己家庭断了香火……

如果您身为家长,是不是应该问问,孩子们到底怎么了?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这个社会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如果连自己家庭、孩子的问题都看不清楚,却向往新教育“漂亮的天鹅肉”,是不是太异想天开了?本文给身在酱缸社会中,尚有一丝改变之意的您一个提醒,帮助各位拯救自己和孩子,寻回自己以及孩子生命本身的价值。如果愿心强的话,您一定会做出一些思考,付出一些行动,因缘和合时,会从孩子的成长当中收获意料之外的成果。

本文导读;

1.生命存在的意义,是由他、她自己决定的。

2. 颓废和自杀是对“珍惜生命”的另一种表达。

3.少则得、“穷养儿”的真义,怎样操作?

一、生命的意义由他自己决定。

生命是一个由精神与物质融合在一起的复合体,而不仅仅是一堆血肉,她有其特别的目的。好比是一辆车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目的地,但一旦有人启动它,就有了它的目的。人也是一样,当生命从母体降生,这个内在的小灵魂就开始驾驭着她奔向自己快乐的终点。所以说,每个生命不是来世间玩混沌游戏的,而是要达成某种特别的结果。

您曾经也是一个婴儿,一个孩子,如今又制造了另外一个生命,他或她要去哪里?这一生要做什么?我们知道吗?NO!没有人知道,除非孩子的心。既然如此,为什么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开始给孩子“安排这安排那”呢?《三傻大闯宝来坞》里那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认定这孩子要成为一位工程师,并且严格要求他一直读工科,直到进入印度最好的帝国理工。可是在那里,他看到了兰彻那自由自在的生活,看到了多彩的生命,他自己暗暗地喜欢着野外动物摄影,却不敢追寻这个梦想。

在学堂办幼儿班时曾经来过一个男孩,他对自己要做什么极不关心。即使是吃饭也是如此,吃多少,口味怎么样丝毫不关心。当他吃完一碗饭,问他你还吃吗?他会答还吃。即使他已经吃得够多了,还是会这样回答。所以这个孩子来之前就是因为吃饭而上吐下泄,表面看,身体层面的反应已经不是自己的事情了。另外一个男孩更严重,每次尿了裤子都会笑,也不知道去换,甚至有一次竟然连大便也拉在里面了,还坐在别的小朋友旁边,直到别人发现气味不对,他就傻乐。他们的妈妈有个共同的特点,太爱孩子,孩子肉体上的一点点问题都会挂记在自己心里,既然如此,那孩子就不须任何担心了。而两个孩子的最大共同点就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当没有人关注时,就会呆呆地坐在一个地方,没有想法,没有事做。

如果一个孩子从五六岁就失去活力,活着就像挨日子一样,家长还期望他将来干什么?当肉体的存在成为精神体验的包袱和累赘时,他会怎样?当生命没有了自主权,他就成了父母的小玩具,成了牵线在别人手里的木偶。如果您想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请从一开始就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他自己的,孩子的生命应由他自己做主,孩子对自身的控制权应该一天天扩大,孩子人生的意义应该由他自己定义。

理解了这一点,父母需要做的改变就己经是非常巨大的了,因为人们已经习惯干涉孩子,甚至大人们之间也习惯相互以“关心”的名义来干涉对方,想要回到原来的位置非常不易。但正因为不容易做到,我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就非常明显,何况能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这条路就是“教其心育其身”的新教育之路。只有在这条路上,孩子和我们才会最终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二、为什么孩子们变得越来越颓废,甚至自杀?这其实是对“珍惜生命”的另一种表达。

我从2010年就开始关注教育领域里的孩子心理问题,当时简单搜索了一下,结果让人吃惊,小学、中学学生的自杀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几乎每个在学校工作的朋友都会举出几例某学生跳楼自杀、服毒或自缢身亡的例子。以前我们认为非常珍重的生命,原来在这些孩子心中变得那么“不值一文”,竟可以因为“想不开”“被批评”“没做完作业”等原因轻易地放弃生命。

在这些极端事例光影下,被忽视的是更大的潜在危险,更多的孩子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父母不满,对同学和老师憎恨,对社会仇恨……这些就像随时会爆发的活火山岩浆一样,不断地积累能量,直到出现一个个的极端事件。

《老子道德经》有言云,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当人们对于当下孩子们的心理问题到处找原因时,为什么不去用老祖宗的智慧去发现问题的根本呢?当一个人的生命被他人肆意影响和改变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拒绝,那是生命本能的反应。但这种反应很少有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注意到。

比方说,孩子正在玩心爱的玩具,且正在玩的开心,家长就要求他让给客人家的小孩子玩,起初孩子可能很生气,可能很不高兴,但碍于大人的权威,他便委屈自己做了。很多时候家长并不会太在意孩子的表现,但这样的事情多了以后,孩子便学会了“主动放弃自己的利益”,也学会了“放弃自己的想法”,他们未来就难以成为有个性的人,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远了。试想,如果乔布斯一开始就是听别人话的老好人,他会一昧地开发出如今的“苹果”吗?看看我们身边现在“混得不错”的人,有几个是“守规守矩”没想法的人?既然如此,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不时刻留给孩子一点自己的空间,别让自己的权威变成毒气窒息孩子呢?

有人说,我们正是不想让孩子失去自我,所以才给孩子非常大的空间,几乎什么事都让他来做主,比如小小年纪在宴会上可以替大家点菜,出门可以决定是打的还是坐公交,买房可以决定要哪一套……简直是家里的主人一样。但是为什么享尽了“高大上”感觉的孩子,最终仍然变得颓废甚至走上吸毒和自杀之路呢?

大人们其实忘记了孩子这个生命需要“自己决定”得到什么和失去什么,当大人着急地把一堆堆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东西塞给孩子时,本质上与将自己的想法和决定强加于他又有什么不同呢?当孩子吃着好吃的东西时,是不是被剥夺了吃“苦”的机会呢?当他们出门就有大奔坐的时候,他们是不是更渴望能像穷人孩子一样用脚自由地走路回家?当孩子住着超级豪宅的时候,是不是更愿意自由地躺在星空下呼吸新鲜的空气?这其实可以解决,很多在家里连大鱼大肉都不想吃的孩子,跑到云南的山沟里却对当地的土豆情有独衷,对学堂倡导的绿色、有机食物特别喜欢的疑问。太多的家长无法理解,自己的爱心孩子根本体会不到,反而引起相反的回应。

如果您在玩一场游戏,可是总是受到旁人的影响,甚至还会被人操作,你的内心一定非常不快,不仅游戏玩得很糟糕,而且会糊乱地玩下去,直到赶快重新开始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游戏。如果人这一生像游戏,您也就不难理解,不管您是用温柔的爱心、丰富的财富、强大的权威,只要是强加于孩子身上,他的反应就像您在玩游戏一样,会变得烦躁、不负责任,在身体上就会得病,在心理上就会低沉,在行为上就会变得消极。那些反应太大的就会走向自杀或伤害他人,反应小的就会在沉默当中慢慢失去生活的兴趣。

没有一个生命不爱他自己,但是正是因为他太爱自己了,才不允许别人妨碍他,不然他就会即早放弃他重新开始。这就是所谓的“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如果您的孩子不像正常孩子一样阳光快乐,不像正常孩子一样大方负责,您需要做的就是回顾一下我们到底向孩子心里投进了什么东西,影响了他的平静和喜悦。

三、“少则得”的真义、如何遵循“少则得”的原则?怎样“穷养儿”把你的男孩子培养好?

任何生命都不需要多余的东西,比如草原上的狮群只有在需要食物的时候才去捕猎,而吃饱了的它们,即使食草动物就在眼前也不会动。这是自然的生命。但人却有贪心,以为“多多益善”,结果被“物或恶之”。到底有多少百万富翁因为太有钱了而养出一个个心理残废的孩子,又有多少本来家境并不好的父母却按富人的方式养,结果无法支付孩子越来越大的物质需求而面临家破人亡,这些都数不清楚。当家长总觉得给孩子“不够”的同时,却制造出来不断吸收父母能量的血盆大口。

生命只需要能够支持他们体验自身存在的很少的东西。对于一个孩子,他首先需要的是安全感。而安全感是一种心理感受,不能用物质来衡量。可能一个小茅屋、冬天里和父母围坐在小炉火旁,听着妈妈讲述一段小时有趣的故事就够了。而身价千万,自己无暇顾及孩子,高价请个外教,每天在高档别墅里读着十四行诗,可能也无法体会到什么是父母情,家庭的温暖。从根本上讲,安全感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与父母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是父母用自己的能力创造的一种氛围。

此外孩子需要的是争取和成功的机会。如果孩子不需要开口,美味大餐就送到眼前,不需要努力一切都容易达到,那么他们永远体会不到自身的价值。一切来的太容易了,这不是生命本身的需要。身为家长,应该给孩子这样的机会:他想得到一个玩具,可能要花上一个星期的劳动才能换得,而且这个过程越是艰难,他就越能发觉玩具的可贵;如果他希望变得身体健壮,一定要给他安排足够的运动,而且越是有难度,他越能体会自己的“厉害”:如果孩子想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一定要留给他足够的权利,即使他安排的一塌糊涂,直到他想向你求教,因为这个学习的过程,成和败都是有意义的。一旦大人操纵了他的事情,结果无论如何有有什么意思?

推荐大家看一部电影《荒野生存Walk Into Wild》,其中以孩子的心理角度讲述了被剥夺了主动权的生命是怎样挣扎,直到最终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过程。

懂得了上面的话,如果您足够智慧,一定不会再去减少孩子的困难,而是将困难还给孩子,让他们“穷其所思”想尽办法来爬上一个个高山。所以“穷养儿”并不仅仅指物质上要让他检朴,更是指精神上别太主动帮助他。让他们更多地动用自己的身体、精力来完成一个个任务,克服一个个困难,从而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能不能把男孩子培养好,从一开始家长对孩子的方式就决定了,除非你尽快做调整。现在的社会阴盛阳衰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如果您认为这很正常自可以继续下去,但是别在晚年时操心儿子没有能力生活,无法支撑一家之门面,否则现在就开始改变。传说中,日本和德国的刀是最好用的,即使现在日本最好的刀都要“千折百回”连续锻炼上十年,也只有用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制造出世界顶级的刀剑。想想如果你的男孩子也是用这样的方式,用各种困难、任务、责任、历练,从五六岁到十五六岁,十年之后,你的孩子会是怂包一个吗?

御今学堂从来就不是“养娇儿的地方”,那些自以为孩子应该享受这享受那的家长除了羡慕我们的教育成果以外,是无法跟得上我们的步伐的。学堂对孩子身体和心理以及学业方面的要求要远远超过普通学校,身体的运动能力是要求他们自如控制肢体,完成各种有利健康的动作,简单到跑步、爬山,难到各种翻滚倒立攀爬。9月份他们完成了平行梯的攀行训练,自信力增强了一大截。十月份探险梁山大峡谷,穿行瀑布间等等。在头脑和思考方面,要求他们要对事情做出解释,说出为什么,比如他做了一件无意义的动作,我们就会要求他找出自己的想法,直到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控制自己的思想”更没控制自己的身体。学习方面要求会更高一些,孩子们每天上午的学习时间都会很忙碌,这一段时间每天要完成《老子》数段的背诵和书写甚至回答提问,他们不仅身体闲不住,思想不分神,学习也停不住。但是他们每次完成一天的事情之后却越来越开心,为什么?

有谁不是满怀爱心地看着新生命落地?有谁不感叹生命的可贵?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可是为什么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从一开始的“无限美好”慢慢地没落到只求孩子能正常生活,甚至只要他们活着就好?难不成是身为父母者的“愚昧”所致?所以我在手机的开机显示上写上了一句话:“每天去掉一点愚”。如果我们能做到每天都发现一个错误,那么365天以后,我们相对于别人的提升可能就是365处,否则,我们谈什么改变和提升呢?做你的孩子还谈什么正常和成功呢?

“正常孩子”意味着拥有基本的身体、思考和行为能力,就与大多数人区别开来,就可能成为与众不同者,离成功、离拥有他自己主导的生命状态就更近一些,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多付出一些难道不值得吗?成就孩子生命,让他体验到他存在的价值,难道不也是成就我们自己吗?

新教育,可能是帮助到你最直接的方式。

愿您和我们一同在路上!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御今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