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文章四:如何承担父母的角色?又如何理解学堂老师的价值? (2014-05-15 20:59:07)

题注:今年暑期学堂将举办面向4-10岁儿童和父母的“动善时,才是天道的教育”的夏令营拓展活动。活动安排在七月份,对于家长最有价值的是通过直面交流的机会,寻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新教育方式。

这次课程的核心就是引导大家学会“认识父母角色的意义”,改变不符合这一角色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最终树立一双高大尊严、又和蔼可亲的父母形象。

一、人的角色有多个,“父母”角色伴随自己大半生。有的人过于执着,有的人毫不入戏。

时常会踫到这样的家长,(往往是母亲)特别把孩子当宝贝,生怕孩子离了自己会出现问题,另外一位则只好“离孩子远些”,想做点什么也鞭长莫及。

另外一种妈妈正好相反,因为事业或其他原因比较远离孩子,不仅在生活上,在心理上也疏于经营。结果“全职爸爸”出现了。男人毕竟是事业性动物,勉强做带孩子的活,也不是不能做,关键缺少了事业支持的男性“社会经验”往往不足,并不能提供给孩子更好的引导,反而将自己的不良的心理和行为传递给孩子。

现在流行老人催年轻夫妻要孩子,生了孩子,年轻人似乎只是完成了一项“传宗接代”的使命。其实,完整父母角色的体验是从孩子呱呱啼哭、牙牙学语开始的,缺少了最为重要的第一环,父母与孩子的亲情联系(也可以叫家族能量)就出现了薄弱环节,为将来留下了隐患。

只要孩子一出生,我们在余生都要带着这幅角色,不论你是否愿意。孩子在老人还是自己身边长大,父母永远是“第一监护人”,承担最主要教育责任。看懂了这些,我们是不是应该努力让自己更清醒一些,我们知道怎么为父为母了吗?可惜,以前没有教过我们,今后也不会有。我们必须自己学着做。

二、父母角色是一对阴阳,一个不动如山,另一个包容如水。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父母是一对组合,以便孕育后代,其中自有阴阳的特性。一个柔弱的胎儿需要母亲提供发育空间和营养,出生之后,需要母亲乳汁的哺育。当孩子一天天的长大,母亲接受孩子的一切,支持和鼓励他、她,让他们去闯事业,去获得相应的成功。能完整做到这些的女人,是男人一生感恩的人。容纳、接受、支持与帮助是身为妈妈角色的很好描述。

女性本身情感较重,而情感则是不持久的东西,所以她们比较善变,对一个事情,如果感情上感觉好,就会非常执着,一旦感觉不好了,就会完全颠覆以前的想法,采用完全相反的做法。因此一个家庭如果只有女人支撑就会面临很大的变数,缺少平静,

如果想要达到既平稳又发展的话,必须引入男性角色:坚守原则,理性,要坚守不动如山。

所谓阳是变动和发展的意思,为什么又说“不动如山”呢?是不是矛盾呢?事际上不但不冲突,反而阴阳统一的两面,正如女性的执着于感情,又不断地被感情所影响而变动一样,男性的进取意识决定了会不断地放弃一些事情投入新的领域,对一个事情一旦专注进去会坚持相当长久的时间,对一个事情一旦发现不符合自己的需求会果断地放弃。在这放弃与专注的现象当中他们有一个规律是“男人所追求的是什么”。与女性追求于感情幸福与富足不同,男人所追求的是事业的成功和物质的富足。因为社会不是靠感情一种东西来推动的,在物质事界里更是如此,只有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果断地行事才能成功,因此这才炼就了男人理性“去感情化”、果敢、坚持原则等阳性品质。也只有这样的男人才是正常的女性所“爱慕”的对象。

日本电影《宫本武藏》中,可以看到以电影的方式演绎的“什么才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男人需要什么的女人,女人喜欢什么的男人”。这部电影也是今日学堂张校长很早前(2008年前)就推荐学生看的电影。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身为父亲,不仅要有理性的思考,坚守原则的意志,还要有全面的能力值得孩子仰视和学习。如果不小心自家还是个男孩子,那这个父亲的责任就更重了,如果是因为自己的“不够成功”,让孩子从小就在心理形成一种“反正像父亲那样生活也挺好”就麻烦了。一个高大的形象是用“不言之教”树立起来的。比如面对突发情况,男人惊慌失措的样子就活生生地教给孩子:“以后遇到危险就要像我一样”。如果有个小痛小伤就哭三叫四的,那么孩子很容易就形成一种印象“伤痛时就要这样做”。进取的父亲会把进取的心成影响给孩子,逃避型的父亲也会让孩子学会逃避。老子他老人家真是智慧,他用“不言之教”一词把所有的教育真谛都讲出来了。

男人最好不要像女人一样以“过度关注孩子心理”,不要在一点点小事上絮叨,否则会花了大量功夫让孩子越来越瞧不起自己。如果对一个孩子谈他的父亲,他的眼神当中是“敬、爱”,那么这个父亲一定有威严但又懂得爱孩子;如果他的眼神当中是“轻浮和无所谓”,那他的父亲面对他时一定比较随和忍让。在和校长一家吃元宵饭时,他的儿子端庄正作,用心聆听,中间没有任何随意的动作。可见校长家的家教极严格,除了礼貌的交流以外只是静静地听。不像现在的父亲,把孩子养到天上,一吃饭可了不得,上桌子,钻桌底,哭闹叫嚷。以前只听校长讲他从小带儿子的严格经历,这次亲眼所见果不其然。真是“见子知父,见父知子”!

懂得了男人和女人各自的角色,也就认清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一个男人或是一个女人都很难做到两个角色的完美转换,自然也就会表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家庭虽然完好,仍然培养不出正常的孩子,正是因为父母的角色配合出了问题。这个时候孩子交给别人再怎么教都不法触及根基,谁结的结还需谁来解。因此,父母还是要学会扮演各自角色的功课。张校长在2010年的首届家庭自助交流会上视频《角色扮演》非常系统地讲解了这个问题,有必要重新学习。

三、老师不是你孩子的父母,他们能做的是根子以外的东西。

中国人比较感情化,当他对孩子好的时候常说,就像亲生孩子一样。事实上,这不过是一句说起来好听,听起来感觉很美,但永远无法兑现的话。很多时候,家长把孩子送去学堂的时候,也常有听到上面这句话的心态,其实我们家长需要明确老师的价值并不是给予孩子像家长一样的“情感互动”,那是父母的事,老师的价值用过去的话讲就是“良师益友”,学堂老师应该成为孩子成长的大朋友、前路指导者和伙伴。

学堂老师是充满感情地在教育孩子,但这种感情的基础与家庭不同。前者是一种更广意义的对生命的尊重,对孩子未来成长的支持,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朋友”,是一种博爱;而后者更多的是家庭之爱,对后代和家族观念的传递。这些不同,就决定了老师教孩子是没有私心的,不会对某些孩子说,我看好你,对另外一些孩子说你们是笨蛋。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满六岁前在父母身边是很有利的,因为他将把父母的感情模式,行为和心理模式进行模仿和学习,六岁以后如果有必要,孩子就可以在不“忘”本的前提下去学习更多事了。然而现在不正常就成正常的事了,孩子在父母身边还能学到多少真正的“正常父母阴阳角色”呢?甚至形成了,孩子离开父母越早反而受伤害越少的局面。虽然如此,也只有极少数家长能把孩子尽早脱离出来,就算是孩子在自己身边根本学不到什么为人之道,即使孩子在自己身边变得越来越不像样子。感情不是用理性可以改变的,感情就像是瞎子一样,你跟他讲,前面是大坑,他就算是信了,也体会不到,还是要向前,直到他的盲杖感觉到坑的存在,要么非得跌进坑里体会一番,从那以后他开始相信这里是一个大坑。

如果孩子在六岁之前送出来,老师就要承担本属于父母的一些职责,这对于老师的爱心和耐心提高了高要求,既要坚守规则又要照顾孩子对于情感方面的需求。千万要注意,别把老师看作保姆,因为老师的言行才是家长最需要关注的,因为孩子六岁前学大人的东西非常快。教育小孩子的老师不一定多么厉害,但是人品一定要中正。

孩子满了六岁,开始了快速学习的阶段,这个时候,老师的能力就显得重要起来,他们不必要去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只需要帮助建立和执行规则。老师另一职责就是引发和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兴趣,这一点家长一般做不到,因为家长往往知道要那个结果,却没懂如何做到,于是就乱做一气还着急上火。其中有个家长看到我们平时带孩子的几个项目后,就回去模仿做,但她发现她无论用什么办法,孩子就不愿意按他的要求做。其中的原由就在于,老师是以“公心”在做事,不是在“专门整孩子”,但家长却是以“私心和爱心”在做事,是在“专门教孩子”所以,引起的是孩子下意识的反感和抵抗。

老师的广泛的知识,良好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会展示给孩子如何面对事情,如何接受和拒绝,如何分析和行动,这些都是理性层面上的事情,不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如果在六岁以后能有具备这样的老师来教将非常有利。

四、所谓“异子而教”是为什么?别再矛盾于孩子该不该送出去教?

我们发现有思想的人,有自我剖析能力的成功者,都不会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而且教育的关键部分他们都会亲自操作,甚至一直把孩子教到十多岁。

教育孩子的责任是父母的,如果你亲自上手来教,结果和责任自己要承担的;或者是请教师来教,结果和责任一样还是自己要承担的,因为一来是自己请的老师,二来自己要研究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老师,要不要这样老师教育的思想、过程和结果。

回答“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去上学呢?”这个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哪里让孩子更优秀就放哪里,自己能教到更好,就放在自己身边(理性的思考和事实的分析之后得到的结果,感情冲动型的不在此列);如果自己能力不足(事实上是一定的,自己的能力是有范围的),这就会局限孩子的进步和成长,这个时候,以金钱换效益,以金钱换时间和生命,将是最好的选择。很多人并不思考,只是执着于一个很好听的词“异子而教”,可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异的原因和目的,就跟着做了,除了从众并没有任何有价值的思考。

夫物芸芸,各有天命。人也一样,每个人,每个家庭的使命都不一样,至于各位年轻的父母如何认识、接受还是拒绝、如何演绎好自己的“父母角色”也自有其原因。一颗大树上都不会结出两片相同的叶子,在此只希望与学堂前进方向相近的人从此文当中有所启发,开始有益自己的思考,并做出有利自己和孩子的行动,愿天下有真父母,愿父母皆有佳弟子!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御今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