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文章分享三:新教育的参与者需要改变“对立性思维”为“共赢性思维” (2014-02-19 21:39:43)

一艘小船很难在波涛汹涌的大海当中稳定航行,几乎难以达到彼岸;一个人的力量再大,离开了群体的支持,很多事情都完不成;一个母亲或是一位父亲,单独带着自己的孩子“修学”或叫“修行”,偏离正道的机率也很大。然而新教育现状正是如此,众多家长正在“分化”而不是寻求合作,难道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的现实写照吗?

中国人历来有“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说法,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是了不起的。碍于面子,永远不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且永远只找别人的缺点。所以中国人总是一群鸡一样互相较真、生气,却不能各自找到位置组成一只大鸟。除了体制用“权和利”把一帮人困在“铁饭碗”内以外,很少有真正有教育实力的教育机构;直到今日学堂组织起了一个小小的教育团队,不过即使今日学堂也时不时面对人的“分离性”的影响。

如果清心系的教育机构步中国“鸡式思维”的后尘,最终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就像其他教育方式一样,成为体制教育大墙之外的一朵朵小花,永远不可能有大作为。家长和学堂,如果能一如既往地对立和争夺,双方都将体会到痛苦和失落,不可能促进新教育的发展,只会两败俱伤,最后祸及孩子。

一、学堂能不能不把家长和孩子看作“消费者”,不再“一味地看顾客的脸色行事”?

1.办学者应有所追求。当我们举起一面牌子的时候,内心里有没有一种冲动,那将是我们付出所有心血使之生长的事业?我想那决不应是一种对“钱”的冲动,而是一种似乎要掀开人生使命面纱时的感动。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在未来的道路上,即使有风霜雨雪,都无法阻挡自己的脚步,不为会人性的险恶而失去努力的勇气。这种追求就使自己的学堂脱离了普通意义上的“学校”的概念,成为办学者赖以生存的能量源泉,事实上,这就成了自己的一种信仰。如同耶稣一样,相信自己可以示范一种新的生活,直至面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带着神性微笑着回来,得到众人的信仰。

2.办学者的现实需求。办学者也是人,也需要普通人的一切东西。很多人把办学者“神化”,把他的一言一行,一个举动,一句话,一个眼神都看做“神”一样去模仿和崇拜。事实上,即使被推高抬举,名气再高,能力再强,他也要一口一口用嘴巴吃饭,也要在晚上累了以后躺在自己的床上睡觉。换句话说,办学者也要物质需求。他们办学也要花钱,他们的劳动也有价值。办学者为什么不敢收学费?即使钟点工完成工作时也要收费的。如果办学者不能发现并实现自己事业的价值,凭什么别人来发现你呢?只要对自己的付出与开价问心无愧,别人才能真正承认你的价值。

3.办学者如果没有自己的原则,将一事无成。办学者从劳动层面上讲,是在付出家长所无法自己完成的劳动,双方是平等。办学者应该为自己的劳动开出自己的价格,并付出最大的努力,而不是“家长要求、家长的意见和看法”随意左右自己的决策。有一个私立学堂开办时非常“开放”,把学堂理念讲的非常美好。但家长纷纷送来学堂后,因为“感情方面的需求”,一步步要求学堂提供对孩子情况的追踪,从每天看到照片,到每天都要有视频,最后,家长干脆都把孩子接回家“当面交流,继续情感互动”去了。这个学堂也深感失落;而那些接回孩子的家长却觉得“被学堂过于美好的宣传影响了”。作为学堂,失去了基本的原则,就失去了一切。办学者,只有一步步完善自己的规则,让家长来的时候就清清楚楚,而不是满口答应和迁就,才能像今日学堂一样稳步发展起来。

4.办学者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因为办学涉及到收费,很多办学都无法摆脱“经营者与消费者的矛盾”。办学者是一个新事业的领跑者,家长是支持者与跟跑者,如果领跑者不去向前看,不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的指引去做事,而是看着消费者的脸色行事,后面的人怎么能相信你?看了一些办学者的宣传,发现很多人并不明白自己是“凤凰头”,努力对消费者献出殷勤,而不是去带动和组织后面的人,如此下去,未来的日子会怎么样呢?时间会证明一切。

二、家长能不能不把学堂当作“商家”,不再“总感觉自己吃亏了”?(身份认识的错位)

1.家长的自我认识要清楚。既然不是新教育的领跑者,我们就不能要求家长一定深知前路如何。但家长不能不明白一个事实:如果我们能自己把握教育方向,就不需要把孩子送给学堂。另外一个事实是,当学堂付出教育这种精神与体力,智慧与行动综合劳动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自己与学堂老师的差距是什么?我们所提供的孩子教育环境与学堂提供的又有什么不同?我们需要向老师提供建议还是要求老师必须听我们的?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为教育孩子做些什么?这些问题有助于家长进行自我认识。

2.家长的需求是什么?即使是劳动交换角度看,家长在交易当中是有所需求的。但当你送孩子去学堂时,你的要求是什么?最高的需求是什么(比如花费最多送到今日学堂)?最正常的要求是什么(比如普通学堂)?最低要求是什么(比如像请保姆)?但事实好像总是很混乱:很多家长把孩子送给普通学堂,却梦想着可以“花很少的钱,或得像今日学堂一样的收益”,而他们所付出的金钱与大城市请个保姆差不多。还有比较好玩的事情是,很多家长花十二万一年送进今日学堂,却十分计较学堂的食堂问题,简直是把学堂与普通保姆降到一个级别。

聪明的家长会算一笔账,当孩子还在五六岁时,如果花上几万块一年把孩子的身体锻炼好,将来长大,就可以省去几十万的治病钱;把孩子的心理个性调理好,将来成年后会节约无法估计的找心理医生或是出了问题后的弥补的钱;万一说不定孩子变得思维清晰,学习能力很强将来事业成就远远超过父母成为社会精英一层,不知要节省孩子多少年的辛苦拼搏的光阴。

这样的账又可以反着算,如果孩子在上学方面尽量节约花销,在体制学校上学,自己能做些补救就尽量做,在孩子长大后,可以节约几十万的资金。但是按照通常比例来看,孩子大学毕业后,创业无力,把这笔钱报销掉的机会很大,而且因为创业的失败所带来的身心伤害还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万一孩子将来毕业后只能从工资不敌民工的状况开始,孩子所体验到的失败感将如何弥补。

我们身为家长,正是怎么也算不出“少花钱多办事”的结果,于是才举家从北方迁到云南,在今日学堂这里定居,开始别人认为是“壮举”的办学教子。我们身为家长只要:孩子身体健康、心理积极阳光、生活独立、学习兴趣和能力旺盛,其他的他有什么兴趣都可以给他环境去尝试。除了这些,我们家长还需要什么?

3.家长的原则。很多情况下,家长并不能承认自己在教育团队中的跟随着身份,更不愿自己被“指导”,因此往往不愿意遵守在老师——家长——孩子这个组合的规则,总是提出一些以我为主的想法和要求。如果这些要求被接受了,他们如愿以偿,会很快发现办学者“没有自己的立场”,最终会失望带走孩子;如果自己的要求没被接受,他们会抱怨自己不被看重,也会以“不满于学堂的工作”而带孩子离开。尝试过新学堂教育的家长和办学者都从两个方面体会过“无原则、无立场”所带来的问题。

听到一个现实的例子,镇上有家新开的馒头坊,老板脾气非常好,对待顾客十分周到,总是询问顾客有什么不足尽管说。于是顾客们开始出各种主意,有说这样做,有说那个搞,于是老板非常开心,他想,如果我能满足每个顾客的要求,我的生意一定越来越好。事实上,这个生意没做过几个月就关门了。

即使是普通的小生意,顾客也要遵守自己的身份所需的规则:我只管找我喜欢的,不喜欢就走人。当我们开始到处指点的时候,可能永远找不到合适的(因为倒闭的很快);而商家只管做符合最多数喜好的东西,不因为个别人的喜好而乱动,不然,永远也得不到更多支持。

三、谁是新教育的舵手,谁是教育的保驾护航者,大家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身份、责任,分工和合作)

1.老师、家长和孩子的身份重置。道家讲阴阳,又说“阳动而阴随”,在一个有机体当中,一定有一种身份确认方式。老师是教育的舵手,是因为老师具备对教育理念的系统理解,对孩子的成长阶段不受限于家庭和父子或父女关系,可以从心灵方面对孩子进行引导和纠正,而没有感情的束缚。老师是站在孩子和家长更高的位置上的观察者。家长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感情上不易脱离,身份和关系上难以理清,往往对教育的方向和具体操作失去理性。因此相对于老师来讲,家长只能以支持和跟随的身份出现。不用说,孩子,则是由老师引领,家长支持的“坐在轿子上的人”,后两者的合作越是平稳,孩子越是能享受到上天赋于的才能,成长的越好。

2.公平公正的原则,而不是“平均原则”。孩子在小的时候,往往分不清楚“公平”与“平均”的区别。比如分苹果,孩子们往往认为不论大小,每人一个苹果才是“公平”。而事实上,孩子的年龄不同,对食物的消耗和补充需求不同,怎么能在食物上可以“平均分配”呢?不光在孩子身上出现这种问题,家长往往在与学堂交往时也会犯这种错误。家长会认为,把孩子送进学堂,自己与老师是同等重要的,老师可以对孩子进行操作,自己也可以随意提出操作要求,甚至很多家长在假期接回孩子时,会由着自己的感觉对待孩子,常常做了与学堂相反的事情。如果家长支持这种理念,就不能只在口头上说而应在实际上去做。老师做为领跑者,带着孩子在前面跑,家长呢,他的工作就是学习老师的方式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改善自己的行为方式,这就是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公平”。

3.怎么分工合作?当家长决定把孩子送出来的那一刻起,分工就开始了,剩下的是如何合作的问题。很少有家长可以把家庭巧妙地转化为学堂,并能在学堂氛围中自如地转换为家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能办得起成功的“家庭自助教育学堂”的人不会太多,绝大多数人还是要经历这种“教育上的分工与合作”。

分工,是因为单单家长自己在角色转换上有障碍,而且在自己改变实现前孩子可能的成长时机就会错过,因此需要特定时间段的老师的介入。更广意义上来说,每个孩子的教育都要经历这样的分工。因为即使能做到某个阶段的老师与家长身份转换的人,不一定可以完成孩子一生任何阶段的角色转换。想想看,即使很多成功的教育者,他们的孩子最终还要去寻找自己家庭无法给予教育弥补。如果家长不能明白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更不明白哪个阶段自己可以给孩子这种转换,就一味地把孩子搂在身边,将来伤害的不仅是孩子还有自己的未来。

合作,即使孩子被送出来,情感和关系上没有任何人能替代家长的身份。有位聪明的家长在回答别人为什么把孩子小小年纪就扔到云南上学时,他说,就算是扔的更远谁能不承认我是他的爸爸!因此,父母身为孩子第一位人生道路引领者,他的存在都是不容置疑的,他在不同阶段对孩子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当孩子送给老师教时,即使家长的作用开始弱化,但他们仍然从潜意识里对孩子有作用,如果家长能及时跟进,在看似聊天的闲谈中,把自己对人生对各种事情的认识带出来时,将对教师的教育起到非常巧妙的呼应,这对于塑造孩子的完整个性、良好思维非常有利。最怕的是什么?老师教的那一套,被家长无情地抛弃和否认,看似家长很成功地“浪费掉自己的教育投资”,同时还会让孩子形成“两面派”,成为分裂个性的人。

已经进入21世纪14个年头,如今的财富模式已经从对物质的占有,对廉价劳动力的消耗转为对人的素质和品质的追求上来了。如果我们还按体制那一套把孩子训练成一个只会做题考试,眼高手低,只会玩文字游戏的人,那么将来日子肯定会不好过。在这个趋势下,家长果断地把孩子送给学堂来教,认真选择一个可以与自己一同抬轿,并能“领路”的老师,孩子才能真正享受到“新教育的好处”。

祝愿办学者,将“教书育人”信仰坚持下去,造福更多孩子,面对任何情况,站住自己的立场,在自己的原则之内与家长诚心合作,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祝福各位家长,认清自己的现实,发挥自己的优点,避免自己的弱项,选择信任的老师,让他带领自己,帮助孩子改变教育现状。为了自己更为了孩子的未来,付出自己的努力,做出艰难的改变!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御今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