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孩子正处在6-8岁的关键时期,家长你看懂孩子了吗? (2013-12-20 10:12:48)

御今学堂一直注意根据年龄来选择入学试学者,保证了年龄的相近性。像这次冬令营招生就是10岁以内的孩子。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把握了一个关键的时期:8岁之前,孩子的不良个性行为可以容易观察、发现和分析,可以在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前提下就将他们的方向引正。因此,自第一个学期开始,家长在中期假时纷纷发现孩子变化很大,与他们此前费大力气做的相比不可相像。但是家长吃惊之余,很少能看懂为什么在这个期间,孩子在家里就是调整不好,非得放到学堂的环境里才会发生“质的飞跃”?

其实,原因很简单,第一,老师对“性格”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和研究是二十四小时跟踪观察的,而家长基本上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很少,往往是在表面上安排孩子做事情,或是了解孩子做事的结果。这还是有时间的家长,那些有工作在身的家长,往往一天也没几分钟来与孩子交流,更别说真正“关孩子的心理”。即使那些“全职妈妈”全天关心孩子,也差不多关心错了地方,怎么可以真正触及到孩子的个性心理呢?

第二,老师对伙伴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可以在群体当中很容易地找到孩子心理行为上的障碍,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分析容易找到调整孩子的最合适的办法。而家长,既没有机会寻到多样伙伴,更无法有心地观察孩子,更难找到合适的办法。很多孩子是没有伙伴的,或者是仅仅有临时性的伙伴,很难组织正常的生活学习活动,没有了持续的群体生活,家长根本不可能看到孩子的真正样子,怎么能发现问题?

第三,家长与老师的最大区别是无法根据教育规律来总体把握孩子的成长需求,往往眼睛被一些小事一局限住,比如,害怕批评孩子过度伤害他的心,害怕放的过松让孩子不服权威等等,最终,家长很难把握住教育的“道”,在各种方法之间乱做一气。直到孩子已经超出8岁,个性难以改变,悔恨的还是自己没有能力。

御今学堂伴随孩子的成长是从4岁开始,如今已经到了6岁半,个性正在成型,我们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来认真研究他个性当中的不足之处,虽然在很多人眼里,甚至今日学堂的很多老师或家委会成员都认为他已经比许多学生强很多了,说明在前面的两年里,我们在合适的时候做了正确的事情,得到了高效的正面效果。但是孩子如果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我们身为家长的应该更尽力才对,而不是就此放弃。本文就从6-8岁关键时期分享一些学堂老师的自己的思考,愿为对御今学堂的教育实践有兴趣的家长有所帮助。

一、人之初性“本善”,在8岁之前,性未“定格”之前,是改变孩子一生命运的最后时期。

搞园林艺术的很容易发现,一个嫩枝想要弯曲还是很容易的,但枝条一旦长成就不能硬弯了,不然要折的。孩子在七八岁之前就如同这般,想要改变,仍然来得急。人之初,性本“善”,根本就不是“善良”的意思。面是古人发现,人在小的时候,个性不定,可能受到外力的影响发生极大的变化。孟母三迁,即是发现,孩子竟然学了许多不良行为,不去改变长大后将很麻烦。后来搬家到一所私塾附近,孟子后来学得知书达礼,学有所成。

现在家长的孩子所面临的环境更加恶劣,各种物质的诱惑非常多,因此沾染了各种不良习性也很正常。家长如果认为这是孩子根子上就这样,就会感受没有办法。事实上,一切都还来得急。什么样的土壤长什么样的苗,如果想改变孩子,要么严格把孩子局限在封闭的环境里,让他与外界隔离。但似乎又不现实。所以许多家长就适量地让孩子接触外界,让孩子“慢慢地中毒”。最终孩子还是会与这个环境不良的一面结合在一起,却没有形成“抵抗能力”。因为物质社会风气会“趁虚而入”,孩子对那些引诱人性的东西是没有能力抵抗的,如果父母一味地要求,只会让他们感觉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产生孤独感,最后难以融入社会。

成年人已经形成“性格”,个性,心理和行为已经成了特定的模式,如果不能“如涅盘重生”,很难发生变化。这样的模式将伴随他的余生。事业的成败,家庭的变故,人际交往的结果已经定下。这就是“命”。当命变数越少,就越容易被“算命的算准”。就好像一辆在山路上快速行驶的汽车,方向盘已经无法转动时,早晚就要坠入山谷一样。

很多家长根本不关注孩子长远的成长,只关注眼下很小的地方。而且他们关注的“当下”又不是真正的孩子的现状,而是自己以为的孩子的感觉——人性的感受。他们顺着孩子的人性,把孩子引向不断地逃避和退缩。他们失去了成长的机会,改变的动力,未来成功的可能性。

西方精英教育从来就不是迁就孩子人性的教育,他们会想出各种办法来“折磨孩子”,其实是让他们通过身体体会到自己是多么的强大,可以战胜痛苦,害怕,担心和失败,而中国的父母则刚好相反,他们不愿培养成功的孩子,他们亲手用“爱”来杀害孩子的成功。怪不得古人说,害死孩子的最好办法是给他一切相要的东西。(这种观点是2011年张校长在分析我们最初的合作办学时,对其中一个身有大企业背景的父母讲到的)

如果家长的经济能力很好,一定不愿意让孩子成为败家子,至少也成为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可以维护家资,可是如果任凭物质和不良生活习惯束缚住孩子,他能不能成为正常人?;如果家长的经济能力不好,一定想让孩子超越自己,可是如果没有提供远超过自己成长环境的教育,怎么可能指望他能超过自己?所以,在孩子个性尚有改变机会的时候,家长们怎么做呢?

二、家长往往从潜意识中不愿“改变”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常常是一种美丽的谎言。

人性就是这样,有弥补心理,而且是非常自私的在孩子身上寻求弥补!

有的家长自己在成长当中没有获得到足够的物质支持,从小就有对物质的极度匮乏。因此就后悔在事业当中拼命争取,在成家后有了相当的积累。每每回想那样的生活,都像刀割一般。我们见过好几位家境非常好的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非常宠爱,不愿意他们有一丁点的物质缺乏。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早就忘记了,自己所谓的“成功”并不是用一堆物质喂出来的,而正是因为外在力量夺去了它们,让自己产生了进取意识,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和行为。可是因为出于人性的自利性,他们希望在孩子身上获得富足感,在看着孩子享受丰富的生活资料时感到由衷的开心。而其中最不开心的正是孩子。因此,家长就这样,从潜意识出发,一点点把孩子推向了不进取,不努力,不成功的未来。他们所谓的“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刚刚好相反地造就了让孩子“不成长的环境”。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就是富二代,“高帅富”一类。他们没有能力,为了寻求自我成功,就靠花父母的钱来穿、戴、用、玩。回头看下,家长是不是并不想让孩子“健康成长”?而只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部分?当做体验自己成功和幸福的工具?

相反,经济能力比较差的家长又是怎么做的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想让孩子体验到自己是“失败的”,他们会向成功家庭一样,提供给孩子最大的物质需求。这些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其实并没有多么大的能力支持自己的花销。但是对于父母的大方供养也是来者不拒。直到有一天,这些孩子的要求超过了父母的能力,父母被逼急了,他们反抗了。可是孩子的本性已经形成,于是出现了社会上一幕幕杀父杀母的惨剧。其实,这都是父母潜意识当中的“害子心理”导致的。

如果身为父母聪明的话,一定不会这样“以爱的名义害孩子”。他们首先应该有这样一种心理:第一:孩子是他自己的。父母任何时候都不能在孩子身上找感觉。孩子与父母最后应该是“相忘于江湖”。第二:孩子内心的心性与人性的外表是不同的。做父母要顺心性逆人性,让孩子在身体和物质上受点苦,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得到成功的甜头。第三:有再多的物质都不要用在孩子身上,而是用在自己的精神生活和心理提升上,甚至可以做慈善而不是留给孩子。即使没有多少物质条件,孩子一样可以养好,把一切关注点都放在怎么让孩子更成功上。

中国的家长,如果有能力还是努力看懂孩子吧,即使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做教育,孩子也有机会送到实践新教育的学校,沿着教其心育其身的教育理念走下来,孩子往往都会有很好的提升和改变。今日学堂经过十年的积累,在近几年终于呈现出教育的成功案例,我想再过些年,像御今学堂一类的学堂也会纷纷涌现和多的成功案例。

祝愿每个家长都培养出快乐成功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御今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