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如何塑造强者信念

本文是应慧玲老师2022.1.11在清一联盟读书会的分享。



01

把孩子培养成为强者,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首先,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 假如世界末日来临,人类已经提前建好了一批诺亚方舟,什么样的人可以获得上船的机会?

  • 每个人都希望子孙一代更比一代己强,能够带领整个家庭(家族)迈上更高的台阶。什么样的孩子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 十年之后,孩子长大进入社会,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这三个问题本质上问的就是:
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你的家族需要什么样的孩子?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

第一个问题,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每个父母也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重要的。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被周围的人所需要,被世界所需要呢?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推到极致,或许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假如说,世界末日来临,人类已经提前建好诺亚方舟,但是数量、容量有限,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办法上船的,大家认为,活下去的机会应该给谁呢?

正常情况下,世界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机会应该属于他们,对吗?虽然每个人都想活下去,或者说,作为父母,自己没有机会,至少让孩子获得机会吧。

电影《2012世界末日海报》

看过电影《2012世界末日》的人就知道,登上诺亚方舟的都是世界各国的精英和领袖,普通人是没有机会的。大家有没有觉得不公平?

仔细想想,其实是很公平的。

在这个世界上,精英和领袖是少数,但他们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是世界的引领者。普通人虽然占绝大多数,作为跟随者,是很容易被替代的,用一句话说,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等到末日灾难过后,世界需要重建,人类文明需要延续,精英和领袖很快就可以创建一个全新的世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把有限的资源和机会优先提供给他们是很合理的。

影片虽然是虚构的,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或许有些残酷,难以接受,但仔细想想,却完全符合现实世界的法则。

因为这个世界是精英和领袖创造的,这些人也是规则的制定者,普通人作为跟随者,只能等待别人给你机会。

那么,作为家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哪种人呢?是精英、领袖,还是普通人? 


第二个问题,你的家族需要什么样的孩子?

每个正常的人都希望家族繁衍生息,受人尊重。

什么样的孩子可以承担起这样的家族使命呢?

在迪斯尼影片《海洋奇缘》中,莫安娜归还特菲提之心,拯救了大海,带领整个家族重新开创航海时代,也帮助家族跨越了一个台阶,成为整个家族的骄傲。

我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莫安娜一样,聪明、勇敢、有担当。新教育圈的不少家庭希望孩子带领家族迈向文化上层,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

事实上,孩子出生到这个家族,都愿意让自己成为强者,荣耀家族,所以,孩子内心的愿望和家族的愿望是一致的。

 

第三个问题,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

首先,未来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013年9月,牛津大学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就业的未来》,调查各项工作在未来20年被计算机取代的可能性。

根据他们的估计,到2033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赛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面包师89%、公交车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助手86%、安保人员84%、船员83%、调酒师77%、档案管理员76%、木匠72%、救生员67%。


2017年,尤瓦尔·赫拉利写了一本《人类简史》,被称为烧脑奇书。
这本书畅销30多个国家、100周蝉联榜单首位,受到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推荐,也是《卫报》、《泰晤士报》年度推荐图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盛赞。
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99%的人将沦为无用阶层,未来掌握在少数精英手里!

几年前,如果有人说,未来99%的人会变成废物,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危言耸听。但随着AI智能的快速发展,我们发现,牛津大学的研究报告和赫拉利的预言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很多行业正在消失。


2021年国庆节,清一山长在深圳发表了主题演讲——中美博弈下未来中国的趋势。
我做一个大致的概括:随着整体实力的提升,中国不甘心继续做美国的跟班和小弟。美国当然不允许自己的老大地位受到威胁,所以会想方设法阻止中国崛起,包括把制造业转移到东南亚等国家。
这两天有一个新闻冲上了热搜,阿迪耐克搬到越南去了。说明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在消失,可以预见的是,大量的下层劳动力人口会失去工作机会,那些中层管理岗位也会随之消失,中层做不成了,这些人会去哪个阶层?很大的概率会掉到下层和底层,对吗?

再看一组数据:

  • 2000-2019年,全国死亡人口为18352万,平均每年917万。

  • 包含2020年在内未来10年,平均每年死亡人口将达1461万。

  • 从2020年开始,每年新生人口将降到1000万左右,甚至低于这个数字。

以上数据表明,中国人口下降趋势已经正式形成,这会给整个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假设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加上父母、四个老人,一共七口人。

现状大致是这样的:父母还在工作,四个老人都有退休金或养老金,相当于六个大人养一个孩子,就算孩子天天在家里啃老,日子也不会过不下去。

但是未来十年,这样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正如前面所说,99%的人成为垃圾人口,意味着就业机会非常非常少,竞争压力非常大。

局面就完全倒过来了:现在六个大人养一个孩子,未来一个孩子要养六个老人,前提还是这个孩子能获得工作机会。

未来如此残酷,作为家长,现在就需要思考:十年后,我们的孩子怎样适应残酷的社会?怎样才能具备强大的竞争力?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世界需要的是强者,家族繁荣需要强者,适应未来需要成为强者。

这个结论也很符合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因此,帮助孩子成为强者,就是顺应天道,也是为人父母不可逃避的责任。



02

作为家长,你真的希望孩子成为强者吗?


说到这里,作为家长,不妨扪心自问:我真的希望孩子变成强者吗?

这个学期,我给学堂8-10岁的孩子上了电影课《花木兰》。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最后打败匈奴,拯救了整个国家。故事描述起来很简单,但是过程是很艰难,也是充满危险的。当木兰回到家,她的父亲说:你是花家最大的骄傲。

我问孩子们:你们希望父母对你说这句话吗?他们每个人的眼睛里闪着光,很响亮地回答:想!

这个场景让人很震撼,也让我意识到,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强者,改变世界,荣耀家族,只不过这颗强者之心需要一步步引导出来。

那么,家长是否真的愿意全力支持孩子实现伟大的梦想呢?一个扎心的答案是:并非如此!
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有一个女生,能力素质不错,但是各方面表现在班级里只是中等。她有一个规律,当学习进度超过别人时,就会变得漫不经心,进度也明显变慢。等别人超过她的时候,又开始奋起直追,很快超越过去。

后来了解到,她的家长有一个想法,认为孩子不能太差,但是也不用太好。所以孩子觉得,我不需要太努力,做得差不多就好了,也不需要太优秀,中不溜就行。

这位家长有一个信念,就是追求卓越很辛苦。
可能还有另外一个信念,就是女生不用太强,太强了会嫁不出去。
这两个信念在很多家长身上都有。家有女儿的会认为,女孩子轻松一点,舒服一点就好了,要那么优秀干什么?
那么,这样的女生即使很聪明,很有潜力,也会甘于平庸,平平无奇。

今日学堂明德一班毕业照


今日的2.0老师毕业于明德女塾,明德女塾的校训和培养目标是“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这些2.0女老师们贞静贤淑,能力素质超群,做带班老师,孩子都非常喜欢,也很尊重她们。如果她们将来结婚了,有了孩子,以她们的德行和能力,处理好家庭关系,为丈夫的事业提供帮助,教育好孩子,完全是不在话下的。

我相信,有女儿的家庭都希望把女儿培养成这个样子,优秀男生的家长也会想,把这样的女孩子娶回家,是整个家族的福气。

所以,女生要想人生幸福、成功,同样需要优秀、卓越。聪明、强大的女生可以把锋芒藏起来,但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只会依附别人,是不可能赢得真正的尊重的。

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11岁的男生,平时沉默寡言,脸上没有表情,做什么都慢吞吞的,完全没有这个年龄该有的活力。他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自己生活很节俭,全家的收入大部分投资在了他身上。甚至一家人出去买什么水果,去哪家饭店吃饭,都是孩子说了算。妈妈更是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他身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事无巨细都要管,而且管得很死,条条框框很多,只要孩子不符合要求,就会发脾气。
孩子就养成了习惯,不思考,不承担责任,但是内心积压了很多的愤怒和委屈。

这个孩子没有动力、没有活力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他不想被妈妈控制,不想为妈妈活,他想为自己活,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很累很辛苦。

他的能量大部分都耗在了跟妈妈的对抗上,妈妈希望他学习好,他偏偏不好好努力。妈妈特别在意他的外在形象,他就把自己弄得很邋遢,似乎妈妈越着急,越焦虑,他就越开心。‍‍

这个妈妈当然希望孩子优秀,卓越,但是在潜意识里,有另外一股力量在牵扯着她,让她很担心、害怕孩子变强大。

这个妈妈没有事业,没有精神追求,没有成就感,所以她把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关心他吃得好不好,心情好不好,对孩子各种控制,目的是让孩子为她而活。在她的内心,其实希望孩子做一个弱者,而不是强者。因为孩子强了,就不听她的了,她去哪里找她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呢? 


这两位家长的信念,其实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有。

不同的信念就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如果现在的结果就是你想要的,你内心很接受孩子现在这个样子,那没有问题。但如果你对结果不满意,我们不能只想着怎么改变结果,而是改变自己的信念。

就像这位妈妈,她想要得到的结果是孩子优秀卓越,成为强者,但是真实的信念是孩子做弱者挺好的,因为这可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是很贪心,很分裂的,也是不可能得到的结果,只会给自己和孩子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事实上,在我们大多数父母身上,障碍孩子成为强者的信念往往不止一个,还有很多其他的信念。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两个弱者信念。

  弱者信念之一:越无能,越尊贵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最尊贵、最有地位的人就是皇帝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不仅拥有整个国家的土地和资源,还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所谓“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连天下人的命都是皇帝的。

皇帝是整个国家最强大的人,但同时可能也是最无能的人。

因为他自己有腿却不走路,要人抬着走,有手却不干活,吃饭、穿衣服、洗澡、上厕所都专门有人伺候,这是不是最无能呢?跟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小婴儿没什么两样,对吗?

电影《末代皇帝》海报和剧照


电影《末代皇帝》里面,小皇帝被一大群人前呼后拥地抬着,他跟旁边的小孩子说:“朕如果调皮,别人会带我受过。”意思是,皇帝就是可以任性,做什么坏事都有人替他兜着,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这样的皇帝就给人民传递了这样的信念:一个人地位越高,越尊贵,就越无能,越可以为所欲为。反过来也一样,一个人越无能,越任性,越彰显他的地位尊贵。这种价值观深深地烙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


商家很清楚我们内心的需求,他们会给你提供最体贴入微的服务,给你最好的感觉。

海底捞在中国有很多门店,如果不是疫情的影响,生意应该比现在更红火。很多人去海底捞不是冲着火锅去的,而是为了体验服务,享受“皇帝”一般的待遇。

你去海底捞吃饭,不用自己动手,会有人帮你系围裙,帮你下菜,给你扎头发,还有免费美甲、擦鞋,有的地方的海底捞还有洗头服务。

你缺什么,服务员帮你跑腿去买,甚至洗个手都有人给你递纸巾。

如果你不幸失恋了,心情不好,服务员会陪你聊天,给你举牌子“女神,海底捞祝你分手快乐”。如果恰好你过生日,服务员会贴心地送上生日礼物,给你唱生日歌。

你会觉得你的家人都不会考虑得这么周到,为你想得这么贴心,对吗?总之,海底捞的服务目标,就是满足你认为自己无比重要的感觉。

不过,据说海底捞在国外开的店,大多生意惨淡。因为外国人不太喜欢被人伺候得这么周到,去海底捞的基本上都是中国留学生、华人。 


商家想方设法服务顾客,家长们则是费劲心思服务孩子。

在很多家庭里,虽然孩子没有做什么贡献,但享受的是公主、王子的待遇。

一家人看孩子脸色,要什么给什么,小心翼翼地伺候着,生怕孩子不满意,生气了。孩子呢,就负责发号施令,一不如意就发脾气,又哭又闹,很任性。

有个孩子,4、5岁,其他孩子起床后都去跑步了,她就站着不动。她妈妈问她,你怎么不跑呀?她说不想跑。说了没有用,妈妈去找了根小树枝,只是象征性地挥了两下,还没打下去,孩子就哭了,对着妈妈大喊:我不喜欢你了!一脸的愤怒和委屈。妈妈一下子愣住了,心里特别难受。

为什么妈妈会这么在意孩子的这句话?因为她太在乎孩子了。在她心里,孩子就是家里的公主,她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照顾、伺候好这个公主。小公主说我不喜欢你了,那就意味着,你没有服务好她,你是没有价值的。

这位妈妈为孩子付出那么多,恨不得把心都掏给她,为什么还是无法获得孩子的喜欢和尊重呢?

因为孩子天生崇拜强者,想要成为强者。当你把孩子捧得高高在上,却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了尘埃里,如此的卑微,孩子怎么会尊重你?并且,你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你取悦的只是她的身体,但没有真正帮助她精神上去成长,去突破。

对她来说,你的价值跟一个保姆没什么两样,甚至保姆都比你更合格,因为保姆不会打她,只会哄她高兴。

所以,家长通过取悦讨好是无法获得孩子尊重的,她会利用你,但是会鄙视你。

只有你自尊自强,在孩子面前像一座高山一样,孩子才会仰视你,希望成为你的样子,甚至想要超越你的高度,让自己成为比你更强大的人。

这样的家长会让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因为你向她示范了她内心真正想要拥有的人生。

 

另一个例子。

一个9岁的男生,遇到事情喜欢哭闹,不喜欢承担责任。
比如学习过关错误太多,老师让他回去继续学,他不愿意,就站在那里流眼泪,见没有人理他,就回到座位故意特别大声地跟读,发泄他的不满和怨气。他的卫生区经常漏打扫,同组的伙伴还有老师提醒他,他就是不改,每天都会扣分。团队合作的时候,他也不愿意跟别人好好配合,拖累团队速度,导致队友摔跤,他一脸的无所谓。
后来,别人忍受不了他,就把他从小组里踢出去,他就成了自由人。团队合作没人要他,打扫卫生没人跟他一组,玩游戏、表演的时候也没有人叫他。学习过不了关,老师会让他出去哭完再回来继续学习。
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哭闹没有用,大家都自己忙自己的,没有人理他,运动、做事态度不好,也没有组会要他,心态就慢慢转过来了。

现在做事踏实、认真了一些,学习过关质量提高了,在同学面前也谦卑了,不像之前别人说他问题的时候,总是一副很说不得的样子。

这个孩子的心理模式,就是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围着自己转,想要什么,别人就应该满足我,否则就哭给你看。

很显然,他在家里是小皇帝,小王子的地位。但是,当他离开家来到学堂,发现没有人围着他转,学堂有学堂的规则和要求,他就觉得很抓狂,同时,还感受到自己的无能和强烈的挫败感。

电影《狮子王》海报


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该怎么办呢?很多人都看过迪斯尼经典动画片《狮子王》(1994版),这部影片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发。


第一,孩子凭什么拥有家族的资源?

影片开头,动物们不远千里来到荣耀石,祝贺小狮子辛巴的出生。

它们为什么要来?因为狮子家族是大草原的领袖,他们让这个地方变得欣欣向荣,让动物们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

所以,动物们来到这里,是表达对这个家族的感恩,还有对小狮子辛巴的期待,希望他长大了跟他的家族一样,帮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

那么,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辛巴拥有的一切地位、资源,以及他获得的尊重,不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他的历代祖先,还有他的父亲创下的。

孩子也一样,他拥有的一切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父母、祖辈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他出生在这个家族,本身就寄托了家族的希望,承载了家族的使命。

作为父母,就要给孩子传递这样的责任和使命:你要荣耀家族,为家族争光,不能给家里丢脸。

否则,他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就应该拥有一切,他会把家族的财富资源拿来炫耀,甚至挥霍干净。


第二,孩子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会怎样?

木法沙死后,辛巴逃离草原,一转眼,从拥有一切变成一无所有,这对辛巴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他也意识到,自己没有那么厉害,真正强大的是他背后的家族,离开了这个家族,他只不过是一只没有脑子,也没有能力的无依无靠的小狮子。

同样的道理,如果把一个孩子外在拥有的一切剥夺掉,才是他真实的样子。

就像这个男生,离开家来到学堂后,发现家里照顾太多,享受的特权太多,他比别人更无能,更自我为中心,心理的落差是很大的。

他还发现,在大家心里自己并没有那么重要,他跟别人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想要得到好的结果,受到别人的喜欢,就必须跟别人一样付出努力。

梦醒的时候,孩子当然会有痛苦和失落,但这是一个人面对现实,成长的开始。

这个孩子还是很幸运的,现在年龄还小,就可以来到新教育训练、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强大。如果晚10年,等他大学毕业走上社会,遭遇的打击一定会比现在大得多,也会痛苦很多。


第三,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天生的强者,怎么帮助他成为强者?

这个世界的规律是,狮子的孩子天生就是狮子,但人类不是。父母是精英,孩子未必能成为精英,但父母自己不是精英,你就没办法培养出精英。

山长的孩子和弟子都很优秀,因为山长本身就是精英,也懂得如何训练精英。我们大多数家长做不到,也不懂得教育孩子,要想把孩子培养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谦卑地向山长学习。

如果我们既想要孩子优秀,又不想严格训练孩子,这样的想法是很分裂的。除非你的孩子天生就是精英,否则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结果。


  弱者信念之二:我弱我有理

我弱我有理就是,我是弱者,所以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或者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这个信念在中国人身上是很常见的,包括我们的孩子。

这个学期开学不久,我们学堂请刘老师为孩子们做了一次远程心理咨询。一个男生,开学前右手摔骨折了,来学堂的时候还打着绷带。在刘老师的引导下,孩子意识到,骨折是因为想跟妹妹争夺妈妈的爱,想要妈妈多关注自己。

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这个孩子的状态很游离,眼神没有办法专注地看向刘老师,不停地躲闪。刚开始我没想明白,后来明白了,他是害怕刘老师看穿自己,所以不敢看刘老师的眼睛。

之后,他的模式没有什么转变,接下来几周,状态仍然很低迷。

这个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他很享受骨折带来的好处。

比如,周末通话时,家长对他的伤势很关心,千叮咛万叮嘱,担心他有没有照顾好自己呀,伤有没有好一些呀,孩子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

同时,老师同学对他关心照顾也比较多,不用做运动,做事方面要求都有所降低。

他很享受这种不用努力,很舒服的状态,卫生做得很随意,学习也很不专注,经常走神,担任班委什么责任也不去承担,其实是把骨折当成偷懒和逃避的借口。

当老师和同学指出他的问题时,他就吧嗒吧嗒地掉眼泪,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孩子们都说他是个“宝宝”。

很显然,这个孩子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弱者。他认为自己受伤了,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别人理所应当要照顾他,关注他,更不能说他,给他提要求。

本来这个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基础并不差,到后来,不仅原来的优势没有了,跟大家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另一个女生,人挺聪明的,但是学习速度很慢。当时我给全班孩子做信念整合,另外两个有学习障碍的孩子都有了明显的转变,有一个孩子甚至从全班倒数第二追到前三名。这个女生的进步也很明显,之前一周只能过两关,信念整合之后一周可以过15关、16关。但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之后,她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了。
通过家长了解到,这个孩子上小学时,曾经因为成绩不好被老师、同学嘲笑。家长认为孩子受到了很大的心理伤害,才导致她现在这个样子。平时,这个孩子也会主动提及之前的经历,一说就掉眼泪。

其实另外两个之前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也有类似的经历,但是信念整合之后就好了,因为他们不想让自己困在过去的故事里,而是想要成长自己。

这个孩子已经离开原来的学校一年多了,但是可以看到,家长和孩子都没有从过去的故事中走出来。

这带来了什么好处呢?就是孩子学习不好,不是她自身的问题,而是过去的老师和同学造成的。当然,孩子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就是一种弱者心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了。

如果家长和孩子能把心态转变过来,现在已经进入新教育了,换了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其他孩子可以快乐高效地学习,她也一样可以做到。信念一转,行为就会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可惜,这个孩子更愿意沉浸在弱者的感觉里,心安理得地不去努力。家长也没有坚定地给孩子提要求,孩子状态忽上忽下,一直没有有效的突破和改变,时间越长,跟别的孩子差距就越大。

所以,当孩子把自己当成弱者,认为别人理所应当要照顾自己,关心自己,表面上看,的确可以获得一些好处,挺舒服的,但最终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因为当一个人沉浸在弱者的感觉里,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忘记了成长,就是一种停滞的状态。

 

以上分析了家长的一些弱者信念,这样的信念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觉知和思考。当你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些信念,他们就控制不了你,也不会继续障碍孩子了。


03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成为强者?

  家长要把自己当成强者

强者和弱者的不同在于信念不同,思维方式不同。

什么是强者思维呢?以山长为例。

山长的儿子明瑞老师,现在是商学院的优秀老师。但是在他5岁的时候,幼儿园老师跟山长说,你儿子班级倒数第一,是个问题儿童。如果你是山长,你会怎么做?家长们一般会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思路,换学校。

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操作。我就听说有个孩子上了5年小学,家长给他换了6所学校,但是孩子并没有变成家长想要的样子,直到遇到新教育,才感叹原来中国还有这样的教育。

山长跟大多数人不同的是,他把整个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发现没有哪所学校可以帮助他真正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送到哪里都是一样的结果。所以,这条路山长不会走。

第二个思路,出国或者移民。

中国找不到好的教育资源,那就去其他国家。世界那么大,只要花钱,总能买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中国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是最舍得投资的,没钱,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出国。以山长的条件,他当然可以选择全家移民,但是他没有走,而是选择留下来。

之前看过山长的博文,总结起来原因应该有几个方面。

首先,孩子出国,无法融入当地国家的主流文化,还沾染很多的坏习气,甚至把自己老祖宗的文化给丢了,不值得。现在很多孩子花很多钱留学,回来后连工作都找不到,说明没学到真本事,白白混了几年。

第二,到别的国家去享受别人的资源,本质上是做消费者,无法获得别人真正的尊重。

第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山长说,他作为中国人,在中国教育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选择离开,他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

我们可以感受到,山长内心有着高度的自尊、自强,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之后,山长把行业第一的企业停下来,创办了今日学堂,还写了“精英教育系列”、“我为什么自办学堂教子”等系列文章分享到博客上,让家长们可以跟着学习,模仿。同蔚学堂就是学习和追随山长的新教育理念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到现在,今日学堂已经18年了,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成果出来,山长有了一个更宏伟的目标,那就是为中国创建一所全世界最顶级的精英大学,帮助中国人获得世界的尊重,现在,这个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中。

山长给大家示范的就是强者思维。

中国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教育机会,就把它创造出来,并且分享出来。从山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强者思维的核心是创造、分享。

相对应的,弱者思维的核心就是依赖、索取。简单地说,就是等靠要。我是弱者,没有资源和机会,就去消费别人的,或者等着好机会突然降临到我头上。

如果家长用弱者思维教育孩子,想要孩子成为强者,只能撞运气,对吗?如果你运气好,孩子争气,家长当然很省心就可以享受到甜美的果实。

但大多数孩子资质一般,愿心一般,这样的孩子教就有,不教就没有,所以,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强者,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首先,教育的弱者思维具体有哪些体现呢?

  • 等教育改革

很多家长都知道体制教育的问题,但是没有勇气离开,而是等着国家教育改革。“等”会等来什么结果呢?

我们家12年接触到山长博客,一学期后,孩子从体制学校退学在家上学,后来考取今日。现在孩子刚满17岁,在同蔚带班,获得了学生的喜欢,家长的认可,每天都很充实和快乐,因为她的理想就是做新教育老师。

而在七年多前,我们让孩子离开体制去上一个没有文凭的学校,周围所有人都不理解。现在,她原来体制的同学,以及堂姐堂妹,有的正在准备考大学,有的上了重点大学,但是对未来都非常迷茫,发愁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更不用说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了。

所以,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就那么几年,等着等着就过去了,没有回头路可以走。
我相信走进新教育的家庭都会庆幸自己的选择,这些家庭是有眼光的,也是很幸运的。


  • 等孩子长大自然就好了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小时候父母不懂教育,也没有人管,长大了到社会上靠自己打拼,现在也有所成就。树大自然直,孩子不用管,等长大自然就好了。

的确,很多人的成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也不是父母教出来的,而是社会教出来的。那么,这套逻辑是不是也适用于现在的孩子呢?我认为并不适用。

过去,大家物质条件普遍不好,社会环境也比较单纯,价值观比较单一,比如生活要朴素、工作要努力,要承担家庭责任等等。而现在的媒体、网络很发达,社会变得多元化,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但是他们不懂得选择和取舍,比如追求吃喝玩乐、放纵享受等一些低俗的价值观更容易影响到他们。

同时,那时候的父母都很忙,没有时间管孩子,孩子遇到了困难不得不自己想办法解决,培养了孩子独自面对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优渥,老人、父母无微不至地关心包办,孩子不仅不需要努力奋斗,甚至躺平也可以过着不错的生活。

本学期开学不久,我给学生做过一个作业,关于未来想要过怎样的生活?这群才8、9岁的孩子,他们的回答现实得让我觉得很吃惊。

除个别孩子想做新教育老师外,几乎所有孩子的理想生活都是有很多很多钱,可以买豪车、住豪宅、开私人飞机、住五星级酒店。

总结下来,他们的理想生活就是四个字——吃喝玩乐。

但是,他们没有人会去思考一个基本的问题——那么多的钱从哪里来?

这个结果我跟家长们反馈过,我相信没有一个家长想到孩子竟然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一定也不希望孩子将来过这种生活。但是,家长们似乎没有太重视,甚至逐渐忘记了这件事情。

或许是出于对老师的信任,认为老师可以引导孩子,又或许是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毕竟,社会上的人不都是这么养孩子的吗?新教育的孩子跟他们相比算不错了。

我们学堂的老师们最近讨论过一个问题,明珠班的孩子4-6岁,运动前老师会引导他们定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他们能力范围内可以达到的,但是,有的孩子过程中明明没有尽力,最后发现自己没有达到目标时,却开始大哭,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每个孩子心里都想成为强者,需要成就感,这是他内心真实的愿望。

但是,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开始,父母、长辈、还有七大姑八大姨一大群人围着他们转,想要什么很快就可以得到满足,每满足一次,孩子的头脑就强化一次这样的信念:

我不需要付出就可以得到一切,或者只需要付出一点点,比如说几句好听的话,或者装装样子就可以得到想要的。

所以这些孩子认为,只要做了,就应该得到想要的结果,得不到怎么办?哭就有了。

聪明的家长会告诉孩子:

哭是没有用的,你想要什么,要靠自己努力付出,甚至努力了不一定能得到。

比如,孩子要求家长买东西,家长首先会评估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即使孩子真的需要,也不能轻易满足,而是让他通过运动、做事来赚。

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就不容易产生不劳而获或者走捷径的心理,对物质也不会有太重的欲望,对拥有的一切也会感恩和珍惜。

但是,如果父母从小没有给孩子建立起一个信念——没有什么是你应得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那么他不会自动建立这样的链接,长大后成为啃老族是必然的结果。

这个例子让我们看到,明珠班的孩子才4、5岁,他的信念已经出现了问题。如果没有人去引导,这个信念会不会长大了就自然改过来呢?

这是不可能的。就像小树苗已经长歪了,越长大根扎得越深,想要扶正就非常困难了。

因此,孩子越小,越需要有人引领和纠偏,帮助他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


  • 靠学校和老师

有些家长会说,术业有专攻,老师是专业的,我们家长不懂教育,才把孩子送到学堂。所以作为老师,你把孩子教好是应该的,教不好是你的问题。

这样的家长把老师当成了神,认为教育无所不能,其实不是这样的。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的人生本来充满了各种可能性。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本来明亮的眼神变得越来越暗淡无光,从敢想敢做、充满活力变成胆小怯懦、自我设限,从追求卓越变得越来越甘于平庸。

从前面那么多例子里,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家庭对孩子的破坏力相当大,父母的信念、价值观无时不刻不在影响孩子。

那么,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师带领孩子往上成长突破,家长毫无觉知地把孩子往下拽。

并不是说家长故意要害孩子,而是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没有觉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知道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为什么在一个班级里,同一个老师带,孩子的成长速度不一样?因为每个孩子基础不一样,成长愿心不一样,但最重要的,是孩子身后的家庭不一样,父母的教育理念不一样。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孩子三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家长的认知不改变,老师水平再高,再负责任,教育的效果都是打折扣的。

  • 靠孩子的妈妈

很多家庭有一个模式,爸爸在外面赚钱,妈妈在家里照顾孩子。这种模式下,孩子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一个男生,妈妈是体制小学老师,爸爸忙于工作,孩子的教育主要由妈妈负责,爸爸会在周末带孩子出去玩。这个孩子很乖很听话,也很努力,各方面表现在班级里都很靠前,但是,最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皱着眉头,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

通过交流,孩子说,明年就要考突破班了,自己压力很大,但是内心没有动力,很迷茫,也很烦恼。

我问他,你觉得学习、运动是为了谁?他想了想说,为了父母。比如,从小到大,只要他表现不好,妈妈嘴上没说什么,但是他可以从妈妈的脸上看出她的不满意,以及爸爸对他的失望。这让他觉得压力很大,因为不努力对不起父母,努力又没有动力。

接下来,我给他做了信念整合,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压抑了非常多的委屈和愤怒,整合之后,孩子脸上的乌云散去了,灿烂的笑容重新浮现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爸爸缺位、妈妈带孩子的家庭,大多存在类似的问题。尤其是全职妈妈带孩子,问题往往更严重。

因为女人天生容易情绪化,缺乏理性,孩子一旦出现点风吹草动,妈妈就会非常紧张、焦虑。而一个陷在情绪里的人,她是没有目标的,眼里也看不见孩子真实的样子。

这样的孩子一方面会很依赖妈妈,另一方面,在妈妈面前容易闹情绪发脾气。

相比较而言,爸爸往往要平和、理性一些,也会更有原则和目标。爸爸多陪伴孩子,孩子各方面往往成长得会更好。

 

可能有家长会说,我们都不是做教育的,不懂怎么教育孩子,弱者思维一下子也不容易改变,怎么办呢?

清粉圈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跟着国王散步

我们做不到像山长那样创建一个全世界最顶级的教育出来,但是,我们可以跟随国王——山长散步,与强者的能量共振,同样可以建立强者思维。

有一位家长,是一个企业家,孩子的教育一直由妈妈负责,后来孩子进入新教育,这位爸爸也一直没有参加过学习。

转眼孩子进入青春期了,没有目标,没有动力,表面上很乖很听话,但是经常糊弄家长,跟妈妈玩情感绑架游戏。妈妈意识到孩子的教育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于是动员爸爸参加青春营的学习。

这位爸爸思维很清晰,学习力和执行力也很强。上课过程中,他会结合课程思考孩子的问题根源,如何做可以帮助孩子改变现状。回家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教育责任从孩子妈妈那里接过来。那段时间刚好是期中假,孩子一回到家,这位爸爸就开始跟他进行了长达六个小时的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了孩子目前的情况。

假期结束,孩子回到学堂后,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被踢出班级。利用这个契机,在通话时,这个爸爸首先一针见血地指出孩子的问题,让习惯于糊弄、逃避的孩子无处遁形。接下来,提出明确的要求,几天之内回班,回班之前每天完成什么目标。否则的话,就回家承担什么后果。

孩子经过考虑,选择了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经过几天的调整,孩子转变很大,一改之前的柔弱装乖,变得积极主动,状态一下子就上来了。

这位爸爸身上展现出来的就是强者思维。
孩子出现问题,不是等靠要,也没有对孩子妈妈抱怨指责,推卸责任,而是学习国王——山长的教育智慧,思考适合自己家孩子的教育手段,跟老师密切配合,帮助孩子顺利度过瓶颈期。
 

有的家长会说,这位家长学习力很强,学了能马上用出来,我的学习力不够,山长的东西一下子学不会,怎么办呢?接下来的案例或许会对您有所启发。

一个11岁的男生,是家里的独子,妈妈和外婆从小把他捧在手心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这样养了11年。用家长自己的话说,孩子从小在家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也不会干,但是脾气很大。

家长把孩子送到学堂的时候,是没什么期待的,孩子能正常一点就好,最好的结果就是在学堂泡几年,能考上三语高中。

这个孩子还比较善良,虽然存在感比较弱,但也没有给大家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他最大的障碍在学习上,慢到什么程度呢?来了一学期,连一部中文电影都没有学完。

学期结束,他的爸爸跟老师交流后,在外面找了个房子,让孩子跟妈妈、老人隔离,每天跑半马、搬砖、做家务。

经过暑假两个月的调整,开学时孩子完全换了一个人,从自卑、退缩、沉默,变得开朗、自信了很多,也愿意跟伙伴敞开交流了。

这个学期给他做过两次信念整合,每做一次,孩子的学习状态都有明显的飞越,原来学习进度在班级里倒数第一第二,现在已经追赶到班级前三名。

这位父亲的学习力一般,但是他信任老师,愿意听从老师的建议,同时,能为自己的孩子承担起教育责任,这也是强者思维的体现。

 

  家长要把孩子当成强者,而不是弱者

怎么做到呢?

首先,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中心,而是让孩子学会把别人当成中心。

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它们日夜不停地围着太阳转。太阳之所以成为中心,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吸引力,能够把这些行星牢牢地吸引在它的周围,还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光和热量。地球就是因为有太阳的照耀,生命才能生存和繁衍。

但是,在很多家庭里,孩子不需要付出,就自动成为全家的中心。孩子就会有一种错觉:我就是宇宙的中心,无论走到哪里,所有人都应该围着我转。

这种孩子往往狂妄自大,谁都不放在眼里,对老师没有真正的尊重,伙伴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

其实这是弱者模式,因为他不具备真正的实力,不愿意去服务别人,所以没有人会把他当成中心。

真正的强者,会去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考虑别人需要什么,我能给别人什么,别人反而会愿意围着他转。

怎样让孩子愿意为他人付出?

有的家长会跟孩子说,你要多帮助别人,但是孩子好像没有什么行动。为什么呢?因为在孩子看来,这句话很空,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去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既然帮助别人这么重要,你自己为什么不去做呢?所以,想让孩子做什么,家长最好做出来给他看。

有一位家长是同蔚青春营的资深义工。他的工作很忙,每次参加学习营,回去后时间会排得很满,他却感到非常开心。看到别人因为他的帮助,家庭和孩子都在转变,他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
同时,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自己也在不断成长。他说现在处理公司的事情,跟客户打交道比之前顺利很多,效率也高了很多。
他还总结,每次参加学习营,跟孩子分享自己是怎样经营付出的,孩子很开心,也愿意去承担班级责任了。

这就是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的影响比讲道理更有用。

接下来,家长还要引导孩子从为身边人付出开始,尤其是为父母、家庭付出,为班级、学堂付出。

比如,孩子在家里,可以让他整理自己的内务,打扫卫生,做家务,买菜做饭。孩子在学堂,父母要引导他帮助同学,为班级、学堂做事。慢慢地,孩子的付出意识就出来了。

有个妈妈很聪明。她的两个儿子放假回到家,她就告诉他们,父母厂里事情很多,从明天开始,家里的事情你们俩包了。每天要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楼上楼下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你们自己的衣服只能手洗,不能用洗衣机洗。爸爸每天工作很忙,但是早上上班之前会陪两个儿子先跑几公里,顺便跟儿子谈谈心。

在父母的训练下,两个儿子优秀又懂事,他们很理解父母的不容易,有很强的家庭归属感。

开学回到学堂,两个孩子第一句话就是感叹,还是学堂轻松,舒服。两个人都很努力,自觉,很珍惜在学堂的学习机会。

 

第二,把孩子当成强者,还要对孩子严格要求。

不少家长问过一个问题:怎样对孩子提要求?


  • 给孩子提要求的原则

山长家有一条规则:别人能做到的,你要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你也要做到。

怎么理解山长的这条规则呢?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理解。

小明慧三岁多上今日明珠班,班级里其他孩子都比她大。但是她每天要跟大家一样做运动,整理内务。小孩子做事情动作慢,叠个被子要叠很久,洗个脚要折腾半天,但是这些事情都要自己学着做,没有人代替她做。

有一次今日学堂组织爬山,小明慧跟大家一起,带着一瓶水一个馒头,用七个小时走完了20多公里的山路。

这就是山长对孩子的要求,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要做到。你可以做得没别人好,但是要努力去做。

山长还要求孩子,别人做不到的,你要有勇气去尝试。

静慧老师是今日第一个2.0老师,在她16岁的时候,山长让没有带班经验的她跟一位名校毕业,且有丰富社会经验的1.0老师PK,谁赢谁获得带班机会。别看现在2.0老师很风光,但那时候几乎没有人觉得静慧会赢,她自己也没有底气。两人各带一周后,由学生投票,静慧老师全票获胜,从此开启了2.0老师的时代。

山长对弟子的要求同样很高。

我听说山长会给弟子们提出一些看起来几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一般的学生对这样的高要求都会产生畏难心理,但是出于对老师的信任,山长的弟子们会尽力去做,最后发现,即使没有达到要求,但是自己的水平拔高了一大截。

我相信明颖、明仪老师之所以思维、境界都远远超出大多数人,就是山长严格要求训练出来的。

对比山长对孩子和学生的要求,可以看到,家长之所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弱者,不是因为孩子笨,孩子不行,而是家长认为他们就是弱者,所以别人能做到的你做不到,因此不会严格训练孩子,更不会给孩子提什么要求。

而山长把他的孩子、弟子都当成真正的强者来看待,相信他们是可以做到的,传递给他们的就是“你行!你可以!”,这就是强者信念。

一旦孩子建立起这样的信念,内心就会充满力量,不断超越自己,迈向更高的高度。


  • 给孩子提要求,要清晰,落地

有些家长给孩子提要求会提得很模糊,孩子就不知道怎么做。或者虽然提了要求,但是孩子不努力也不需要承担后果。他们就知道家长只是随便说说的,做不做到都没关系。这样提要求基本上是没有用的。

怎样才是清晰、落地的要求呢?

一个男生,五公里成绩一直稳定在学堂前几名,但是没有跑过第一名。有一次通话,他爸爸给他提了一个要求,每周的五公里都要破纪录,没破纪录就跑全马,假期回家执行。孩子当场就哭了,说自己做不到,家长没有跟他的情绪去共振,很平静地挂了电话。打完电话后,这个孩子坐在宿舍门口的台阶上嚎啕大哭。
哭归哭,他还是按照爸爸的要求去做了。因为他知道爸爸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说到做到,自己糊弄不过去。接下来的5公里,他不仅破了记录,还跑了全校第一,之后一直保持绝对的领先优势,不断破纪录,创造了学堂历年最快记录。

有一次,我跟他说,你要感谢你爸爸逼了你一把,你才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大的潜力。他咧着嘴,笑得很开心。

表面上看,这个爸爸挺狠心的,不考虑孩子的情绪感受,但其实把孩子当成真正的强者。

首先,他对孩子的实力是有了解的,他相信孩子可以做到,可以不断突破。

第二,人性如水,孩子都会有想要舒服的心理。这个爸爸不允许孩子偷懒逃避,逼着孩子从温暖的舒适区里走出来。
当孩子不断突破自己,内心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他也会发自内心地感谢爸爸对他的鞭策,让他变得越来越强,同时,也会更加尊重他的爸爸。

  • 对孩子提要求时,父母的态度要一致

有的时候父母双方对孩子要求不一致,会让孩子产生困扰,他不知道谁对谁错,自己到底该听谁的,应该怎么做,就会在不同的要求之间倒来倒去。

一个7岁的男生,很聪明,学习能力和成长愿心都很强,但是规则意识很差,于是,家长把他带回家调整。
孩子爸爸思维清晰、也很理性,调整过程中对孩子的状态观察很到位,规则严格执行。但是妈妈舍不得孩子受苦,给孩子放水,跟爸爸各种对抗,孩子就出现了各种偷奸耍滑的行为,并且屡禁不止。
爸爸跟妈妈交流,这样不利于孩子的调整。但是妈妈认为爸爸在整孩子,甚至提出离婚,她要带着孩子离开这个家,拯救孩子于水深火热中。
妈妈跟孩子聊了一下午,本来以为孩子一定会跟她走,结果让人惊讶的是,孩子却表示要跟爸爸在一起。他说爸爸对他的爱是真爱,能真正帮助他成长,妈妈的爱是假的爱,跟着妈妈自己会废掉,让妈妈非常失落。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孩子最需要的是成长。

但是如果父母要求不一致,孩子往往会贪图眼前的舒适,倒向要求低的那边。尤其在调整的关键阶段,孩子的定力是经不起考验的。

同时,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不好,也是很忌讳的,孩子夹在中间,会无所适从,他会认为是自己哪里做错了,才导致父母关系出现问题,这会给他的内心带来很大的困扰。

 

有人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比人与动物之间的差距还要大。

弱者的一生,在庸庸碌碌中度过,像一粒灰尘在空中飘来荡去,最后不留痕迹地落下。你来过,走了,这个世界并没有因此有什么不同。

而强者的一生,不断追求卓越,创造价值。像冬日的阳光一样,照亮世界的每个角落,给他人带来温暖和生机。

各位家长,你希望自己选择哪种人生?希望你的孩子选择哪种人生?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答案都是一样的,因为每个生命都向往光明和美好。

强者和弱者的距离有多远?就在你的一念之间。

孩子成为强者还是弱者?也在你的一念之间。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同蔚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