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公主经》七大信念如何落地?(下)

2021.6.8,徐心蕙老师在清一联盟读书会分享《公主经七大信念如何落地?》,本文是文字稿(下)。

 观看PPT、收听音频请点击下图





公主经第四:宁静

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付出是我的本性,收获是上天的奖赏。

锁定目标,心无旁骛,专注踏实去努力,

成功自然而来,这条路上我不可能失败。

因为失败只是我内心的幻想和恐惧,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失败”这回事,

是语言把不符合期望的结果称为失败罢了!

除非我自己放弃努力,否则世界上没有人能阻碍我走向成功! 

我不会期待宇宙按照我的愿望去呈现结果,
我愿意接受不合我意的结果,接受宇宙对我“需要改进”的提示。
我不会用玩弄自己情感的方式来面对挫折,
我会把“失败感,生气,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当成是笑话。
用不良情绪来惩罚自己和别人,都是极其愚蠢的行为。
用扮演受害者的方式来表达美好愿望是可笑的。
要想解决问题,我唯一该做的事情,
就是坚持理性和思考,不断总结,持续努力,走向目标!

我要坚持行动,直至成功!


  信念解析  

这一条信念的核心,可以总结为两部分。
第一,是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心无旁骛,专一致志。不被不相关的事物影响,同时也不去纠结最终会得到怎样的结果,专注当下。

第二,是在得到了某个不符合自己预期的结果时,能够平静应对,用行动解决问题。


01 “只问收获”带来的焦虑

与过去不同,现代大多数年轻人的“功利心”都比较强。以大学专业为例,许多人就读某个专业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喜欢,只是这个专业比较好找工作。这一心态也体现在对待工作的态度上,偌大的世界,真正因为热爱而选择工作的人少之又少,更多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工作。这种心态最初就不是为了“耕耘”,而是奔着“收获”去的。

因此,虽然这个时代我们拥有最丰富的资源,但也引起了人类最大程度的焦虑。生活的便利,物质的泛滥更大程度上激发了人类的欲望,让人难以“心无旁骛”实现某个目标。这种焦虑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人的睡眠质量不断下降,失眠情况愈加严重。2020年,中国人均睡眠时间6.82小时,相比2013年的8小时50分,减少了近两小时。

 

02 “情绪化”成为常态

观察身边各类事件、当下影视文化、网络信息的趋势,会发现“情绪化”已经成为了这个社会处理问题的常态,宣泄情绪反而能够让你成为当下潮流追捧的对象,一些理性、平和的讯息反而无人问津。

如果情绪的宣泄走向极致,得到的结果就是自我毁灭。例如许多年轻人在不理性之下借贷金额令人咋舌,当他们发现无力偿还时,就选择“纵身跃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下面的截图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公布的各国国民非正常死亡因素原因所整理出来的表格,表格单位是每10万人,这里分别列出了自杀及谋杀所占的比重。

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大部分国家的自杀人数远远高于被谋杀的人数,个别国家的自杀人数甚至是被谋杀人数的十几倍之多。自杀的年龄甚至在不断下调。

如果他们有幸学习到理性、宁静的处理方式,他们的人生想必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实操落地  
01 山长给我们的示范

一些清黑最常编造的谎言是山长办学的背后有着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山长办学是为了从中获利。但根据我的观察,却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首先,山长真正做到了“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最简单的体现就在于这些清黑基本都是在过去受惠于山长的人,同时也是一群过河拆桥的人。不仅不懂得感恩,还往山长身上泼污水。如果山长真的是一个“在意收获”的人,山长何必继续做教育?费尽心力给自己招来不必要的谩骂?除此之外,今日教育体系的免费班、示范班公开课、三语高中全免费制都足以看出,山长绝不是一个在意“结果”的人。

其次,山长专注目标,心无杂念。记得山长总跟我们分享他每次去到大型商场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发现自己什么都不需要,什么都不缺。以山长目前的成就,想得到什么不容易?但山长从未被金钱、名利干扰,而是全然投入目标。建设校区时,山长愿意投入大笔资金,哪怕学堂过去常常“搬家”。对待与目标相关的投入,山长毫不吝啬,但对待自己的生活,山长却极为俭朴。在高中部,山长让我们进行“用最少的钱”吃饱饭的比赛时,每次山长都能找到比我们更便宜的东西。如果仅仅关注山长的穿着,就和平常人没什么区别。

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是“唯一未被荣誉摧毁的人”,在我看来山长也是这样的人。


02 老师如何引导孩子

①看清物欲的表象,摒除杂念

很多家长反馈孩子在进入新教育后,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少了很多欲望,更关注自己的目标。

其实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成长的,过去由于缺乏引导,在这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下,孩子会误以为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就是正确的,例如很多体制孩子打游戏的原因并不是游戏本身很有意思,而是如果不打游戏,就没法和同学取得共同语言,无法融入他们的群体。

因此,当教育者帮助孩子破除对物质的渴望,看清这些东西不能给自己带来价值,孩子很快就会出现转变,不再被不相关的事务干扰,能够专心致志的为自己的目标努力。 

例如,一些孩子对于衣服等外在物质十分在意,老师就可以引导孩子发现,只有那些自身没有价值的人才会通过把自己打扮得珠光宝气试图彰显自己的价值。真正具备个人价值的人不会在意外表,因为他们的光芒是从内心向外发射的,这样的能量不同于物质,是任何人都无法夺走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来丰富自己的个人价值,而非从外界抓取虚假的成就感。 

②活在当下,用行动解决问题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实践“宁静”这一信念,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孩子强化“活在当下”的思维及行为模式,同时帮助孩子发现:遇到问题时,玩弄情感无济于事,只有实际的行动才能够解决问题。 

本学期开学初,我们班级一位女生的状态不佳,每天心神不宁。了解过后,老师发现原因是这孩子对于过去外婆的离世没有放下,一方面懊悔自己做出过一些对外婆不恭敬的事情,另一方面总担心自己的父母会和外婆一样突然离去。

首先,老师引导孩子发现,外婆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你来说,外婆虽然现在离开了,但是她一直存在于你的记忆里,你并没有失去外婆,外婆给予你的爱也不会因为任何时间、空间的不同而受到限制。而且,外婆今生的离去是为了迎接一个新的开始。外婆只是换了一个身体重新来到这个世界,可能她也和你一样想要入读今日,但是今生没有机会,只好重新投生。既然如此,我们是不是应该去祝福外婆获得新生?

其次,每个人的死亡都是其灵魂的安排。如果一个人完成了自己今生的使命,她就会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应该去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我们的想法行事。

因为外婆的离去而感到遗憾是人之常情,但是逝者已逝,无论我们多么悲伤都无法改变这一现实,既然如此,又何必执着呢?

同样,如果我们的父母完成了人生使命,也必然会有离开的一天。但是那一天还没有到来,我们的父母依然陪伴在我们的身边,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眼下的时间用于珍惜和父母的相处呢?更何况我们无论再怎么焦虑也无法改变未来注定要发生的事情。 

综上,我们可以通过外婆的离去让自己获得一次成长,如果我们为过去对待外婆不恭敬的态度感到懊悔,沉浸在情绪中也无法让时光倒流,改变现实。但是我们可以用行动更加珍惜现在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用活在当下、自我提升的方式来荣耀我们的家族。 

经过这一次的引导,这位女生从纠结中走了出来,开始专注于每天的学习生活,一改过去愁眉苦脸的形象,流露出更多的笑容。目前,这位女生的各方面表现都处于班级前列。


03 家长如何助力孩子 

在家长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家长和孩子沉迷“情感互动”的游戏。一些家长通过与孩子的情感互动,找一种自身的良好感觉。诸如“我是一个好妈妈”“我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孩子离不开我”。一些家长甚至害怕孩子不喜欢自己而不敢给孩子制定规则,不去帮助孩子改进问题。

“情感互动戏剧”的最佳观赏时间在每次开学初期——我们总能看见许多孩子和家长抱头痛哭,难舍难分。但每当家长离开学堂后,孩子的情绪立马恢复正常,投入到和伙伴的玩闹中。可见,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情绪强烈,而是家长需要孩子这么做,孩子的内心感受到了这种需求,因此配合家长演这么一出戏。

不过,时间一长,孩子便难以从中抽离出来,会养成用玩弄情感来处理问题的行为习惯。我们往往会发现,容易陷入情感游戏的家长,其孩子也习惯用情绪面对问题,毕竟在家长这里大哭大闹就能解决的问题,何必去努力用行动实现目标呢?因此,在这一点上,父母的以身作则,与孩子互动时不去“情感共振”,不被孩子的情绪影响,对于孩子培养“宁静”的品质是十分重要的。


公主经第五:真实

我接纳现状的不足,我拥抱永恒的成长。

人间虽有“完美”这个词汇,

但世上根本就没有“完美”这回事。

“完美”仅仅是一个幻想中的概念,

只有缺乏理性的人才相信完美。

对人,对事抱有完美的期待和预判,

都不符合现实和真相。

完美主义是标准答案的信徒,

是看不见真相的傻瓜,

是脱离现实的呆子,是自我折磨的疯子。

我不需要了解一切可能之后再去行动,
我也不需要等待自己成为超人再去拯救世界。
我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我也接纳他人的不足之处。
我接受无知,因为发现无知就是我的进步。
我接受缺陷,因为看到缺陷给我改进和提高的机会。
我接受错误,因为发现错误能让我用全新的方式去重新开始。
我每天只需根据我现有的能力去行动,不需要等待“完美时刻”的到来!
我拒绝完美,拥抱成长!


  信念解析  

有的孩子在初次了解这条信念时会感到不解,既然不应该追求完美,做事时是不是没有必要那么努力?

事实上,这一信念与精益求精并不矛盾,处理事务时固然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追求极致,但与此同时也做好了面对“不完美”的准备,在这个前提之下,依然义无反顾的前进。倘若事务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期发展,也能够接纳,并从中看见自己的不足之处,明晰未来该如何改进。

正是有了“真实”的信念,能够帮助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路途中,理性面对挫折,更加顺利的通过“低谷”。


01 “完美幻想”背后的“残缺现实”

“真实”这一信念不同的是,大多数人往往喜欢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一方面无法容忍周围的不完美,另一方面也对自身有着不切实际的评价,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一个很有趣的数据就能说明这一现象:2016-2020年,中国医美行业用户规模稳步增长,从2016年的280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1520万人,且中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随着医美用户的增长而增长。2020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23.0%。

网友们甚至总结出了“亚洲四大邪术”——韩国的整容、日本的化妆、泰国的变性、中国的P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叹这个时代缺乏真诚,因为离开了网络世界的“完美人设”,现实总让人大跌眼镜,直呼“照骗”。

支撑医美行业及“四大邪术”兴起的背后,是越来越多人对于自身真实状况的不接纳。古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恭惟鞠养,岂敢毁伤”,一个连自身外貌都无法面对的人,会有勇气直面自身性格的不足吗?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有可能接纳他人吗?

 

02 “最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一句话“我只知道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一无所知”。这句话乍看上去难以理解,大名鼎鼎的苏格拉底怎么会觉得自己一无所知呢?但这句话的背后反映出了“真实”这一信念:正是因为苏格拉底的内心不认为自己是“完美”的,而是不断反思和觉察自身的问题,才帮助他得以不断改进和完善自我。

桥水基金创始人雷·达里奥曾在其所著的《原则》一书中,提到了“英雄的征途”,这其实是对我们每个人成长过程进行的总结,而其中最能给人带来成长的阶段在于“低谷”,我们总能发现每个“英雄”的背后都有一段“血泪史”,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帮助他们更好的反思自我,成为了更加完善的个体。很多时候,一个人身上最为突出的优点在过去往往是其最大的弱点,正因为他们看见了自身不足造成的障碍,“拒绝完美,拥抱成长!”才帮助他们获得了后来的成就。


  实操落地  
01 山长给我们的示范

山长在对待自我的目标和理想时,会去尽可能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但与此同时,山长也将这样的心态与“面对真实”做出了良好的平衡。

记得过去山长开办成人培训时,总有很多学员喜欢问我们山长有什么缺点,在他们看来,好像山长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不应该有缺点。但我们所观察到的山长却非常真实,山长从来没有把自己掩饰的很完美,山长也会犯错。但山长会比一般人更加愿意反思问题、面对和改进问题。这才是真实的山长。 

山长有一个习惯,在讲课到一些比较经典的词语时就会用英文单词进行表述,加强我们的印象。过去的一次成人培训课时,山长提到了“China”,但可能是没有说清楚,加上很多学员第一次上山长的课,所以大部分人没有听懂。应该是有学员把这一情况反映给了山长,所以,在那之后一次书院内部课程中,山长谈到了“Principle”。以往这个时候,山长会直接往下讲,但可能由于此前接到的学员反映,山长说完后还刻意的停顿了一下,问我们“我的英语发音还比较标准吧?你们没有听不懂吧?”,说完又重复了一遍这个单词。的确,山长这一次的发音非常标准。 

除了改进问题的速度很快,山长也很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真诚的向我们道歉。

记得有一次我们上“查理芒格”的课,这次课程的其中一条内容提到了查理芒格的一大优秀品质——从不迟到。但可惜的是,山长给我们讲这一次课的时候迟到了。不过,大家也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山长很可能是有别的事情要做,我们也能够理解。

但随着课程的进入,山长讲解到了查理芒格不迟到的品质,同时,也反省了自己的问题,跟我们解释了他迟到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在构思该怎么给我们上课,由于没有看时间,所以就延误了一些,还真诚的向我们道歉。并且开玩笑地说道“你们看,我要是迟到了,就会给你们道歉。” 

私底下,我们对于山长有什么建议,山长也都会认真的聆听,如果真是我们所说的问题,也会去改进。虽然一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有些拘束,因为担心自己的水平不够,提出来的建议太“小儿科”,可后来我们逐渐开始尝试,便发现无论我们说的是什么,山长都会非常重视。如果确实存在我们提到的问题,山长会积极的改进,如果是我们的理解有误,山长也会耐心的给我们解释他的想法,但不论我们提出的是哪一种,山长都很高兴,也会鼓励我们多多提出这样的问题。多多“质疑”老师。 

山长的真实相较于那些和他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十分难得。一方面,山长目前取得了较高的社会成就,大部分到了这个地位的人都不太愿意面对“真实”。另一方面,山长一直以来的经历都与“文”相关,大多数文人都有着虚浮、不切实际的特点。奇特的是,山长在这两种情况的交织下,依然保持“真实”的品质。通过山长一直以来对于我们的教导,这一特质的培养应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山长自身有着习武的习惯。

习武会让一个人不得不去面对真实。擂台上,技不如人的下场就是被揍,假设你不去面对自己的问题,欺骗自己“我很完美”,下一次只会被揍得更惨。因此,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都会促使你去找自身的问题,迫使你不断改进。这也是一直以来今日强调“习武”、“体育运动比读书更重要”的原因之一。


02 老师如何引导孩子
①真诚、真实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希望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个人必须做到真诚与真实。

首先,教师的发心应该是纯粹为了学生的个人成长考虑,而非事关教师个人的面子、名誉。学生能够很清晰的感受到这一点,感知到后,他会从内心升起对老师的尊重。

其次,教师没有必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就我个人而言,我每天的乐趣就在于和孩子们的相处,因为在我看来,他们就像是我的同学一样,我会和他们分享我过去的糗事、一起谈论最近的趣事,所以我和学生们的关系很融洽,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无话不谈。

接纳自己和孩子

除了真实与真诚外,教师也应该做到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首先,每个人对于外界的看法其实都是内心的投射,当我们看到他人身上的某些特点让我们感到无法容忍时,是因为我们的内在无法接受我们自己存在的相应不足。因此,接纳孩子的前提是接纳自己,当我们发现这些不足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就的机会时,我们也能看到孩子的问题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其次,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固然要指出,但没必要让孩子感到难堪,很多孩子害怕犯错的原因,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是他不愿意面对发现错误之后其他人的态度。

一方面,教师心态上接纳孩子的不足,就不会出现用情绪面对学生问题的情况,甚至可以用打趣、调侃的方式让孩子感到问题并不可怕,但同时也激发出孩子想要改进的愿望。

例如,前段时间我们班一个孩子的效率过于低下,动作十分迟缓。通过老师的引导,大家发现他和《疯狂动物城》中的角色“闪电”(树懒)十分相似,因此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尽情体验行动缓慢的生活,这孩子进行了一天的“闪电体验”,别人一分钟就能搞定的事,他的人物设定只能十分钟完成,实际的体验也让孩子发现这根本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后来他的行为自动发生了转变。 

③给予孩子面对问题的勇气和力量

挫折和打击固然能激发一个人变得更好,但如果用负面心态去看待,也很可能导致自暴自弃的结果。所以,面对问题固然重要,但看待问题的心态更加重要。有的时候一念之差,相同的事件就会得到截然不同的走向。这也是需要老师介入引导的地方。 

首先,老师应该帮助孩子通过自身的经历,看见“问题”对于自己的价值。

上学期我们班级一位男生有一段时间状态低迷,整体啥也不干,孩子们形容他就像“游魂”一样。后来,通过家长及老师两方的合力,帮助孩子突破了瓶颈。事件过后的最初阶段,这孩子有些不愿意提起这件事情,因为他对自己过程中的表现感到不满意。在这一点上,老师引导他:第一,这已经是过去,并不是你现在的状态。第二,帮助他看到当时的问题是如何促使他今天得到改变的。

几次的引导过后,这位男生不仅勇于面对这一段“黑历史”,还很感激事件的发生,并在其他同学遇到类似问题时,主动分享自己的故事,激励其他同学。

其次,老师要相信孩子,同时将这种信心传递给孩子。

一些孩子能够做到“看见问题”,但无法做到“用全新的方式重新开始”,这背后是因为孩子的内心缺乏对于自身的自信和面对问题的勇气。

老师的信念中要坚定“每个孩子都可以变得更好,只要他想”,而这一信念需要通过日常与学生的相处、孩子遇到问题时的引导等不同的时刻,全方位的传递给孩子,孩子得到相应的力量,便能获得勇气面对眼下的不足和困难。

在面对一些内心缺乏力量的孩子时,我会问他“你相不相信老师?”有了前期双方建立的信任基础,孩子会给予肯定的答案。这个时候我会告诉他“好的,如果你现在还不相信自己,没有关系。但是你相信老师,而老师是相信你的。因为老师看见了你没有看见的东西,一些你还没有发现的自身的优秀品质,所以老师相信你是可以做到的。你相信老师,老师相信你,那么你一定可以做到。”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会去尝试面对眼下的困难,去“用全新的方式重新开始”。


03 家长如何助力孩子 

这一信念中,家长的助力方式可以主要参考上述老师部分的做法,没有太多额外需要强调的部分。


公主经第六:担当

是我一切结果的原因。

除非我允许,

否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加害于我。

我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我应该得到的!

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我自己导致的。

如果我得到了好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上帝的奖励。

如果“坏事”发生在我身上,也不是魔鬼在暗中加害。

我的是非,成败,均取决于我的所作所为,与他人无关。

我能为自己承担起全部的责任,

我有能力去创造全新的自己。



  信念解析  

这一信念可以和“真实”放在一起理解,如果说真实是帮助一个人面对和接纳问题,担当就是用实际行动承担个人的责任,改进不足,创造全新的自己。


01 每个人的灵魂都渴望承担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观察研究,研究内容是长期跟进那些犯下过重大案件的罪犯,调查他们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是其中一半罪犯为自己的罪行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另一半罪犯则“逃之夭夭”没有承担本应承担的责任。

最终的研究结论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那些承担了自身责任的罪犯相较没有承担责任的罪犯,心理健康指数、幸福感显著高于后者。没有承担法律责任的罪犯,看似侥幸的逃避了牢狱之灾,但是他们表达每天都在面对内心的谴责,惶惶不可终日,因此这些罪犯中出现了很多的精神分裂、自杀等现象,他们的平均寿命也低于其他罪犯。

显然,人的内心中是渴望承担自己行为责任的,无论这个后果有多么严重。

这一事实与当今大部分人的观念不符,在很多人看来,都认为不承担责任是尊贵的表现,甚至让别人帮自己承担是一种享受。但这样的信念却会障碍他们自身的成长。

我们班就有一个孩子从小“养尊处优”,他刚进入学堂参加网课时,一边上着课,旁边就有阿姨在忙前忙后打扫卫生,这孩子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奇怪。这种“不需要为自己承担责任”的信念有多深呢?哪怕他已经在学堂学习了一年多的时间,但相比其他从小承担家庭责任的孩子来说,依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和别人共同打扫卫生时他能够淡定的看着所有人打扫,无动于衷,甚至对别人指指点点。小组比赛时他不努力为小组争取荣誉,原因是“我们组其他人努力了,我就不需要努力了”。每当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时,这孩子就开始扮弱,根本不是多大的事,却表演出一副很可怜的样子,11岁的大男生,两眼泪汪汪的看着你,还没有学堂5岁的孩子来的干脆。

 

  实操落地  
01 山长给我们的示范

还记得外出与大学生联队辩论时,山长和我们一行人到达机场,很多当地热情的清粉见到山长时,主动要求帮山长拿行李,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于山长的尊重,但山长却谢绝了他们的好意,原因是“我并不是弱者,我可以拿得动行李”,这背后其实就是“承担”的信念。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除此之外,山长对于自身的各个身份也做到了相应的“承担”,山长承担起了自身作为中国人的责任,他在用行动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山长也承担起了作为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责任、作为孩子对于父母的尽孝的责任、作为老师帮助学生成长的责任……


02 老师如何引导孩子

在具体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方面,如果教育者能够将前文所述对于孩子“理性”、“宁静”、“真实”等品质的培养方式落实,“担当”也会自然而来。

有了理性,孩子能够看见眼下结果是由自己选择造成的,自己并非受害者。既然是自己种下的因,必然应该承担得到的果。

有了宁静,孩子能够平静面对任何结果,不去玩弄情感,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

有了真实,孩子能够发现问题是帮助自己成长的机会,因此他们的内心会乐于改进问题、承担责任,因为这样能帮助自己变得更好。


03 家长如何助力孩子 

①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责任

正如每个灵魂内在都是希望承担责任的,一个孩子缺乏“承担”的信念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教育者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毕竟总有人帮他承担结果,他根本无需操心。倘若没有人替他承担,父母交还孩子属于他的责任,孩子只能选择自己解决问题。

就如自然界的动物一般,小海龟需要自己爬过沙滩,小鸟需要自己飞过悬崖,正因为他们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独立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其实是最简单的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很多时候家长总会担心孩子无法处理好问题,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转而帮孩子解决问题。

前不久一则新闻令我印象深刻,一位男生和同桌女生发生了冲突,男生父亲认为自己的孩子受到了委屈,十分愤怒,在全班上课之际冲进教室,当场持刀捅向该女生,并反复穿刺多刀致其死亡。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过很多孩子反馈:他们的父母总替他们做选择,也会帮他们承担后果,但他们并不喜欢这样,孩子们都觉得这样的方式无法真正帮助他们成长。反观我父母从小对我的教育方式,正因为他们的“放手”,才让我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在体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拔尖,当年同班成绩不如我的那些同学近年也都考上了985排名靠前的大学。周围的人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我的父母从不过问我的学习,我的成绩却比那些家长陪着写作业的孩子好得多呢?其实我也一直不知道为什么,直到近几年我爸才告诉了我背后的原因。

实际上,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自觉承担学习责任的人。刚刚入读小学的时候,我会问爸爸作业该怎么做,一开始他会回答,但逐渐发现我开始依赖他找答案的时候,他觉得这种状态不能继续下去。有一次我又找到爸爸问他数学题怎么做,他看上去非常真诚的告诉了我答案,我开心的把答案填了上去。但这是错误的答案,而且错的还很离谱。据我爸的描述,那天放学回家后,一进门我就告诉爸爸“以后再也不问你了,你告诉我的都是错的,老师都批评我了”,我爸笑眯眯的看着我,他的目的达到了。从那天起,我再也没有问过别人作业怎么写,每次我爸故意走到我旁边想看我的作业,我都挡着不让他看。因此,后来的我才学会了为自己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②父母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父母的言行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因此,让孩子学会承担的前提是父母承担起自身的责任。

以教育孩子为例,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单方负责教育孩子。另一方力量的缺失会导致孩子内在力量的拉扯和分裂,孩子往往会向其中力量较弱的一方靠近。但其中一些意识到问题的家庭,改变原有的模式,孩子内在力量合一,成长也十分显著。

除了上述这种情况,一些无明的父母会试图向孩子分担自身的责任。例如夫妻发生矛盾后找来孩子诉苦,让孩子过早介入成年人的世界。这些孩子的内心往往十分痛苦,因为他们的身上肩负着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但他们又没有力量去面对,这些能量就像是一块巨石压在孩子的心中,障碍他们的前进。刘老师的慧心课上就有很多类似的案例,许多孩子会越位试图承担家庭其他成员的责任,但这些孩子的内心无一不是纠结和分裂的。


公主经第七:能群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合作共赢,是人类社会运行的基本模式。

一个人奋斗是无法成功的,我需要与我的团队和伙伴一起共进。

我需要为团队和伙伴做出我的贡献,这是我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付出是我的本性,支持是我的本能。

被他人需要,是我的荣耀! 

被他人喜欢,是我的荣幸。

如果世界上居然没有人需要我,没有人尊重我,

这种人生就是卑微的,可耻的!



  信念解析  

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前面的六条信念,还远远不够,止步于此,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帮助个体发挥自身的价值,服务于世界。因此,“能群”的核心是学会付出、支持他人、合作共赢。

01 “能群”是人的本性
根据现代心理学家的调查,一个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来自他与周围的关系,尤其是与原生家庭、伴侣、孩子、伙伴之间的关系,能够将这些关系处理较好的人,也有更大概率具备稳定的情绪,更能够感到幸福。观察我们周围的情况,与他人的关系也是令大多数人感到焦虑的原因所在。

实际上,追溯人类的历史,最初,人类以部落的方式群居,一旦脱离群体,必将面临生命危险。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必须学会融入团队,群体中每个人各司其职才是让所有人延续生命的最佳方式。因此,在人类的本性当中就具备“能群”的特点,只是现在的社会模式和普遍的教育方式让人忘记了这一点。

很多住在大城市的人都会感受到,城市里的人群熙熙攘攘,但人与人之间却像有着一层透明的壁垒,彼此之前缺乏联系,每个人都只是在为自己的生计奔波,看似与许多人在一起,内心却会感到莫名的孤独。许多的孩子从小被娇惯,习惯了做家里的老大,缺乏对长辈的恭敬心,也不懂得如何为他人付出。

好像只考虑自己的一己私利已成为了社会的常态,但这样的信念并不符合人类的本性,也无法给这个世界创造价值。


  实操落地  
01 山长给我们的示范

观察山长的行为示范,山长不仅会“向上看”对标各行各业的精英,不断反思和改进自身。山长也时常“俯视”,看到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山长真正做到了“慈悲”。

虽然山长已经取得了个人的社会化成功,但山长却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将自己拥有的资源分享给那些需要的人,今日学堂免费班、三语高中免费、示范课公开课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有人说,观察一个人的本性要看他对待那些身份地位不如他的人是什么态度,我观察到的是,过节时,山长会让小明慧、学生们向周围村民分享食物。和山长一起外出吃饭时,山长对于为我们供餐的人很友好,还能和他们交谈甚欢。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山长总会充满耐心的回答。每次来到校区,山长都会将他的时间排满,轮流给各个班级上课。

02 老师如何引导孩子
就我个人的体会而言,做到付出这一行为的前提,是拥有“知恩、感恩”的心态,具备之后,自然会做出“报恩”的付出行为。因为这是我们生物本性中就具有的,例如你给一条小狗喂食物,小狗会很开心的摇尾巴,友好的对待你,为你看家护院。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将这一心态激发出来,才能更好的培养孩子“付出”的信念。

过去,曾有人问佛陀,怎样才能爱别人?佛陀回答“爱的前提是了解”。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一样,我们需要让孩子看到他人对自己的付出,知晓这些付出并不是自己应得的,自然会激发出孩子去回馈、付出的本性。 

记得上学期的一次课程中,谈到了抗击疫情的话题,一个孩子举手说道“很多医生都为我们付出了生命”单从文字表达会认为这句话是一种懂得感恩的表现,但这孩子当时说出话语时的表情和语气却十分冷漠,背后的潜台词仿佛是“他们这么做都是应该的,为了我们的生存,他们理应牺牲”问起她时,这孩子表示自己确实是这么想的。

那一次的课程,带领孩子们全方位了解了我们国家不同岗位的人对国家的贡献,具体到其中一些个人的经历,帮助孩子们发现:“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课程过后,包括这孩子在内的所有孩子都颠覆了过去的认知,这孩子也对之前冷漠的态度感到羞愧。孩子们深深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立志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为我们的国家和世界作出贡献。那节课后,再也没有哪个孩子像过去一样对自己的家庭、生活产生抱怨。 

当一个人看到这个世界、周围人对自己的付出,看到正因为这些能量汇聚成就了自己的今天,看到自己得到的一切并非理所应当,自己正过着世界上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时,自然会激发出内心想要回馈的付出本能,去为这个世界创造价值。

在做到了“知恩、感恩”的基础上,老师还需要在生活中落实孩子们的经营者意识,进一步深化孩子“能群”的信念和行为。这一点可以和第二条信念“执行”相结合。


03 家长如何助力孩子 

首先,家长的榜样示范是对于孩子最好的教育,具有经营者意识的家长往往更容易培养出乐于付出的孩子,当然,这里指的家长的经营意识并非是对自家孩子的“无条件的付出”,这反而会培养出孩子的消费者习惯。家长通过自身的事业、人际关系给孩子示范“能群”的信念,与孩子的相处中,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已经给予了他最大的礼物——生命,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份子,理应为家族做出贡献,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都必须付出努力,没有什么是理所应当的。 

其次,家长应该注重孩子伙伴关系的培养,让孩子成为受人喜欢的人。

在我小的时候,虽然我们那一代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但是我的父母总会创造很多的条件让我和小伙伴一起玩。并且,他们很强调我和伙伴相处时的付出,鼓励我邀请伙伴来家里做客,并教会我与伙伴分享食物或是玩具。一次山长给我们上课时提到明慧小时候他会鼓励明慧给小伙伴分享食物,培养明慧付出的习惯。我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父母这样的做法让我无形中种下了与人相处要为他人考虑,要去付出的信念。

除此之外,在和伙伴发生矛盾时,我的父母不会选择和我的情绪共振,而是用事实提醒我伙伴对我的付出和关心,让我反省自身的不足,带我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感受,并提醒我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友谊。这样的引导也帮助我学会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



  结语  

以上,便是本次分享的全部内容。(由于时间原因,只能大致对这七大信念做一个总结,更具体深入的内容,建议大家学习山长文章及今日示范课。)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各位老师及家长在“七大信念”的落地实操中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这里也要感谢过去指导过我的每一位老师,因为他们的示范,才让我对这七大信念有了粗浅的认识。(如果其中存在一些偏差,是因为我个人的理解和学习不够到位。)

最后,感谢大家的聆听,祝福大家在生活中真正践行七大信念,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同蔚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