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危机意识与家庭教育

| 本文是同蔚学堂应慧玲老师2020.4.7在清一联盟读书会群的分享。

大家好,我是同蔚学堂应慧玲,感谢联盟读书会给予我分享的机会,感谢大家的聆听。
一个月前,山长在清粉群讲授《极限危机》课程,相信听过的家长印象都很深刻。这个课程也触发了我很多思考。最近一个月,通过理解和消化山长的课程内容,我发现,很多家庭(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其实在家庭教育方面是缺乏危机意识的,而新教育理念体系本身就已经涵盖了危机教育的内容。
照理说,只要我们按照新教育的方式去做,家庭教育中的很多问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听了很多课,知道了很多道理,行动上仍然做不出来,新教育理念仍然没办法落地呢?
我认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自身的危机意识不足,很多道理没有真正听进去。我们被自己固有的观念障碍,会想当然地按照自己原来那一套方式去做,结果就是怎么做怎么错。

所以,我今天就把自己关于危机意识的思考,结合教学实践的体会,分享给大家,希望帮助各位家长更好地理解新教育理念,并且在家庭教育中落地。



01 家庭教育缺乏危机意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
前几年有一个非常轰动的新闻。

2003年,山西首富李海仓突然遇刺身亡,在办公室被人枪杀,儿子李兆会仓促接手家族企业。2010年,李兆会花5个亿娶了一个女明星,场面轰动一时。一年后离婚,付给女明星3亿补偿费。

现在,曾经风光无限的企业已经破产,据说李兆会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凄惨,曾经的荣华富贵转眼间变成了过眼云烟。

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因为缺乏危机意识导致的灾难。不可否认,李海仓是一个成功的商人,有他的独到之处和过人之处,但他肯定没想过自己会突然遭遇不测,他也没想到,儿子接班后,这么快就把他多年辛苦打拼积累下来的财富败光。
说明李海仓无论对企业的规划,还是对儿子的教育都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最起码他没有教儿子怎样识别别有用心的人,也没有教他怎样为自己和家族承担责任。
可见,不懂得真正的教育,金钱不仅不会带来成功和幸福,反而会招来巨大的祸害。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古人说“富不过三代”,原因就在于,缺乏危机意识,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无论多有钱都难以摆脱这样的命运。

可能有人会说,富豪家大业大,风险当然也大。我们是普通人,平平安安过过日子总是没问题的。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普通人家里没多少钱,但是会想方设法让孩子过上好日子:请不起保姆,就亲自照顾孩子;自己省吃俭用,但是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生怕委屈了孩子。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变成什么样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类似的例子,30、40岁的青壮年不出去工作,整天呆在家里打游戏。父母年纪大了,不光要伺候他,每月几千块的退休工资全交给他,最后被掏空了,实在拿不出钱,儿子还恶狠狠地拿刀子逼父母。
养出这样的孩子绝对是家庭的灾难,他们就像吸血鬼,把父母榨干了还不罢休。这种家庭跟破产的富豪相比,烦恼其实一点也不少,孩子就是这辈子还都还不完的债,甩也甩不掉,躲又躲不开,简直是暗无天日,没有尽头。
造成这个结果的根源,就在于父母完全没有危机意识,只知道一味地宠溺孩子,却看不到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种种问题,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在纵容和助长孩子身上魔鬼的一面,费劲心机最后养了一头白眼狼。
因此,不懂得真正的教育,只有盲目、泛滥的爱,只会给家庭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灾难。

听了上面的这些例子,大家是不是认为,这些都是别人家的故事。只要我们家孩子进了新教育,进了今日,就会自动变成心目中优秀学生的样子,前途一片光明。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堂,交了学费,剩下的全都是老师的事情了。甚至说,我花了钱,就应该当甩手掌柜,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老师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孩子出了什么问题都是很正常的,不然要你老师做什么?
如果抱着这样的想法,说明家长缺乏真正的危机意识,孩子一定会出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新教育跟体制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新教育的重点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心理行为和价值观的引导。
什么是引导?就是老师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你想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就要向什么样的人学习,具备怎样的品质、素质和能力等等。
但是,老师只能引导,不能强迫孩子去改变。《与神对话》里说:“父母是孩子的神,老师是神请来的助手。”孩子骨子里的信念、价值观来自于家庭,如果家长不去学习和成长,不去觉知和改变自己骨子的观念,孩子很难发生真正的改变。如果大家不是很理解,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比如说,新教育老师会教孩子做经营者,引导他去帮助别人,帮助团队,成为让大家喜欢的人。但是家长是一个喜欢索取,不懂感恩的人,或者说,家长觉得我就是喜欢与众不同,不喜欢融入团队,别人应该主动来适应我,孩子就很难建立真正的团队意识和伙伴意识,不可能有真正去帮助别人、帮助团队的心。
再比如,老师教孩子追求优秀卓越,但是家长自己喜欢舒服享受,怕苦怕累,那么这样的信念也会传递给孩子,孩子遇到困难就会退缩逃避,难以突破,想要变得优秀卓越也很难。甚至到了青春期,问题就会开始爆发,他会变得懒散、不思进取,不想学习,整天只想打游戏,多年的教育成果一下子就打回原形,一夜回到解放前。
所以,不是进了新教育就进了保险箱,家长有学习成长、自我改变的意识,孩子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因此,我们就知道,家庭教育真正的危险,不在孩子,也不在外面,更不在未来,而是家长自身不成长提升。一个不愿意自我觉知和改变的家长,最终一定会障碍孩子的成长,甚至导致家庭的灾难。
那么,我们就要梳理家庭教育的目标,思考家长自身要怎么做,才能让家庭避开这些危险。
 
02 教育的目标:提升社会层级
人类有四种层级:底层、下层、中层和上层。
什么是底层?就是自己都管不好自己,需要别人来帮助和服务,其实就是废物。比如连一些很简单的小事都不会做、做不好、也不愿意做的人,整天只知道打游戏、混日子的啃老族,都是属于底层。
下层有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自己管好自己,可以靠出卖体力、脑力,自己养活自己。比如农民、工人、程序员、设计师等等。
当一个人可以管理他人和团队,就是中层。比如新教育老师,可以管好一个班级,就是中层。很多世界500强的高管,比如苹果公司、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的CEO等等,他们是高级管理者,管理很多人,但仍然是中层。
上层是资源的管控者,是负责调配资源,负责做决策的。比如乔布斯,马斯克,扎克伯格,清一山长等等。上过江湖课的学员就知道,山长的“策”非常厉害。在我们看来非常棘手的事情,大家绞尽脑汁都想不出来,小组内几十个人在一起都讨论不出来,山长轻轻松松,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就拿出一个非常完美且马上可以落地执行的方案,让大家叹为观止。这就是上层才具备的能力。
教育的作用,就是把人的层次一层一层提升。比如说,把底层训练成下层,把下层培养成中层。并且,这个提升只能一级一级来,没办法跳级。
前面提到的家族企业破产的例子,本质上就是让一个连自己都管不好的废物级的人,去管理家族企业,做资源管控和决策这种上层才能做的事情,结果把企业弄破产倒闭。
很多家长从小娇宠孩子,导致孩子一辈子都是废物,一辈子都没有提升层级。这些都是典型的教育失败,没有起到教育的作用。
成功的教育,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最起码做到自食其力,不管你出卖的是体力也好,脑力也好,有人需要你,说明你有价值。再好一些,能够去管理一个团队,为团队提供价值。
接下来,我们就看一看,新教育是怎样帮助孩子一步一步实现阶层提升的目标的。
 
03 新教育怎样一步一步实现阶层提升的目标?

底层:缺乏基本的能力,无法自我管理,废物级别
一个孩子刚生下来的时候什么也不会,没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吃喝拉撒睡都要人照顾,他就是一个废物。当他逐渐长大,家长就应该教他自己照顾自己,学会帮助别人。
但是我们发现,很多家长仍然把孩子当成宝宝,照顾包办,结果孩子没有基本的自我管理能力,连最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扫个地不知道怎么扫,洗个碗也洗不干净,说明他连基本的做事能力都没有,相当于还是一个废物,对吗?
但是家长往往很难意识到这个问题。这个学期刚开始网络教学时,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内务做得乱七八糟,被子随便叠一下,枕头放得歪七扭八,床单都是褶皱。还有的孩子上课时坐都坐不住,不停地走来走去,或者摆弄摆弄摄像头,晃着脑袋自娱自乐。说明家庭里对孩子缺乏基本的要求,孩子自由散漫惯了,没有自我管理的意识,连基本的自控力都没有。
换句话说,家长根本就不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我们去看背后的本质,就会发现,其实这样的家长不希望孩子独立,希望孩子一直依赖自己,需要自己,做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宝宝。要不然,为什么明明孩子已经长大了,可以学会自己做事了,但是家长不对他提要求,不训练他做事的能力呢?
换句话说,这样的家长内心是很自私的,他们在孩子身上找自己的成就感。当然,我这样说,家长会觉得很无辜:我真的没这么想!但是这样的行为恰恰呈现出了你的潜意识,只是你自己意识不到而已。

废物级别的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无能和自卑。

这样的孩子到了青春期会出现怎样的问题呢?有一个男生,从小就是妈妈的宝贝,照顾得特别周到。妈妈看儿子也是怎么看怎么好,觉得自家孩子聪明、想法多、脑子快、成绩好。结果青春期来了,这个男生整天沉迷在游戏里,也不想学习。为什么沉迷游戏呢?因为游戏可以让他找到很厉害的感觉,学习要找到成就感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对吧?他喜欢上了一个女生,但是不敢主动接近,连跟女生说话的勇气都没有,更不敢主动去追。换作正常的男生,要么主动去追,要么就拼命努力,证明自己很优秀,让女生注意到自己。但是他什么都没做,他对自己的无能感到很愤怒,怨恨父母让自己变得这么无能,亲子关系变得非常紧张,父母也不知道怎么办。
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怎么样呢?因为家长没有从小教他要自我负责,也没有在关键阶段给他应有的教育,比如扔出去让他吃苦锻炼,学会自食其力,所以他就只能啃老,因为你没教过我独立呀,你从小教的不就是让我依靠你吗?他会理直气壮地啃老,啃一辈子。
如果娶了一个跟他一样从小娇宠大的妻子,生了孩子,做家长的就要准备好,你原来只要养他一个,这时候要养三个、四个,你的压力会增加好几倍,所以最好现在多赚点钱,还要修炼忍者神功,要不然到时候家里鸡飞狗跳,日子更难过。
如果幸运的话,儿子娶到一个超级有爱心的女人,女儿嫁了一个体贴入微的男人,你以为可以松口气了,不过,你还是要做好准备,他的婚姻会很不幸福,你还得为他操心烦恼。
一位女士曾经分享过她自己的成长故事。
她是独生女,父母从小把她当成掌上明珠,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好好读书。她妈妈从小就对她说,如果将来找到一个人伺候你,我死也瞑目了。

她的运气还真不错,找了一个对她百依百顺的男人。她不会做饭,不会做家务,她老公全包了,每天还非常殷勤地照顾她,甚至有时候要出差,临走前都要先帮她剪手指甲、脚指甲。

但时间长了,这个好脾气的男人也忍受不了她的处处依赖和百般挑剔,而她的内心对这个围着她转的男人不是感恩,而是瞧不起。结婚没几年,两人就离婚了,之后折腾了几年,为了孩子又选择了复婚。

现在他们的女儿已经十一岁了,很为爸爸不平,对爸爸说:“你为什么找我妈这样的女人做老婆?她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干!”

所以,如果你愿意一直娇宠孩子,把他养成一个废物,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长大后只会啃老,而且婚姻不幸,人生失败,这样的结果绝对是父母没有尽到教育责任。

因为你从小在孩子内心植入的是底层人的信念,让他认为,人就是应该懒惰、依赖、自私的,一个人挑剔,没有责任心,不愿意吃苦是很正常的,他长大了当然就是一个对别人没有价值、不被人需要,甚至被人讨厌的废物,一个底层人。
为什么很多富二代会把家产败光?因为他们骨子里都有很深的底层人信念,只喜欢别人照顾自己,不懂得自我管理,更不懂得承担责任。
所以是不是底层跟钱没关系,跟地位没关系,跟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内在的信念有关。
拳王泰森很有钱,打一场比赛几千万美金,但是他不懂得管理、精英思维,也不懂得怎么跟上层人打交道,他骨子里就是一套底层人的思维模式。
前面的案例,李海仓自己很厉害,但是他不懂教育,没有把自己身上上层人的那一套信念系统传给他儿子,而是给了一套底层人的思维,所以导致他儿子的教育失败。
如果家长意识到了这一点,当你娇惯孩子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我现在正在给孩子传递怎样的信念?我在把他培养成一个什么人?我相信你的脑子会清醒一点,也会变得理性一点。

总结:培养底层是最容易的,只要家长有泛滥的“爱心”就够了。小时候家长对孩子怎么看怎么满意,怎么爱也爱不够,但是孩子稍微长大一点,好日子就到头了,孩子青春期之后,家长更是噩梦连连,烦不胜烦,一辈子就在不断爆发、看不到尽头的灾难中度过。


下层:自我管理,有能力养活自己
培养底层只需要“爱心”,不需要别的。培养下层需要的是严格要求,加上有意识地训练。
比如你让孩子做家务,去扫地,他不能随便扫一下,糊弄一下就完了,而是要扫干净,角角落落都要打扫到。洗碗不能拿水冲一下就好了,而是里里外外都要洗干净,不能有脏东西,也不能有油渍。
很多孩子刚来学堂里时都是这样的,不会做事,不知道怎么做事,你必须对他有明确的要求,让他把事情做好,做到位,一点一点去教他怎么做,一点一点训练他。这就是培养下层,但是很多家长不会对孩子提这些要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清洁工、洗碗工干活随便糊弄,他的饭碗很难保得住,对吗?

大家可能觉得做下层太低级了,每天辛辛苦苦地干活,还要看老板、顾客的脸色。你看到你们家的保姆、钟点工,大多数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这些事情,对吗?所以,很多家长从小不让孩子做事,告诉他,你只要好好读书就好了。

很多家长从小娇宠孩子,花几百万送出国留学,以为花了钱,有了洋文凭,镀了一层金,就可以自动让孩子变成中层、上层。

孩子回国后,却连一份最基本的工作都找不到,因为他什么都不愿意干,也不会干,当然没有人愿意要他,只能在家里让父母养着。

所以,养出一个底层人,付出的代价很大,成本是很高昂的。家长希望孩子从一个什么都不会做的底层,直接跳到中层、甚至上层,这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如果你舍不得孩子吃苦,从小不去训练他,他就是一个废物,连下层人都不是,连民工、农民都不如。所以不要瞧不起下层,当你的孩子学会做事,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他至少不会成为你一辈子都无法摆脱的负担。

怎样才能训练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下层人呢?有三个要点。
要点一:避免理所应当的模式
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新教育学堂后,短短一个月就会发现,孩子变能干了,会自己照顾自己,早上起来自己叠被子收拾房间,衣服脏了自己洗,还会帮家里做事,扫地拖地买菜做饭都会干。孩子独立了,家长也省心不少。但是,孩子的这种状态很不稳定,在家里呆一段时间,就会逐渐恢复以前的样子。
有的孩子更夸张,在学堂的时候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一回家就变得特别无能,跑步跑不动,做事不会做,上网课时连脑子都动不了了。家长很困惑,老师很无奈。
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家长处处包办照顾,孩子习惯了享受特权,形成了“理所应当”的心理模式。只要有父母在,我就不需要动身体,不需要动脑子,甚至一不顺心还会发脾气摔东西,弄得父母不知所措。
这种“理所应当”的心态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来分析一个案例。
前几天我去我们小区超市买东西,正在排队付钱。一个20来岁的女孩拿着几包零食,等我前面那个人付完款,她跟收银员说,你把这三样东西给我刷一下。

我提醒她去后面排队。她看着我,理直气壮地说:我就三样东西。

我坚持让她排队,她没办法,斜着两只大眼睛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把东西往柜台上一摔,说:我不要了!转身走了。

我们推测一下,这个女孩的心理是怎样的?她从小的家庭环境如何?她的人际关系怎么样?这样的心态会给她的工作、婚姻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看得出来,这个女孩有着非常强大的“理所应当”模式,认为所有人都应该照顾她,让她享受特权。我们可以推测出来,她从小一定是在家人的无限包容和宠爱中长大的,但是除了她的家人,估计没人受得了她这种骄横的公主脾气。在生活中,她应该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人际关系不会太好,也没有办法长久地做一份工作,很容易失业,在职场上不可能有提升和上升空间。所以,她要稳定地做一份下层的工作都很困难,很容易变成底层。婚姻方面,如果有人把她娶回家,也只能把她当公主供着,像她父母一样无限包容她,容忍她的坏脾气,否则日子是过不下去的。但是这样的好人上哪里找呢?
所以,只要一个人有“理所应当”的模式,就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巨大的障碍,人际关系、工作、婚姻都不顺利。如果你的孩子很喜欢在你面前抱怨、动不动就在家里发脾气,摔东西,说明他身上这种“理所应当”的模式已经很深了,家长就需要警惕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发现,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下层人并不容易,对吗?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孩子出现这样的心态呢?核心要点,就是不要轻易满足孩子,想要得到什么,都必须让他付出努力。
跟大家举几个山长训练小明慧的例子。
记得山长博客里分享过,小明慧小的时候,大概三四岁,早锻炼的时间,山长有时会跟她玩抓人游戏,她要抓到山长才有早饭吃。

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来,一个那么小的孩子要抓到一个成人是很不容易的,何况山长还是练武的,身体非常灵活,对小明慧的体能、大脑都是很大的考验。

当然,山长会故意放水让她抓住几次,小家伙很辛苦地“赚”到了几片面包,吃的时候每一片都特别珍惜。

换了我们大多数家庭会怎么做?想尽办法做孩子最爱吃的、最有营养的,最好送到孩子嘴边,看到孩子一口一口吃下去,多吃一口,大人都会心满意足,心花怒放。结果呢?孩子还很挑剔,嫌这嫌那的。为什么?就是家长把孩子当祖宗伺候,有好东西,孩子先享用,有好吃的孩子先吃,吃剩下的才给家长,你在孩子面前就是个奴仆,你伺候他是应该的,伺候得不好,他发脾气当然也是应该的。

山长家的孩子可没有这样的地位。山长说,小孩子没有为家庭做贡献,所以是最没地位的,没资格挑三拣四,有什么吃什么。
大家想一想,从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她会不会心安理得地认为,好东西应该先给她,不给就生气或者心里很失落?她会不会认为别人照顾她是应该的,不照顾她就是个坏蛋?不可能的对吗?她会认为,我想得到什么,需要自己努力才能获得,更不会因为得不到满足就对别人有意见,甚至不分场合乱发脾气,对吗?
山长在心理行为课上还举过一个例子。
如果有人骂小明慧,欺负她,她一点都不会生气,只会平静地走开。
因为山长从小就教她,没有人应该照顾你的情绪和感受。
这让我感到很吃惊,因为我们很多大人都做不到这样。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别人应该对我们友善,应该为我们着想,应该考虑我们的感受,而这样的心态就容易让自己“很受伤”。

比如当别人说了我们不爱听的话,或者指出我们的问题时,我们不是去想这是不是事实,而是本能地认为,对方一定是看我不顺眼,这个人很讨厌,是吗?

我们也经常会对最亲近的人发脾气,包括对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因为你是我最亲近的人,最应该照顾我的感受。
前段时间我就听到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个妈妈,因为孩子学习不努力,表现不好在房间里生气。
孩子进来看到了,问:妈妈,你是不是生我气了?妈妈说没有。
孩子说:我知道你就是生我气了!来,你狠狠地打我几下,打完你的气就消了,不要憋在心里,这样对身体不好。
大家听了有什么感受?是不是挺感动的,觉得这孩子挺懂事的,很考虑妈妈的感受?说实话,我当时的感受跟大家一样,但是,我马上觉知到似乎有点不对劲,我换了一个角度思考:
这个妈妈为什么要生气呢?表面上看,是孩子表现不好。但孩子有问题不是很正常的吗?说明孩子遇到困难了,需要家长的帮助,还有可能是家长之前的教育不到位,那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帮助孩子,或者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对吗?
但是,这个妈妈没有这样想,而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生气,代表她认为自己很无能:我怎么会教出这样的孩子!她生的是自己的气,这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呢?只有不为自己情绪负责的妈妈,才会让孩子照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哄自己高兴,对吗?哄完了,情绪过去了,心情也好了,但是孩子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家长自己的问题也还在那里呀!
所以说,只要我们有这种理所应当的信念,不知不觉就会在言行中流露出来,只有保持清醒才能觉察到。
“理所应当”是一种底层人的信念和思维模式,代表我不愿意自我负责,要求别人为自己承担责任。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觉知和改变自己理所应当的信念,才能避免把这样的模式传递给孩子。

要点二:建立规则意识
假如一个民工经常不去工地,干活总是偷懒,他很快就被开除,因为这样的人不仅没用,还耽误事情。一个快递员如果三天两头遭到顾客的投诉,马上会有其他人顶替他的岗位。要在社会上生存,就需要遵守规则。
对于孩子来说,也需要从小建立规则意识,学会服从规则。很多孩子之所以行为混乱,就是因为家里没有规则,或者就算有,也基本上形同虚设。

有一个8岁的小男生,在家里干了坏事,按照家规,要被打屁股。当爸爸准备执行规则时,孩子开始哭闹,砸东西,还恶狠狠地瞪着他爸爸,似乎在说:你太狠心了!你是我亲爹吗!?

看到孩子的眼神,爸爸心里发虚,怀疑自己是不是对孩子太严格了,担心真要执行了规则,会不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他很苦恼,打吧,怕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不打吧,孩子没规矩,越来越难管,非常纠结。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相信类似的场景在很多家庭都上演过。现在我们跳出来,站在观众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一下,当爸爸准备执行规则时,孩子为什么哭闹、砸东西?他恶狠狠的小眼神背后代表的是什么?家长的软肋在哪里?

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其实没有我们所认为的那么简单,他对家长的招数和弱点简直是一清二楚,也知道用什么方式来对付家长——
哭闹、砸东西:我都是被你逼的!你狠,我只能比你更狠!让你没脾气。因为你是大人,身高体壮,他那么小,你打他就是欺负他。
他那恶狠狠的小眼神同样是跟你玩心理战术,占领道德制高点,让你觉得理亏,觉得自己是不是一个没有爱心的家长。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别人瞪你一眼,你就会心理发虚,觉得自己哪里做错了,对吗?不要以为小孩子不会玩心机,他们厉害着呢!家长要是看不透孩子的心思,就被他控制得死死的,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
同时,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家长的软肋在哪里了,就是特别害怕孩子心理受伤,特别在意孩子心情好不好。孩子心情好,一切都好,只要孩子不高兴,装出一副可怜样,或者一副愤怒生气的样子,父母的第一反应是:我哪里做错了?是不是伤害到孩子了?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地,就怕惹孩子生气。而不是想:孩子的行为有没有问题?是不是违反了规则?需要承担后果?我要怎么收拾他,才能让他避免下次出现这样的问题?
所以,只要父母特别在意孩子的心情,就很容易被孩子控制。你不敢执行规则,孩子的规则意识就建立不起来,他内心还会鄙视你,根本不会尊重你。等他长大一点,还会变本加厉地跟你对抗,不给你好脸色。清醒的父母就会趁着现在还能收拾孩子,赶紧收拾他。

家长还有一个担心,就是收拾孩子的时候,孩子会一脸的不服气,这也让他们有些不知所措。

孩子为什么会不服气?什么样的家长才会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敬畏,愿意服从呢?

有一个故事。孙武带着《孙子兵法》去见吴王,吴王看了之后说,我要测试一下你这个兵法到底如何?我给你一群妇女,你可以训练吗?孙武说没问题。吴王就叫来180名宫女,孙武把她们分成两队,由吴王两个宠爱的妃子分别担任队长,让将官给她们讲了规则,讲完之后,大家说听明白了,于是孙武开始发号施令,结果大家都站在原地不动,还哈哈大笑。

孙武说:“看来是没解释清楚,是将官的错。”于是让将官把指令、规则又讲了一遍。结果,宫女们还是大笑。

这次孙武说:“之前没交代清楚,那是将官的错。交代清楚了不听命令,那就是队长和士兵的错了。”于是下令把吴王的两个妃子拉去斩了,接下来再发号施令,士兵们执行得非常认真,再也不敢儿戏了。

这个故事对大家有什么启发?为什么之前士兵们不听指挥?根本原因就是两个队长,也就是吴王的两个妃子不听指令。因为受吴王的宠爱,平时只要撒撒娇,耍耍小脾气,说几句好听的,想要什么好处就可以得到,做了坏事、错事也可以糊弄过去,所以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规矩,什么叫服从。我们的孩子在家里,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模式?因为家里没有真正的规则,孩子就不会把父母当回事,他根本不怕你,对吗?
你想让孩子尊重你,就要有在孩子前面说一不二的威严。孩子做错了事情,按照规则,该承担什么后果就承担什么后果,他才能学会服从。孩子就知道了,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做了会有什么后果,我是不是承担得起,慢慢地就建立起了正常的“因果链接”,他的行为就逐渐变得正常有序。

要注意的是,孩子需要服从的是规则,不是你的情绪。想想看,战场上的将军能不能根据心情好坏随意执行军令?心情好,违反规则也不用受罚,心情不好,加倍惩罚,这样的将军没人服他对吗?但是家长经常干这样的事情,要么不讲规则,完全根据心情好坏来决定,要么执行规则时带着强烈的情绪。这样的家长孩子不会服你,你收拾他,他心里当然是不服气的。
所以,家长执行规则不能带着情绪,不是因为我现在心情不好,揍你一顿解气,而是让孩子明白,因为你违反规则,所以要接受惩罚,从而帮助孩子建立“因果”链接。
回到前面的例子,经过沟通,家长放下了顾虑,执行规则时没有带情绪,不管孩子怎么闹,非常平静地把孩子给收拾了。孩子哭了一会,然后自己去吃饭,吃完饭开开心心地洗碗,之后竟然有说有笑地黏到爸爸身边,比以前热乎多了,好像忘记了自己刚刚才挨过打。第二天早上闹钟一响,自觉起床、整理内务、做运动,一点都不拖拉(以前闹钟响了根本不动)。我们发现,当家长把规则执行到位,权威就树立起来了,孩子的规则意识也就有了。
当然,一次调整成功不代表后面一切顺利。孩子会反复试探家长的底线在哪里,考验家长是否坚持原则。一旦家长又开始关注孩子的心情,忘记了自己的原则和责任,孩子就会再次利用这个弱点控制你。

所以,调整孩子首先调整的是家长自身的信念,家长没有彻底转变,孩子的状态就会反反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结果。


要点三:让孩子学会吃苦
在很多国家和民族,孩子从小吃苦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日本幼儿园有冬季“裸跑”的传统。0度左右的气温,幼儿园的小孩子只穿一条短裤,跑步前用干毛巾搓热身体,中途也有哭着不肯跑的,或者摔倒的,但是老师和家长都会鼓励他们跑完。日本小学生每年都有冬季马拉松比赛,根据年级不同,跑的距离也不同。他们穿的是夏天的体操服,短袖短裤,目的是从小训练耐寒力、意志力。
俄罗斯被称为“战斗民族”,之前网络上有一个视频很火,父母带着几个月大的婴儿在冰天雪地里玩婴儿瑜伽、泡冷水,孩子冻得哇哇直哭,但父母一脸的淡定,没有一点舍不得的样子。也有幼儿园老师、家长带着孩子们在雪地里用冰水冲澡,大家都很接受这样的做法,觉得很正常。
英国的伊顿公学是著名的精英学校,招收来自世界各国的贵族子弟。伊顿向来以规则严格著称,比如学生每天必须穿燕尾服,并且为了保持衣服的平整,不能背书包,只能拿文件夹。学生睡的是硬板床,冬天不提供热水,只能洗冷水澡。是不是跟大家印象中的“贵族”很不一样?

吃苦为什么要训练?因为人性天生是不喜欢吃苦的,人性喜欢的是舒服、享受,这是一种本能。但是,一个从小吃苦长大的孩子,和一个娇生惯养的孩子,很显然,前者身体和心理都会更强大,也更能够承担责任,当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有危机意识和长远眼光的父母,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从小多吃点苦。

那么,如果孩子特别害怕吃苦,不愿意吃苦怎么办?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学堂有一个孩子特别不喜欢跑步,每次跑步都是一脸的痛苦,偶尔跑到班级前几名,但很快又会掉到后面。跟她差不多时间进学堂的孩子都有明显的进步,她却一直没有太大的突破。
这次假期,家长反馈孩子在家里不愿意跑步,问她为什么?她说跑步太累了,跑完还会这里疼那里疼。
很明显,这个孩子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心理上逃避跑步。那么,她的这种心理障碍是怎么来的呢?
通过与家长的沟通,我发现家长自身对运动有一种强烈的抵触心理,每次做运动都觉得特别痛苦,跑步太累了,练瑜伽太疼了,陪孩子早起太辛苦等等。但是虽然觉得很痛苦,还是要做。
因为她知道运动可以带来各种好处,为了得到这些好处,强忍着痛苦逼自己去做。在这个过程中,运动=痛苦的信念就不断得到强化,这个信念无形中也传递给了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跑步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心理上就会逃避。
怎样才能帮助到孩子?我建议从家长自身的信念转变开始。这个家长的行动力很强,马上开始有意识地自我调整。
练习瑜伽的过程中,她尝试着体会身体变得更舒展、内心更愉悦的感觉,慢慢地,她发现筋越来越松,动作也越来越标准,从中找到了乐趣。原来不愿意早起,现在每天都早早醒来,开始愉快地练习瑜伽。
跑步时,尝试着不去跟痛苦的感觉共振,过程中注意调整呼吸,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累,跑完后一整天的精神都很好。
非常神奇的是,当家长调整了自己,孩子竟然主动要求跑10公里,跑完后跟妈妈说,屁股不疼了,腰也不疼了,内心也没有任何的抵触情绪。之后,这个孩子每天早上都会跑3公里,速度比之前快了很多。作为小组长,最近还带动小组成员全体突破10公里,昨天她自己刚刚又突破了半马。
可见,家长的自我突破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
首先,家长有了突破的体验,不一定要做得特别好,但是可以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和感受,也知道了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如果自己没有体验,什么都不懂,胡乱指导,对孩子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其次,家长突破了,内心没有了恐惧,这种负面的能量就不会再干扰到孩子,孩子的信念就会很快转变。当老师帮助孩子调整时,也会更加快速稳定,不会不断地反复,这才是真正的家校合力。
所以,趁孩子现在还在家里,家长们不妨跟孩子一起做做运动,尝试着从身体上、心理上突破一下自己,既给孩子做了榜样,在陪伴的过程中,又能增进亲子感情,何乐而不为呢?
从中不难看出,为什么新教育一直强调家长自身的成长?因为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原件什么样,复印件就什么样。你天天盯着复印件,要她改改改,原件一动不动,复印出来的还是老样子。如果家长认为成长提升很痛苦,孩子就会逃避成长。反之,家长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孩子的状态就很容易上去。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让孩子吃苦,但是吃苦不见得就一定有出息呀。你看民工天天在工地干活,干多少年还是民工,农民种一辈子地还是农民,贫困山区的孩子生活很艰苦,但一辈子只能在下层和底层混。

吃苦的确不能保证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但最起码可以让孩子不至于变成废物,沦落底层,对吗?就像大家买股票,你不能一来先想着赚多少钱,而是先保证不亏钱,怎样才能在股市里活下来,对吧?你想要让孩子未来有机会从下层变成中层、上层,那就不仅要让孩子吃苦,更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怎样让孩子吃苦。

跑步学堂的孩子每天都要跑半马,并且在规定时间内跑完才有饭吃。他们已经跑了一年多了,还要再跑一年到一年半。

有的家长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要让孩子跑半马?而且一跑要跑好几年?
我们前面说过,如果一个人从小不需要付出就可以得到一切,很容易养成“理所应当”的心态。没机会,他不会着急,因为没有危机意识,认为一切都会有人自动送到他手上。相反,再好的机会摆在面前,他也没感觉,因为不懂得珍惜。这是典型的底层人,不懂得为自己承担责任。
跑步学堂的孩子每天要完成任务才有饭吃,没完成就没饭吃。他们就知道,想要吃饭,就要自己努力去挣。大自然里的狮子,豹子,老虎,为了活下去,要拼命奔跑捕食,不能傻傻地等着猎物送上门,那样只会饿死,对吗?这其实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一个公司的员工不能想上班就去,不想上班就不去,想几点去就几点去,想几点走就几点走,那样会被扣工资,被老板开除。跑步学堂的孩子已经提前体验这种规则了,时间长了,他就懂得,想要有饭吃,就必须努力奋斗。奋斗、拼搏的意识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同时,他们也会特别珍惜得到的一切。我去年12月份在清迈上课,特地观察了跑步学堂的这些孩子。发现他们对食物特别珍惜,每吃一口,都小心翼翼地,一副很满足的样子。吃完了,自己把盘子收拾掉,还会主动帮老师收拾。他们不会挑食,不会嫌不好吃,那个不好吃,因为这是他跑步赚来的食物,没得挑。他们得到看书、学习的机会都非常开心,毕竟,靠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换来的机会,怎么会不珍惜呢?
更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虽然每天在跑步,体验下层人的生活,但是周围的老师和孩子都是上层人、精英的思维、心性和素质。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浸泡,这些孩子很自然就会心生向往,觉得像他们那样每天学习、练武多幸福呀,要是能成为他们这样的人多好呀!心理行为模式也会慢慢发生转变。
所以,跑步学堂的孩子经过几年的磨练之后,不仅身体非常壮实,心性变得沉稳踏实,更重要的是,他们懂得了,想要得到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这个信念可不是靠读书、讲道理能够获得的,这个价值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

这样的孩子一旦获得学习的机会,他会非常珍惜,非常努力精进,会拼命学习,你根本不需要担心他厌学、跑去打游戏,对吗?这个价值能用钱来衡量吗?

所以,如果孩子不珍惜学习机会,懒散,没有动力,很简单,剥夺他学习的机会,让他去吃苦。而且很重要的一点,你要给他营造一个环境,周围的伙伴必须是积极进取的,他才能真正意识到,能安心学习是多大的福气,才会懂得珍惜机会。

总结:培养下层是教育最基本的目标。跟底层相比,显然要难得多。家长要忍住不要让自己“爱心”泛滥,甚至要把爱心藏起来,在孩子面前展示出家长严格、严厉的一面,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独立、遵守规则,还要经常让他吃苦,孩子才能从废物变成一个自食其力的正常人。要做到这个层次挺不容易的,需要家长目标很清晰,还要有理性。


  中层:管理他人,管理团队

培养一个下层,你要训练他好好做事,学会自己管好自己,他才有资本在社会上立足。
中层需要管理他人,管理团队,最重要的是具备至上意识和经营者意识,这也是今日学堂最重视的两项素质。
素质一:至上意识
什么是至上意识?就是一颗追求优秀卓越的心。
中层要管理他人,管理团队,很重要的一点,你得比别人更有想法,更有主意。你的思维、境界比别人高,能力比别人强,别人才会尊重你,拥戴你,对吗?你必须有至上意识,不甘于平庸,才能让别人服你,才能带领好团队。
在一个家庭里,家长就相当于是管理者,中层。如果家长自己是甘于平庸的,觉得过过小日子就满足了,孩子服不服你管?他不会听你的。你对他提要求,他会爱答不理,甚至会说,你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管我!你被怼了还无话可说,对吗?所以,如果你希望孩子优秀,自己就不能甘于平庸,要么就接受孩子鄙视你,瞧不起你。
说到追求至上和卓越,很多人大脑里的第一反应就是:追求卓越=痛苦。因为我们从小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有些人为了成为人上人,再苦再累,忍了,还有的人为了不让自己不要那么苦那么累,宁可选择平庸。
那么,是不是追求卓越就一定痛苦,平庸就意味着轻松快乐吗?
山长在清粉群分享过一篇文章《学霸在屋顶蹭网学习,学渣躲在被窝里假装打卡》。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学霸和学渣,谁更痛苦,谁更轻松快乐?
很显然,学霸认为学习是很轻松快乐的事情,他会积极主动地学习,甚至学得心无旁骛,废寝忘食,乐在其中,根本不会觉得学习是负担和折磨。而学渣对待学习的态度,能逃就逃,能躲就躲,能糊就糊,成绩不好,还要承受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所以,对学渣来说,学习当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再举一个例子。山长教育孩子轻松,还是我们教育孩子轻松?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看来很头大,怎么也搞不定的问题,山长轻而易举,经常寥寥数语就化解了。不仅在教育上,在任何一个领域,包括医学、经商、投资、练武等等方面,山长都比我们要轻松得多,甚至我们会很奇怪,山长好像无所不知,几乎没有他不会的,这就是追求优秀卓越带来自由的人生。
因此,追求优秀卓越并不会带给我们痛苦,真正让我们痛苦的,是我们不够优秀,这就是平庸的代价。
观察周围的很多人,家庭一塌糊涂,夫妻关系不好,孩子不听话,日子过得很艰难,赚钱很辛苦,这些不都是平庸的代价吗?不仅如此,平庸还会让我们失去更多。
著名的二八定律,20%的人拥有社会80%的资源,说明这个世界的机会是属于强者的,一个人越强大,得到的资源、机会就越多,越平庸,越是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连得到的都会失去。
那么,我们就要把观念转变过来,追求卓越并不痛苦,真正让我们痛苦的,恰恰是平庸。如果我们想明白了这一点,就没有人敢说,我只要孩子这辈子过得开心快乐,平庸一点就好了,而是会想方设法帮助孩子突破舒适区,变得越来越优秀卓越。
那么,怎样提升孩子的至上意识呢?
培养孩子的至上意识,不是我们嘴上跟孩子说,你要至上,他就会自动变得至上。就跟责任、荣誉一样,不是上了很多课,讲了很多道理,告诉他责任、荣誉多么重要,孩子就有责任和荣誉了。嘴上说出来的只是名词和概念,你真有责任荣誉,你的一言一行就能展示出来,如果没有,怎么说都是假的。
孩子是怎么成长的呢?我们常常说,孩子都是有样学样,跟好的在一起就学好,跟坏的在一起就会学坏。这个样就是榜样,孩子通过模仿榜样的一言一行,思维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心理和个性。
所以,榜样不一定就是很好,很优秀的人,有些很差劲的人也照样会成为孩子的榜样。那么你给孩子选择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非常重要。

孩子小时候最重要的榜样就是父母。前面的例子中,那个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跑步?因为家长自身的信念就是:跑步很苦很累。孩子心里就认同和接受了家长的这个信念。当家长转变了信念,选择突破自己,孩子转变得很快。同样,家长是追求优秀和卓越的,孩子自然就会变成这样的人。这个东西真的不是靠讲道理讲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渗透到孩子内心,成为他的信念。

如果家长认为自己不够至上,你可以给孩子找一个至上的老师,一群至上的伙伴。你全然地尊重和信任老师,让孩子跟随老师和伙伴学习。
但是这样做也有风险。因为如果你的家庭是喜欢舒服享受,甘于平庸的,而学堂、老师却在引导孩子追求至上和卓越,这两种信念相反,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
一种情况是孩子不听老师的,他听家长的,我就喜欢舒服享受,我就不喜欢运动做事,也不要学习,在学堂里天天混日子,这样就在浪费父母的投资,对吗?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听了老师的,他可能表面上很努力很至上,但内心却喜欢偷懒堕落,表里不一,回到家里就会原形毕露,青春期也会出问题。
第三种情况,也有可能他内心真的很至上,但是会鄙视父母。
这就是家长要面临的选择。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你希望孩子优秀卓越,自己就不能甘于平庸,否则就要接受孩子跟你一样平庸,或者被孩子鄙视,这是家长必须面对的现实。

素质二:经营者意识
什么是经营者?简单地说,你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你就是经营者。享受他人帮助和服务的,就是消费者。底层就是典型的消费者思维。
新教育一直强调培养孩子做经营者。什么是经营者呢?是不是我是管别人的,管团队的,我就是领导,我的地位比别人高,所以别人就要服从我?

有些孩子刚来学堂的时候,竞选上了一个岗位,做了组长,班长,在组员和同学面前就很有优越感,说话的语气就变成命令式的:我是组长,我要求你这样做!我是班长,你要听我的!

这就是要求别人服从自己,这是领导。

小孩子对岗位的理解是以前的环境教给他的,有这种行为表现可以理解,但是跟新教育的价值观是不一致的,那么老师就会引导他:

大家是同学,伙伴,是平等的关系,没有谁比谁地位更高。做组长和班长不是当官,而是你有愿心帮助小组、帮助班级,大家认为你这样想挺好的,并且相信你会帮助团队变得更好,所以给了你为班级服务的机会,你要感谢大家对你的信任,也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地去为大家服务。

这就是培养孩子的经营者意识。经营者意识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是时刻想着怎样帮助伙伴,帮助团队,这叫做服务。

为什么新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经营者意识?
简单地说,一个人有经营者意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积极主动地帮助别人,愿意付出,是不是就会比一般人更受喜欢和欢迎,也就容易获得更多的机会,对吗?
事实上,经营者意识是精英最重要的一项素质。精英最大的特点,就是服务他人、无私分享。
山长当年创办今日学堂,最开始是为自己的儿子办的。但是,山长不是说只要把自己儿子教好就可以了,而是把资源、机会分享出来,让更多的家庭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山长也没有说只要今日学堂好就够了,而是鼓励更多的人办学,同时,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让各个学堂可以跟随学习效仿。

山长曾经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很懂得投资,赚了很多钱,但这些钱不是拿来享受,也不像那些土豪一样,给子女拿去挥霍,买豪车豪宅,名牌包包,而是成立清一新教育基金会,建立新教育基地。现在泰国基地的三语大学已经快成立了,国际小学、中学很快就可以建成,新教育的孩子未来就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出路。


有人可能会问,像山长这样做经营者,把什么都分享给别人,是不是很傻,很吃亏?

假设有两个圈子,其中一个圈子,每个人都很精明能干,平时看起来你好我好大家好,但是相互防范,不真诚,也没有人愿意真正帮助别人,一有利益就开始明争暗斗,谁都想让自己得到更多的好处。这种圈子在社会上很常见,对吗?
另一个圈子,每个人都很努力精进,大家像一家人一样,相互关心帮助,彼此很坦诚,有什么好东西都愿意分享出来,有什么问题也会及时帮对方指出来,希望他人、团队变得更好。
大家希望加入哪个圈子?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愿意选后面这个。因为在这样的圈子里,每个人都做经营者,就像一个个小太阳,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相反,第一个圈子表面上看起来每个人都很精明,谁都不吃亏,但是每个人像一个个黑洞,不断地向周围吞噬能量,形成一个冷冰冰的环境,最终没有人是真正的赢家。
很多进入新教育的家长都有明显的感受,新教育圈跟外面很不一样,是一个难得的精神家园。大家在一起很真诚,觉得比家人还要亲近和信任,真正找到了家的感觉。在这个圈子里,每个人都做经营者和建设者,每个家庭、一代接一代都可以从中受益,对吗?这也是新教育为什么一直很重视和强调经营者意识的原因。

培养孩子的经营者意识跟至上意识一样,不是靠讲道理,最重要的是榜样示范。
我们前面说中层是管理他人,管理团队的。那么,做一个经营者,首先就要经营好跟伙伴之间的关系。
家长就要教育孩子,你要让别人喜欢你,要主动融入团队,要学会跟别人交朋友,跟别人展示你的善意,主动帮助别人等等。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示范,让孩子看到自己是怎么跟人打交道的。
跟人打交道是中层和上层必须具备的素质。西方上流社会的人都很善于跟人交流,也很善于交朋友,因为这是一种很基本也很重要的能力。
如果只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不愿意融入团队,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你再厉害,最多就是一个下层,成为不了中层,对吗?这样的行为跟新教育理念也是格格不入的。
第二点,做经营者还要学会主动去帮助团队,愿意承担团队责任。
最近在网络授课,有家长就反馈,自家孩子在学习、运动方面还比较认真,但是担任小组长对组内的事务不是太用心。其他小组长会主动组织组员开会、制定目标并且监督到位,他家孩子基本上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老师布置的任务。
这么一对比,就发现孩子之间的差距了,家长很着急,问老师怎么办?


我跟家长说,你想帮助孩子改变,不需要跟他说太多的道理,孩子太小,说了他也不懂,也不知道怎么做,你们自己做给他看是最重要的。比如你们作为老生家庭,可以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讨论一下怎样帮助其他新生家庭,孩子在旁边听到了,他自动就会去做。结果第二天下午,带班老师跟我反馈,说这个孩子做组长积极了很多。

这就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不断在模仿。原件一改变,复印件马上跟着改变,效果很明显。
类似的例子最近也有不少。同蔚备考一班的学生这个暑假就要参加今日突破班的选拔。现在不光孩子们积极性很高,家长们也非常积极主动地经营班级,他们结成对子跟有需要的家庭沟通,帮助这些家长承担起各自的责任,更好地助力孩子。带班的徐老师跟我反馈,家长经营意识强的家庭,孩子的成长进步都很明显,不仅学习做事等各方面状态变得更好,经营班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明显提升。

总结:山长说,今日培养的是中层。至上意识和经营者意识,是今日学堂最注重的两个素质。培养中层,家长不光要有理性,还要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比如你自己要有追求优秀卓越的信念,而不是像底层人一样吃喝玩乐找感觉,要有做经营者的心胸格局,善良正直,愿意付出,而不是做一个小格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上层:不是教育所能为的
上层是精英、领袖,是资源的管控者和决策者。但是山长说,上层不是教育所能为的。
怎样理解山长说的这句话呢?既然上层不是教育所能培养出来的,那怎样才能成为上层呢?这里只能说说我个人的理解,希望引发大家的思考。
上层是精英和领袖,那他一定具备精英和领袖的思维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今日学堂一直强调的责任、荣誉、尊重、自由、平等、至上、经营者意识等等。
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精英,不是他嘴上说的多好听,也不是他看起来多么厉害多么了不起,而是这些素质是不是成为了他骨子里的信念。
就像山长,他的信念都是上层人的信念,言行举止自然就会展示出高级人的身份,这就是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比如山长让小明慧她们给清迈当地的村民挨家挨户送口罩,就是在教孩子做一个经营者。因为山长自己就有经营者思维,这是他骨子里的东西,很自然地就会有这样的做法。所以山长每说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很佩服,愿意去学习和效仿。
我们大多数家庭有没有这些东西呢?其实还是很有差距的。相反,我们骨子里有很多底层人的信念,懒惰自私,自以为是,理所应当,怕苦怕累,怕吃亏喜欢占便宜等等。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泡大,他身上是不是就会有很深的底层人的烙印呢?他当然也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中层,但是因为底层信念的影响,很难成为真正的上层。
除了家庭因素,精英的思维、眼界、格局都远远超过一般人,这就不是说我拼命努力学习就够了,还要有很高的悟性,很大的福报,能遇到很厉害的老师引领你成长,还有成就你的高级平台……
洛克菲勒有一句名言:培养一个贵族需要三代人。
作为家长,我们这一代人把骨子里的底层信念一点点替换掉,把家族的底层基因一点点进行改造,我们的下一代就会更好,三代成为贵族就有希望了。

以上这些都是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我相信现在大家应该更能理解,为什么新教育一直强调家长自身的成长。如果家长不学习,不知道新教育到底在做什么,说的做的跟新教育理念是相反的,你的底层信念就会不断地障碍孩子,让他走不快,更走不远,甚至根本走都走不动,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家庭教育最大的危险,就是家长的不学习不成长。
同时,通过今天的梳理,我相信大家也都理解了,新教育是真正帮助你实现阶层晋升这个目标的,至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哪种教育可以做到。因此,能够进入新教育的家庭都是有福报的,我们大家都要好好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和缘分。
祝福新教育的每个家庭和孩子珍惜机会,获得最大成长,实现阶层晋升!感谢大家的聆听!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同蔚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