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跟“超级阿嬷”学习教育智慧


《佐贺的超级阿嬷》电影海报


6月9日,应同蔚备考班家长慎勇扬邀请,应慧玲老师参加了杭州某英文培训机构的亲子教育分享会,分享电影课《佐贺的超级阿嬷》。以下是分享内容。


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来到吾微教育,与各位教育专家、优秀的家长们一起交流亲子教育的话题。

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如何进行电影赏析。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一部电影,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关注的角度、重点不同,所看到、感受到的东西也不一样,因此,今天的分享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谈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

希望通过思维和理念的碰撞,大家对亲子教育的话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对孩子的教育起到一定的帮助。


影片开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个话题:教育孩子,起主导作用的是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角色不同,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

在古代,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到了现代,老师变成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

但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迁,无论在古今中外,家长的作用始终是不变的。

很多世界知名大家族如盖茨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托尔斯泰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规,中国古代也有十大经典家训等等。

这些家规、家训都在教育家族的子孙后代,要怎样为人处世,哪些必须做,哪些不能做,这也是家族的长辈对子孙后代的教育责任,让他们远离灾难,可以生活得平安幸福。

可见,家长的作用远远大于老师,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远大于学校教育。大家认同这一点,我们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基础。

我们今天赏析的是一部日本影片——《佐贺的超级阿嬷》,让我们在影片温馨、轻松、幽默,又引人思考的氛围中一起学习家庭教育的智慧。


01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的日本广岛。

昭广的父亲因为“原爆症”原子弹爆炸产生核辐射对人体器官组织造成伤害,在他还没有出生就去世了。

妈妈开一个小酒馆,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艰难,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也没有精力教育孩子,因此决定把昭广送到佐贺的阿嬷家。


问:大家是否观察到,昭广已经出现了一些行为上的问题?

首先,这个孩子比较任性。天色已经很晚了,昭广还哭着跑去找妈妈,哥哥劝了也不听,让妈妈无法安心做事。说明孩子不太考虑妈妈的感受,同时心理上不够独立,不愿意离开妈妈。

由于爸爸已经不在了,妈妈一个人承担家庭的责任,压力很大,又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心理上难免对昭广有些亏欠,加上昭广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此受到的关注和照顾就会比较多。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昭广在这个家庭里是享受“特殊待遇”的。比如姨妈单独送他礼物,单独带他出去喝苏打水、买玩具等。

这就导致这个孩子的另一个问题——自我为中心。我们看到昭广收到姨妈送的礼物时很欣喜地拆开,却连一声谢谢也不说;在哥哥面前炫耀自己喝了什么,买了什么玩具等等。

教育无小事。孩子出现问题,一定是家庭教育观念出现了问题。

问: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教育上的问题,您会怎么办?有什么解决思路?

首先,孩子出现问题,一定是教错了。因此,要从家长自身寻找原因,孩子才有可能改变。这个第一个思路。

第二个思路,有些家长自己很忙,没有时间教孩子,那么也可以找一个可以帮你教育孩子的老师。

昭广的妈妈已经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但没有精力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自己教育孩子,才把孩子送到阿嬷家。

当然,最好的方式是两者的结合,为孩子找到好的老师,同时,家长努力学习改变自身教育观念。

新教育就要求家长一起学习成长,不要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


02

昭广坐火车到佐贺车站已经是晚上,自己拿着行李,跟着姨妈走到阿嬷家。

阿嬷没有带他去吃饭,也没有让他去休息,却带着他去学做饭。


问:阿嬷没有对孩子笑脸相迎,也没有热情的拥抱,更没有丰盛的晚餐,有没有觉得阿嬷不够热情,有点冷漠?(很多家长点头表示认同。)

我们去商场买东西,服务员总是对我们笑脸相迎,为什么这样做?因为有人围着自己转,为自己服务,热情的态度让我们有做“上帝”的良好感觉。

同样,如果阿嬷用热情的微笑和拥抱、丰盛的晚餐来迎接昭广,孩子会感觉很舒服,但同时也接收到了这样的信念:我很重要,我应该受到照顾。

从影片开头,我们看到昭广已经有了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因此,阿嬷热情的招待无疑会强化他自我为中心的模式。

阿嬷的表现与我们大多数人相反,她平静的表情和行为都在告诉昭广:在这里你不是中心,你跟别人是一样的,要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做你该做的事情。

一个孩子自我为中心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学堂之前有一个学生,父母非常宠爱,几乎什么要求都会满足她。来到学堂后,各方面能力偏弱,脾气也不好。伙伴们当然不会一直帮她做事,总是照顾她的情绪感受,她就感到很失落,经常抱怨,无法与周围的人良好相处,没有真正的朋友和伙伴。

所以,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离开父母会处处碰壁。只有学会照顾他人感受,多为别人提供有价值的帮助,才会受到周围人的欢迎。


问:昭广半夜里到达,阿嬷为什么没让他去休息,反而让他去学做饭?

我的理解是:阿嬷在让昭广体验一个“正常人”的生活。

所谓“正常”,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

家长往往会有一种观念:孩子还小,这么简单的小事,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因此总是喜欢包办,不愿意给孩子锻炼的机会。

表面上是在呵护孩子,其实是在不断剥夺孩子体验的机会,给孩子传递的观念是:你是无能的,你连简单的小事情都做不好!

当孩子无法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如果我们观察周围就可以发现,很多被过度包办、照顾的孩子,他的眼神往往很郁闷,性格也比较暴躁,动不动发脾气,其实是孩子内心的抗拒。但很多家长往往关注孩子的身体,不关注孩子内心层面,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那么,怎样培养出一个“正常”的孩子呢?

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做事。

当孩子做事时,他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比如,阿嬷教昭广学烧火做饭,如果昭广不好好跟着学,饭做不熟,就只能饿肚子,或者吃夹生饭。

在不断经受挫折和打击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总结经验,头脑中逐渐建立起“因果链接”,这样的孩子说话做事就会很有分寸,换句话说,就是“靠谱”。

并且,当孩子体验了做事的不容易,他才会得到什么都不是应该的,会懂得珍惜和感恩。

而一个从小被包办的孩子大脑中没有“因果链接”,说话做事就会很混乱,甚至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都会搞砸,让人感觉就是“不靠谱”。并且这样的孩子习惯了一切得来很容易,也不会有感恩之心。

各位家长在社会上工作,看多了“不靠谱”的大学生,再简单的事情都会弄的很糟糕,而且满不在乎,认为都是别人的错,现在大家知道原因在哪里了吗?您的孩子现在还小,如何避免他将来变成这样的人?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03

早晨,阿嬷已经出门做事。

昭广梦见妈妈叫自己起床,醒来后发现自己是在阿嬷家。起床后,昭广尝试自己做饭,结果没煮熟。

遇到“打击”的昭广沿着铁路边哭边走想要回广岛,被警察送回阿嬷家。

问:孩子出走一天,好不容易被人送回来了,换作各位妈妈,你们会怎样做?(大家的回答是心疼、生气)阿嬷的表现为什么如此平静?

生气、心疼的背后是舍不得孩子受苦,你不应该离开家等等,本质上对孩子的行为不接受,就会有情绪。而阿嬷对孩子的行为是接受的,所以她没有任何情绪,显得非常平静。

并且,昭广走了一天,过程中体验到了累、饿、害怕等等不舒服,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了后果。经过这样的折腾,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我们看到一个细节(影片回放):警察走后,阿嬷看了一眼昭广,转身进屋,脸上露出一丝微笑,阿嬷笑什么?

我猜测阿嬷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看看你这狼狈样,跑出去吃苦头了吧!

所以,我们对年纪比较小的孩子批评教育、讲道理并不是最好的方式。没有体验过后果,孩子往往无法真正理解道理的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接受孩子的行为不等于不让孩子承担后果。

在学堂里,老师会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任何事,但需要承担后果。这个后果可以通过规则让孩子体验,也可能是让现实来教训孩子。

但是,当孩子做错事情,如果家长情绪上来了先把孩子骂一顿,打一顿,本来孩子做错事情内心还是有些愧疚的,被你一打骂,他认为扯平了,他已经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就不会去反省自己的问题,也无法从中吸取到教训。


04

有人感慨阿嬷58岁了还要工作,同时要照顾孙子,太辛苦了。阿嬷的回答是:这有什么,我一个人带大了七个孩子呢。

问:阿嬷看待“付出”的态度与大多数人有什么不同?

大多数人认为付出是“辛苦”的。

这背后的信念模式是:不想做事,不愿意做事,但不得不做,因此认为做事是负担,有付出感,必然会要求回报。

比如有些家长会抱怨孩子: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现在翅膀硬了,不听话了,真是白养你了。

阿嬷跟大多数人不同,说起自己一个人带大七个孩子时,语气表情都是很自豪和喜悦的。说明她内心认为付出是很开心的,养育孩子的过程本身就已经是回报。

佛家说“有求皆苦”。当一个人抱着“求”的心态,而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想要的回报时,就会感到失落、愤怒,从而导致烦恼和痛苦。

相反,像阿嬷这样把付出当成享受,带着愉快的心态做事,不求任何回报,过程中就会很开心,做完后也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损失或者吃了什么亏。这样的人物质上再贫穷,但心灵始终是快乐和幸福的。

 

05

阿嬷在小河里拦一根竹竿,挡住上游漂下来的树枝、蔬菜等。阿嬷笑称:河川是我们家的超级市场!

昭广即将上学,阿嬷又把一件旧衣服缝上新纽扣,给昭广上学穿。


问:阿嬷对待物品的观念与大多数人有什么不同?

大多数人都想要拥有更多,但一旦拥有了又不会好好珍惜。

比如喜欢买东西,但买回家以后没怎么用就扔掉,重新买新的。

影片前面讲述了有伤的蔬菜、弯曲的小黄瓜因为卖相不好,不受顾客喜欢,被菜贩子扔到河里。

这些行为体现出大多数人有一颗贪求、粗糙的心,只想要更多,但看不到物品的内在价值。

阿嬷把一件旧衣服缝上新纽扣,虽然昭广穿上有些长,但阿嬷告诉他“做人要大方,但节约是天才。大能兼小。”

阿嬷节约固然是因为穷,但她用心、认真地对待一件旧衣服的态度,却给人带来内心的感动。这背后是一颗知足、感恩的心。


问:我们总认为拥有越多,越能带来良好的感觉,但这些东西真的属于我们,是被我们自由支配的吗?

举个例子。

学堂有些孩子开学时带了很多衣服,中途家长又不停地寄来。

前段时间发现:有个寝室三位男生脏衣服换下来不洗,一部分塞在一个角落里,一部分塞在包里放在衣柜顶上,拿出来时堆了一地,发霉的味道很重。

为什么孩子衣服换下来不拿去洗?因为懒得洗,连拿到洗衣机里放进去,按一下按钮都不愿意,反正衣服多的是,不洗也有得穿。

老师当时是这样处理的:

既然这些衣服不拿去洗,胡乱塞在角落里,说明你们已经不想要了,就拿到垃圾桶里扔掉。

他们舍不得扔,又偷偷地捡回来了,整整齐齐地叠好(否则内务会被扣分)。

好吧,还想要就要洗干净对不对?你们之前不愿意用洗衣机洗,那就改用手洗吧,每件衣服洗干净检查过关再拿去晾晒,全部洗好才能上课。

三位男生洗了两三天才把衣服全部洗完。从这以后,他们再也没有把衣服藏起来,换下来就会及时洗掉。

这种方式就是让孩子体验行为后果,建立“因果链接”。

从这个例子也可以看出,对于孩子来说,拥有太多、得到太容易就不会珍惜。而管理大量的物品也会占用大量的精力,洗衣服、叠衣服要花时间,每天从一大堆衣服里选合适的衣服也要花精力。

女生如果有一柜子花花绿绿的衣服更麻烦,会把很多精力放在穿衣打扮上,想着怎样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当一个孩子的精力被物质大量占据时,他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进步?

那么,高级的人是如何对待物质生活的呢?

乔布斯过的就是一种“极简”的生活,他的家里只有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一盏桌灯,一把椅子和一张床,简单到无法再简单了。

扎克伯格每次都穿同样的T恤,因为同样的T恤有很多件,每次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在怎么挑选衣服,怎么搭配衣服上。

可见,高级的人不愿意把精力放在外表上,他们对物质的欲望很低,但对精神的要求很高,追求生命的质量,活着就是为世界创造价值,而不是从世界索取什么,因此一辈子的成就就会很高。

如果在座的各位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有所成就,就要让孩子从小过简朴的生活,降低欲望,远离各种诱惑。并且把精力放在追求精神品质的提升,学会为他人创造价值。

  

06

阿嬷送昭广上学第一天。

有同学嘲笑昭广:“你妈妈好老!”引来其他孩子嘲笑的眼神和窃窃私语。

昭广很生气,他举起拳头准备揍同学,回头看着阿嬷,阿嬷摇摇头,昭广举起的拳头放了下来。

昭广并不是因为同学说了这句话觉得没面子打他,而是因为其他孩子嘲笑外婆。说明昭广很在意外婆的感受,内心非常尊重阿嬷。

问:怎样的家长可以获得孩子的尊重?

首先,阿嬷没有天天围着昭广转,给他做好吃的,带他到处去玩,但阿嬷教会他独立做事,帮助他变得能干。

对于孩子来说,你给他吃各种好吃的,把他照顾很周到,只是让他的肉体感到舒服,但他的精神层面不会因此获得成长。

但如果你通过严格的训练帮助他提升能力,不断突破自己,他的内心会更开心,这种愉悦的感觉来自于精神的成长。

那么,一个只会照顾孩子吃穿的人,与一个训练孩子让他不断突破自己的人,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呢?

事实上,这两个人扮演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

前者扮演的是一个保姆、仆人,后者是引领孩子精神成长的导师,哪个人会受到孩子的尊重?答案不言而喻。

其次,阿嬷虽然很穷,但很自强、自尊,传递给孩子乐观向上的信念,时刻用自己的言行向昭广示范如何对待生活,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敬佩她。

可见,当你追求精神的提升,在孩子面前成为一座让他敬仰的高山,自然会获得孩子的尊重,他会努力追赶,不断超越,让自己越来越优秀。

但如果家长对自己没有要求,让孩子轻易就可以超越时,他对家长是鄙视的。青春期的有些孩子出现逆反,原因就是在表达:我要跟你不一样!


问:当孩子犯错误时,如何处理才能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两个孩子打架,体制学校常见的处理方式是批评教育,让孩子写检讨。但这种方式不能帮助孩子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孩子被批评写检讨,他会认为我已经为我犯的错误付出代价了。并且孩子对这个套路很熟悉,他知道只要态度好,乖乖配合,老师和家长就会放过自己,因此,他不会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的问题。

有的孩子在学校里频繁地招惹别人,跟别人打架等等,天天写检讨,但几乎无济于事。虽然很多都是小事,但让老师头大,家长也头大,孩子自己也很厌烦,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改正自己的问题。

问: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电影里老师的处理方式比较好,他让两个孩子每人一手拎一桶水站在那里,就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从起初的情绪中逐渐冷静下来,开始反省自身的问题。

王阳明说:人人皆有良知。孩子也不例外。

每个孩子的内心对于自己的行为都有一个评价标准,只是被情绪控制时,他不一定意识得到自己的问题,或者嘴上不愿意承认。当他冷静下来,就会恢复理性。

当然,孩子之间如果是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上面的方式是比较好的。但如果出现霸凌的情况,就必须引起重视。


07

看到其他孩子学剑道、柔道,昭广也很想学,但阿嬷都不同意,最后让他去跑步。

昭广很听话,每天拼命练习跑步,回家后一直喊肚子饿,饭量明显增大。

 

运动对孩子来说确实很重要。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反应速度等等,好处不用多说。

其中,跑步也是我们重点推荐的方式,最大的好处就是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跑,甚至原地都可以跑。

问:跑步还有一大好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

请问现场的家长:你们家孩子胃口好不好?(家长们笑答:“不好!”)

如果孩子胃口不好,那就让他像昭广那样去跑步,跑着跑着肚子饿了,胃口好了,身体就好了。

我们学堂的孩子每天运动三小时,运动前的跑步热身加起来有6公里,每周跑两次5公里,前段时间他们还跑了一次半马,所有孩子都在3小时以内跑完。每天这么大的运动量,孩子们胃口都非常好,身体很壮实。

问:昭广跑步没有人监督,没有人给他提要求,为什么会自觉地拼命跑?

相信很多家长都很羡慕昭广这种自动自发、积极主动的状态。如何让孩子具备这样的状态呢?

我认为要培养孩子的恭敬心和责任心。

昭广内心对阿嬷非常尊重,阿嬷说什么他都会听。

比如前面昭广说看到了火车,阿嬷说那是货车;昭广看到有人在窗口朝他招手,阿嬷说那是牛在摇尾巴……昭广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选择相信阿嬷。

这就是“恭敬心”的体现。当一个孩子有了恭敬心,他就会选择完全信任,听话照做。

所以,当家长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孩子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并服从。家长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而不仅仅是一个“饲养员”,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那么你说什么都会很有分量,孩子会很听话。

而所谓的责任心,就是很清楚这是自己的事情,不是别人的事情,因此不管怎样我都要认认真真做好。

在阿嬷的不断训练和示范下,昭广逐渐具备了强烈的责任心。

当孩子具备了恭敬心和责任心,就愿意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愿意自动自发地管理自己,成为一个“省心”的孩子。

 

— 结束语 —

由于时间关系,本次电影课到此即将结束。最后,让我们对刚才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位德国哲学家说过: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句话把教育的本质描述得很到位,也很美好,但其中的境界不容易理解和体会。而今天这部影片直观地向我们传递了教育的本质,那就是:教育是价值观和能量的传递。

影片中的阿嬷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给予了孩子充分的爱、理解和接纳。同时,她努力活出生命的美好,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榜样,把自尊、自信、自强、踏实、付出等美好的品质传递给昭广。

当孩子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品质,他会成为一个受人喜欢和尊重的人,内心充满力量,人生成功、幸福的概率无疑会高很多。

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祝福每个家庭!


愿中国有真教育,

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

愿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发扬光大。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同蔚学堂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