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育中的敬畏感,是避免孩子出现行为问题的金钥匙——幼儿教育常见误区解析 【下】


一座花园,会因为园丁的辛勤劳作和用心栽培,而别开生面,让人眼前一亮。

一个孩子,会因为人生遇到真正的明师而改变人生,乃至改变命运的轨迹。正所谓人生难得,明师难求。

相对应的,有很多人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这一方面是对于教师职业的一种褒奖,因为教师每天都在和孩子的心灵打交道。而没有什么比这更美好、更伟大的事情了。另一方面,这句话也是对教师职业的一种鞭策,因为身为老师,责任实在过于重大。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对一个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教这么多年,这种对于身为教师的敬畏感一直深深的鞭策着我:“敬”的是生命的伟大和神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TA的身体虽然小,但是在生命层面,却和我们是平等的,“畏”的是对于自己能力水平的担忧——不要因为自己的格局,境界,智慧不够而限制了这个孩子的成长。

正因为此,在做教学的过程中,实在可以称得上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有很多的“不敢”。这种“不敢”的心态并没有随着经验的累积而消散,而是如影随形的伴随教学的始终。回头来看,这种敬畏感反而是成就一个教育者的最佳驱动力。因为其可以催人奋进,可以让人保持开放式的心灵,精进成长永不止步……在不断的探索和摸索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事实上,不止是身为老师,需要这种敬畏感,作为和孩子从小生活在一起的家长,因为承担了更大的教育责任,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够心存敬畏,放下自我,就不会乱做事,也会避免教育路上的很多错误和陷阱。因为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往往就是因为家长的“太敢为”而造成的。此文作为幼儿教育常见误区解析的【下篇】,希望能够借由这些身边的案例,能够给您以参考。

幼儿教育常见误区解析:请不要以“爱”之名,限制了孩子 【上篇】


案例三:落魄王子——想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却在生活中落后于他人

我们第三个案例中的C是一个男孩子。父母都是很成功并且有教养的企业主。作为家里的老幺,虽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阴阳互为表里,基于父母的严格,也自然的集万千期待于一身。

比如这个孩子,他自己和老师分享的。从两岁就开始学习英语,作为从小用外教泡出来的孩子,小C的英文相比于同龄的孩子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小家伙乒乓球训练的很好,不少成人也不是他的对手。家长还训练了孩子的攀岩,骑自行车,架子鼓……这是不是众多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呢?很可能是。然而,小C的父母现在却为孩子的问题颇为着急,为什么呢?观察C孩子有这样的几个特征。



01
首先孩子拥有学习的能力,却欠缺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明显的厌学倾向

孩子来到学塾后,老师们评估的结果,就是小家伙的英文水平勉强跟得上小狮子班的孩子,但是在每次学习的时候,学习态度却是班级垫底的。为什么?孩子过去是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督促下学习的,只要离开了这种严格,就会尽可能的逃避学习。简单来说,他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很多时候都是之前被赶鸭子上架,不得不学逼出来的。孩子内在的自主学习愿望已经被破坏,从内心来讲,是很厌恶学习的,因为过去学习的经历感受很痛苦,现在是能不学习就不学习。

另外,孩子刚来学塾时,会有报复性的玩乐情况——尽可能的疯狂玩乐,没有目的的玩乐。遇到困难会习惯性的放弃,孩子养成了不努力的习惯,生活得过且过。



02
其次更关键的,是孩子养成了躺平,摆烂的人生态度

事实上,不止是学习方面,父母对于孩子的严格管控是在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的。比如吃饭的时候有没有吃菜,有没有按时吃调理品……整体上来看,孩子就像是被上好了发条的玩具,需要严格按照父母的安排,要求来生活。

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的躺平,摆烂开始成为了他的一种人生态度,就算是一些他能够自己做好的事情上,也会如此。比如我就注意到,这个孩子整理内务的能力其实很好,但是因为习惯性的偷懒,他的内务经常不过关,也多次因为个人卫生问题被其他人投诉。而且孩子不仅喜欢身体偷懒——懒惰,还喜欢脑子偷懒——不思考。

当然,在表情上,孩子自然也不会有发自内心的笑容。要么就是非常夸张的大笑,要么就是生无可恋的不笑,和其他孩子的天真烂漫迥然不同。


我相信家长的初衷肯定是希望通过家长强有力的推进能够让孩子一开始就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但是用力过猛的结果就是孩子越来越多的缩了回去,甚至比家长不推的结果还要来的糟糕。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被父母逼迫出来的。在一些关键的点上,父母可以尽可能的去推动孩子,但是推动的目的只有一个,能够点燃孩子内在的愿望,这才是根本。

和这个孩子沟通交流的时候,能够看到孩子内心的无助和痛苦。年龄这么小的孩子,会真的从内心中放弃自己吗?其实不太会。更多时候是因为:一方面自己努力也没有用,很难,或者是无法取得一个好的结果。而且再怎么努力,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预期。另一方面。父母虽然严格,可是最终还是会给自己兜底,会有宠溺的一面。因此既然最终努力和不努力的结果差别不大,设身处地的思考,躺平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


对于这个孩子的调整,是继续逼迫吗?绝对不行,这样的模式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一定会出问题。父母开始着急,也是因为目前已经感受到了力不从心。继续下去,这样的方式,最终一定是一个多输的结果,甚至孩子会通过毁掉自己的方式来反抗父母的教育方式。

既然如此,孩子在学塾,老师们商量之后,制定的原则就是:宁肯牺牲他的学习进度,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而不是我们讲的“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所以调整的原则就是:一方面按照班级的各项规则对孩子有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和孩子交朋友,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理解,而不是强迫和要求,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开导他,帮助他,用小伙伴们的氛围带动他,感染他。什么时候孩子内在的愿望和动力起来了,才可能要求孩子的学习。

就像此次的开学,小家伙一开始的时候,各个学习进度都落了别人几条街,自己也是一副躺平,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老师们执行的,就是上面的原则。度过了开学初的摆烂状态,小家伙目前各个方面逐渐的追了上来,能够明显的看到这个孩子有了活力,眼睛中有了光彩。并且在课余的时候,会主动跑过来和老师分享“我觉得自己现在有认真和努力……”。但即便如此,也无法用和别人一样的标准来要求这个孩子。


我们爱一个孩子,需要用爱去支持孩子成就他的人生,让孩子学会尽可能的不需要父母也能够活得很好。如果父母的爱让孩子更加的无力,无助,这种爱就是在削弱孩子的能量,是需要我们家长注意的。


案例四:空谈心性,却忽视了让孩子全面发展

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就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远远不止小D一个,而是有相似特征的一批孩子,小EF……,Ta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孩子年龄不小,有的七八岁,有的已经九、十岁,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学习的基础。读书的时间不短,但是英文零基础,中文零基础,更不用说基本的认字,阅读等。孩子在学习方面相比于同龄人有一定的障碍。这会为孩子带来什么其他的影响呢?



01
首先是学习力远远落后于同龄人

这其实很好理解,科学家通过精确的数据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头脑的差别并不是脑细胞的多少,而是脑细胞之间连接多少的差别。那些学习力强一些的孩子,就是因为他们的头脑中有更多连接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大脑内部的高速公路网络比较发达。这种对于孩子大脑的训练和开发,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比如七岁之前,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否则就算是长大了想要弥补,但因为大脑功能区的关闭,训练起来往往会事倍功半。而且很多东西注定没有办法学的很地道了。


新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孩子的智育培养,是五个目标之一。不能因为侧重于某个领域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发展,这显然就得不偿失了。用新教育的学习方式,就算是孩子不怎么努力,在学业方面,也应该能够轻松的超越他人,如果不是,显然就是做错了。



02
其次是孩子的理解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都相对的滞后

一个人的理解力,表达力,思维力,这些基础的能力并不是先天得到的,大多其实是后天习得的。而在后天的在所有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阅读的训练。这一点,我在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有切身的体会。

比如老大小的时候,两岁半才开始学习说话,区别于同龄孩子的能言善语,他能够把一句话讲清楚,我和先生就已经非常高兴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商量出的行动方案非常的简单:一方面是放弃英语的学习,如果中文和英文只能选择其一,身为中国人,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掌握中文。当然,更重要的是,科学家已经证实,中文是一种全脑的训练,而英文更多训练右脑。另一方面,就是大信息量的给孩子输入中文,而且不求结果。


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个时候,孩子在家里时,我们一读书就是整个下午。因为乐在其中,也不觉得时间过的很慢。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之后,我和先生惊讶的发现,小家伙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突飞猛进,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就从一个讲话都讲不通顺的孩子,成为一个能够和大人流畅的交流,并且表达很老道的孩子。正因为从小的这些经历,让小家伙在现在的小狮子班,一个普遍比他大一两岁的环境中,也没有落后,能够紧紧的跟随班级的进程。将来有一天,将他放在同龄人的群体中,我想,他应该会适应的更好。

因为有老大的经验,在老二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就很注意孩子的阅读习惯,无论是听书,父母给他读书,还是他自己阅读绘本,因为输入的信息量比较大,小家伙目前不到四岁,和五六岁的孩子在一起,他的这些基础能力也没有落后于别人。


我们从来没有期望让孩子成为一个神童,只是简单的认为,这些基础能力的习得是孩子后续探索这个世界,自我学习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打好基础,孩子将来会一生受益。

就像一块土地,如果我们没有种上庄稼,那么必然杂草丛生。从小忽视这方面训练的孩子,我们就会发现,因为孩子头脑中的存量不够,孩子的大脑经常是处于空白的状态。对很多事物的理解都是欠缺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很片面的。而更多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心灵的影响,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很多的坏习惯。实在是很遗憾。



03
最后影响孩子的个性

孩子小的时候,是典型的通过体验来学习的阶段,一味的讲道理是根本没有用的。要么孩子养成了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走脑不走心的习惯。要么孩子勉强听了一堆的道理,但因为没有实在的东西作为基础,孩子很容易成为空讲大道理,知行不合一的人。

基于孩子的这些个性特点,我们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实在的内容。比如在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内,尽可能的帮助孩子度过语言关,十二岁之后不需要学习外语。而且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是非常轻松,并且容易的。在孩子对于世界比较好奇的时候,大信息量的给予孩子学习科学的机会,让孩子借由科学这些真实的内容体验和认知这个世界。打下一生认知和思维的基础。在孩子的行为教育中,以规则作为主基调,让孩子学会基本的因果法则,能够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中间穿插榜样,以及能够唤起孩子心灵能量的内容就够了。对于小的孩子来说,一定不要上太多的课程,做人课……这样反而是耽误了孩子。


“高以下为基”,“虚以实为基”,年龄越小的孩子,我们志气一定要高,但更重要的是,落脚一定要实,这样后续孩子才会成长的比较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呢?一方面源于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的普及,觉得孩子小时候只要快乐就好。另一方面,也有部分家长矫枉过正,觉得孩子的做人做事最重要,学习等都可以不要……这些观念其实都是很偏颇的,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跳跃到另外一个极端上来。

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整天傻玩,而是能够让孩子有能力,也有愿心去玩别人不能玩,玩不了的内容,让孩子拥有对世界选择的能力,这才是因为爱,让孩子最终享有自由的教育。

而一个孩子的做人做事,在那么小的时候,就更难来评定了。这是需要一个媒介来承载的,在这个基础上,孩子的能量开始聚焦的时候,孩子实打实的建立起了“我行、我能、我可以”的信念,很多的问题其实自动就消失了。如果整天揪着孩子的问题不放。反而会造成更多的问题。


教育中的阴阳虚实,随时需要我们去平衡。最终我们所追求的,一定是“中”的教育,“平衡”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关注我们

明志塾新教育交流QQ群群号:1136766273

往期链接
人要学会投资自己脖子以上的部位
幼儿教育常见误区解析:请不要以“爱”之名,限制了孩子 【上篇】
什么是真正的吃苦教育?大多数家长其实做错了 【下篇】
如何让孩子从小热爱学习?——塑造孩子的内驱力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明志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