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幼儿教育常见误区解析:请不要以“爱”之名,限制了孩子 【上篇】


这个学期,年龄不足四岁的小儿子正式开始了他的读书学习生涯,开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生活。因为小家伙一直在我们身边长大,对于他能否很好的适应集体生活,我和先生也一直在观察。一个月过去了,发现小家伙比我们预期的适应的更好。

比如小家伙每天都会开开心心的和自己的伙伴,老师一起住在宿舍里面,没有主动回来找过我们。每天积极的清洗和晾晒自己的小袜子,打扫自己的宿舍,有条不紊的将毛巾,脸盆等收拾好……不见得做的有多好,但是很有热情。每次的学习环节,能够专注踊跃的回答老师的问题,和老师、同伴互动,赢得了老师和伙伴们的喜欢。孩子整个人看上去生龙活虎,状态不错。


对于小儿子来说,我们高兴的,不是他表现好不好,而是他开始能够独立生活,开始越来越多的不需要父母。是他能够被老师和同伴所喜欢。是他能够有自己的成长。身为父母,无疑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我们的爱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就很重要。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正常情况下,我们爱一个孩子,就应该帮助这个孩子更加的受人喜欢和尊重,就应该帮助这个孩子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心胸;就应该帮助这个孩子,就算是离开父母,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就是帮助这个孩子身心灵成长的更好,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应对未来的世界……这样的爱自然是伟大而美好的,这样受到关爱的孩子也是幸运和充满力量的。

遗憾的是,现实中对孩子限制最大的,其实不是别人,恰恰是最爱孩子的父母。身为教师,有个好处,就是我们能够接触到很多个孩子,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样本,都代表了一种父母的养育方式,也有机会见证不同教养模式的结果。这让我们有了更多反思和改进的空间。如果能够不犯这些错误,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了。研究错误比研究成功更有价值。

这几年,因为一直在做低龄孩子的一线教学,得以有机会看到很多的低龄样本,现分享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让我们从错误中学习,也希望能够给您教育孩子以参考。


案例一:冰雪美人——关注孩子的能力,却忽略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代价

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怎么样来判断一个孩子状态是好是坏呢?每个人固然都有自己的指标,但是从观察这么多的孩子来看,其中最核心的,却很简单——就是看这个孩子平常的时候,是不是有灿烂而真诚的笑容,看这个孩子是不是总是笑眯眯,欢天喜地,活泼开朗的。一个孩子只要是这样的状态,那么其他的方面大抵都不会差。相反,如果年纪很小,却失去孩子的童真,经常抑郁寡欢,则说明孩子个性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笑容是一个孩子内心真实的反映,一个人真诚的笑容其实是很难伪装出来的,尤其是孩子。只有当孩子喜欢TA自己目前的生活,受到尊重,并且有成就感的时候才会有。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忽略了这一点。

比如女孩子小A就有这样的特点。刚来学塾时,所有老师和哥哥姐姐们对小A的印象就是:这个孩子不怎么会笑。偶尔笑的时候,要么是讨好式的笑容,要么是她赢了别人,嘲讽式的笑容,对于一个七岁以内的孩子来说,其实是很不正常的。物怪则妖,这种不正常也是我们深入的了解这个孩子个性的机会。

区别于那些阳光开朗的孩子,积极表达,主动沟通的个性。这种不怎么会笑的孩子,在个性上往往偏阴。具体来说,老师们就发现这个小家伙在个性上有一些明显的特点:

首先是与自己相处方面

喜欢撒谎,遇到事情喜欢用找理由,找借口等来推卸责任。并且会用哭闹,不讲道理等来和老师谈条件。对于自己喜欢的一些吃的,玩的,会用偷,故意破坏等来获得,只要没有明确的证据指向她,就会死扛到底。平常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小心思来逃避规则,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对于吃等有很强的欲望。

其次是与他人相处方面

典型的特征就是欺软怕硬。对于一些比自己强的大孩子,会喜欢装乖讨好;但是对于一些比自己弱的小孩子,则会很不友善。会经常出现打骂和强行抢夺的行为。有的时候,面对大孩子的建议和提醒,也不予以理会。这样的特征就导致,虽然来学塾体验的时间不长,但是大家对于小A有不少的意见。

最后是与这个世界的相处方面

A偏于封闭,缺少低龄孩子所拥有的好奇心,学习探索的愿望等(当然,孩子各方面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也很弱)。对于很多事情的理解要么是空白,要么是停于表面,欠缺基本的思考能力。只要自己不会,就立马蔫了……

单从行为上来看,小A的问题错综复杂,我们很容易给她贴上问题学生的标签。如果老师这样做了,这个孩子的童年可能都要在这个标签下生活了,幸福快乐可能从此就与她无缘了。事实上,孩子这样的呈现是一个结果,想要帮助到这个孩子,我们需要不断的找到问题的源头,需要去找到究竟是什么样的土壤滋生了孩子的这些心理行为模式。很多时候,土壤的环境改变了,就算是孩子暂时还会有不少的问题,但是只要不去打击她,孩子逐渐的就会越来越好。

那么小A之前生活的土壤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这些教育方式能够给我们其他的家庭以反思和借鉴。


首先是家庭中的多子女环境,错误的肯定方式,让孩子学会了装乖讨好,虚与委蛇的生存模式。

对于小A来说,她出生在一个多孩子的家庭,在这个时代,其实非常的难得。兄弟姐妹如果相处的好,这么多的手足一起成长,无疑是快乐幸福的。但是如果相处不好,就是每天鸡飞狗跳了。

身为家里最小的孩子,面对上面的哥哥姐姐,她从一出生就会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的最佳生存模式。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要是企图一碗水端平,这其实是很不现实的。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碗水也是端不平的,这个时候长幼有序就非常的重要。就像我自己的两个孩子,每到假期,管理原则很简单:哥哥负责带好弟弟,爸爸妈妈负责带好哥哥,而弟弟要学会的,就是跟随哥哥。对于老大来说,重点是培养他的责任心;而对于老二来说,就是要学会服从,学会尊敬他人。这样家庭的次序才会比较正常,同时兄弟两个才会比较团结。

对于小A来说,她学会的不是对于年长者的恭谦和尊敬,而是用装乖讨好,虚与委蛇来讨得父母的欢心,当然,父母代表的,就是家庭里面权利的中心。而重点是,父母也将这种方式作为孩子会说话,讨人喜欢的标志,肯定了她的行为。这就很麻烦了,如果一个孩子有这样的模式,正常的推理就是她和其他兄弟姐妹们的关系不可能好,而且孩子在父母面前和在其他人面前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时孩子也很容易欠缺对于他人的尊敬,自我感觉良好。

事实上,孩子天生就懂得如何操控自己的父母,重点就看父母吃不吃这一套。比如家里的老二在刚三岁的时候,每次到时间要关平板了,他就会满面笑容的跑来抱着我“妈妈,我喜欢你!”,然后一脸“深情”的望着我。孩子在干嘛,其实就是在感情敲诈,看穿了这一点,我就笑眯眯的告诉他“可是,我不喜欢不遵守规则的小朋友,怎么办?”然后就看到孩子自觉的跑过去关掉了平板。

如果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能够为孩子构建一个良好的次序,建立一个良好的评价标准,这个孩子自动就会长的很好。否则,暂时的得意,将注定孩子后面会长时间的失意。

其次要求而非引导的教育模式,让孩子成为了一个满腹牢骚的工具人

A在家里能够如鱼得水的另一个面,其实这个孩子也非常的可怜。因为毕竟父母作为多年的新教育践行者,对她也是有要求的。但因为这些要求是以单方面,简单粗暴的方式传达给孩子的,孩子内心中其实不见得真正的认同。孩子年龄小,尚没有办法和父母去对抗,会选择服从,但是孩子做的时候,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因此养成了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而且满腹牢骚的人。而这种内心中长期积攒的不满也会体现在小A与他人的相处上:具有攻击性,但在遇到强者的时候,又会缩回来……

对于小A来说,她要想得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因为家庭中爱的流动受到了阻碍,这个孩子不太会爱自己,也不会去爱别人……


那么要怎么帮助这个孩子呢?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重要的内容,当然是训练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学会理性。因此,需要让孩子养成凡事以规则为准的习惯,并且严格的执行规则。讨价还价,装乖讨好,撒泼胡闹都没有用,有用的就是遵守规则,学会严格的承担责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真正的关心这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老师对于她的喜欢,对于她的宠爱。培植放下戒备和伪装,真诚的做自己的习惯。实际上,真正的爱一个孩子,和严格要求这个孩子,两者是完全不矛盾的,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孩子过来学塾一个月了,最大的进步就是这个孩子笑的时候越来越多了,整个人也放松了下来。在行为层面,区别于一开始经常性的无理取闹,现在更能够平静的和老师交流,更加的遵守规则,也能够更多的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了。开始变得有序和正常。只要将这个原则一以贯之,孩子后面就会成长的越来越好。


案例二:骄娇公主——没有边界的爱与自由,给孩子酿造的苦果


第二个案例中的小B其典型的特征就是患有“公主病”,具体值的是什么呢?其实核心就是骄娇二字。

首先来看,就是骄傲的特点。典型的特征就是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规则意识差

B的自我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只要她加入,就会要求其他的同伴必须按照她制定的规则来执行。会经常性的和其他同伴产生争执。每次遇到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的认为是别人的问题。另外,小家伙对于同伴的提醒,甚至是老师的提醒一般都是爱理不理,有一茬没一茬的。尤其是小伙伴的提醒,不少时候会直接怼回去,很不客气。这样的特征,就导致小B的人际关系一度非常的紧张,小伙伴们都很不想和她在一起。

而在日常的生活,小B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做到遵守规则。比如睡觉的时间大声喧哗,被同宿舍的人投诉。吃饭时间习惯性的东张西望,尽可能的寻找话题,导致经常性的迟到,剩饭。上课的时间经常未经过允许,大声说话,干扰课堂秩序。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很不注意听,细节的考核经常不过关……这样的习惯,经常让她成为班级的每日量化分数中得分最低的人。


其次就是娇气的特点,典型的特征就是敏感,脆弱,情绪化,身体年龄不小,但是心理年龄很小

这是公主病的第二个特点。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伤害到“小公主”,觉得别人不喜欢自己,对自己有意见。只要是稍微有点困难的事情,小家伙要么放弃不做了,要么就是要回家找妈妈了。同时,在生活中,很容易有大的情绪起伏。比如我就在孩子身上看到过很多次,只要事情不如她意,就开始哇哇大哭的场景,心理年龄一下子回到了五岁以内……

最后,我们会发现小家伙的眼神经常是涣散,而非聚焦的。身型是散漫,而非训练有素的。做事是马虎敷衍,而非认真踏实的……孩子身上多了很多虚饰的东西,比如面子意识,小心思等,少了很多实在的内容。比如踏实,精进,拼搏等。

这样的孩子是快乐幸福的吗?好难好难。我们会看到孩子迎合式的笑容,却看不到孩子发自内心的笑脸。这样的孩子如何成长出来的?

B的父母人都很好,但这种好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时候,就很容易泛滥。孩子的骄傲之气从何而来?从受到不符合事实的追捧和夸赞而来。让孩子产生了一种虚假的自我,觉得自己各方面不错。其实那不是事实。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孩子的问题,更需要理性的看待孩子的优点。否则只会滋生孩子虚伪,傲慢的个性。

孩子的娇气从何而来?从父母超越需要的呵护和照顾而来。如果孩子遇到一点点的困难和挫折,家长的帮助来的太过于及时,家长的安慰来的太过于多,那么孩子就失去了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遇到一点点的问题,孩子只会有一个想法:回家找妈妈。


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要怎么办?站在家长的角度,就是学会给孩子“精神断奶”,允许孩子去承受压力,承担失败,承受挫折。站在老师的角度,就是一视同仁,用规则来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在吃亏中学会自我负责。眼前看上去的“残忍”,其实就是在为孩子赋能,帮助她成为一个尊重他人的人,帮助她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人。如果孩子真的做到了,身为父母,可能这是最自豪的了。并且如果有可能,让孩子去做一些特别实在的事情:比如干农活,体力活,各种脏活,累活……慢慢的,孩子身上虚饰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少。

事实上,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整,小家伙的眼神中褪去了桀骜不驯,开始有了谦恭;少了一些霸气,多了一些同理心……最大的转变,就是大家发现她越来越快乐了,周围开始有更多的人喜欢她了。

当然,长期养成的信念模式,想要彻底的改变,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这也是孩子拥有一个错误的信念和习惯,改正起来,比建立一个正确的信念和习惯要困难很多倍的原因。


案例三:落魄王子——想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孩子却在生活中落后于他人
案例四:空谈心性,忽视让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
案例五:……

详细请看【下篇】


关注我们

明志塾新教育交流QQ群群号:1136766273


往期链接

如何让孩子从小热爱学习?——塑造孩子的内驱力

开学第一课:为孩子装上成长的发动机 【上篇】

什么是真正的吃苦教育?大多数家长其实做错了 【下篇】

教育中的虚实平衡:仰望星空时,记得脚踏实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明志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