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人为什么要学习?——提升心志,磨炼灵魂


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人即便是经过长期严格的修炼,也未必能够做到。但是,在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却隐藏着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巨大力量。事实上,学习、工作的意义正在于此。

身为学生,日复一日勤奋的学习,可以起到锻炼心志,提升人性的了不起的作用。事实上,一心一意投身于学业,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在磨练人格。通过这种心态的提升,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也能够随之提升。

哪怕在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在努力战胜的过程中,一个人脆弱的心灵就能够得到锻炼;人格就能得到提升。唯其如此,一个人才能抓住幸福人生的契机。因为极度认真努力的彼岸就是美好的人生。

当然,这里的学习,不是单纯的课堂学习,而是对于身体,头脑的全方位的训练,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不同的年龄段,重点不一样而已。当全神贯注于自己眼下正在做的事情时,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磨炼自己的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有了美好的心灵,就会很自然的去想好事、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一个人的命运也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老子说“大道甚夷,民甚好径”,真正的捷径,听起来都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却是最有效的。稻盛和夫先生说“坚持愚直的、认真的、诚实的工作”,这样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会注定取得不凡的成绩。在学业方面也是如此,“坚持愚直的、认真的、诚实的提升”,注定将拥有一个不凡的人生。

学塾的学生自从明确雅思生死线以来,全体师生都进入了紧张的备考中,当专注一心,心无旁骛的时候,就是在践行上述的原则,我们突破的,不仅是雅思本身,而且训练自己面对挑战和压力的决心与能力,提升心志,磨练灵魂。


主题一:坚持素直之心,聚焦目标,让我们真正的与众不同——电影课《机械师》







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很多人都喜欢寻寻觅觅,找到那个和自己对上眼的人和事,再来大干一场。但是理性的思考,自己要找寻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大多数时候,自己也是不清楚的。都在兜兜转转中,却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这种寻觅其实是不理性的,本质上讲就是在找感觉,这样的思维模式将为自己带来何种结果?依据这个出发点,老师带着学生们学习了《机械师》这部电影,围绕着亚瑟和史蒂夫两个主角展开,深入的探究目标型人和感觉型人的不同。


同为杀手,两个人却拥有截然不同的心理信念。目标型人亚瑟,其一切行动都以目标为导向。例如潜心研究目标对象数月,制定精准的计划;漂亮地完成任务后,他也不留恋过去,不凸显自己,只专注于当下需要做的事情。

对目标型人来说,在人生成长上,心中思考的永远是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如何利用好所有的资源,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因此成长愿望会更强。在事业上,目标型人专注做事,能够最有效率的把事情做成,所以更容易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在人际相处上,目标型人不去向外寻找感觉,而是专注于做事,但是如果别人需要感觉,他就能给别人很好的感觉,结果反倒最受人尊重和喜欢。同时,目标型的人,会把周围都当成自己服务的对象,一旦认定,就会坚持到底……

感觉型人史蒂夫,则与之相反。完全被自己的感觉所支配。他会随意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做出冲动的行为,以及自我放纵找潇洒。真相是,感觉型人虽然极力在找感觉,却永远找不到感觉。因为感觉型的人,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向外寻找,比如被人喜欢和追捧,但一旦找到了,马上会想要更大的感觉。因此一个为感觉而活的人,永远都在苦苦追寻,做着疯狂的事情,害人害己。


同时他们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总是在高峰和低谷之间摆荡,顺利时会感到狂喜,失意时则难过沮丧。而且找感觉的特点会让他们很容易遭遇失败。随后进一步陷入不好的感觉中。同时,感觉型人尽管很在意关系,经常用关系来定义自己和他人,却不如目标型人更受欢迎。因为他们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感觉中,反而无法良好地体察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因此结论是,如果选择感觉型,就等于选择了不幸的人生。假如不希望走上这条道路,我们就须学会如实观、如是观,摒弃感觉,专注目标,成为目标型人!

对于学生们来说,与其到处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寻找那种怦然心动,却虚无缥缈的感觉。不如理性的喜欢上自己所做的事情。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因为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往往就像寻找一座空中楼阁。与其追求幻想,还不如先爱上眼前的每一天。

同时,只要喜欢了,就能不辞辛苦,不把困难当作困难,埋头于其中。只要一心一意,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力量;有了力量,就一定能够做出成果;有了成果,就能够获得大家的好评;获得好评,就会更加喜欢学习。这样良性循环就开始了。因此,要想做出成就,首要的,就是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调心为上,战胜自己想要找感觉的欲望。


主题二:浮华的心灵,拥有的就是小人物的悲催人生——电影课《功夫熊猫》




很多时候,当我们真正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只要一咬牙,什么事情都做成了。但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却没有做好一些基本的事情。有人笑称,是因为我们忘记咬牙了。总结来看,我们的生活态度中,少了“认真”的品质。多了找感觉的成分。

事实上,极致认真通向的,就是自由——自由选择这个世界的权利,同时这样的人自然是受人尊重的。我们的中国式小聪明找感觉中所导向的,则是小人物的悲催一生。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的理解这种信念模式,老师以《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为媒介,进行了解读。


作为梦工厂写给中国的情书,这部电影无论是其中的人物设置,还是音乐,建筑,服装,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其中也投射出很多我们所习以为常的行为和信念。比如缺乏诚信和社会责任感。不懂得个人应该为国家、民族肩负的责任,而是只关心自己的家庭和亲属。就像熊猫,喜欢神龙大侠的名气,却在听到需要承担神龙大侠的责任时,直接溜之大吉。

比如我们做事情老想走快捷方式,只图自己方便和舒服。不懂得何为公平和正义,也不懂得遵守规则,凡事喜欢搞特殊。熊猫让他好好练功,却习惯性的偷懒。但是让他偷吃,却可以大显身手。

比如很多人不懂得体面和尊敬的生活。因为生活的核心不是尊重自己,而是抬高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知。比如熊猫行为的粗鲁,言语的粗俗,熊猫习惯性的撒谎,好面子,为自己找理由。

比如没有勇气去追求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首先没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因为思想被贪婪所占据。再有,就算有能力筛选出正确的事情,也缺乏勇气去把真理化为实践……

熊猫的人生,就是一个小人物逆袭的故事。生活中,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我们拥有和熊猫相同的信念模式,最终只会重复熊猫悲催的人生。当然影片中,龟大师充满哲理的话语,浣熊师傅为了训练熊猫,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都让人印象深刻,作为高级人类,他们也共同示范了另外的一种生活,让人心生向往。


主题三:明志塾读书会第二期,如何提升学习力?——《学习的革命,从少年班到中科院》




学塾每两周一次的读书会,即是师生们一起交流互动的机会,也是头脑风暴,向那些有趣而睿智的灵魂学习的机会。第二期的读书会,我们分享的是《学习的革命,从少年班到中科院》这本书。

9岁上初中14岁上大学(中科大),20岁研究生毕业,进入中科院……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名头。对于学塾这批在学习上没有成功者信念的学生来说,这似乎永远是别人家的故事。而且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故事。但在这本类似于自传体性质的书籍中,作者却很多次的提及,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他一路走过来,看到的身边的“天才们”,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付诸了比普通人更多努力和心血的人。“天才”的背后,不是他们的聪明超越一般人,而是他们的踏实和认真超越一般人。


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很幸运,在年龄尚小的时候,歪打正着,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且比较喜欢学习而已。就像作者分享自己的经历,从三岁开始,就博览群书,哪怕这些书籍自己并不理解是什么意思。但是囫囵吞枣大量阅读的结果,就是理解力和学习力比一般人好很多,直接跳跃了小学低年级的过程。

从实际的数据来看,人和人之间虽然智商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开发程度的不同,每个人的学习力却有了很大的区别。上面的这些话语从被“誉为”天才们的人口中说出来,还是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触动和启发。这些“天才们”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在下笨功夫,因为做他人之所不能,之所不屑,他们也自然拥有了他人所无法达到的高度。

我们新教育的学生是无比幸运的,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弯道超车的机会。这个时候考察的,就是谁愿意下“笨功夫”,愿意踏实认真的践行。天下的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


主题四:荒野求生,学习基本的生存技巧




如果把你一个人丢到户外,能够生存多少天?这样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似乎是多余的。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衣食无忧。很多人甚至可以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户外就更少去了。因此可能一辈子都碰不到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未雨绸缪是我们应该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生需要学会生存,排在首位的就是生存意识,其次就是生存能力。



对于现在的很多孩子来说,离开了父母的护佑,其生存能力不可谓不低。学塾的学生也不例外,经常被老师笑话不懂常识。这段时间,学习之余,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学生们看了不少贝尔的《荒野求生》,长了很多见识。秉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周内受学生们的邀请,钟老师带着大家践行了野外生存课程。


事实上,学生们是喜欢实践的。首先,相比于坐在教室里面对书面化的学习内容,实践课程能够灵活、丰富且有趣。学习对象不再局限于课本本身,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都成了研究和互动的对象。其次,学习方式上,在书桌前学习,学生们只需要调动眼睛、耳朵、大脑、手指参与就够了。而在实践课程中,学生们调动的是全身、全脑、以及全心;另外,在很多实践项目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更加活跃,神经更加兴奋。对于心态上的考验也更大。

在学塾,大孩子们的实践机会很多:班级自我管理、整栋楼的生活维护、二对一带领小狮子班弟弟妹妹学习成长、去小班讲课等等。这些做事的机会让大孩子们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状态,一点点成长为一个接地气的人。




因此,对于此次的生存训练,大家都跃跃欲试。在参考《生者为王》的模式下,自动的分成若干功能组,各位负责团队的一个板块。在亲密无间的配合中,使用简单的工具,搭建了避难所,设计了捕鼠陷阱,做成了竹筒饭,烧熟了红薯,做了包烧米粉……完成了课程一开始设定的任务。


主题五:生活教育之厨艺大赛:吃是为了不吃的智慧




在明志塾的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学塾的成立公告中有“【课程五厨艺与做事实践课】。喜欢吃什么,可以自己做出喜欢的各种菜色,满足当“吃货”的愿望!【国际大学突破班】可不是来当书呆子的,而是与现实生活结合,解决各种问题挑战,培养实战型高手的。其中条分缕析的做事方式,自然必不可少,践行会读书不如会做事的格言。”

厨艺大赛,基本上学生们每个学期会举办一次。该比赛由活动组策划和组织,不同的小组自己独立设计并制作一顿正餐,供给全校师生。评委小组根据各小组制作的过程是否整洁有序、团队配合是否默契、做出的成品是否足质足量等方面的指标评选出获胜小组。本周,学塾的大孩子再度开启了厨艺比赛。


到了时间,案板上切菜声音响起,燥火烧得通红,厨房里人进人出,好不热闹。有的小组做的是葱油面,有的是咖喱饭、还有扬州炒饭和风味炒粉,四个小组,四顿饭下来不重样。还有的小组为了增加卖点,还制作了视频举行产品发布会,一副“大师制作,匠心独创”的架势。

忙活了半天,最先一个把饭端上来,却是最后一个把饭吃下肚,这就是制作者的服务精神。看着同学们吃下自己做出的饭菜,得到一个点头一声称赞,小创作者们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大家吃完了,又赶紧善后,争取把厨房打扫的让人满意。最后,小组所有人坐在一起复盘,总结哪些地方下次可以做的更好。


所谓下得厨房,上得厅堂。治大国如烹小鲜。这个课余实践活动,是个很好的锻炼团队做事能力的机会,也是一群青春期学生挥洒创意,把想法付诸实践的地方。这种活动,还有另外一个价值就是,打消了大家对于美食的执着。大家共同发现,花费时间在做吃的上面,挺划不来的。因此吃是为了不吃,通过真实的体验,大家对于吃反而看淡了很多。


关注我们




明志塾新教育交流QQ群群号:1136766273


往期链接




诚敬心,一个人能够获得成长和成功的基础

生子当如孙仲谋,做新教育学生就当如清一木兰、清一武士!

孩子成长路上,能力不足,责任可补;责任不够,能力无法补

理性思考,让一个人获得自由、自尊生活的基础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明志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