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如何将新教育的核心信念在生活中落地【上】


人一生最大的资产是良好的信念系统,最大的负债是错误的信念系统,信念系统的形成,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被塑造的,如果能够从小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信念系统,将会是一生的财富。否则一旦形成错误的信念,等长大了,费死劲都不一定能够调整的过来。

在广州的分享会上,先生系统的分享了信念系统的运作机制,本篇为您分享的是具体的实操:在幼儿阶段,如何将新教育的核心信念在生活中落地。将通过一个个的案例故事,分享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操作的,为大家的实践提供一个参考。


一、世界上好的东西很多,如果只能选择一样,身为家长,您期待一个怎样的孩子?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是佛经中的一则故事。意思是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吸引眼球的东西,提醒我们不要被太多的东西分心,只抓住一件,用心去对待这一件就足够了。在孩子的教育上也是如此,世界上好的信念有很多,如果期待每一个都能够在孩子身上呈现出现,这其实是一种贪心,在现实层面也会因为火力点太多,让家长抓瞎,让孩子抓狂。而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能够思考清楚次序,目标聚焦,从孩子小的时候,几年如一日的持续推进,因为这种简单的选择,反而最终得到的更多。对于我们家的孩子来说,一直也是按照这个原则来操作的。



首先、三岁之前,自强是我们集中精力培养的核心信念。


孩子的成长,在三岁之前,是很重要的一个时间段,一些核心的信念在此时就已经形成了,古人说的“三岁看大”就是这个意思,但这个年龄段,也因为孩子看上去什么都不懂,而最容易被家长忽视,

对于三岁前的孩子来说,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看上去比较弱小,面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选择的能力。也正因为这样的特质,家长很容易大包大揽,为孩子代劳,这样对待孩子的方式,表面上看是提供了削弱孩子能力的帮助,让孩子在能力拓展上有一定的障碍。但在看不见的层面,最大的伤害就是塑造了孩子“我不行,我无能,最终是无助”的信念。阴阳相生,或者是给予孩子虚假的成就感,觉得自己什么都行。



基于这样的思考,为了不让孩子养成“我不行,我无能”的信念模式,也不是虚假的“我是全能的”,我和先生都将培养孩子的自强作为信念塑造的核心。这种自强信念,就是面对这个世界,拥有“我行,我能,我可以”的强者信念。具体在生活中,就是简单的一条别人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做到

因为孩子天生崇拜强者,这种信念其实很好塑造。比如《狮子王》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育片,也是孩子的第一步启蒙电影。在和孩子边看边讲故事的过程中,孩子对于成为狮子王的渴望就种在了心里面,内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狮子王”,平常玩的游戏也是“荣耀石”游戏。另外,一些自然科学的纪录片,也是很好的素材,通过真实的呈现大自然,孩子会自动的认知到,只有强者,才拥有对这个世界的选择权,而弱者,只有被选择权。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给他一个美好的愿景,从小进行愿景塑造,在实现愿景的过程中,也塑造了小孩子的身份。


有了美好的愿望,如何用正确的信念来匹配,实现这个愿望就很重要。将这种信念落实在每一天的行动中,就是“变厉害”,传达给孩子的就是,即便是狮子王,也不是生下来就如此的厉害,而是在每一天的训练中,在每一天变厉害的过程中,假以时日,就成为真正的“狮子王”。另外,新教育圈孩子们的展示视频给了孩子以示范。他们原本都是很普通的人,但是长期的训练让他们变得不再普通。

这样强化的结果,就是在行动层面,孩子接受到的,就是每天都要做变厉害的事情。孩子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与“变厉害”的信念挂钩,在持续的训练中,这种自强的信念就开始在孩子心中生根。



其次,三岁之后,不讨人厌,受人欢迎是最为重要的信念。


三岁之后,伴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日渐强大和能力的增长,他能够做的建设的事情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能够做的破坏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这个时候,相比于变厉害,变笨这种很好理解的信念塑造,孩子也可以理解一些更复杂的信念,此时做一个不讨人厌,受人欢迎的孩子就成为了我和先生教育孩子的重心。在受人欢迎的基础上,再培养孩子受人尊重的能力。



受人喜欢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指标,实际上可不简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系统的信念来匹配来实现。事实上,培养孩子的不讨人厌,受欢迎,是比培养孩子变厉害难度更大的教育目标。因为自强,变厉害关注的是个人,而受人喜欢关注的,除了自己,还有他人。

首先需要这个孩子有良好的个性,能够和他人友好相处,至少不讨人厌。还要有对他人的尊重之心,帮助和服务之心,如果更进一步,达到受人尊重的目标,还需要孩子聪明能干,有比别人强的本事。能够创造别人对自己的需要。两个都有。才会受人喜欢和尊重。而在孩子小的时候,受人尊重还做不到,主要就是学会受人喜欢的本事。

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就是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践行。


二、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山长曾在文章


中提及精英培养,不是说一大堆豪言壮语,设立“伟大光辉正确’的目标,而是从最简单,最普通的事情开始。其实所谓的精英,就是把身边的事情做好。当你成长的时候,自身能量的增加,你能够做好的事情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人们就越需要你。这个时侯,你就成为人中龙凤成为所谓的精英了。”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成长也是从做好身边的事情开始。




案例一:在家里,孩子每天必须做家务,自己整理床铺,打扫房间。


在孩子每天的生活中,必须自己折被子,收拾床铺,整理脏衣服,清洁整个房间。吃过饭了,自己收拾餐桌,收拾凳子,在和大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还要帮忙收拾其他人的碗筷……这是比读书更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当然,好习惯都是被要求出来的,家里孩子也是如此。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在要求之下,孩子开始扫地了,但是一脸的不情愿。一边扫地,一边抱怨“我为什么要扫地,我讨厌扫地,”。这样的心态,孩子即便能够把事情做好,也无法达到塑造孩子信念的目的。这就是不少孩子接受了很多的做事训练,但是心上并没有改变的原因,因为并没有通过做事来调整孩子的心。



对此,我们给孩子传达的原则就是:他没有做饭,却每餐都在吃饭;没有买衣服,却每天都在穿着衣服;没有建房子,却有房子住。告诉孩子的就是,他在家里,可以不做任何事情,当然是没有问题的。那么同时也不要吃饭,穿衣,住房子,因为没有付出的人,也不配得到。孩子一听就傻眼了,因为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赶紧求着父母给他事情做。

不仅如此,同时告诉孩子,家里任何一个人的工作都乐意和他交换,只要他自己愿意,当了解到父母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孩子立马意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是最轻松的,最简单的,父母做的,比他多了很多。

当孩子意识到是他需要父母,而不是父母需要他的时候,心态上就会更加的谦虚和务实。对待他人,也多了几分的恭敬。几次的调整之后,后面就看见孩子欢天喜地的去扫地了,扫地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让孩子意识到,他没有理由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的付出,虽然目前因为年龄小,能力有限,但是也可以力所能及的做一些事情,



案例二:作为家庭的一员,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带好弟弟。


除了基本的做家务,为了更多的锻炼孩子,我们还做了另外一项安排,就是要带好弟弟。对于一个四岁半的孩子来说,这个任务可不简单。一方面自己本身还是个小孩,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对于两岁的老二来说,还没有什么规则意识,普通的说教是没有用的。要想做好这件事,需要孩子有耐心,爱心,还要有效的与人沟通。



刚开始的时候,孩子也会不断的问“为什么我要做这些事情?”告诉他的原则很简单:父母可以教他变厉害,因为这是孩子做不了的。但是作为一个家庭,我们就要彼此帮助和支持。那么对于他来说,就需要将父母教他变厉害的方式教给弟弟,这是孩子可以做的。只有互相支持,才是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

在几次的调整中,孩子现在就做的越来越好。比如每天早上会看到一副很有趣的画面:四岁半的老大带着两岁的老二,帮助他刷牙,洗脸。打香香。白天带弟弟上下楼,给弟弟倒水。教他认卡片;出门时知道提醒弟弟要靠着路边走,弟弟走不动的时候,知道牵着他一起走……现在问起弟弟来,最喜欢的人是谁?小家伙就会脱口而出,“哥哥”。

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也自动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兄弟两个如何相处的问题。区别于一开始的“将弟弟丢掉吧”,现在做什么,都知道留给弟弟一份。孩子通过付出和承担责任,自动学会了关心他人,这种付出也让孩子更加的开心,自信。用行动践行新教育越付出越快乐的信念。



案例三: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父母不会提供帮助。


在家里,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我们都会放手让他自己做。比如知道要出门,孩子会很早就准备好书包,水杯,卫生纸,书本等,我们也不会去提醒他。如果自己没有带,结果只能由自己承担。




比如户外活动的时候,有的时候会很晒,孩子自己没有带帽子,就问可不可以借妈妈的帽子?我们的回答当然是不可以,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帽子,既然他选择不带,就只能晒着。有的时候,因为没有带水,或者是带的水不够,孩子就希望父母能够给他买一瓶水,这种时候,他最终也只能一路渴着回家。

这样吃亏吃多了,孩子的经验就丰富起来了。一般出门自己就会准备好他需要的东西,



案例四:树立18岁将孩子赶出去的观念,现在能做的,就是开始训练本事。


在家里,先生很早就告诉孩子“父母只养你到18岁,之后就要离开家,自力更生去了”。第一次和孩子谈这个话题时,是开车在路上,结果半天没有听到动静,回头一看,原来是哭了。在问到为什么哭时?小家伙回答“我想和爸爸妈妈住在一起”。我们告诉孩子的原则很简单,因为他每天都在做着受人喜欢和变厉害的事情,那么等到18岁的时候,已经不需要父母了;而如果他没有好好的训练自己,到了18岁依然是个小笨蛋,那么父母也不愿意和他在一起。所以为了让自己18岁之后,不至于没的吃,没得住,就要现在开始训练本事。能够对家庭有贡献了,说不好还可以被允许住在家里面。



这个时候孩子想的是什么呢?我要赶紧训练本事,好让自己18岁后能够活下去,做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出来了,在家里,也不会有想要当皇帝的心,反而会尽可能的讨好父母。比如孩子就经常会和我提起“妈妈,我长大了,可以帮你扫地——我回答“我自己也可以扫地呀!”,“妈妈,我长大了,可以帮你开车,这样你就不会那么累了——我回答“我自己就可以开车,而且也不觉得累”……当孩子不断的动脑筋,他能够为父母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心态就会完全的不一样。当能够为父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会非常的开心。

比如之前一段时间,因为我的脚扭伤了,只能一蹦一跳的走路,每次孩子都会大老远的跑过来“妈妈,我可以当你的小拐杖”。即便我表达不需要,他也会坚持,觉得这样妈妈会走的更稳一些。一次出去吃饭,因为觉得一个东西特别好吃,就自己动手打包了一份,带回来给父母分享。去走亲戚的时候,如果看到有什么好吃的,就会把自己的一份留下来,分享给自己喜欢的哥哥姐姐;每次自己获得了什么进步,无论再晚,都会等着和父母一起分享……这种训练没有让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反而更近了。



在孩子小的时候,作为家长,需要收起自己的爱心和关心,给予孩子的,只是严格的训练,这种方式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给予——给予孩子一个充盈、富足的付出之心,给予孩子自立、自信的心态和个性。爱孩子,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进行。


下周将为您分享:如何将新教育的核心信念在生活中落地【下——幼儿启蒙教育系列之七,重点解决如下问题:

三、如何破除孩子的个人中心?让孩子学会适应这个世界,而不是让世界来适应他?学会为他人服务,而不是让他人为自己服务。

四、如何培养孩子不好吃,爱分享的习惯?避免孩子成为欲望的奴隶。

五、如何帮助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


关注我们


明志塾新教育QQ交流群:群号:1136766273


往期链接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拥有改变的力量和行动
从-2岁开始的教育 ——幼儿启蒙教育系列之五
如何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下】——幼儿启蒙教育系列之四
如何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上】——幼儿启蒙教育系列之三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明志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