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小时候接受磨练,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

 

             

如果一个孩子的人生注定要经受磨难?身为家长,你希望是在什么时候?同样的做事,做运动,小时候做是吃苦,是训练。能够有磨练的机会是财富;长大了如果还一直在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凄惨。

如果一个孩子注定要被人收拾?你希望谁来收拾TA?父母收拾,小的时候孩子不会那么的快乐,但是越长大,TA越会感激父母当年对TA的收拾。如果父母没有做这件事,孩子落在坏人手上,被人吃了都不带吐骨头的。

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之路上,对于家长来说,小的时候让孩子哭,长大了家长就会笑;小的时候让孩子笑,长大了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想清楚了这一点,并且遵照这个原则来教育小孩,尽管每个人教育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最终孩子的成长大方向不会错。



现今我们的社会,却是相反的次序。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极尽可能的让孩子“笑”和享受,生怕孩子受到一点点的委屈,造成心理阴影。在这样的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养成了根深蒂固的享乐思维,他习惯了从这个世界索取而非付出;习惯了周围人的照顾而非主动的承担责任;他们自恃甚高,却眼高手低,无法落地;他们习惯用各种新奇来刺激感官,而非沉静专一……这样的养育方式造就了大量的问题孩子。这个时候,家长再来要求孩子进取,独立,显然太迟了。

对于明志塾这批15岁左右的大孩子来说,他们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也是如此。前期浪费时间太多,在学校教育最后的时间段里,他们的人生终于开始“步入正轨”,有机会进行最后的常规训练,但面对一些基础级别的内容和习惯,他们不得不和自己过去常年积累的享乐习气做对抗。赢了,拥有一个未来可期的卓越人生;输了,成为众多凡夫俗子的一员,泯然众人矣。从本周开始的系列课程,将重点解决学生们的这个问题。


主题一、什么是“福贵式思维”?享乐的人生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电影课《活着》


根据余华的小说同名改编的电影《活着》,讲述的是一个“富二代”福贵的成长故事。他从小各种玩乐和享受,在吃喝嫖赌中,遭人算计,输光万贯家财。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在各种求生存的边沿奔波。面对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的离世,最后只剩下福贵时,活着就是他人生全部的意义。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对于福贵一生最核心的总结。回看福贵这个人物角色的一生,在年少的时候,因为家境殷实,他生活的全部,就是变着花样的吃喝玩乐和享受。在中青年的时候,面对家道的中落,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能做的,就是各种苟且,想办法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在年老的时候,在孤寂,落寞,困窘中度过此生。

除了消费,他没有能够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是典型的将一手好牌打烂的人——即便拥有万贯家财,也可以在豪赌中败光;即便家有贤妻,也不懂得珍惜。核心原因就是他拥有“福贵式”思维——消费这个世界,追求享乐和安逸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源于他从小没有得到训练和磨练,认知的是一个失真的世界。当他选择去拥抱平庸的时候,生活中注定遭受各种苦难,伤痛欲绝,度过动物式的一生。这就是平庸人的一生,他们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也不接受命运的变化,生活中充满了哀怨和苟且。



不仅如此,对于一个拥有“福贵式思维”的人来说,往往会被各种“算计”,真正算计的人,他们都不是赌徒,他们是饿狼,在牟取自己的利益。他们受过专业的训练,专门研究消费者的弱点,会用各种方式将他们吃的骨头都不剩。

现实生活中大把的家长,都在积极的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福贵”,而孩子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福贵”式的生活。所以福贵不仅在电影中,就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拥抱平庸的人。比如家长喜欢以长见识之名带孩子到处旅游,享受五星级的待遇和服务,让孩子充满了自豪感,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事实上,“见”和“识”是两种东西,很多孩子是见而不识的。孩子享受的这些服务,不是他自己有本事,而是用父母的金钱买来的;再比如,身为家长,关心的大多是孩子吃的、喝的好不好,心情好不好,而不是关心他承担了什么家庭责任,做了什么受人喜欢的事情,为他人做了什么付出和贡献。我们从小给予孩子的,是呵护和宠爱,而不是训练和磨练……

在反思和讨论中,学生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福贵思维”,也因为这种享受思维,让他们很多时候和王子公主经中倡导的信念背道而驰,需要他们随时觉知调整。


主题二、选择平庸,拥抱眼前的利益时,失去的是生活的全部。纪录片《最后的棒棒》


纪录片讲述的是生活在重庆一群棒棒们的生活,当真实的走进他们的生活时,大家为看到的画面感到震惊:平常习惯了物质充盈,时不时浪费的学生们,却看到在当下的中国,有人过着吃不饱饭的生活;在自己挑剔,抱怨拥有太少的时候,有人在两平方米的危房中就够了;当自己随手就是几十块钱出去的时候,有人会为了赚取10块钱,而不得不挑起300斤的担子……他们很多人已经年过花甲,却在退休颐养天年的年龄每天依然伫立街头,等待越来越少的搬运订单。而且很多时候一天都接不到一个活。第二天继续为生存奋斗……这就是现实。



而棒棒们为什么只能过这样的生活?对自己有何警示?这才是观看纪录片真正的意义所在。没有人会主动拥抱这种生活,这种求生存模式其实是棒棒们迫不得已的选择——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生存方式。比如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们无法做其他的体力活,而因为没有自我更新的能力,稍有技术要求的事情他们做不了,因为眼光不够,更为赚钱的,但需要突破自己局限的事情他们不愿意做,他们关注眼前的得失,却失去了未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他们没有选择的自由。

在这背后,他们最大的障碍就是自身的劣根性。比如他们关心的是眼前的利益得失,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互相起争执;他们不珍惜时间,大把的时间用于打牌和抱怨,而不是起而行动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生活的环境脏乱差,却不愿意自己主动去收拾;他们心存幻想,寄希望于通过赌博,通过一夜暴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踏实的行动……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思维特质。课程的价值,在于戳破学生们的幻想,不要继续生活在自我欺骗的世界中。事实上,离开了家庭的护持,他们现在确实没有什么生存能力和本事。他们唯一拥有的,就是训练和提升的机会,如果没有用行动来表达和捍卫自己对于机会的珍惜,那么就是一无所有的


主题三、现有的训练意味着什么?教育应该给到学生什么?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句话提醒我们读书受教育不是为了学知识,学技能,教育最大的价值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塑造他的信念和行为习惯,这些是学生离开学校,随身携带一辈子的东西。



近日,山长公布了今年今日和清一两校的pk规则:pk将在今年9月份开学后进行。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进行了解读,这种规则的调整意味着什么。新的方式考验的是假期教师在不能对学生进行辅导,指导和要求的情况下,学生能否维持学习状况?能否自己学习新电影?这时候,考验的,就是学生的心性,目标感,价值观。真正把卓越信念学到心里,践行到自己身上的学生,假期没有老师在身边时的表现也会和在校时差别不大,因为卓越是他的习惯,是自我的要求,不是为老师为家长而学习的。没有将卓越信念学到身上的学生,当周围的监督和要求消失,他会像失去安全保护绳一样,掉落底部。

对于学塾的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他们要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假期之后的比赛,他们离开学塾时,面临的是在没有老师同学的情况下,独自面对大学生活,独立接受一生的挑战。因此,学塾希望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提高,更希望帮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卓越的人生信念和自律的生活习惯。这些才是帮助他们走进大学之后真正发挥竞争力的地方,也是他们在走向外面世界之前老师希望送给他们的护身符。因此,从开学伊始,老师就在全力协助学生们建立自我管理机制,养成自律自强的习惯。



现在,学生们的自我管理比第一个月要进步很多,老师什么时候不在他们也能正常有序安排自己的学习运动做事等。但同学们也坦诚自己目前只处于“基于道德感来规范自己,不希望影响到别人”的阶段,离真正的“骨子里追求卓越的习惯”还有差距,还需要他们继续努力。


主题四、423世界读书日,用阅读升华自己的心灵


阅读对于一个人气质的改变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对于大孩子来说,因为能量充足,与其向外寻求各种发泄,不如引导TA将能量聚焦在书籍的世界中,积淀和净化自己,充实心灵,平稳度过青春期。因此,在学塾,老师们很注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上了阅读。树荫下,吊篮上,台阶上,随处可见捧着书专心阅读的学生。



4月23日是两大文豪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现在每年这一天被定为了世界读书日。423当天,活动组安排了泡一天图书馆的精神大餐计划。大家吃完早饭就迫不及待的来到了图书馆,在书架上找到自己来之前就计划阅读的书籍,开始了专注的阅读。因为不是周末,偌大的图书馆人并不多,更加安静,几乎成了同学们的包场。在这样的氛围中,阅读创造了非常美好的体验。一天的时间很快就在翻书间过去了。傍晚,大家每个人抱着一摞书心满意足的离开了图书馆。

晚上,老师带领学生们坐在一起看【得到】的读书会直播,听罗胖分享自己对于读书的理解以及推荐的书单。读书不是高高的在仪式上,而是生活平常的习惯,对某个问题的疑惑,对某个话题的好奇,都可以推动我们打开一本书。书就像一盏盏灯,照亮一条条路,点亮一个个世界,让一个人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心里存一份踏实和从容……一整天的精神盛宴,一直到晚上十点半才意犹未尽结束。

在明志塾,读书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丰富了知识,宁静了心灵



如果爱一个孩子,就尽可能的磨练他,给他必要的训练。让他拥有服务他人,服务世界的愿心和能力。

如果恨一个孩子,就尽可能的满足宠溺他,让他穷尽各种方式享受和索取。除了享乐,让他什么都不做。

 新教育在做的,其实是给予孩子更高层次的爱和自由,简单的“爱”孩子,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身而为人,我们的爱需要理性作为支撑,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关注我们

明志塾新教育QQ交流群群号:1136766273


往期链接

如何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上】——幼儿启蒙教育系列之三

卓越人生的七大信念:让心灵的土地不长杂草

识别奴性信念,成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人

如何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下】  家长实践篇。【附推荐书单】

如何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上】原理篇——幼儿启蒙教育系列之一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明志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