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如何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上】——幼儿启蒙教育系列之三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抚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是古代的教育家孟子,教我们怎样成为精英人才的方法。更是幼儿启蒙教育所遵循的核心原则。

幼儿教育不难,关键是让孩子多运动,少享福。小时候,折腾孩子越多,孩子越强悍。中国的问题,是全家从小把孩子当宠物养,大了又要求他“进取”,怎么可能做到?小时候骄养产生的一切负面信念系统,要调整过来费劲极了。”这是当代的教育家,清一山长告诉我们的幼儿教育的真谛。

 这些原则都不约而同的指向了一个核心——从小让孩子接受磨练,学习驾驭自己的身体,经由身体的训练塑造孩子正面的信念。这个目标只有一门课程能够完成任务——运动!本篇核心为您分享的,就是幼儿启蒙教育阶段,如何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



一、在幼儿阶段,孩子成长发展之“道”是什么?


这里的“道”并不是什么高深而玄乎的东西,就是规律。孩子的发展往往具有阶段性,如果能够认识到这些规律,并且依此规律行事,很多事情就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乱做一气的结果往往是劳心费力,事倍功半。所以在训练孩子之前,认识孩子,了解规律就显得尤其重要。

幼儿和成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幼儿没有各种各样的成见,对运动的负面信念相对更少。培养一个热爱运动的成人,很难;但是培养一个热爱运动的小孩,比较容易。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孩子相比于大人来说,占据了两大优势:


首先是孩子天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喜欢探索和摸索。

如果大人不去人为的限制他,孩子一天的运动量是非常大的。就像曾有有人做过测试,只要把一个孩子放在户外,在任由他玩耍的过程中,孩子的运动量远远大于老师们计划给孩子们安排的运动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各种摸爬滚打,对于身体的训练效果超出预期。从我自家孩子的表现来看,也是如此。只要在户外,他基本上没有停歇的时候,经常玩的满头大汗回来。但在成人的世界中,往往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大多数家长不仅自己运动意愿不强,还会“阻止孩子运动”。比如很多家长会破坏孩子的探索天性,到了室外限制孩子做这个碰那个,直到孩子依据家长的训导,中规中矩的宅在家里的时候,我们又来抱怨孩子,为什么这么没有活力和热情。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千里马就需要给他一个辽阔的草原以供他自由奔跑。基于孩子的这点天性,我们家长首要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一个开阔的自然环境,这就是孩子最好的运动场和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孩子没有什么安全隐患,衣服脏一些,身体脏一些都没有什么问题。最多回来换洗就可以了。

在成人的世界中,因为我们的不自然,很多人纠结的是,要不要运动的问题。而在孩子的世界中,运动才是正常态,问题是怎么动,如何动,而不是要不要动。


其次,在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什么难易,辛苦不辛苦,累不累之分,



这些其实都是我们成人世界的概念,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这些概念给困住了,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没有这样的困扰 比如跑步和安静的搭积木,对于成人来说,如果有选择的话,大多数人会选择不那么累的搭积木。但在孩子的世界中,就不存在这样的选择困难。就像我经常看到孩子跟着大孩子一起狂奔,也会和小伙伴们上坡下山,玩很多在成人看来,很累人的游戏,但是孩子却丝毫感觉不到累。在他的世界中,只是在玩游戏而已。



这一点,其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那就是不要将大人世界中的这些概念,甚至是根深蒂固的信念传递给孩子。孩子年龄越小,就越是生活在“道”中,而大人,则更加的远离“道”。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孩子意识到,无论是什么样的训练,都只是一种游戏而已。无所谓累和辛苦。不让孩子有这样的概念。在这样的原则下,不需要一本正经的强调,孩子运动时间到了——任何时间都可以是运动时间。更不需要和幼儿强调,孩子,现在是做XX项目的时间了”——任何项目都可以是对于孩子的训练。


如果孩子在小的时候,家长能够依据这两个天性做事,对于孩子来说,这会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那么依据这个原则,在孩子自我意识不强的的时候,主要指的是三岁之前的孩子,他们更多是听从和服从家长的意志。在这个阶段,如何给予孩子必要的训练,帮助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我们主要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来分享。


二、在孩子婴儿期的时候,家长主动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给予孩子训练


首先是在婴儿期,给予孩子足够的刺激,强化身体各个部分的功能。


这种训练,其实从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在这一点上,《卡尔威特的教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比如书中提到老卡尔威特在小孩几个月大的时候,用小木棍轻轻敲打孩子手臂,以此刺激孩子的手臂发育。

这让我们意识到,如果给予适当刺激,孩子各部位的发育成长会更好,大脑、身体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因此,我们也在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利用孩子的抓握本能,训练孩子的手臂。比如孩子躺在床上,爸爸给孩子伸出一根手指,孩子就会抓住手指。爸爸把手往上提,孩子就会抓着手指不松,也被提起来。刚开始提到一点点高度时,孩子就抓不住松掉了。后来,能够抓住的时间就越来越长,被提起的高度就越来越高了。



这种对于臂力的提高体现在之后的很多方面:比如孩子在半岁的时候,就能够两手抓住婴儿床的外侧,整个把自己的身体吊起来;一岁可以手握铁栏杆把自己吊起来;不到两岁,就可以自己吊单杠达一分钟;他手里拿着玩具的话,会抓的很牢很紧,一般别的孩子抢不走……

类似的训练还有很多,先生一直比较喜欢运动,也擅长运动,因此在训练这方面,经常能够看到我所看不到的点,提供了给多指导和建议。比如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躺在床上的孩子就喜欢双腿并在一起上下并举,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种恼人的行为,因为增加了很多穿衣的不便。但是先生在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提醒我的就是,孩子的这个动作难度可不低,很多做核心训练的人,都不一定能够做的如此放松和自如,所以每次尽可能的鼓励孩子踢。这样的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即满足了孩子的天性,也在不知不觉中,强健了身体。这样长时间的积累下来,孩子腿部的力量就慢慢出来了。


其次、在孩子走路之前,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就是爬行。


爬行对四肢的协调训练价值极大,我们常说的婴儿爬就来源于此,与其等到孩子长大了,再来学习婴儿爬,不如在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让他充分的爬行。很多大孩子在做爬行的时候,手脚怎么都协调不了,其实就是小的时候爬少了。

在这一点上,身为家长,最需要放下的,就是会弄脏衣服和手的问题。事实上,只要给孩子多洗几次,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在家里两个孩子会爬的年纪,他们经常会像个小地鼠一样,到处爬来爬去。对于孩子来说,好不容易长到能够自如的移动自己的身体,可以满足探索欲了,这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情。在这个年龄段,我们给予孩子的,就是支持和鼓励他爬。所以经常出现的画面,就是孩子非常兴奋的到处爬,探索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成就感。



为了让孩子有充分的爬的机会,我也会经常把孩子抱到学堂的练功房去,诺大的场子,让他尽情的爬。爬行几个来回,给孩子一小片水果。另外也带着孩子爬楼梯,这比在平地上爬行,从难度上来说,提升了好几个级别。但因为爬的比较多,孩子可以很利索的上下。一个人最基本的自信来源就是对于身体的掌控力当孩子能够自如的掌控自己的身体时这种成就感是其他任何外在的奖励所无法替代的


最后、在孩子学会走路之后,就不再有大人抱着走的机会。


在这一点上,我和先生很早就达成了共识。所以自从孩子学会了走路,我们就很少抱过他。哪怕摔跤了,也要学会自己爬起来。因为有这样的原则,孩子也自动的认为自己走是正常的,没有求抱抱的诉求,摔跤了,也没有别人扶他起来的需要。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寄送包裹,带着孩子一起去的。孩子在大厅中不小心摔了一跤,我和先生都没有任何的反应。老板非常诧异的看着我们“孩子摔跤了!”,我们友好的回应“是的,没事的”,“你们怎么都不去扶他一把?”“他会自己起来的”……我们就看到老板的嘴巴张的大大的。事实上,我们也在留心孩子摔跤的情况,正常的摔跤,没什么问题。孩子自己也自然而然的爬起来,拍拍膝盖了事。老板在旁边感叹,没见过我们这样当父母的,自己家孩子比我们孩子大一两个月,每次摔跤都是哭的昏天黑地,除非大人扶她起来,否则是不会起来的。



孩子的习惯都是大人培养出来的而习惯的背后其实就是信念的传递如果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抱孩子真的就会需要抱如果家长觉得摔跤的后果很严重孩子也会自动认为摔跤很恐怖在一个家庭中信念和习惯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复制传递的。相反,如果父母不觉得摔跤有什么问题,孩子自然就不会有问题。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还会告诉孩子“人家地板本来就在这里,是你不小心撞上的,地板和你一样疼呢”,所以就会看到一个很搞笑的画面,孩子一旦摔跤了,摔的再重,也会立马爬起来,告诉周围的人“有一点点疼不过没事,还会摸摸地板,给地板说对不起。

这样的训练,一方面让孩子养成了不矫情的习惯,从小比较独立,有的时候带着孩子走远了,确实有些累了,在地上蹲个几秒钟,立马又站起来继续走路。另一方面,确实孩子也比较少摔跤。没有雨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就是这个意思家长在这方面越是无为越是无情孩子反而会越加自强


三、家长主动的施加教育影响,鼓励和带领孩子去探索这个世界。


作为家长,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会做些什么呢?做什么这种选择本身,背后就是家长的信念在起作用。身为教师,我和先生只有周日下午有一些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只要条件允许,我们一般都会带着孩子出去探险——爬山,爬土坡,探路,摘果子,爬树,烤土豆……进行各种户外活动

比如在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爬山训练。当然,上山过程是爸爸背上去的。到了山上平路,走一段就给一片橘子。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前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练习的多了,即便是在山里的地形中行走,孩子也能够来去自如,而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力都出来了。



在孩子走路走的比较稳的时候,先生就带着他去走狭窄的水渠边沿,或者是田埂。看着孩子为了保持平衡,撑开双手,颤颤巍巍的往前走,我的肾上腺素都在急剧的分泌。但是先生在旁一直比较淡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需要高度的专注。稍微分心,就会掉进泥沟里面去。对于一岁半不到的孩子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果不其然,孩子还是掉进了泥沟中——全身都是泥巴。孩子一脸的惊恐和不知所措,但是先生告诉孩子的,就是没事,回去换身衣服,洗个澡就好了。当家长觉得没事的时候,孩子自然也觉得没事。后面即便掉进泥巴了,孩子也淡然的起来,自己去洗手了。在这个过程中,他很快就能在田埂上跑起来。

在孩子稍大一些的时候,就带着孩子去烤土豆,孩子自己要负责捡柴火,生火的时候在旁边帮忙,等到土豆烤熟的时候,自己也成了一个“小黑人”。这样的探索带给了孩子三个特质:


首先是孩子从小就建立了喜欢户外的信念,不喜欢宅在家里面,个性上比较阳光开朗。


这是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每次只要带孩子到户外,他自己就会怡然自得的找到很多有趣的事物。大自然给孩子提供了最丰富的教材。还有什么比大自然更为有趣的呢!有这样的习惯,人在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充实。


其次孩子的安全感比较足,真切的意识到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他不是被限制的。


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这个世界,构成了基本的三观。而这一切,其实是在小的时候就建立了的。

在带领孩子探索的过程中,只要不是过于危险的事情,我们都会支持孩子去试一试。比如攀岩,爬土石结构的土坡……在爬三步,滑一步的过程中,孩子需要拼尽全力才能上去,但是过程中,孩子就建立了我能,我行,我可以的信念。有的时候,即便有一点擦伤,也无伤大雅,探索的收获远远超越了这一点点的疼痛。所以每次带孩子出去,孩子都会欢天喜地的。在旁边的家长都是大呼小叫着让孩子这个不能去,那个不能做的声响中,我和先生都会怡然自得的做自己的事情——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自如的去探索这个世界。



当孩子拥有一个自己可以掌控的能力圈子时,他感受到的是什么?我是安全的,世界是安全的。在需要的时候,爸爸妈妈永远在支持我。他的心态是打开的。作为家长,您是否想要孩子拥有这样的信念?另一个,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对于周围的人,秉持的也是善意和友好。在需要的时候,他可以很有勇气。所以安全感的获得并不是通过简单的陪伴就可以获得的事实上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陪伴变成了一种限制和控制结果反而比不陪伴更为糟糕


最后,孩子的生存能力比较强。


因为练习的比较多,面对大自然,面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孩子就不会抓瞎,会自动的想办法。比如在探险的时候,我们会故意的“迷路”,让孩子来想解决办法。小家伙就开始找各种各样的线索,就我们经常去的地方,无论是在哪里,他一般都自己可以回来。


四,抱持“训练之心”带孩子玩,随时随地都在训练孩子


真正的训练并不不依赖于任何的场地和器械很多人抱怨,住在城市里面,孩子没有训练的机会和场地。但观察先生对于孩子的训练,这个没有成为问题。

比如,先生带着孩子在城市中走路,往往是“很不规矩的”,会牵着孩子类似跑酷一样边走边跳,甚至上蹿下跳。穿梭在各种花坛的边沿上;在遇到一排排的路桩的时候,会鼓励孩子像走梅花桩一样,在上面来回跳跃;在遇到很多级台阶的时候,会给孩子示范各种爬楼梯的方法……对于孩子来说,没有什么固定的训练套路。他只记得,今天跟着父母出去了,而且很有趣,下次还想要去,这就够了。

在一些广场上,往往堆积的有各种高高低低的石头,每到这时,先生就会带着孩子进行“丛林穿越”,看谁能够在脚不沾地的情况下,成功的在石头上穿越一圈。在这样的规则下,就会看到孩子手脚并用的像个壁虎一样贴在大石头上,当最终能够成功走完一圈的时候,可能个把小时就过去了,这个时候,孩子脸上就会有抑制不住的自豪。



在户外,看到有钢管的地方,就会鼓励孩子去试试看。一开始,孩子是完全不敢上去的,看到爸爸在上面健步如飞,自己也会忍不住的想要去试一试,这个时候,给孩子塑造的信念就是“练习可以让人变厉害”没有人天生会走钢管但是通过练习并且是多次的练习就可以自如的来回走这种信念通过孩子亲身的体验建立起来,就非常有价值。后面即便在遇到自己不会,或者是不擅长的项目时,他也会觉得“只要多加练习我也可以做到,这也是另外一种自强。



另外,还会带孩子去爬野山,没有路的土坡等,很多时候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到了这个地方,就这这个地方的资源,可以做一些训练。当拥有“训练之心”的时候时时是训练事事是训练


因为从小这样的训练,孩子的协调性,平衡力,柔韧性,体能,力量都发展的不错,有人见到孩子之后就说“这个孩子一看就是用新教育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但如果问孩子,他经过了怎么的训练过程,却是说不上来的。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路玩过来的。秉持“训练之心”,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家长轻松,孩子受益!

三岁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愈加的强烈,在孩子的运动训练上,和三岁之前又有了不同,具体怎么来做,如何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下】中将为您分享。


关注我们:

明志塾新教育QQ交流群:群号:1136766273


往期链接:

如何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下】  家长实践篇。【附推荐书单】

如何培养孩子热爱阅读的习惯?【上】原理篇——幼儿启蒙教育系列之一

卓越人生的七大信念:让心灵的土地不长杂草

识别奴性信念,成为一个自我负责的人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明志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