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极致精神,一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中国的宣纸,传到日本后,成为了日本的世界品牌。

中国的陶瓷,传到日本后,日本可以把陶瓷做的比钢铁刀还要锋利。虽然陶瓷本质上是土,却可以卖的比钢铁还要贵,也造就了京瓷公司这样的世界500强企业,享誉全球。

中国的武道、剑道、建筑、茶道……这些曾经的国粹,流传到日本后,他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一辈子就守好这一个东西,即便上千年过去了,这些好东西依然保留了下来。目前全世界的修习者前往日本,而非中国取经。这不得不说,是中国人的遗憾。

日本人能够打遍天下,就是因为一个词“极致”。而这种宝贵的品质,却是我们年轻人身上最为欠缺的。拥有什么样的信念思维,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拥有什么样思维的国民,就拥有什么样子的国家。我们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是很不认真的,喜欢糊弄,喜欢投机取巧。在明志塾,我们希望把这个缺环补上,培养学生踏实认真,追求极致的习惯。原因何在?本周课程的主题就是极致精神。将与您深入的进行分享。


 

主题一:极致精神,一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此次的课程,老师们围绕着一系列故事展开。真教育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内容,就是一个个细节的累积。只是很遗憾,故事的内容和文字学生都有能力阅读,却无法明白故事的背后是什么。让大家不得不正视一个事实——我们连基本的故事和访谈也看不懂。

有人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怦然心动的情怀。这其实就是培养见微知著,超强的感受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一定是善良的。如果能够从菊花中看到怦然心动,那么更容易发现周围世界中的美,也更容易善待自己和身边的人,而我们的孩子正在失去这种能力。

因此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对这些故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析。发现故事中的主人公,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年轻人还是老人,穷人还是富人,他们的言行都指向一个核心——极致精神。TA们信奉简单的人生信条,倾其一生,将其彻底的践行。比如有年轻人因为发现茄子这么好吃,而回家种茄子去了;有知名大企业家,为了不负别人的委托,出家修行去了;做丈夫/妻子,可以三十年没有任何争吵……

在看上去不可思议的背后,却让人细思极恐。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人生智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践行。在认真的驱动下,他们的人生简单,宁静,却取得了不可思议的结果。

这其实就是一种一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而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浮夸,虚饰,小聪明的背后,我们已经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能力。也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能力。只有满满的自以为是和我慢之心。


 

而如何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是带领学生思考的另一个重点。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些方面做的比较极致。比如有人对于卫生追求极致,会用刷子将地板的角角落落全部刷洗一遍;有人热衷篮球,在没有任何人要求的情况下,精进练习球技和体能;有人为了写好总结,不吃,不睡,不玩……这些事情的背后,都有一个强烈的动机——我喜欢,我想要。通过梳理,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我们缺的,不是追求极致的能力,而是心态。如何找到自己的心,清楚自己的障碍性信念,从而驾驭自己心的力量,这是每个人需要去琢磨的,做到极致其实不难。但如果没有心,再严格的规则和惩罚奖励也是枉然。

 

主题二:一个追求极致的人生,会收获怎样的结果?

一个人成长的路上,需要明师指路,需要优秀的伙伴共同成长,也需要有让TA发自内心喜欢和尊敬的榜样,实时的给予激励。而在和榜样共振的过程中,借由对榜样的模仿和超越,TA就获得了成长

周内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极致精神,直观的体验到一个追求极致的人生,会收获怎样的结果,在拓展课程纪录片的观看上,老师从学生们喜欢的运动榜样入手,带着学生一起观看了纪录片《姚明年》,《黎明墙》,《福原爱,镜头下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影片中的主人公都是生活中一个个的普通人,他们却拥有一个很不普通的人生。在这背后,有他们发自内心的喜欢,更多是对于自己热爱的事物的极致追求。正因为有心的力量作为支撑,前行路上的障碍自动化身为礼物,而所有的时间都聚焦在训练这个目标上……他们不普通的,是他们的极致之心。



这些榜样给了学生们内心很强的震撼,更给了大家前行的勇气和动力,只要愿意,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相信这些榜样的例子在后面会更多激励学生成长。

 

主题三:身边追求极致的榜样——今日名师荟之清一大学少年班风采


作为身边的榜样,清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为大孩子树立了一个标杆。这种示范和激励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本周的名师荟课程,由最年轻的分享者,少年班的学生代表施畅为大家分享《看透本质,跳脱消费陷阱,清醒自在的活着》,课程的主题非常契合本周的安排,学生们有机会一睹少年班的风采。



在课程中,施畅从让女性最有吸引力的名牌包包的广告入手,带领大家穿越一个个迷惑众生的概念和陷阱,帮助大家看透世界上99%的人都看不透的真相,并了解到真正富足和自由的生活方式。

而更重要的,过程中她所呈现出来的深邃的洞察力,清晰直指本质的思维力,优雅的谈吐,得体的行为表现……都让人印象深刻。这才是作为少年应有的状态和结果呈现。学生们从她身上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努力的方向。

主题四:人际关系课程——训练自己的感受力

孙杨和姚明的对比,同样是国际顶尖运动员,孙杨甚至在自己的游泳领域里取得成就更大,但两人的国际形象与未来发展却大相径庭:孙杨在赛场不受对手尊重,甚至对手公然给其难堪,如今更是面临8年禁赛,职业生涯几乎终结。而姚明却能一直从运动员,到进入NBA名人堂,再到担任CBA公司副董事长,再到担任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再到现任亚洲篮球联合会主席,路越走越宽。



造成两者差别的原因是什么?答案与运动能力或人生成就无关,而是藏在两人的为人处事的细节中。孙杨为人比较冲动情绪化,不懂得去感受对方,与人相处喜欢彰显自己,绑架别人,让人难堪。而姚明为人则成熟理性的多,面对别人的刁难会冷静优雅回应,不卑不亢,又照顾别人的感受……通过一个个案例分析,同学意识到感受力的前提是愿意放下自己,放下了自己后不仅可以更好的成就对方,也更好的成就了自己

 

主题五:《今日简史》读书会

本周读书会继续尤瓦尔赫拉利三部曲,我们首先回顾了讨论人类历史的第一本书《人类简史》,



人类是如何基于共同想象的力量,成为了地球的主宰;也回顾了关于人类未来的第二本书《未来简史》,人类在未来的世界将展开的分化与演变;这次第三本书《今日简史》则是立足于当下,列出了我们当下面临的一些世界性重大问题,以及该以怎样的思维和心态来解决。新的时代新的问题,代表旧有的经验和方法都不能奏效,我们需要的是新思维新视角,这必然意味着挑战,但也蕴藏着重大的机会。对于学生们来说,提前了解,提前思考也让他们把自己每天的学习与世界与时代结合在了一起,赋予了他们成长更深远的意义。


主题六:周日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提升思维认知

每周的周末电影院,作为提高性观影。学生们最期待的,不是观影的过程。而是老师和大家一起的讨论。好的电影,是人类智慧的一种凝聚,作为精神食粮,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本周大家欣赏的,是一部特别烧脑的电影。看完后,针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大多数人是发懵的,搞不清楚电影的思维逻辑。所以讨论的第一步,是搞清楚电影在表达什么,是如何表达的。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讨论非常热烈。平常不善言谈的,在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平时觉得自己脑子转不过来的,此时活跃了很多……虽然大家不一定能够得到什么惊艳的结果,但这个讨论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提升。

在理清楚电影逻辑的前提条件下,老师进一步带领大家抽离出来,探讨电影揭示的深意,这样一进一出,学生们的思考就会更加的活跃和深邃。

 

教育的目的,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因此,课堂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绝对不是,也不应该是教育的全部。学生吃饭时的讨论,课余的除草挖地,周末的泡图书馆,零碎时间的阅读……都是教育的一部分。需要的是我们有心,用心,心对了,方式反而没有那么重要。

在学塾,学生们经常会觉得,每一周的学习内容信息量太大,每一天都好充实。秘诀不是老师们真的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在学塾,任何事情都可以成为对学生教育的契机,时时是教育,事事是教育。过程中,这样的生活方式逐渐内化为学生习惯的一部分。

 


附:学生课程总结


对待敌人,最聪明的方式就是学习并超越他的优点                   ——日本人的极致总结

           张润杰

 

我进入新教育一年多,而且这一年都是在机械化的备考,没学到新教育的核心课程——人学内容。所以现在每一堂课都在刷新着我的三观,每一堂课我都在质疑着自己以前的认知。本周的课程也不例外,

在这堂课里,老师讲解的是一位长居日本的华人毛丹青,与一个中国出版社编辑的对话。话题的对象很敏感:日本人。而整堂课下来,通过深入的研究中日两国国民思维方式的不同,完全颠覆了我对于日本这个国家,对于日本人的认知。

 

一、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憎恨日本人?

是他们在战争时的所作所为?是他们对待中国人民的方式?是他们蠢蠢欲动,一直没有实现的“大东亚共荣圈”……是的,日本人对中国人的所作所为确实不能被原谅,我们也没有理由去替祖先原谅他们。

这是不是我们大多数人对待日本的态度?在这堂课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而深入的思考,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不仅是这样,发现自己曾经深以为豪的爱国情结,其实只不过是不明事情真相的一种情绪宣泄,障碍了自己,也失去了学习提升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角色,果真如此吗?我们熟悉的抗日战争——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按照国际惯例,其称呼是中日战争。单从称呼上,就发现了问题。前者充满了情绪,而后者则要理性很多。以更大的心胸格局来看待这场战争,其实大家都是受害者。

更进一步,如果我们真的认为自己是受害者,那么出路就只有一条——研究日本的优点,学习并且超越它。让自己变强,让其不再有机会施害。这应该是正常的思维。因为如果我们曾经是一头羊,在狼面前,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武装成和狼一样强大,到处哭诉,自己是一只受伤的羊的结果,最终只会被狼吃掉。

这也是我这篇总结思考的着眼点所在,研究日本,学习日本,目的不是为了成为其奴仆,在其面前卑躬屈膝,而是为了更好的站立,成为更好的中国人。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要做的就是三件事,1、为什么在之前,我会秉持那样的偏见?找出自己信念和思维中的误区,不要继续被障碍。2、真实的日本,日本人是什么样子的?3、我要怎样才能学到并超越日本人的优点?

 

二、在之前的认知中,我为什么会被偏见所障碍?

相比之下,美国也很可恶,想尽一切办法刁难中国。技术上限制中兴华为,网络上起诉抖音,教育上为难我们的留学生。还有一些什么种族歧视就不说了。这么看美国也应该拉入“仇恨名单”。相比于日本,美国同样也和我们发生了不少冲突,为啥我们就没那么恨美国呢?我们对美国的态度怎么就好那么多呢,每年还有那么多学生想去美国留学?

是因为美国引领全世界吗?还是因为美国人非常高明,已经成功的将我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西化,因此将美国式的信念和生活当作了正常,心甘情愿的当了美国的小弟。这其实证明了我们被洗脑的严重性。而对于日本,我们为什么会对这个国家有这么大的意见呢?

首先、从我们接受的教育来看:一旦讲到中日两国的故事,内容就会变的非常情绪化,经常会用一些夸张手法来描写我们的战争英雄,用一些很恶毒的手法来形容日本人。从而来证明对方的无理以及我们的无辜。就像各种流行的抗战片,其中的日本人形象完全被丑化了。

在这种环境浸泡十多年,我觉得足以让一个中国人憎恨日本这个国家。也就是说,我从小看到的“真相”其实都是失真的

其次,社会舆论会尽一切办法去抓住两国之间的问题来进行一些没意义的评论&比较。并将其上纲上线到国家抑制的层面上来。比如曾经的钓鱼岛事件等,都是误导大众。对于日本人身上的优点,我们嘴上说得头头是道,觉得自己做的比他们还好,对日本人往往嗤之以鼻。但一切入到现实生活中,垃圾该乱扔还是乱扔,公共场合烟该抽还是抽。现在中国一些方面已经超越世界众多国家了,一些问题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还是存在一些短板,尤其是在个人素质方面。我们生活在自己构建的理想国中。

最后,更重要的,无论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如何,根本的原因还是自己不愿意思考,喜欢盲从的特点障碍了自己。如果能够多问一些为什么?顺藤摸瓜,在这个信息平面化的时代,是可以了解不一样的角度的。

 

三、真实的日本,日本人是怎样的?

1、有心,用心的做好每件事——“好吃到哭的地三鲜”

毛老师请了一位神户国际大学的学生吃了一次地三鲜,他吃了一口茄子就被感动哭了:茄子还能这么做,茄子居然可以这么好吃。

茄子我自己吃的不少,再好吃也不见得能哭出来。因此起初只是一味地认为他以前吃的太简单,没见过这么好吃的。但这又说不通,一道再好吃的菜也不至于哭出来吧。所以面对他的潸然泪下,发现我的脑洞怎么都理解不了。

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区别其实就在于他用了心,吃东西时有用心去品尝,感受,他能吃到一些我们发现不了的味道和细节。我们大多数人吃饭都是“有口无心”,猪八戒吃人参果,还没尝到什么味儿就吞下去了。

老师还说只要将食物咀嚼36下,就能品尝到食物本身的味道。我当时就像:嘿,我就不信这个邪。为了理解这个日本人到底为什么哭,之后在第二天中午我做了尝试:刚开始嚼觉得没啥啊,到了20下左右的时候腮帮子就累了,还有点恶心,想赶快吞下去。直到36下的时候也没啥特别的味道。因为当时看的记录片正发生了一些惊心动魄的环节,嘴里的饭忘记吞了,就一直咀嚼着。渐渐的有一阵甘甜味,但不浓,只有细细品尝才能感受到。当时整个人突然蒙住了,回过神再想寻找时,它就好像突然消失一样,再也找不到了。

那一刹那我明白了那位日本人的感受,明白了什么叫做用心的吃饭。

但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品尝完后竟决定去种茄子。好吃就好吃,怎么会花费一生的时时间去种?我又一次理解不了。然而这就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思维差距。当他们品尝到一道美味的食物就会想去分享给其他人,会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分享给他人。这就是真正的知行合一,想到什么就跟随自己的心去执行。

知行合一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比如早睡早起。知道这么做可以给自己带来诸多好处,但只停留在了“想到”上,没办法克服自己的生物本能去做。光凭这点,有多少国人能做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当能够解读故事背后的思维时,我被震撼了。

2、对于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尊重——追文化VS追物质

这个案例讲的是中国书法家王羲之的墨宝在日本东京发现了,人们一大早争先恐后地去博物馆排队参展。

王羲之是我们中国引以为豪的书法家。每当外国人问我们中国都有哪些著名的书法家时,我大脑的第一反应都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这些人。但真实的情况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他们呢?实话实说,我不了解。

从自身的经历来判断,中国境内若是再挖出那些大书法家的墨宝,在博物馆展览,我想观展人数不会超过一家新开张的网红饮品店。真正会去关注这些书法,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它没法给我们习惯及时享乐的大脑及时的反馈。

比如吃一块蛋糕,大脑能迅速地进行反馈:这个口感好。随之就会感到快乐。但博物馆不是蛋糕,大脑没法马上得到反馈。看一些大书法家的墨宝看的是他独有的风格,更是他蕴藏的气韵,所以一般人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更愿意去获得物质的快乐。像以前学校组织春游去参观展览馆,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我们都没能领会。春游最后变成了:聊天+吃东西。春游其实就是为了暂时逃避学习。大家都在最求物质,或者说是身体上的快感,而不是精神上的提升。

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家的国粹国人不看,反而变成了外国人看。近几年中国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外国人开始学习,研究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然后就出现了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外国人问我们中国历史,我们自己不知道,他们倒是了如指掌。

日本人一大早排队去看书法展览,我们一大早排队买最新款的电子产品。不得不承认,我以前也是这样的人。去商场哪个店铺在哪从来都不会忘记,去图书馆就需要导航问路。在以前如果没人逼我,图书馆估计一次都不会去。 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都代表着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只要我们克服了这些低级的“物质快乐”,就已经超越了社会上90%的人。

3、追求极致的做事态度——对结果永不满足。

日本员工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再好的朋友都不会说一句同情的话。有再多的客观原因也没人体谅。如果争辩解释,会被认为错上加错。

这些行为习惯都让我感到震惊,区别于我们和稀泥,互相给面子,最终多输的模式,其实这才是真正的朋友,及时提出对方的问题,共同成长。我们身边很少会有人直接地提出我们的问题?大多都是看见了不说,或者根本看不见。看不见是没能力,没办法。不说是为了互相照顾面子,换取周围人的欢心,这算什么朋友。

不仅是成人,日本的小朋友从小就会接受严格的家教:学走路摔倒自己站起来;获得成就不会到处炫耀,表演……日本乒乓球“天才选手”福原爱,在4岁时打全国联赛没能取得自己理想的成绩哭了起来(她当时打到了16强),对于一个幼儿园都还没毕业的小朋友来说已经很棒了。她母亲跟她说的不是安慰的话,而是告诉她这次失利是因为平时训练不足,分析了一大通…….

这就是日本人追求极致的方式,100道题就算做对了99道,但还是错了。因为不断完善自身,追求极致,所以日本有很多500强公司,所以我们很多护肤品,文具,电子产品都会选择买日本进口的。这就是追求极致和完成任务的区别。

4、关注本质,不找感觉——日本的“跪”式服务

有段时间网上有个视频很火:一位男子去日本鞋店购买球鞋,日本店员竟然跪下给他穿鞋,绑鞋带。一时在网上掀起了一阵风波。反正当时我看了第一反应是:哇,这么敬业,我长大以后有钱也要去体验一下。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悲,我当时还一直以为自己的“三观”很正。但其实就是一个实打实的超级消费者,尽一切能力索取,让自己感觉良好,尤其是通过踩踏和压榨别人来找感觉。正因为此,家里阿姨走的前一天我会叫她洗很多衣服,榨取她最后的价值。

事实上,那位店员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敬业,用自己的低下来给予别人美好的感受,因为我们脑子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成王败寇,跪下就代表卑贱。对一些有威望的人就要下跪,比如以前的皇上。在战争中,俘虏&输家就要下跪。而在日本人的观念中下跪可能并不是代表卑贱,只是为了纯粹的方便,方便工作,就如那位店员。

通过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自己是如何被偏见所障碍住的。自己的关注点都是在虚假的泡沫——找感觉上面,却忽略了行为背后真正的本质。

5、凡事认真极致的态度——动画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听到这一条,开始时我觉得非常搞笑,动画片不就是为小朋友设计的吗?为什么,因为里边没啥意思啊,内容都太幼稚了;所以在我的认知中,动画片就是哄小孩玩的,因为内容太烂了,没什么有价值的东西。而深入思考才发现,这其实是很多国产动画片给我的印象。

而日本的动画片就很不一样了,像千与千寻,天空之城,都是很有深度的东西。小朋友可以看里面的人物动作,大一点的人则可以去关注里面蕴含的一些哲理。内容是非常有深度的。能够把哄小孩的动画片,硬是给做成饱含深度的哲学片,这种认真和极致精神,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



四、我要怎样才能学到日本人的优点?


总结来看,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普遍都秉持非常简单的人生信条,然而不简单的,是将这些人生信念用一生的时间来实践,信受奉行。看上去很傻,却是最聪明的选择。而我们的方式看上去聪明,其实没有什么智慧。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明石大桥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孙悟空也不是一天就取到经的;极致,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不仅是日本人,还有我喜欢的科比,他是怎么做到在关键时刻队友都心甘情愿地传球给他,肯定不是当时他手感好,状态佳。而是他坚持每天四点起床练习,做事踏实稳重,一个动作做上万遍。我们看到他每一个突破,每一个跳投背后都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故事。

极致不在于定多伟大的目标,极致是做好一件件小事养成的习惯; 是一点点消除人性中“五毒”的过程; 是认真对待每件事,每一天……

于我而言,这堂课是一个转折点——放弃自己行尸走肉般的无心生活,带着觉知之心,真实的投入到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因此极致是打喷嚏时用手遮住,是开会前一天不吃韭菜,也可以是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从生活的细节处做一个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极致就是每天细致地打扫卫生,不放过每一根头发;做数学题时草稿能打得像过程一样工整;每天按时洗漱,清理个人卫生,抓住每一分钟时间,和时间赛跑的人。

极致是在遇到困难时,迎头而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

极致是在取得成就时,不骄不躁,继续努力向下一个高峰冲刺的人……



往期链接:

资源分享:钟少鹏广州分享会演讲视频和文字稿下载链接

武道修习,新教育最为核心的教学内容

新的学期,开启作为自由人的新生活

跟随16年,我所认识的清一山长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明志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