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仁青阅读课--知行合一王阳明

导言:

上个学期的炼沉日,李老师给部分学生上了几次阅读课,选择的书籍是山长荐书系列之《知行合一王阳明》。这里节选合一班小戴老师的课后小结,帮助家长们了解一下仁青阅读课–如何训练小读者们,真正学会看书。



11月第一个炼沉日–阅读课

在今天上午的阅读课中,李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学习《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虽然我在很久之前就读过这本书,但当时只是泛泛的浏览了其中的内容,并没有仔细的去琢磨背后的深义,所以也并没有收获很多东西。

而通过今天这样不同阅读方式,不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于阅读方式本身也有了新的理解:

整体而言,阅读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方式——理解/研究型阅读与琢磨/深入型阅读。

1、理解型阅读

这也是我之前一直以来的读书方式,核心点在于如何理解、掌握书中所讲述的理论,所以会在这些方面去下功夫,利用梳理思维线、复述文章内容,以及针对文章中的核心理论用自己的话来重写一遍。

最终,达到对于书籍内容完全理解,能够自如的讲述给他人,如果自己想要进行运用,也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来指导行动,将书籍的理论知识,可以说是进行了比较彻底的吸收。

而这样阅读的弊端也很明显:无法确保读到的东西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且因为阅读的内容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深度与实质性的收获都有所欠缺。

2、琢磨型阅读

也就是今天老师带我们的阅读方式,不仅仅是对于书中内容一段一段的进行分析和揣摩,同时还要根据文字来思考背后更深入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注意集中在这几个方面:

1)伟人的思维/行为模式是什么样的?
2)他们的这些特征能够体现在哪些方面?
3)作者这么写作/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可以看出,这些问题不仅超出了对于文字本身内容的探讨,更是力图于探究其背后的思想及思维模式,通过这样深入的琢磨,不仅在阅读过程中就已然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也能收获到一些具体、且实践的行为模式与信念系统,直接将圣贤的智慧结合到自己身上。

所以,在今天这样的方式下阅读,不仅对于阳明心学的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体会到了怎样通过著述去学这个人,而非表面的文字),同时也感觉专注投入了很多,大脑有很多能够思考、琢磨的点,越读越有趣味。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理解完意思就作罢。


11月第二个炼沉日–阅读课

今天李老师继续带着我们学习《知行合一王阳明》一书,经过一周的沉淀,今天的体会比之前深刻了很多,我逐渐体会到王阳明、佛陀等等圣贤的部分心智究竟是怎么样的,他们是在怎样的一种思想状态下,得到最终悟道的结果,具体思考过程如下:

经过老师的讲解与书中的描述,我意识到这些圣贤都有着很大的疑惑——即对人生“究竟”之处的思考,怀着对于这一问题的不解,他们才走上的探索、修证之路,并在最终达到开悟的成果。

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他们都很喜欢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尤其是一些较为深入的问题,如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进行琢磨或提问,并且对答案抱着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并不会满足于较渐层或看似挺有道理的世俗认知。

这种不满足的态度,促使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实践以及思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或许取得某些成果,或许会得到某一种答案,它们未必不好(停留在这些点上,就已经是一代大师,或是一般人眼中的成功人士),但不够“究竟”,无法真正解决这些圣贤心中的困惑,因此他们会将其放下,继续寻找下一条道路。

就如佛陀在各种禅定以及修行方式中的尝试,抑或是王阳明对佛道儒三家的研习,以及对“格物致知”等理念的践行,都是这样的过程,最终,他们找到了那个答案,成为了我们眼中的觉者,或是圣贤。

我想,这恐怕也是苏格拉底的想法,当他站在罗马广场向路人抛出犀利的疑问时,支撑他行为的动力,其实也仅仅是一种不满足:为什么我们应该追逐荣华富贵?它们究竟能够带来什么?勇敢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无谓的鲁莽,难道也算是勇敢?…..

在那一刻,我有一种想要热泪盈眶的感觉,因为我切切实实的对于支撑这些伟人的心智,有了难以忘怀的一瞥(本来想用体会二字来形容,但我并没有真正做出这样的状态,所以只能算是惊鸿一瞥了)。

在刚开始这么阅读的时候,我还未能体会到老师的深意,也没能真正通过文字的描述,体会到背后所蕴含的圣贤心智,但在今天的课上,我终于感受到了什么叫“以心印心”,什么叫“圣贤心智”,这确实是我们大部分人所不具备,甚至无法理解的一种心智状态。

我们往往很早就失去了对事物的好奇与探索之心,满足于他人给予自己的答案,一件事大家如果都认为是这个样子,那它便天经地义就该这样,不需要再去想背后的原因(具体一些的表现,就如我时而会给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直接下一个结论,如XXX这么做一定是想逃避,XXX这么做一定是想偷懒),以及这一原因是否合理,这也导致我们的思想停留在一个很浅层的维度,无法继续深入。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李老师带着我们去体悟圣贤的心智,我可能永远无法感受到这种心智是什么样的,更无法意识到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缺失。

我想,这才是这种阅读方式的真正意义所在——通过文字等外在的描述,来尽可能的感受那些自己身上根本不具备,且根本体验或经验的心智/思维模式,能够得到这样的体会,这一节课确实受益良多。



李老师点评

山长很早在一部电影课上就曾经讲过:学习高人的方法是“感受他、成为他”。对于这个概念的认识,2015年我才有了切身的体会。家族传承课结束之后,我非常幸运得到又一个机会–跟随清一书院上了一个月的文学课,通过山长细致到发丝的人物讲解,我对《西西里人》中的二代教父麦克,有了切身的感受,并且在每天的晨练当中,一边静静地练功一边去“感受他”。逐渐的,自我感觉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一片混沌转变到:内心非常的沉静、头脑异常的清醒。课程结束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清醒、自尊、自由地行走在世间》–标题中的每个字,都不是听来的概念,而是从心里感受到的。

那么,什么是“感受他”呢?如果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对某人有个概念性的理解,这样很可能“并没有感受到他”,因此也就“无法成为他”。这次阅读课,好几个学生后来在周总中写到:没想到还可以这样读书,觉得自己这次才算对王阳明有了一些真正的理解。而遵诚的体验无意是最真实和深刻的,他提到“对于圣贤心智的惊鸿一瞥、心心相印,想要热泪盈眶的感觉”,我知道他感受到了什么,因为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同样的感受–有一刻,双眼紧闭、泪如雨下。感受圣人的益处是什么呢?你可以进入王阳明心学的境界,如果再做到时时、事事与之共振,就会逐渐地养成稳定的心学心境。

从2015年第一次接触文学课,八年时间已经过去了。今天,我能够通过自己读书达到这种理解,没有下面这些经历,是不可能做到的,将永远停留在概念阶段,学了,用不出来。第一,两年以来断断续续的改博文,训练以参悟的形式去读书和学习。第二,仁青平时训练的静功以及上学期开始的炼沉日,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有一片清净的时间和空间专注读书。

不下真功夫,永远学不到真东西。未等闲而假努力,也是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仁青学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