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父母和老师破坏孩子思维和学习能力的九宗罪(下)


对于“心肝宝贝“、”命根子”如此关键的文章,需要用“改博文”的方式去阅读和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否则在阅读如此浮躁的今天,依然是走过场、看热闹、一场空。


人们依旧会被自己的习性牵引,不遗余力、无知无觉地继续破坏着孩子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解读精英教育20:99%的中国父母和老师正在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下)  



五:家长和老师们努力培养学生厌学畏学的思想,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

学习是一个人提高自我素质的必要手段。幸运的是:人天生是热爱学习的。在孩子的眼中,学习是最伟大和最有趣的游戏。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一向是“乐学”和“学乐”的教育精神,这与和人生的本能追求一致。

不幸的是:中国的学生,却被教成普遍的畏学厌学!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这个结果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的后天习惯和后果:他们在长达12年的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教育成长的时间里,不断地,不遗余力地把厌学畏学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厌学畏学思想。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用最笨,最幸苦,最单调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学习最简单的内容。最终,成功地培养出来一大批终身视学习为畏途的中国人。这样培养学生,难道是在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吗?还是在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一点,虽然荒唐,却是任何家长和老师都逃避不了的指责:

在价值观上,难道你们不是一直在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的吗?这含义,不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们,读书本来应该就是“苦”的,与你们追求快乐的本性是违背的。

难道家长和老师的励志榜样,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榜样吗?把学习这种“伟大的人生游戏”搞到这个像是酷刑的样子,难道还指望会让你的孩子“喜欢”和“投入”吗?别忘了,当年苏秦的这个学习故事,是人家自己喜欢学习,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案例,并不是苏秦父母的要求。你们今天怎么能够用到作为被动学习的学生的榜样呢?

还有,家长对于孩子的各种“奖励”手段,无不是告诉孩子学习很幸苦,不学习才快乐!

比如,考试前后,或者开学前赶快带孩子去玩,去吃,去享受。这就用行动来明明白白告诉他:学习很幸苦,学习是一种牺牲,学习很无奈。但是妈妈很疼你,所以对于你受到的痛苦会好好的补偿。只有吃和玩才是快乐的。这样不断的“教育”的结果,就是有一天,他长大了一点,能够“独立自主”了,自然就会把学习丢到一边去,自由地追求吃喝玩乐了!这一天,可能是上大学,离开了家庭。也可能是上初中时的青春逆反期。而费力费力培养出这种厌学孩子的家长们,还无辜地到处诉苦,说“怎么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也不愿意好好读书了?”

日常学习中,家长告诉孩子达到某种学习目标后,可以给他某种物质奖励。结果,对物质的追求,自然就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刚开始效果良好。不过这样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自然就是“幸苦学习”可以得到奖品。最后,日益长大的孩子需要更“大”更“刺激”的奖励,才愿意去“受苦”,否则就罢工!此时家长又怎么办?所以,中国的家长,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全是厌学的孩子。

该怎么办?如果你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惩罚,就是“不许去上学”“不准读书”,学习就自然成为孩子最渴望的事情。这也是今日学堂一贯的做法:对于违反校训的学生,就是实行一天以上的停学处罚。最长的一个学生,罚她停学了二个多月。最后这个厌学的学生居然爱上了学习,让她的父母都大为惊讶!

当然,这种处罚的前提是:你是否能够把学习安排得符合学生的天性,否则事与愿违。

六:“一碗水”教育理论,把天才培养成庸才的教师。

学校的教师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这种“一碗水”理论,就是我们体制内教育的核心原则和思想。

难道错了吗?当然错了!

首先,从教育原则上来说:这个教育理论模式,决定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范围,就是学生的极限限制,学生必然受制于老师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并不是这个教育体系中最优秀的学习者,他们并不是我们这个国家内最博学多才的人群。他们自己就没有一桶水,可能只有一碗水。这种情况下,一碗水理论就将带来更坏的结果:我们压抑了孩子超越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受限于一群并不足够优秀的群体,剥夺了孩子本来可以更优秀的潜力。

这一点请参考阅读:逆淘汰机制,恶性循环,破坏儿童学习能力的应试教育体一文

第二: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必然造成一个自恋的老师,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所以必然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所以,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第三:这种教育理论忽略了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因此违背真正的教育精神。

真正的教育,真正的老师是这样的:我拥有一桶水,但我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你一碗水,而是告诉学生自己怎样取得这一桶水的方法,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大海,指引和鼓励孩子们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这样,固然可能会有不少孩子只能弄回一碗水,甚至只有一调羹水,或者只有一滴水,这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但同时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会获得一大缸水,甚至一池塘水,比你老师的还多得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也称“导师”—-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潜能的老师。

西方的教师就是这样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即使自己知道答案,也不会轻易地告诉学生,“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看起来不像中国的教师一样“苦口婆心”,但是他们培养了真正的人才。而且,他们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意愿:超过老师。也尊重了另一些天性不爱学习的学生不愿进取的需要。他们没有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问题孩子”,没有去打击挖苦他们不愿意接受“一碗水”的表现。他们即使学业不佳,起码心理正常,行为正常。

在这种教育原则下,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培养出很多超过老师的学生,培养出心理个性完整正常的学生。其实这并不是西方的教育专利,也是中国古老教育的要求。中国古人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意思就是:如果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达到老师的水平,证明这老师不行,只是个半吊子货。只有能够把学生培养得超过老师,才是老师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照这种教育原则来看,上面这种有一桶水而只会把一碗水交给学生的老师,连“半吊子”教师都谈不上,只能用“误人子弟”来形容了。这种教育,难道不是在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七:“园丁”教育理论,是无视孩子心理和个性要求,违反基本教育准则,削弱孩子学习能力的“教育法西斯主义”。

中国人喜欢把老师称为“园丁”,没错,中国的园丁很辛勤,但是他们却是在辛勤地残害我们的孩子(南怀瑾语),而不是培养,教育和提高我们的孩子。因为“园丁”理论本质上,就是认为孩子的本质是不好的,需要按照“园丁”的愿意来修理的对象。骨子里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愿望,用教师的愿望和方法来修理学生的“教育理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同时,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孩子的能力,个性和愿望都是很不相同的,所谓的教育,不是把这些本来不相同的人培养成一个模式,而是让他们有可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好。所以,西方的教育家,无不对于中国居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大惑不解。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正是在“园丁”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教师的愿望,把孩子们修理成相同的模式。拒绝修理的人被打成“问题孩子”,就像是被“园丁”看不中的树苗一样无情地抛弃。

如果你希望了解真实的情况,就去问问懂一点中国教育内幕的人,小学老师的任务是什么?我与不少小学老师交谈过,他们甚至有点自豪地说:刚进校时,每个孩子都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出校的时候,除了外貌无法改变外,其他都彼此差不多了。

你到小学后会发现:小学老师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来“学习和教育”,而是花在“纪律维持”上了。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很少,而且内容很简单。特别是小学初年级,如何把天性活泼的孩子,井然有序地“绑在”小小的课桌面前,就是小学老师最主要的功课。这个时侯,柔弱无助的孩子,不得不接受老师的“园丁式修理”。家长们可以很容易看见:刚进小学的孩子,都是鲜活而有个性的,眼光也是好奇和活泼的。可是小学毕业的孩子,眼睛里失去了光彩,身上充满惰性。而且,每个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了,一样的灰暗和打不起精神来。

把本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修剪成一个模样。把热爱学习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培养”成厌学和无奈的学生,难道这不是在削弱孩子的能力吗?我们的教师,可能永远也不懂得,为什么西方的小学教室,安排得像是自己家的客厅一样。为什么西方的小学生,要坐成一个圆圈,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上课”,显得很“散漫”。而不是象中国的教室里“整齐”的座椅和同样“整齐”地静静坐着的学生。这反应了在本质上,我们这个社会根本没有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国民,就是一批不懂得“尊重”的国民,心理上都有严重的问题。

八:“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养成低效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设定,是由一批根本就不懂教育的人来制定的。体制内学校的老师,被迫成为一群教学表演者,是一群大声吆喝着贩卖知识的文凭商人。他们以“教育”为谋生的职业,剥夺了孩子们的天赋学习能力,造就了我国学生缺乏真正学习能力的现实状况。

所有的教育家都知道:所谓的教育,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点燃心火,让学生们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

可是,我国教师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在台上表演和贩卖知识的“满堂灌”模式;负责一点的老师,就是注重表演技巧,绘声绘色地尽量吸引学生的表演者。差一点的老师,就是死板乏味,不负责任,表演技巧极差的三流演员。我们负责一点的老师,想的是“如何在上课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如何让学生成为表演者”,这等“教育”,如何可能会产生真正的效果?如同表演系的教师,天天注重的是把自己的拿手好戏演给学生看,学生的任务只是记笔记和考试的话,他们这样难道能够学会自己上台表演吗?

而且,即使是最精彩的表演,也比不上电视台的节目。更何况体系内很多教师就不是天才演员,他们乏味和缺乏技巧的三流表演,如何才能吸引学生呢?

所以,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很差。实际上,教师自己也知道,45分钟的一堂课,学生真正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可能还不到十分钟。其余的时间,学生们尽管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下”,身体都装得“认真听讲”的样子,其实大脑多数在开小差。我们的孩子幸苦上学一整天,实际上能够真正有效利用的时间,可能还不超过一个小时。大量最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无端地浪费了,而且养成了很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教育,难道不是在削弱我们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参考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我们很容易看出与中国的满堂灌教育模式的巨大区别: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个学习评价体系中看出来,西方国家的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是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互动讨论,论文写作,答辩),所以,才能培养大批真正会学习,会思考的人,而且他们的时间利用率极高。当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就围着几本教材转圈的时候,西方的学生拥有更广博的知识面和更好的学习能力,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在“考试成绩优良”的光环下,培养出大批不会思考,不会学习,不会读书的呆子。

这方面,目前体制学校中真正懂得并能够按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教学原则去教书的教师,就是魏书生式的教师。虽然他的知识很丰富,表演起来应该会很吸引人,但是他不会自恋到在学生面前“表演”。他的教学方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大量的时间是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可是体制内这种老师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都是填鸭的知识工人。

今日学堂的学习内容,五倍甚至于十倍于体制学校,很多人以为学生会很幸苦。其实他们的学习时间还没有普通学校学生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运动和游戏。学习成功的所谓“奥秘”,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大的好处就是:12岁后,他们基本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进取的“本钱”。

九:“标准答案”彻底剥夺了孩子们的思考空间

“标准答案”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考试手段,本来无可厚非。美国托福考试这样的标准考试模式,一直行之有效地在全世界实施多年,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因为“标准考试”是用来测试的,“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测试手段而非学习手段。如果把标准答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来全面实施,就是教育的灾难。

不料“富有创意”的中国教育体系,善于投机取巧的中国师生,把“标准考试和标准答案”作为学习的模式,学生们把本应该用来思考和学习更多深度和广度内容的时间,花在大量的重复做题的题海战术上来,造成了中国教育的灾难。

以托福考试为例:本来只要真正踏踏实实地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托福考试就可以轻松通过。因此,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基本上都是踏踏实实地打好语言基础,再去准备应试。可碰上中国人,彻底让老美傻眼:他们想不到世界上会有这么傻的学习者,会把学习当做考试一样折腾自己,从小就开始做标准答案,以及各种英语试题。中国学生会用最笨的办法,在准备考试的时候,提前把托福的题库都做光,用这种方法固然可以取得“好成绩”,可是与真正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根本就没有关系。结果发现这些高分学生到国外后,连最基本的对话都无法进行:因为他们只知道一套背下来的对答模式,换个词就不知该怎么办。所以大叫“托福考试不灵”,所以美国的托福也只好改革:被逼着采用不标准的考试方式—-主观考试。很快地,中国的四六级也跟着转向,但是学习方法还是没有改,后果如何?一大批只会用“标准答案”的学生傻了眼。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仁青学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