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女性的素养决定一个民族的素养

查尔斯·狄更斯


我想人们一定在哪里提到过这一点:


母亲们的美德就像父亲们的罪孽一样,都会体现在他们的孩子身上。

家庭是塑造一个人的品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每一个人受到他最好的或者是最坏的道德熏陶,因为正是在家庭中他接受了贯穿其一生,直到生命结束才会放弃的行为准则。

有一句广为人知的格言:“行为举止造就了人”;还有一句格言叫“心灵造就了人。” 然而,比这两句格言更千真万确的是这样一句话:“家庭造就了人。” 因为家庭熏陶不仅塑造人的行为举止和心灵,而且还塑造人的品格。在家庭中,主要是一个人的心灵开始敞开,习惯开始形成,理性开始觉醒,善良或者邪恶的品格开始初具雏形。

家庭,不管它是纯洁的还是肮脏的,它都是产生管理社会的原则和规则的源泉。法律本身不过是家庭的反映。在家庭生活中,在孩子的心灵里播下的哪怕是最细小的思想的火花,到后来也会向世界迸发,从而成为公众的意见。因为民族的振兴是从托儿所开始的,因此,那些管教孩子的人所产生的影响比那些管理政府的人产生的影响还要深远。

家庭生活应该为社会生活做准备,而且心灵和品格应该首先在家庭中形成,这是自然的秩序。那些后来构成为社会的个人首先在家庭中学会交往,并彼此适应。他们从家庭走向生活,从儿童成为公民。因此,家庭可以被当作是对文明最有影响的学校。因为文明本身归根到底要转化成个人训练的问题;而且,社会的每个成员在青少年时期受到的良好的或不良的教育,决定了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高低。

早年的道德环境的熏陶,对任何人哪怕是对最有才智的人都会产生强有力的影响。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无依无靠的,他必须依赖他周围的人并从中获得营养和教育。从他的第一次呼吸开始,他的教育也就开始了。当一位母亲带着她4岁的孩子去问一位牧师她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的教育时,这位牧师回答说:“夫人,如果您还没有开始对孩子的教育,那么,您已经耽搁了4年的时间。从婴儿脸上第一次露出微笑开始,您就应该抓住机会开始教育。”

不过,即使在这个事例中,教育也已经开始。因为小孩已经通过简单的模仿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毋需努力,几乎是通过皮肤的毛孔进行的。有一句阿拉伯谚语说:“一棵无花果树看着另一棵无花果树,就变根无花果树,就变得硕果累累了。” 小孩子也是如此,示范是他们的第一位伟大的导师。

在儿童性格的形成过程中,不管多么微小的影响都会贯穿其一生。儿时的品格构成为成年时品格的核心;所有后来的教育都只不过是在儿时品格基础上的叠加,但是晶核的形式却没有发生变化。因此,这样一句诗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儿童是成人之父,” 或者,正如密尔顿所说的,“童年预示着一生,正如早晨预示着一天。” 那些持续时间最长、扎根最深的推动力,往往渊源于我们出生之时。正是在那时,美或邪恶、感情或感伤的基因首次移植于人的身体,并决定了人一生的品格。

童年往往是站在一个崭新世界的大门口,他对其中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和好奇。起先,他是四处观望,不久,他便开始观察、领悟、分析、比较、模仿,把对事物的印象和思想牢记在心。如果能得到悉心的指导, 他所取得的长进是真会让人惊诧和喜悦的。布鲁姆爵士研究发现,小孩在18个月至 30个月这段时间,对物质世界、对目己的能力、对其他物体的属性、甚至对自己的心灵和对他人的心灵的领悟,比他在日后中所获得的领悟还要多。在这一时期,一个小孩在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在心灵中所产生的思想是如此重要,以致于一个剑桥大教学学位甲等及格者或一个在牛津大学的一流学者的学问根本就不值一提。假如一个人学到的东西可以擦掉的话,如果说一个小孩在此期间学到的东西要用一生的时间来清除,那么,这个学者的学问不用一周的时间便可全部清除。

儿童时期,心灵的大门毫无遮拦地敞开着,时时准备接纳新鲜事勿。这时,他不仅接受能力强,而且记忆力强。少年学的,好比石上刻的。据说,斯科特在学会读书写字之前,通过他母亲和祖母的朗颂,便已对民族文学如痴如醉。童年就像一面明镜,在日后的生活中反射着最早进入他生活的东西。第一次在孩子生活中出现的事情必将影响其一生。第一次喜悦,第一次悲伤,第一次成功,第一次失败,第一次辉煌,第一次灾难,构成了他这一生的生活背景。

与此同时,品格也经受着锤炼,也在不断进步——性情、意志和习惯——这些都是日后幸福生活的依托。虽然人在日后的发展中,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拯救的能力,对周围的环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周围的生活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是,幼年时期所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偏见对道德品格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即使把一个心灵最为高尚的哲学家放在一个日常生活极不方便、道德沦丧的恶劣环境之中,他也会变得麻木不仁,凶残无耻。一个毫无免疫力的、无依无靠的孩子置身这样的环境,他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那就可想而知了。在一个野蛮、贫困和肮脏的环境中,要想造就一个心地善良、纯洁和品德高尚的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因此,把孩子培养成成年男子和女子的家庭,可以根据它们对孩子的管理能力,区分为良好的家庭和糟糕的家庭。在那些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在那些小孩的智力和心灵得到正确引导的家庭—在那些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诚实和美德的家庭—在那些对孩子的管教充满仁慈和爱心的家庭,我们可以指望它们培养出一批健康、有所作为、乐观向上的孩子。因为在这样的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孩子获得了必备的力量,他们会踏着前辈的足迹,走上正直、自制和乐于助人的生活道路。

相反地,如果小孩子生活在一个愚昧、野蛮、自私的家庭环境中,他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日后成为一个粗鲁的毫无教养的人。如果置身于文明生活的多重诱惑之中,他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一位古希腊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让奴隶去教育你的孩子,那么,你得到的就不再是一个奴隶,而是两个奴隶。”

孩子总会情不自禁地模仿他所看到的一切。对他来说,一切东西都是他的榜样—行为方式、体态姿势、言语、习惯和品格等等。利希特曾经指出:“对一个小孩来说,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是童年时代。在个时期,他开始通过和别人的交往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效仿别人的生活。任何一个新上任的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不会超过他的前任。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一生都当作是受教育的过程,那我们会发现:“一个环球旅行家他受的沿途各民族的影响远不及他孩童时期的保姆对他的影响。”

因此,在小孩的模仿过程中,榜样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希望一个小孩能够有良好的品格,那么,我们就应该给他提供良好的榜样。而时时出现在孩子面前的榜样则是母亲。乔治·赫伯特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母亲抵得上 100个学校的老师。在家庭中,她“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所有的心灵,像北极星一样是受人关注的对象。” 孩子时时刻刻都在模仿自己的母亲。模仿,培根把它比作“全球通行的训导。”然而,榜样远远不只是口头训导,它是行动的指南。它是无声的指令,一般地,以身作则远胜于口头训导。在极坏的榜样面前,最好的口头训导也无济于事。人们会追随榜样,而不会听从训导。事实上,和自身行动不一致的口头训导不仅仅是无用、而且它还教人以邪恶—虚伪。即使是小孩也能判别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说一套做一套的父母很快就会被孩子识破。满口仁义道德暗中男盗女娼,这样的人关于诚实的说教是毫无效果的。

行动的模仿,对性格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中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几次行动本身是无足轻重的,这正如日常生活中的一系列行为。这就像一瓣瓣的雪花,它们从空中轻轻飘下,每一瓣新增雪花在雪堆上没有引起人的感官上的什么变化,然而,正是这一瓣瓣的雪花的积累,造成了雪崩。重复不断的行为也是如此,日积月累,最终就形成了难以改变的习惯,决定着人的善良或邪恶的举动,概言之,形成了人的品格。

因为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影响了孩子的一举一动,所以,在家庭中,母亲的榜样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家庭是女人的管辖区——这里是她的王国,她实行着全面的控制。她对每一个细小的物体都拥有绝对的权力。小孩获得任何东西都要经过她的批准。他们在无意之中观察和模仿母亲,母亲也就成了他们时时模仿的实例。

科雷在谈到幼年所受到的影响和移植于心灵的思想时,他把这一切比作刻在一棵小树树皮上的字母,随着年岁的增大,这一切影响也在扩展,也日益明显。当时所留下的印象不管多么微弱,却是不可磨灭的。当时植入心灵的思想就像是埋在地下的种子,在这里萌发,生长为日后的行动、思想和习惯。因此,母亲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得到了再生。他们在无意之中模仿着母亲的行为举止、言语和生活方式。母亲的习惯成了他们的习惯,母亲的品格也在他们身上重现。

母爱是我们人类可以看得见的神灵。它的影响是永恒和普遍的。它和对一个新的生命的教育同时开始,通过每一个善良的母亲在生活中对子女的重大影响而延续下去。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都要参加劳动、产生焦虑和经受考验,当他们遇到麻烦和身陷困境的时候,他们都会跑去向母亲垂询,或者从母亲这里寻求安慰。在母亲离开人世之后,她所移植于孩子心灵的纯洁而善良的思想,依然通过子女转化为善良的行动。当她在这世界只留下美好回忆的时候,她的子女已长大成人,她是圣洁的。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世界是幸福还是不幸,是开化还是无知,是文明还是野蛮,在很大程度上,这都取决于女人在她的特殊的王国——家庭中权力的运用。爱默生曾极有见地地说过:“对文明的惟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善良的女人的影响。” 有人说,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孕育在那个睡在母亲怀抱里的孩子身上。孩子最终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最有影响力的教育者那里所接受到的训练和榜样示范。

女人,超出于其他教育者的地方,就在于人性的教育。男人是人类脑,女人是人类的心灵;男人是人类的理性,女人是人类的感情;男人是力量的象征,女人则是文雅、华美和快乐的象征。即使是最优秀的女人,她对世界的理解力也主要是通过感情来获得的。因此,尽管男人可能提供智力支持,但是,感情的开发却是女人完成的,而品格主要是由情感决定的。男人能充实人的头脑,女人却能占有人的心灵。男人只能使我们相信的东西,女人却能使我们去热爱,因而,我们主要是通过女人来达到美德。

作曲家格雷特雷认为,女人作为品格的教育者是极为重要的,他把一位优秀的母亲刻画为“自然的杰作”。格雷特雷的思想是深刻的。因为优秀的母亲,当她们在家庭中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时,她们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就像男人为物质世界的进步提供了丰富养料一样。她们为人类的进步所做的努力是男人们不可比拟的。女人们在理性的指导下,以温和的性情、善良和友好等内在的精神原则,营造了一个欢乐、如意、祥和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适于纯洁的品格的生长,而且也适于刚毅性格的形成。

那怕穷得家徒四壁,只要有一个善良、节俭、乐观和整洁的女人在料理,这样的家庭仍然是舒适、温馨和幸福的;在家庭生活中,成员之可能是关系融洽,十分和睦的;这样欢乐的家庭是受人喜爱的,它会成为人们心灵的神圣的殿堂,躲避生活风暴的港湾、劳累之后休息的乐园、不幸之时寻求安慰的处所、诸事顺遂时的骄傲,以及在任何时候乐的源泉。不管在青少年时期还是在老年时期,良好的家庭都是最的学校。在这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都学会了快乐、忍耐、自制、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在谈到乔治·赫伯特的母亲时,伊扎克·沃尔顿说她极有分寸地管理家庭事务,既不过于苛刻,也不会尖酸刻薄,“在孩子们的娱乐活动中,她十分温柔、和蔼,孩子们都十分乐意和她在一起,而这也使她自己感到快乐。”

家庭也是最好的礼仪学校。在这里,女性往往是最优秀的为人师表的导师。法国普罗旺斯人有这样一句谚语;“没有女人,男人永远是个少不更事的毛头小伙。” 博爱是以家庭为中心发散开来的。伯克曾经指出:“在社会中热爱我们所属的那个小群体,是热爱其他公益事业的感情基础。” 在神圣不可侵犯的家庭圈子里,那些最明智和最优秀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才智”低于孩子”而感到耻辱,相反地,他们会以此感到快乐和幸福。在家庭生活中心地纯洁、有责任感的人,为他在公职生活中的责任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热爱自己家庭的人,也会毫不含糊地热爱和服务于自己的祖国。

然而,家庭并不都是培养品格的最优秀的学校,它们也可能是最糟糕的学校。从儿童期进入成年期,在这期间多少不幸都是由于家庭的无知造成的。把孩子托交给一位愚昧无知的女性去抚养,他日后就会毫无教养,无可救药。假如一位母亲好逸恶劳,心术不正,行为放荡,在家庭中吹毛求疵,性情暴躁,极不安分,那么,家庭就会成为充满不幸的人间地狱—人人惟恐避之不及,更谈不上一往情深地迷恋。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不幸,会让他们具有道德缺陷和在道德方面发育不良—这不仅会给他们本人带来灾难,而且也会给社会中的其他人带来不幸。

拿破仑·波拿巴总是习惯于说:“一个孩子行为举止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他的母亲。” 他把自己生活中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在家庭中母亲对自己意志、力量、自制等方面的磨炼。一个拿破仑的传记作家说:“除了母亲以外,几乎没有人能指挥得了他。她总是通过诸如温柔、严厉而又极有分寸的方法,让他热爱、尊敬和服从自己。从她这里,他学到了顺从的美德。”

我们也发现这样的事情,在有的家庭中,父亲的品行极差—酗酒、偷鸡摸狗,但是,只要母亲勤俭节约、通情达理,家庭也就能保持完好,孩子日后的生活照样可以飞黄腾达。但是,与此相反的事情却不多见,在一个家庭中,如果母亲品行不端,不管父亲的言行举止多么有教养,孩子在日后生活中很难有什么作为。

女人在品格的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对此我们仍然知之甚少。她们在僻静的家庭中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由于家庭纯属私人生活,她们的业绩鲜为人知。即使在杰出人物的传记作品中,描述母亲对他们品格和志趣爱好的影响的文字,也并不常见。然而,她们并不计较得失。她们所实施的影响,虽然没有载入史册,却充满活力,在后世人的生活中发生作用。

我们经常听到杰出的男人的名字,却较少听到伟大的女性的名名字,但是我们经常听到善良的女人的名字。事情可能会是这样,女人锻造了人类良好的品格,这一事业比她们画出世界名画、创作不朽的文学名著和戏剧要绚丽夺目得多。“千真万确的是,” 约瑟夫·德·梅斯特尔说,“女人没有创造出什么杰作。她们没有写出《伊利亚特》、《拯救耶路撒冷》、《哈姆雷特》、《菲德尔》、《失乐园》、《答尔丢夫》,她们没有设计出圣·彼得教堂,没有创作出《弥赛亚》,没有雕刻出《阿波罗了望塔》,没有画出《末日审判》,她们没有发明代数学、望远镜,也没有发明蒸汽机。但是,她们做了比所有这一切伟大得多、优秀得多的事情,因为每一个正直和高尚的男人和女人,都是在她们的膝上调教出来的—这才是世界上最杰出的作品。”

对孩子仅仅有一种本能的爱是远远不够的。本能,低等动物也具备,它不需要经过任何训练。但是,人类的理智,在一个家庭中是时时需要的,它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抚育出体魄健壮的后代,上帝把这一任务交给了女人。人的道德和精神属性珍藏在肉体属性之中。女人必须懂得,她的行动必须与自然规律相一致,她们对身体健康的祈祷、对精神和道德健康的祈祷,都可以在家庭中通过她们自己得到可靠的保证。如果不懂得这样的自然规律,那么,她们的母爱往往只能在小孩的棺材里才能得到回报。

上帝赋予女人的理性和赋予男人的理性一样,是用来应用和实践的,而不是”给她的毫无用处的装饰”,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这种禀赋授予人并不是没有目的的。造物主赠送礼物是慷慨大方的,但他从不会铺张浪费。

女人,并不是不会思考的专做苦工的人,也不是供男人闲暇时玩弄的美丽装饰品。她不仅为别人活着,而且她也为自己活着。在生活中,要认真负责地完成指定给她的任务,她不仅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而且要有一个有教养的头脑。她的崇高的使命并不是要掌握那些转瞬即逝的技能,目前,她在这方面浪费的时间实在太多。因为这些技能虽然能增加小孩子们的魅力,也能使她们自己更加妩媚动人,但是,他们会发现,这些技能在实际生活的事务中却很少能派上用场。

古代罗马人所崇拜的家庭主妇是坐在家中纺织棉纱的人,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标准的家庭主妇是∶她的化学知识只要懂得让水锅沸腾,她的地理知识只要能分清家里的几间房子,有这么多科学知识就已足够了。而拜伦对女性的认同是非常有缺陷的,他声称他要限制女人的书架上只能有一本《圣经》和一本关于烹饪的书。

他这种关于女性品格和教养的观点是十分荒谬的,它太过于狭隘和缺乏理智。另一方面,有一种与之相反的观点,也是眼下非常流行的观点,它未免有些过分和不符合自然规律——他们认为,女人应该尽可能地和男人一样,平等地接受教育;男女只能性别上加以区分;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和选举权;女性可以和男人一样为了地位、权力和金钱,进行凶残而自私的竞争。

一般说来,对一种性别的小孩非常适合的训练和约束对另一种性别的小孩也同样是非常适合的。向男人灌输的教育和文化对女人也是同样有益的。事实上,我们提出的男人应受更高的教育的理由,同样可以用来为女人应受较高的教育辩护。在所有的家庭事务中,理智都会使女人变得更为有用和更为有效率。理智会使女人思想深刻,办事慎重,使她有能力应付和预防生活中的偶发事件,给她提供更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使她在各方面更有力量。受到理智的训练,她就不会过于天真和盲目的轻信,就会有效地防止受骗上当;受到道德和宗教的熏陶,她就不会只受肉体感官的诱惑,有更大的力量和毅力抵制各种影响;教给她们自信和自立,她们就会发现家庭舒适和幸福的真正源泉。

但是,对女性心灵和品格的教育应该考虑到她们自己的幸福,而决不应该只考虑到别人的幸福。如果女人被完全改变,男人们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品格。如果我们所坚持的观点是正确的,即一个民族的道德状况主要取决于他们在家庭里所受的教育,那么,女人的教育问题就应该被当作是事关民族前途的问题。男人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力量,都只能在女人的道德纯洁和智力修养中找得最可靠的保证和支持。如果一个民族这两种力量越充足,那么,这个社会就会越和谐、越有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越有保障。

大约50年前,拿破仑一世指出法兰西最缺乏的是母亲。换言之,他的意思是,法兰西民族缺乏家庭的教养,这要求由善良、品德高尚和有理性的妇女来实施。实际上,第一次法国革命已经充分说明了由于对女性纯洁之影响的忽视,必然会导致社会的灾难。当那场全国性的骚乱爆发时,社会已充满了邪恶,陷入了堕落。道德、信仰和美德全部被肉欲吞噬了。女人的品格已经腐化堕落。夫妻间的忠诚已荡然无存,母爱变成了责骂呵斥,家庭和家族同样道德败坏。法兰西已经没有母亲;孩子们毫无约束;法国大革命是在“女人的凶残的暴力和叫喊中”爆发的。

但是,人们并没有从惨痛中吸取教训,法兰西一次又一次地经受了缺乏纪律、忠顺、自我控制和自尊的痛苦,而这些品质是只有在家庭中才能学到的。据说,拿破仑三世把法兰西力量的弱小归因于民众举止的轻浮和缺乏约束,他们太热衷于肉体享乐,却让自己的祖国在征服者的脚下呻吟和流血。应当承认,拿破仑三世本人并没有花天酒地,追求享乐。因此,法国要想改变现状,成为强国,那么,它就必须像拿破仑一世所指出的那样,重视优秀母亲在家庭中的教育。

女人的影响在世界各地都是一样。不管在哪个国家中,她们的状况影响着这个民族的道德、行为方式和品格。哪里的女人品质恶劣,那个社会的品质也就恶劣。哪里的女人道德高尚、有教养,那个社会就会繁荣、进步。

因此,对女人的教导也就是对男人的教导;对女人品格的升华也优是男人品格的升华;女人精神的解放是整个社会精神解放的延伸和保证,正因为国家只不过是家庭的结果,民族只不过是母亲的结晶。因此,通过女人的教导和净化,一个民族的品格是会不断得到升华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仁青学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