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妙手莲花,扭转乾坤(一)感同身受,去理解

仁青家长们学习完毕《如何塑造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九篇系列文章之后,邀请姜老师参加了我们的内部家长会。

姜老师准备了一个“母子严重冲突”的家庭场景案例,引导家长们梳理,如何”妙手莲花”,将这样一个看似无解的负面事件”扭转乾坤”,变成建设亲子信任链接的良好契机。

整个过程为我们带来了”逆向思维”的冲击。全文共分四篇发布,能够踏实学习的家长会特别受益。


姜老师:今天本来想分享这次和姜泽假期是怎么相处的,但是觉得思路不对,因为我们母子是建立在17年爱的基础之上,像我这种做法对亲子关系好的没有用,亲子关系不好的也用不出来。所以后来又改变了分享的内容和形式。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个案例非常典型,描述的是:母子俩有个大的冲突,这个妈妈很了不起,当她向外求助时,把这个经过说的特别详细,包括她自己心理上情绪的波动都写进去了,求助的妈妈提供信息全面,老师就能给出更好的建议。

这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和大家交流,在听的时候,如果光听故事,笑或哭只是被情节吸引。如果在听的时候去挖掘她为什么这么做?她是怎么想的,这个时候不会被情节吸引的。在听到细节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很熟悉的,像发生在自己家里的场面一样。

好,接下来我们就跟随案例开始今天的心路解析。

昨天问他假期怎么安排,他说:还没想好什么安排。我想着最近他都在家学习,没有出去和别人交流过,这样也不好。就跟他说:可以趁假期去找同学玩。他说:好的。计划今天上午复习一下以前的课程,然后吃完午饭去同学家。

你看到这里什么感受呢?
很正常的场景,觉得妈妈善解人意,该学习该放松都挺正常的,孩子也听妈妈的建议,好象挺好的。
思考:我们往往是这样,家庭生活正常进行着,也没有冲突,一天天的过。容易让人不去想未来很远的事情,也不去思考12岁之前,12岁之后还有青春期,会有什么变化 ,那个时候怎么应对,大家就是这样一天天的过,甚至有了小冲突,反正会过去的,然后忘掉了,平平淡淡的过,就是这种心态,不经意间突然之间有个大的变化,然后大的冲突就发生了……
中午找我检查完他的作业,他准备收拾一下去同学家的时候,我想起他微信里面好像还有一千多块钱,就让他拿来手机打开微信给我看看,他就给我了。
“中午检查完作业”,到这里,说明孩子把该完成的已经完成了,孩子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这个时候孩子在你心里,家长会给孩子什么评价呢?
是不是觉得孩子在假期做到这点已经很不错了。
我的感受:当我们家长在说孩子情况时,说心理话,首先第一点心疼这个孩子,有点生家长的气,我想家长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为什么心疼孩子?孩子那么小,假期那么长,每天面对就是固定的几件事情,疫情又不能出去,每天重复做那几件事情。我们设身处地体会孩子的处境。对比大人,不知道各位家长在长的假期怎么过的?假设如果我们也像孩子一样,能不能受的了,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这个假期跟着姜泽一起同桌学习,后来我身体受不了了,再学下去会生病,有一段时间会焦虑,快结束假期时才看的进去书,这是第一点,让大家处在孩子境遇下去理解她。
另一点,我们每个假期像孩子一样学一点东西,如果我们也学新东西,现在会怎么样呢?三个月的积累是很大的,我看了一本书,收获非常大,有很多东西更理解了。
“我想起他微信里还有一千多块钱……”
停下时,把自己变成孩子角色和母亲角色,设身处地的去想,妈妈要手机看,孩子没有警觉就给妈妈了,此时此刻信任妈妈,觉得不会给他带来危险。但是当他随意给妈妈看手机,没想到后面就大祸临头。
在这以后妈妈再想看儿子手机,孩子还会给吗?
其实孩子大了,会有一些小秘密,不想让家长知道,从手机这件事情,就会变得很警觉,不知道啥时候引爆家长这个炸弹,慢慢导致孩子不和你交流,甚至不和你接触。很多孩子在青春期不交流,不理家长,为什么?就是每一点小事太认真,给孩子的印象,不经意的一件事,一句话,就会大祸临头。
不管孩子变成什么样,都有他的合理性,父母种下的因,呈现在孩子身上的果。就像孩子不愿意交流,不愿意接触,就是在之前孩子很信任你,却造成了不愉快。这里理解一下孩子不与你交流和接触,是由于小事情积累而成的。平时积累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对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很关键。
我一看余额,还剩13块,就很奇怪,一边问他怎么回事,一边准备查看支付记录。他见我看支付记录就过来抢手机,说不行,不想给我看。我问原因,他说就是不想给我看。
这个妈妈发现了什么?
其实妈妈发现的事情,就是心里预料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而做为孩子不给妈妈看手机,原因是什么?孩子很清楚,原因是钱花的不合理,还会有可怕的后果。
思考:假设孩子是你,你有一千多块钱,受不了游戏的诱惑,做了父母最不想让你做的事情,现在就剩这点钱了,被母亲发现了,明知错了,母亲想看就不给看。可以用几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孩子的心情。
答:愤怒,恐惧。孩子的行为就是要捍卫自己,不管对不对,正常自卫的反应。
站在孩子的角度,你犯了那么大的错误,你只是一个弱小的孩子,父母是你的天,现在天要塌了,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当我们这样去想的时候,当孩子犯了错误,你还会生气吗?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希望你能感受到不是去生气,反而是心疼孩子。这个时候,孩子知道自己错了,有愧疚的成分也有恐惧。
成熟的父母不会在第一时间处理孩子的问题,他们会先处理孩子的感受。
前提是你能感受到孩子的感受。这个感受有多重要呢?我们为什么连那么大的错误都不管,反而去处理感受呢?
因为:一个人真实的感受比真实发生的事情更真实。也就是对孩子来说,面前这个真实的孩子,不是当成一个犯错的孩子,而是看到她真实的感受是什么。这句话如果参透,亲人关系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
这里不是说满足他们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而是: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只有在他们感受好的时候,不难受的时候,你才有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在这里妈妈不希望孩子偷玩游戏还很爱学习,但因为你跟他较劲,他心情不好,就跟你反着来。
如果你给他面子,不跟他较劲,他感觉好了,也知道感恩,才有以后不玩游戏,爱学习这种可能,最起码心情平静的时候,还有聊天的机会。只要可以聊,后继都好解决,如果这个路给堵住了,不信任你,怨恨你了,以后就太难改变了。
我说我是一定要查看记录的,需要弄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思考:如果是我们中的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是继续往下追查清楚还是会怎么样?
这个母亲只关注执着于事情的真相,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进一步思考:妈妈关注真相的目的是什么呢?分析母亲的心理。就算找到真相是什么,又怎么样呢?(我们和孩子相处有没有这种情况?非要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到底为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我的理解,我来推测一下:
母亲的心理:想证实她是对的,证实她的担心是有证据的,孩子有问题的,孩子应该受到谴责的,家长就有理由发泄自己的情绪了。听起来挺无情的。
更准确的说,这个时候情绪是这个妈妈的主人,不是爱孩子的妈妈,甚至不是自己了,她是她的情绪,她就要找理由把这个情绪发出去。
更深层解释:内在小孩。我们内在都有一个没有长大的小孩,尤其小时内心认为自己是有问题的,其实是谴责自己。你把内在小孩投射到孩子身上,当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你首先想到她不对了,追究到底怎么回事,然后去谴责她,其实是在谴责你自己。
在按传统习惯长大的我们,内在都有一个有缺陷的小孩,我们自己要成长。不成长就带不好孩子。
他执意不肯。一直僵持了十分钟左右,只要我看,他就过来抢。说什么都不让我看,我非常生气(因为他之前从来没有过这样跟我抢过东西,没有这么过激的行为)。就跟他说,我现在是你的监护人,有权利查看。
我们想想,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坚持10分钟左右,确实是很长时间了,妈妈看,他就抢。
思考:大家怎么评价这个孩子的行为或者说如果这是你的孩子,你会怎么评价她?
这个孩子是健康的,有生命力,有愿望捍卫自己并付诸行动。因为最严重的孩子是放弃自己,不争也不抢,不反应也不交流。发怒生气捣乱都是生命力的表现。把孩子当成充满生机活泼的生命去看待,就会很欣赏他的。这个时候妈妈被情绪控制,非常生气。
从解释来看,这个妈妈不适应孩子的成长,小时没有胆量和力量跟你争,现在可以和你抗衡了,妈妈没有往好的方面想,这是儿子有本事有力量了,反而想的是我的尊严被侵犯了。上次那个案例,一个男孩骂妈妈是老婆子,妈妈用的是另一种方式处理的,反而觉得终于有叛逆儿子了,还庆祝。她的这种欣赏儿子成长的作法,就化解孩子青春期的危机。
“妈妈说:我现在是你的监护人,有权利查看。儿子说:那是他的事,是隐私。”
思考 :大家觉得谁有理?我也不知道谁有理。
我说:“聊天记录属于你的隐私,我不查看,我现在要看的是这个支付记录。我坚持要看,你坚持不让我看,这样也解决不了问题,我们现在打电话给律师,问问律师,如果律师说我没有查看的权利,我就不看,这下总可以了吧。”他不吭声了,但不管说什么就是不让看。
思考 :孩子这个时候不吭声,说明什么?
就是最开始前面讲的,孩子也知道自己错了,有愧疚、恐惧。但还是想争。听说让律师判,觉得妈妈对,所以就不争了。在道理上孩子认输了,但是依然不让妈妈看,还在捍卫自己。
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上新教育之前,爷俩也找妈评理,妈妈说: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大家以为有理了就赢了。其实亲情关系中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我们假设真的请律师,如果律师给了判定后,即使有结果,说妈妈有理,又怎么样呢?律师可以判定妈妈是对的,但是能让孩子爱妈妈吗?不可能。所以亲情关系在家里不是讲理的地方。
我拿了戒尺,说;只要再敢抢,我就拿戒尺打。然后准备看,他还是来抢,我就拿戒尺打他,我打他也不管,打痛了他就换手来抢。
这个妈妈被情绪控制,情绪是魔鬼,一直朝着没有结果的方向往前追。当妈妈准备看的时候,孩子还在捍卫自己,抢,多强的生命力!
我没办法,就打电话给他爸爸了(孩子爸爸在外出差)。爸爸接通电话听我说完后,就问他:怎么回事?他不肯说。爸爸就让他把支付记录截图给他看,他也不肯。然后爸爸就跟他说:你现在好好跟妈妈说说怎么回事,不然等我回来了就不是这样的情况了。
貌似爸爸也在威胁孩子,其实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夫妻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爸爸说完就跟我说:孩子大了,好好聊,让他自己先坦白怎么回事,凡事心平气和的解决。
从这里看到,爸爸的大原则是对的,跟前面说的一样,只有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解决问题,只是不知道执行层面会怎么样。
(未完待续)


点击阅读“如何塑造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系列文章
(一)父母的期待,管用吗?父母的期待,会让孩子讨厌学习
(二) 教育的模仿率孩子对父母进行模仿
(三)上课使劲学,下课使劲玩孩子的事情,让孩子做主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仁青学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