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四)亲子双方,都要学会沟通和表达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真正诚意正心之后,才会这个样子自然的流淌。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说服、试探、考察这样目的去交流。
大家想一想,你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心态?就是想说服孩子,然后试探一下他到底怎么想的?考察一下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尤其是这个考察。孩子在那边跟你打电话的时候,你说话的语音、语气、能量,孩子很敏感,他能感觉到。
当他觉着你是带着考察的目的在跟他通话,那他通话的方式就会变成汇报。当孩子汇报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看到他的状态了。因为他不知道你的期待是啥?如果说有一些他真实的东西,他又怕没有满足你期待,他很可能就会不提了。如果他知道你期待的是什么?他可能在跟你通话的时候把这一部分多渲染一下,来满足你的需要。你就完全没有办法去了解他真实的状态。
下面说一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上周参加了一个学习课程,过程中有一个活动。这个活动就是两个成年人,一个人蹲在地上,相当于孩子;一个人站着,相当于父母,站着的人伸着食指指着蹲着的“孩子”,什么也不要说,现场鸦雀无声,两个人眼睛对视,一直看,一直看,没多长时间就开始有人哭,再过一会儿,哭成一片。很神奇是不是?中午时大家有人在群里发感想,有个“孩子”说:在那一刻我什么也不想要,只想让妈妈抱抱我。做指着孩子的“妈妈”说:在那一刻:我只想忏悔,我怎么能对一个这么无助的孩子批判、指责、期望这种方式来对待孩子呢。
建议大家回家后可以自己尝试感觉一下,我当时怎么做的呢?当我把食指拿出来试着伸了出去,但我怎么也伸不出去,就感觉这个地方(伸出去的食指)特别凉。大家现场可以体验一下…..我们想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成长,我们也去体验一下看看一个孩子想要的是什么,通过体验你也可以反过来感受一下,用孩子不希望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现场家长,“亲子互动”的感受:当我看到孩子眼睛的时候我内心感受到了很心疼,孩子的眼睛透出无助和委屈,上过慧心课感觉像回到了现场,这是我的真心的感觉,谢谢。)
其实大家的感觉都差不多,就是孩子是很无助的,他渴望的东西非常的简单。往往家长会以过来人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我们把自己放的高高在上的。
我在做那次活动的时候,现场反应特别强烈,大家哭成一片。那为什么没有说话,没有沟通、没有交流。因为我们通常理解的沟通交流就是语言对不对?那为什么大家的感受有那么深呢?甚至都流泪,后悔呀!为什么呢?
大家有没有想过在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我们语言的这个文字部分,所起到的作用大概能占多少?百分比大概能占多少?大家给一个数字。30%?10%以内?大家看一看啊,这是我们老师给的公式:“沟通 = 文字内容(7%)+ 语音语调(38%)+ 身体语言(能量)(55%)”,后来我在网上查了,确实有这样一个公式,很多文章都在引用。占7%这肯定出乎大家的意料吧?语音语调占38%,身体语言占55%。
身体语言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你的神态,你的表情,你的动作啊,甚至是你身体的状态,你愤怒的时候,你平静的时候,你充满慈爱的时候,你身体散发出来的能量。孩子很敏感,他能够感觉到。所以像刚才我们做的那种,其实就是身体语言在起作用。在姜泽他的成长的过程当中,我们和他的交流是非常好的,我先显摆一下。
这一次佛山元旦交流会的时候。因为晚上我们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太少,每天孩子都忙到很晚。然后他就说:妈妈我有太多的话想跟你说了。然后我跟他说妈妈太困了。因为坐了很长时间的车嘛,前一天我也没睡好。然后姜泽说妈妈要不这样吧!我说,然后你一边听着,就这样自然去睡。你睡着了我就停下来。我说:那也行。我就在那睡,一开始孩子在那里说啊!我就撑起耳朵去听啊, 听了以后实在支持不住了,后来我就不吱声了。他就以为我睡着了,他就过来给我往上提提被子,掖掖被角,拍拍我。然后自己去悄悄的睡了。他重复的完全是小时候我对他所做的事情,对不对?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好温暖啊,好幸福啊! 就是因为之前的沟通交流非常好,他就会这种有说不完的话想跟我说。
那沟通交流怎么才能效果最好?这就是刚才说的那个身体语言。其实我更愿意用“能量”那个角度去理解。就是用爱去包围你的孩子,用爱充满你们交流的那个空间,如果有了这个前提,其实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我们家里就是这样,就是那个对当初那个小婴儿的爱从来没有消减过。孩子在一岁以前特别的可爱,对不对?无论他怎么做?你都会觉得他可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对他的期待就多了,和别人比较就多了,所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悄悄的你对那个小婴儿的爱可能就会被比较啊、期待啊等等这些给替换掉,或者是参杂了些这样的东西。所以孩子他是有感受的,但是在我们家一直都是从来没变过的爱。其实,这个东西它就在那里,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然后我说两件事情也许能让大家明白。
第一个:当姜泽到金华之后,我们两个做了大胆的决定,从黑龙江把工作调到了南京,调过来之后呢?我是一年半以后才过来的,那他爸爸就反复的来回回家几次,因为还没有搬家,那他回来的时候就从家往这边搬东西。姜泽爸爸第一个带过来的东西是什么?是我们俩商量好的。带什么呢?带值钱的东西?后来想,对,要带最值钱的东西。
姜泽喜欢玩乐高,我们家乐高可多了。一般孩子到初中之后就不玩了这个东西了。但是我们家还一直在玩。而且不仅给他玩,其他的孩子已经不玩了,我们就收过来给我儿子玩,所以就特别多。我们家用那个特大号的行李箱,装了满满一箱拆散的乐高零件。他爸爸拿的第一件东西就是一行李箱的乐高,帮他儿子从黑龙江搬到了南京,爸爸惯孩子吧!然后包括现在也是,像去年假期姜泽也会规划时间玩他喜欢玩的东西。因为他还抽出时间学习,他就说妈妈你帮我挑一下乐高的零件。大家都知道那个零件很小很小,有的很微小。他需要一类一类的分类、组装。因为太多都混在一起,所以要挑会花很长的时间。然后他就问妈妈有时间吗?然后我就按照他给我的标准,我就给他挑好多零件,然后他就在边上组装,我一边挑,然后他就一边组装,我们就一边聊天。你们说我是不是很惯着他?然后一直用这种对小婴儿的爱一直存在,围绕着他。刚才说的是,要用爱包围着孩子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父母一定要放下姿态。为什么放下姿态?我是有理论根据的。姜泽很小的时候,大概也就三年级左右吧。我看到一句话,父母跟孩子永远是同龄的我第一次看到我也不理解。但后来我明白了。然后在姜泽放学回来以后我就对他说。我的习惯是我把我真实的想法,甚至是成长过程,我都告诉孩子。今天妈妈看到一句话,妈妈觉得特有道理。然后他也没明白:你那么大个人,怎么跟我同龄呢?然后我就跟他讲你没出生之前我是姜丽萍,只有当你出生的那一刻,我才是曲姜泽妈妈。妈妈,这个身份我跟你永远是同龄的,然后他就明白了,所以从这一点角度来讲,我们跟孩子是同龄的,我们不比他多什么,所以说只能一起成长,对不对?当然我借这个机会,就跟他说,既然我们是同龄的,你看你年龄小你犯错误,妈妈跟你年龄相当,我也是跟你一起长,我也会犯错误。所以我犯错误的时候,孩子你要多理解。再一个,你要教会我怎么做妈妈。这句话我跟他说,他就很理解。其实我想表达的是,我们跟孩子同龄。一起成长,我们没有资格去教育他。 
还有一个就是从孩子未来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比如说我,我是七零初的,70年代的人成长于80年代,90年代。无论我想怎么改变?那个时代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还会束缚我的想法、束缚我的做法。但是孩子不一样,我就总想象姜泽他将来到社会做事情的时候。未来成功可能应该在2030年以后。他是未来那个世界的人,他是未来世界的原住民,我们是从过去来到他这个世界的客人,不能反客为主。我就总是害怕,如果我做多了,我说的过多了,实际上我就用我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形成的一些固定的东西影响到他了,我把他往后拽了。我觉得这种影响非常不好。我宁愿我儿子他就是新时代的原住民。然后我是希望他也能够把我们也能拽到新时代。他有这个愿心,他也跟我们这样说。你看今天这个主题就是“亦师亦友”嘛,他也说带领爸爸妈妈一起成长是我的责任。所以他可以拽着我们往他那个世界去。
那这两点我就想说,我们跟他交流的时候不要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跟孩子真的是平等的,甚至是向他学习的。其实大家不要以为这个妈妈真厉害,一直这样教育孩子。不是的,是我现在是这个状态。我也是一点一滴成长,之前也做不到。中间我就曾经经历过这样子一段,我跟孩子交流首先我要诚意正心。我要先做到诚意、正心之后我再跟孩子交流。
包括在新教育里面我们打电话的时候。打电话最开始也会有期待,后来我发现效果不好。那我就故意调整自己,无论孩子状态什么样,我就去欣赏它,不含有任何期待。就带着一种好奇的心。我们家小生命现在长成什么样啦?就是带着这样的好奇心然后去跟他交流。之前我也会准备一些话题,然后发现刻意这样做的时候,往往一到时候不知道该说啥,卡在哪儿了,好不舒服。我什么都不准备,就怀着一颗好奇心,去等待他给我呈现他现在生命状态的时候,不管跟我说什么,我马上就有话去跟他说。我们家通话的时间一般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之间。到两个小时了,就觉得再说会耽误学习,如果不到一个半小时就觉得好像还有话没说完。时间没到,我们想放电话,他就会说:我们再说点什么! 
但是所有这些都是真正诚意正心之后,才会这个样子自然的流淌。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为了说服、试探、考察这样目的去交流。大家想一想,你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有没有这种心态?就是想说服孩子,然后试探一下他到底怎么想的?考察一下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子?尤其是这个考察。孩子在那边跟你打电话的时候,你说话的语音、语气、能量,孩子很敏感,他能感觉到。当他觉着你是带着考察的目的在跟他通话,那他通话的方式就会变成汇报。当孩子汇报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看到他的状态了。因为他不知道你的期待是啥?如果说有一些他真实的东西,他又怕没有满足你期待,他很可能就会不提了。如果他知道你期待的是什么?他可能在跟你通话的时候把这一部分多渲染一下,来满足你的需要。你就完全没有办法去了解他真实的状态。所以在跟他交流的时候,我是有意识的去避免这样的状态。     
再一个引导孩子去表达,这个是需要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去做了。就是表达是需要你去教孩子的一个事情。经常有家长会这样对孩子说:你有什么想法,你可以跟我说啊!但是实际上是什么?是孩子不知道该怎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克服的,甚至是类似于心理障碍。
这篇文章《被确诊抑郁症后,她说:我终于安全了》如果大家想看的话,可以回去找找这个文章来看一下,这个文章里就是一个女孩从小就在妈妈的期待下长大,她说妈妈把她的一切都打理的特别好,她只剩下一件事情就是学习,她学习一直很好。但是,她长大以后就出现了一个状况,她一直是在为了满足妈妈的期待在学习,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长愿心在学习。当她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内心就没有力量了,学不了了。但是她学不好的时候,她就感觉对妈妈很内疚,妈妈为我做了那么多,可是我的状态又不好。所以她就在这种非常非常煎熬的状态下得了重度抑郁症。这个孩子还是有那种潜在成长愿心。就像我说的,只要是生命它都渴望成长,这种渴望深深地埋着,这种渴望后来促使她去找心理医生。找了很多都不好使。后来找到一个,这个医生教她的方法是,你把你对母亲的需要表达出来。但是这一步特别特别难跨越。就我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一直到大概四十二三岁的时候,我才克服了这些,就是当我知道我需要这么做,到我真正做到,用了好几年的时间。这个孩子也是,一直到有一天,因为医生一直让她这样做嘛,有一天她又遇到了一个挫折,就是她所实习的那个公司扣了他很多工资,然后把她炒掉了,总之她特别痛苦,然后抱怨公司很多很多,愤怒啊,抱怨啊!就觉得她的心里又到了那种悬崖边缘的那种状态,她不知道怎么解决。好像她曾经有过想自杀的经历,她这个时候想起了那个心理医生的话,要告诉妈妈,表达她的需求。她就想试试吧,她就给她妈妈打电话试了一下。她把她的愤怒、抱怨等等都说了。然后她说:妈妈你能给我一点安慰吗?当她说完这句话的时候,那她就在那里等,等什么呢?等一贯以来当她说她有什么挫败的时候,她妈妈给她的压力,她妈妈通常的方式肯定会说这肯定是你自己的问题。我们中国人有一种“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观念,她想妈妈肯定会说都是你的问题,别人没被炒,为什么就你被炒?结果恰恰相反。她妈妈的原话我忘了。她的意思就是说,那个公司太糟糕了。然后心理医生问,你妈妈跟你说完这句话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她说:爽翻了!!!她从来没有体会过。真的爽翻了,就好像天一下子彻底亮了。
我讲了这么长,其实想让大家理解,学会表达这件事情真的很重要。孩子小的时候,每个孩子的天性不一样。有的人天生就不太善于表达,这就需要我们父母有意识的去教他表达。像这个孩子就是从小她的妈妈就没有教过她去表达,她就一直不会表达。她很幸运的是,心理医生教会了她怎么去表达。其实如果我们孩子不管他的状态让你多么不满意,但是孩子如果真的跟你表达了他自己的内心,为什么就做不好?他心里有什么焦虑、有什么痛苦?我相信如果孩子把他内心的想法,都非常准确、真实的告诉你的时候,无论您是一个怎样苛刻的父母,你都会理解孩子。但是问题可能就是,你没有教会他表达,甚至让他害怕,以至于他不敢跟你表达。
今天早上有一个妈妈跟我说,孩子不敢跟爸爸通话,不敢把真实的情况告诉爸爸。因为不知道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所以说你就只能把你理想中的孩子,你想象中的孩子的样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其实完全不一样。我一直特别相信一句话人心隔肚皮,知难知心,不管多亲近的人不要相信什么默契什么心有灵犀,那都是人心隔肚皮,知面难知心,只有敞开相互交流沟通,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    
我也问过姜泽,你有什么事情都跟父母说,那你回忆一下我们当时都是怎么教你的一个过程。然后这是他的原话,他说:就是从小你给我植入的那个观念。然后我就回忆起来了。这个也是我曾经看过一些文章,教育孩子的文章,我就拿过来用了。就是有意识的告诉孩子,你有什么不愉快的,有什么想法你要说出来,我还记得当时我还告诉他:你不能做闷葫芦,我还把闷葫芦描述的特别不好。如果你闷在心里,就会烂掉、会爆炸。我让他认为这个闷葫芦可不是什么好东西,然后就不能做这样子的。那他有什么事情就会试着跟我们说,他说的时候呢,不管他说啥,都要去承认它的合理性,去接纳他。大家同意这样的做法吗?我们这样做法好不好?那我考考大家,我们引导孩子说出真正的想法,如果这个愿望太超出你的期待了,你能接受吗?
比如说有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在生日许愿的时候,她的愿望是:我希望我的妈妈早点死。如果你的孩子跟你说他的愿望是希望你早点死,你当时会有什么想法?孩子一旦说真话了,你的反应就会告诉他,以后他还需不需要再继续说真话。因为我愿意看心理学文章,很多文章这样说:青少年心理有问题的时候,他们去找心理医生,18岁的孩子,无数次的在他的头脑里,希望自己的父母外出的时候意外死亡。有很多,大家没想到是不是?其实那是孩子真实的表达。也是件很可怜的事啊!
还有一个就是我记起来,我曾经故意这样的去引导姜泽,就是鼓励他来说服父母。我跟他说你要有什么要求要跟我们说的话,如果我们不答应,你不要放弃,你要想办法说服我们,如果你的理由正确了,你的理由是充分的,那我们可能会改变主意。因为他很小的时候就这样做了,一开始你要让他觉着确实能把你说服,确实有改变,原来没有答应他的,现在答应他了。然后之后呢?不能所有的都答应,那样就很没原则了。     
关于交流和沟通呢?我暂时能想到的,也就这几点吧。一个是全然的爱,这个是前提。还有一个是父母放低姿态。再有一个是教会孩子去表达自己。还有一点,我突然想到,其实交流是双向的。否则的话就是单方汇报。像我们在新教育每周通话,我们肯定希望孩子多跟我们说他的情况。其实沟通是双向的,我们做父母的,也要把生活中的一些感想啊改变啊,等等去跟他汇报。当然这个也有个前提,前提就是我们父母要跟孩子一起成长。就是每次沟通内容都不一样,你要有改变,要有提升。你像姜泽,我就问过他这一次分享的内容,我问他亦师亦友的关系,你觉得爸爸妈妈在你哪方面可以成为你的老师。他说第一点就是我们善于改变,不是说我们有多少学问,我们俩一个硕士一个博士,在他面前一点存在感都没有,之前他有复习中考,我们说帮帮他–不让;给他请老师–不让,全都靠自己,这些脑子里的东西不能让你成为孩子的老师那什么呢?改变,你得改变很深–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像今天我讲的东西,完全打破了我原来的逻辑,也实现了我不用它(讲桌)、没写稿,我今天下午就收获了,我改变了,今天下午和儿子交流告诉他我不背稿了。
(未完待续)

读后感悟

去年,在清一山长新开的课程–“心理行为课”中,我知道了这样一句话:“只有信任、平等、自由、尊重、责任、荣誉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具备领袖气质的孩子。”


我为什么特别关注到这句话?是因为当时我和孩子的沟通模式以“居高临下”的单向沟通为主,对立冲突不断。在姜老师的启发下,切换到了信任、平等、自由、尊重的沟通模式,慢慢的,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决策的“领袖气质”就开始显现出来了,而且亲子关系特别好,什么话都愿意和妈妈说。


疫情期间,据说孩子的自杀率是平时的7倍。对此,山长最近的讲课《如何防止你的孩子动不动就要自杀》,其中就提到了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表达和沟通–越看到后面越会发现,姜老师的家庭教育,其实就是新教育。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仁青学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