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 教育的模仿率

而且我觉得为什么要突破自己呢?首先是我自己要成长,这个跟曲姜泽没关系,不是为了给曲姜泽做榜样,我也要突破自己,因为我也想成长。

还有一个,也是为了曲姜泽,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角色,我是我自己姜丽萍,同时我也曲姜泽的妈妈,尽管做为曲姜泽妈妈的角色,我是有意的逐步的往后退,但是只要我活着,这个角色我永远要担在肩上。


以上是我临时加了一段分享,我现在调整下我分享的顺序。

其实,接到李老师、代老师让我来这分享的任务之后,我就是一直在犹豫,我究竟该怎么做这个分享?一方面具体分享的内容,我很难敲定,因为一回想16年的事情,快17年了,那么事情,我怎么往外说呀?还有以什么形式来分享?

昨天开家长会,我还说,我是个胆子很小的人,如果大家坐在一起,轻易我是不说话的,因为从小一说话,说错了会有后果,所以养成我一个性格,就是我轻易不说话。如果按这个要求怎么办呢?我的方法就是,提前我都准备好。比如像这种分享,我会把稿子写得几乎一字不差,当然实际讲的时候肯定还会有变化,但是,只有那个稿子一字不差的放在这里,我才会觉得心里有底,然后我才敢进行下面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这件事情,我不喜欢这种方式,我想改变,但是很难,真的很难,一想到我往这一站,天呢,突然我什么都不会说了,啥都忘了,那是一种什么场面,好恐怖,所以我就一直在想,我到底是突破一下自己呢?我还是一字不差把稿子写下来,让心里提前有底呢?

上个周末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学习课程。在那个课程里,老师就讲:生命是什么?生命不应该是你有一个期待,然后朝着这个期待去努力,这种方式往往是什么呢?符合你期待你很高兴,不符合你期待的,你就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惨。他说生命应该是一个探索(不抱有任何目的)、发现(因为你带有一个探索的心态,所以会有一个发现,而且这个发现你就只期盼它、等待它,它来了是你的就接受它、欣赏它、享受它就好)、体悟之后,就会见到智慧的一个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我们教育孩子的过程,我们用的是这种方式吗?我觉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在反思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是有一点点用到了。比如说,看到他有什么状况,可能在别人看来会很着急的情况,但是我是欣赏他:哎呀好可爱呀!现在这个年龄,他现在是这个样子;不期待他下一步会是什么样,再到下一步展现,哦,又是这个样子,但是在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却用不到了,所以我想是不是我也应该有一个突破?

所以今天上来,这个讲桌是我特意让代老师搬上来的,因为以前我都是这样讲,我觉得有个东西保护我一样,但是现在讲桌搬上来了,我决定还是从讲桌后面出来的好。(掌声),大家鼓掌说明大家认同这个方式,还是要突破自己一下,而且我觉得为什么要突破自己呢?首先是我自己要成长,这个跟曲姜泽没关系,不是为了给曲姜泽做榜样,我也要突破自己,因为我也想成长;还有一个,也是为了曲姜泽,因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角色,我是我自己姜丽萍,同时我也曲姜泽的妈妈,尽管做为曲姜泽妈妈的角色,我是有意的逐步的往后退,但是只要我活着,这个角色我永远要担在肩上。所以说,如果今天我突破了,今天下午是周日,也是新教育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时候,那我同曲姜泽可就有说的了。所以说我这也是为什么,我把我演讲的内容,从第40页开始的原因。

其实还有一个刺激我,找出我这样做的原因。我昨天来了分享会场地之后,吃饭的时候、开会的时候,总之就是与大家长聊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触:就是总体来说,家长们还是把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改变,寄托在孩子自己身上和老师身上,而不是自己的改变上。

“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我思考这个话题的时候,其实我有点后悔,怎么选了这么个题,我觉得难度太大。我们不是说“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很好的关系,然后在成长的过程我怎么样陪伴他生成这种关系,不是的!就是在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这种关系。(我们不是因为“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很好的关系,然后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怎么样陪伴他生成这种关系,不是的!而是在陪伴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这种关系。)但是我还必须要想我怎么分享,后来我就用这了这种方式,“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前提是什么?如果前提我满足了,自然就形成这种关系;我原来想的亲子之间信任和链接这个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我相信大家会认同的,但是我为啥今天要先讲“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就是因为,我们发现:就是成人还是把教育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改变,然后怎么样老师帮助孩子改变,这也是寄托在老师身上。但实际上,我真的越来越体悟到,其实首先应该我们家长改变,需要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其实,大家怎么理解 “家长的成长”?是多学习,然后到处听分享会呢?不是!因为有个父亲说过一句我印象特别深,我非常认同,他说:“分享会我参加多了,知道很多,但是用不上”。所以,如果“用不上”其实也真的没啥用,在脑子知道,但是用不上,反而让自己很焦虑。其实成长、学习扩大认知等等这个前提很必要的,但问题就是你要改变,如果不改变的话,我们知道很多人,他们头脑一说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在家里一地鸡毛,所以说改变特别重要。

我在这里想办法突破自己,其实就是我的一个改变,然后呢,因为我改变了,我跟姜泽就有交流的了。那我这个改变本身也可以说是,做为母亲,我成为他老师的一个资本,对不对?但其实在同姜泽交流的方式、相处的方式上要是说我有什么改变的话,其实这个,我说不出来,挺难的,因为,我就是一直是随顺着他,自然的去改变。我没法挑出哪一件事情,能够体现出我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但是我想这也是一种方式,对不对?所以说到现在为止,我同姜泽相处,就是从小一点一点非常自然,我从来没有体验过,一个孩子,姜泽说话来怼我,同我顶嘴,我没有体验过,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在我家里这个也很少。但是呢,他爸爸曾经体验过一次,这也是我们家里差不多是唯一的一次,差不多也是最后一次,那我现在就以他爸爸的改变来说一下,什么叫”家长的成长,家长的成长有多重要”。

我把这个故事讲的稍微长一点,是姜泽在仁青的第二年刚结束,他突然有个想法,说:我要回家复习中考,因为确实是他原班同学中考的时间,因为他觉得我在仁青发展的挺好的了,自律性也挺强,我要回家挑战一下自己,看看我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去学别人要用三年的时间学的东西,看看我能考得怎么样。当时代老师、李老师包括我和他爸爸都把这个事情的利弊跟他说了,因为他之前在仁青那个学期进步很大,按正常的期待来讲,如果再留在仁青进步半年的话,那他肯定会有更大的突破!但是如果你在家学习,复习这个中考是啥样,谁也不知道。但是毕竟孩子大了,那时已经进入青春期了,而且他很坚决,有他的理由,我们说那好吧,就尊重你。

但是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孩子,青春期的大男孩在家用三、四个月学习人家三年多的东西,确实挺难的。刚开始取到课本,自己挺自信的,觉得课本还挺有意思的,但是对于初中来讲,你学完课本和能够考好试,在考试上得到高的成绩这是完全两个等级,如果大家孩子有上初中会知道。所以当他进入到做模拟题的时候,突然发现难度太大了,课本觉得学的挺好,拿出来题根本就不会做,所以孩子的心情就一下子低落了。低落了他就开始有点厌学呀、情绪不好哇、磨蹭啊等等就出现这种状况。他爸爸呢就看不下去了。我觉得男人可能是和女人有一个本质不同,一般的做母亲的可能会关注孩子的心里感受,然后在生活上关心自己会不会幸福,但是男人往往是效益型的,重视结果重视效率,所以当他看到孩子这种状态,他就特别焦虑特别着急,而且他爸爸之前就是那种自己控制情绪比较差的那种人,在我们家,我原来也这样,但后来发现不对,我就自己开始调整,等我调整好了,他爸爸一直没有调整好,所以就开始催促孩子,或者他本身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他的脸就是阴沉,像昨天有位妈妈说的,他脸一沉下来,我们家瞬间降到零度以下,就是这种感觉。

当时学习方式就是姜泽与爸爸一起去学校学习,我就在家里,每次走之前,他们出门之前,我都会嘱咐姜泽爸爸:孩子本身压力挺大的,他也需要有一个调整适应期,我说你不要给他压力,不要总参与。爸爸太爱儿子了,他就一直盯着他,当你一直盯着你的孩子成长的时候,看到的肯定都是他的毛病。后来姜泽放学回来,就同我说:妈妈,下车回来我爸又开始说我。说了几次之后,我就觉得这样下去,这个状态不对。后来我就跟姜泽说:你爸爸既然总说你,你怼他呀,你跟他吵跟他争呀。姜泽说:可他是我爸呀。我说:你一个青春期的大男孩,如果你连你父亲征服不了,你怎么成长为男子汉?姜泽当时若有所思,我就没管。后来过了没几天,姜泽真用上了,又是一天早上,姜泽又出现那种状况,然后姜泽爸爸又开始像爆炸了一样,开始说。因为早上姜泽爸爸要上班,有个时间限制的,姜泽又磨蹭,学习动力依然不强,但是又出现他那个状态,但是记不清姜泽爸爸说什么,引得孩子真的突然爆发了。具体说什么不记得了,但表达的特别痛快,就是像一个小公鸡那样,说了好长时间,我记得有一句话特别清楚,“你做为父亲,控制情绪能力这么差,我还是一个孩子,现在是我学习,我也着急,你控制情绪能力差,我更着急,因为你的情绪差,导致我们全家都很紧张……”火气像机关枪一样,其中有一句话就说:“我十五岁孩子,你是十五岁吗?”

如果你的孩子跟父亲们这样说话,你们怎样?傻了?傻了的感觉,有的父亲会跟孩子反击,没准会跟孩子吵起来,甚至会打起来,打孩子。我特别佩服姜泽爸爸,是我事先根本没有想到。当时姜泽爸爸正准备出门在穿鞋子准备系鞋带,他之前的脸是阴沉的,当孩子突然开始指责他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脸色突然开始变得放松了,我的心一下子放下去了,他不但放松了,没有去回击孩子,反而在那非常耐心的一直等待孩子把他的话他的火气一直全都说完。当时姜泽表现也不错,把该说的都说完之后,看到爸爸情绪也都平息下来了,这孩子也是收放自如,然后就不再说了,也平和下来了。做为母亲在旁边看着,太爽了,然后在他们出门之前这爷俩已经和好了,心平气和一起高高兴兴去学校学习了,我在家里乐了好半天。

然后让我更佩服他爸爸的是,关注姜泽的方式,完全是从一面变成另外一面,从一种模式变到另一种模式。之前他爱孩子、关注孩子、眼睛盯着他。当你盯着一个人的时候,你看到的往往就是他的缺点他的不足 。在这之后,姜泽爸爸完全变成另外一种方式:我儿子咋地都对。这个“对”,就是说他成长成现在,这就是他现在的样子,所以说现在这个样子,既然他呈现了,就说明他是对的。

那至于下一步怎么样,我刚才也说,生命都是渴望成长的,他自己有这个愿心要成长,既然有这个愿心的话,一旦他找到了方向,积蓄足了能量之后,他是自然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去展现一个更好的状态,所以他爸爸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不再那样盯着孩子,孩子无论怎么样,他都会耐心地去欣赏他,然后去等待他的变化。而且不只是他对孩子的状态变了,就是不再焦虑,完全接纳,放下期待,然后好奇等待,下一步发现什么。不仅这样,他对我的态度,对整个家的态度全都变了,就是在家里再也看不到他因为外面的什么事情,而脸紧绷着导致我们家一下子降到零度。后来慢慢地,他甚至当在外面有什么事情,比如说压力大,或者是他看不惯的那些事情,回来会主动跟我说,他说我们两个讨论,就是那种完全非常平和的心与心的交流、沟通。所以说家长的改变,真的是太重要了。

我们有一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之前是不太理解这句话,人家一直做好事都不能成佛,你放下屠刀,就能成佛?现在我真的能理解了。人从一种模式变成另外一种模式,这种变化的难度真是太大了。但是真的很幸运,这种变化在我们家姜泽爸爸身上,他做到了。也因为他做到了,孩子成长就更自然而然了,最近完全是他那种自己成长的愿心越来越强,自己生命的能量很自然地去展现,去发展他想成为的样子。然后对家里他就一点担心都没有了,之前的他整体来讲,姜泽一直说妈我觉我们家很幸福,我觉得生在我们家真是很幸运。这是总体的状态,但是有时候他也会说,放假了我特想见你们,但是一想到爸爸有的时候又会有情绪,脸又很沉,心里有点担心,有点恐惧。但是自从爸爸改变之后,这种情况再也没有了。我们这个家就真的成为孩子成长的那种稳稳的,叫什么呢?

大家帮我想想一个词,有时候特别想表达心里想的一个东西,说的时候但却想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其实也只是一种安全感。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安全感。其实这是我之前一直想要跟大家分享来着,因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真是太重要了,不过后来内容太多我就删掉了。但是我这里还是说一下吧,我就想说我对安全感的理解,心理学上说:人的一生就在追求两个东西,一个是归属感,其实也就是安全感,还有一个是成就感。而且如果前面没有一个安全感的话,你想去追求成就感或是价值感,你追求想要自己去成就的话,你的内心没有力量。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家长有没有这种感受,就是你知道什么很重要,你也知道一旦你做了那个你肯定能成功,但是你的内心没有力量,你启动不了自己。这个我喜欢用一种形象的东西去感受,这就像一只小鸟它想要起飞,它凭空飞不起来的,它需要有一个地方给它一个支撑,它蹬在那里,一使劲,比如地面,给它一个支撑,它就飞起来了。能飞多高那是它的事情,但是这个支撑是绝对少不了的。而这个支撑是什么,就是父母给他心里,在他小的时候,给他的一种安全感。我觉得姜泽还是挺幸运,可能是我在姜泽成长过程当中,还是很用心的,姜泽安全感相对来讲比较足,但是一直等到他爸爸改变之后,我们家庭真的是所说的和谐美满,更上一层楼之后,孩子的安全感就彻底建立起来了。所以说他现在就是在成长他自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而我和他爸爸呢,也是成长我们自己,没有怎么管他,就像他已经走上了一条自我成长之路。不是说他成长得好不好,大家都说他优秀啊什么的,其实我不喜欢这种评价孩子的方式,因为当你说一个人优秀,那就是说明你在拿他和别人去比较,对不对?他在清云学塾大家说他很优秀,那和其他学堂的孩子比,那他确实优秀,那要是跟我们今日的孩子比,他也许就不优秀。所以说,我认为我儿子很棒,不是因为他优秀,而是因为他始终有一颗成长的愿心,就是我想往上长。我也经常跟他说,你就按你的方式舒舒服服地长就行了,不要求快,只要求不断。

(未完待续)


读后感悟


1890年,法国著名哲学家塔尔德出版了《模仿率》一书。塔尔德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他提出模仿率的两个关键:一是下层模仿上层,上行下效;二是几何数率增长,模仿起来快得很!


放到家庭教育中,这么多年,孩子其实一直是在模仿爸爸妈妈呢!爸妈身上原来的毛病,他很快“学有所成”;爸妈改变和突破,孩子的变化也是“立竿见影”!但凡孩子有诸多问题,而家长又把改变希望放在孩子自己和老师身上的,我没见过“成功改变”的,只见过“成功退学”的。


因为“认识你自己”、“立地成佛”,又谈何容易!姜老师说,她从孩子出生起,就一直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态来对待家庭教育,不断的学习、反思、改进。优秀的孩子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他们背后站着非凡的父母👍👍🧑👨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仁青学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