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新教育,如何学以致用

各位新教育的朋友,大家晚上好!感谢联盟平台的义工老师们的付出,让我们能有机会相互学习和交流。


我是今晚的分享者,仁青学堂的创始人代斌。在开始分享前做一个简短说明:本来的分享主题是关于竞争的内容,观摩学习回来后,接触到不少刚了解新教育的家长,看到一些从体制学校出来找学堂的孩子,考虑再三,还是觉得换一个主题,和大家分享下如何能更好的将新教育的内容用出来,如何抓住要点,做到事半功倍。今天分享的内容既有实操环节的互动,也有新教育理念的解读,语言学习的要点。给大家带来不便,还请谅解。如果有多的时间也可以和大家交流下我对竞争的理解。

接下来先简单介绍下仁青学堂。仁青学堂于2013年在上海成立,后迁址到浙江金华。目前重点放在青春期年龄段孩子的教育上。2018年暑期,仁青学堂有三名学生被清云学塾录取。去年,今日比欧三语高中成立后,我们进一步明确仁青学堂的定位:为今日三语高中输送优秀生源。今年,仁青学堂有11名学生入读今日高中,其中5名学生获得免费入读资格。聚焦青春期教育三年以来,孩子的成长情况和最终走向比较理想,家长认可度很高。目前我们招收12到14岁年龄段的孩子,教学计划是用2-3年的时间,帮助孩子打好身体、心性、思维、英语等方面的基础,备考今日三语高中,超龄的孩子可以申请清云学塾或者出国留学

请大家欣赏学堂的视频,这个视频记录了过去一年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片段,不是很全面,但是可以比较直观的让家长和孩子们了解一下仁青学堂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进入今天的分享环节。 

这次在今日学堂观摩期间,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今日的老师们不论是上课、还是平时和孩子们的交流,都非常自然、合一。上课的信息量虽然很大,但丝毫感受不到对孩子们的说教,孩子们不仅愿意听,而且愿意向老师们敞开心扉,说出很多内心的想法。可以说在润物无声中,孩子就改变了。我是在一班观摩,第一周是由雨晴老师带班,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周开始时,孩子们是有些散漫的,上课的坐姿不正,下课后书籍会散乱,中午没有午休的孩子会在教室玩闹。第一周的后期,孩子们的自我管理就进入正轨了,不仅课上的互动性更好,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之前中午午休时吵闹的孩子会主动在教室安静看书。短短一周的时间就能让孩子有明显的变化。夏令营结束时听到孩子们和父母打电话,基本都是表达自己要争取能留在今日。其中一个男生,是被家长骗过来的,开始一周由于一个小插曲走错了班级,后来索性就不进入教室了。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回到了教室,慢慢发现上课挺有趣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留在今日的机会。


其实,还有让孩子变化更快的例子,是我们学堂的孩子参加三语高中时发生的事情。九月初孩子们来到昆明校区参加完三语高中的考试,今日的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次课。上完课后,孩子们当然更希望能入读今日学堂,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其中两个女孩就做了相对于她们自己而言很难的两个决定。一个女孩,之前在女生集体剪成短发以便安心备考时,怎么都不愿意剪成短发,来到今日,看到今日学堂老师和学生们的状态,就主动要剪成短发。另外一个本来要考音乐学院的女孩,同样是被今日学堂老师和学生们的状态所感染,就改变了想法,想入读今日学堂,说这就是自己想要的状态。

从这些孩子的例子,不由得感叹:榜样的力量就是最好的教育。今日的老师们平时上课,和孩子们的沟通,不会让人觉得是在说教,原因就在于他们说的、教的内容,就是他们自己在做,在践行的内容。例如,明鹏老师有一个主题是做最好的中国人,主要内容包括如何从内而外的对自己严格要求,如何练武习文,这些就是老师们平时在做的事情;其他的品质,如自尊尊人,自立自强,老师们都在亲身示范。安然老师开始几周感冒发烧,黄校长劝她是否需要换老师顶替,安然老师一直坚持带病备课、上课,参与孩子们的活动,最后在孩子们的评价中获得了高度的认可。明仪老师的主题是想要传递给孩子们要有不俗的精神追求,观摩老师普遍的感受是仅仅只是看到明仪老师的高贵的气质就知道什么是不俗。明颖老师的思维很好,短短一周的时间就让一班在辩论中反败为胜;陈静老师的团队管理很好,善于和孩子谈心,前面提到开始不愿意进入课堂的孩子,就是陈静老师和他沟通后他愿意进入课堂的。雨晴老师擅长润物无声的影响孩子,在讲故事、在互动中就带着孩子们改变了。

从中得到的一个启发:要让新教育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作为老师、父母需要自己去践行新教育的理念,努力成长自己,活出孩子们想要的状态,才能让孩子们心悦诚服,欣然向往。

入群的朋友,可能有的接触学习新教育的时间比较长了,有的是接触不久。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受:在寻找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如果刚接触到新教育,会有种找到新大陆的兴奋感,觉得这就是自己想要的教育。在接触和学习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收获和进步,实践下来,孩子在身体素质、心性、能力等方面都会有很大进步。但会不会觉得实际的应用中难免有些生硬,难以做到像今日的老师们那样自然流畅,容易将新教育的理念变成说教,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难免会有冲突,不愿意听我们说,尤其是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孩子。 

观摩期间,学堂有安排钱老师、黄校长给大家答疑,随着夏令营的进行,老师们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了,当然水平也越来越高了。钱老师既会耐心的回答具体的操作思路,也常常会提醒大家:用心教,有心就有方法。

但具体如何用心,我们的心在教育孩子、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到底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类似的困惑? 

当看到这“发心”两个字的时候,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会觉得意外,还是会觉得太稀疏平常了?或者会有疑问:这和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有什么关系?我们作为父母,养育孩子,发心难道不就是为了孩子吗?

是的,我们作为父母,嘴上常会说:我这么做不都是为了你好吗?如果是这样,这里要提出的疑问是:为何我们嘴上说是为了孩子,但和孩子的沟通常常不通畅?我们知道发心两个字,有想过这两个字,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什么时候开始起作用吗?我们有觉察到自己的发心真的纯粹是为了孩子好吗?

我们的发心真的是纯粹为了孩子好吗?

接下来我们先看一个短片。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下面是短片的台词:

父亲:改了吧。

吴老师:其实,李玩各科成绩还不错,如果英语成绩能好一点,前十名,她是稳稳的。

父亲:你娃咋回事吗?张老师的话说得多明白了。

李玩:是吴老师。

吴老师:这次月考,你才考了17名,如果英语成绩能好点,说不定是班上的尖子。现在这个英语兴趣小组,也就是练练口语,没有什么难度,正好这个兴趣小组还有两个直升高中的名额。当然,这要看她个人的兴趣了。

父亲:改了改了。(父亲强行签字,李玩哭。)

父亲:刚开始学英语,学不好没关系,慢慢就赶上了。你堂姐李堂不是现在学的挺好的吗?

你还生气了。

(接着追上去,掏钱,给钱。)

父亲:李玩,给点钱,你想买啥买去。

父亲:你爸忙,一个人觉都没有睡,一大早,被老师给叫来,你爸容易吗?

你还生气,等你大了,你才知道你爸是为了谁好?你给我站好,站好。)

这个短片中父亲和女儿的交流不太好,为什么会这样,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今天我们尝试从发心的角度来分析下原因在哪里。 

父亲最后一句话,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有很熟悉的感觉?

父亲表达的意思:爸爸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你怎么不领情呢?

好像真的是孩子很不领情,不懂事,任性造成这次的沟通不愉快。孩子的性格特点不是这次分析的重点,我们先从父亲的行动、语言来分析:他的发心到底是为了孩子好,还是为了自己?

这个短片是电影《狗十三》中的一幕,主要情节是女儿李玩面临选择报物理小组还是英语小组的问题,学校这边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做决定改到英语小组。李玩自己不确定,内心希望最好两个都能选,但现实是只能选一个。

接下来我们分析下,这个过程中父亲的处理思路:

父亲一上来就说:改了吧。

这个过程中,作为父亲,有没有和孩子讨论过她到底碰到了什么困难,孩子是怎么想的,还是希望孩子尽快做决定,不要给自己添麻烦?

如果我们的发心是关心孩子,焦点是在孩子身上,正常的反应是不是应该会去关心下她到底在想什么,碰到了什么困难,进而和孩子讨论下该怎么办。如果能给出建议,可以给,如果给不了建议,也可以坦诚表达,自己也不太懂。如果交流后知道孩子碰到了难以两全的局面,可以坦诚告诉她,作为成年人,很多时候也难以两全,只能选其一。如果是这样沟通,就算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至少能避免冲突,同时父女的心能更近一些,能相互理解些。

其实,如果这样沟通,花的时间不一定会多,不一定需要更多的周折。

然而,实际父亲的做法是:没有去了解女儿在想什么,去谈具体的问题。只希望能尽快结束这个麻烦,开始劝说不行,直接就以上对下,粗暴处理,替女儿签了字。之后,女儿生气了,再变成以下对上,去讨好女儿。讨好不成,再诉苦一通,说自己有多么不容易。最后女儿还是不领情,拿出杀手锏:你爸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你。

费了很多周折,但是就是没有真正去关心女儿到底在想什么,碰到了什么困难。

父亲的行为和语言表达出来的核心想法有两个:尽快处理完这个事情,不要有麻烦;自己也挺不容易的。这些所表达的焦点是不是都在自己身上?哪里是为了孩子?

分析完父亲,再来说下老师。比较好的是,老师有提到做哪个选择要看孩子自己的想法。不过,整个过程中,都没有和孩子讨论过她的想法。老师从综合成绩的角度来考虑,认为选择英语小组更好。这个建议其实比较理性,奇怪的是:老师为何不坦诚和孩子讨论自己的建议,而是采取这种暗示的表达方式?老师的发心是纯粹为了孩子,还是希望孩子顺着自己的意志做选择?

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在今日观摩时,上课时如果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或者平时孩子碰到困惑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时,今日的老师基本上不会一上来就告诉他应该怎么做,而是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帮他梳理不同的想法对应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具体选择哪种做法,由孩子决定。这个过程中老师是没有私心的,纯粹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帮助他们。这里,我们无意对影片中的老师进行道德的评判,而是从教育的效果来做一下对比。今日老师们的做法,既尊重了孩子,也让孩子学会了理性思考和选择,更让孩子愿意和自己交心。

我相信影片中的父亲和老师,确实有想为孩子好,才做的这些事情,他们的本意也不是想和孩子产生冲突。通过上面的对比能知道:在实际的教育和交流中,是否能觉察到自己的发心,发心是否纯粹,导致的结果会相去甚远。

发心为何难以察觉?

我们嘴上说是为了孩子好,语言和行动上表现出来的却是相反,是真的是我们口是心非,还是发心难以觉察?

是否真的能觉察到自己发心的焦点是在对方身上,还是在自己身上,其实并不容易。因为发心是由我们已有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决定,在我们一开口、一行动的同时就启动了。这个过程非常快,如果不是有意,或者本身有这样的习惯,很难觉察到。

刚开始接触新教育的时候,和大部分人的感受一样:感觉发现了新大陆,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就是我想要的教育,非常兴奋。办学之初,孩子大部分是从体制学校转过来的,从孩子的成长和家长们的反馈来看还是有明显的效果的。但总感觉卡在哪里了,和孩子的交流会比较生硬,不能做出类似今日老师们的那种状态,而且自己有一个难以克服的点是:在和孩子相处沟通中,容易生气。而且好长时间都找不到原因,自己也很苦恼。

直到15年听了刘静慧老师在武汉演讲的《如何做新教育的老师》,才一下子被点醒了,终于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的。错的根源其实就在自己做教育的发心。静慧老师很详细的分析了做新教育老师的几种发心,这里也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种:我一定要帮你。我作为老师, 我一定要帮助学生成长,我要帮助你怎么怎么样;

第二种:为了自身的成就感。看到学生被自己培养得非常优秀,很有成就感。

第三种:我在做很伟大的事情。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新教育这么好,我一定要把他做好。

这三种发心看起来无可厚非,但仔细分析下其关注点在哪里?其实都在自己身上,都是我想怎样、我希望对方怎样。带着这样的发心,我们脑子里面会有很多预设:新教育这么好,孩子就应该珍惜;我这么用心教你,你就该听。当孩子不听的时候,和自己的预期不符的时候,就会有生气、不满,甚至失落,这其实都是将焦点放在自己身上的表现,也是一动分阴阳的体现,孩子符合自己的期待就高兴,孩子不符合期待就容易生气。

找到这个根本原因后,在不断练习中,自己和孩子们的沟通才变得平和有效了很多。

发心纯正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刘静慧老师也曾经讲过,做新教育其实也没有那么难,发心纯正即可。如果说之前听静慧老师的演讲只能听到声音,那这次有幸观摩,就是现场体会和感受到了今日老师们的纯正之心,不是一个老师,而是一批老师都有这样的发心和状态。这也是今日的老师们受孩子们如此拥戴的根本原因之一。有了这样的心,不仅会有前面说的和孩子的交流很自然流畅,孩子愿意听,其他方面也会有不同。

(一)  即便身体辛苦,心不会累

观摩期间,我们会发现,同一个老师在不同班级上的课不是一样的,有的甚至会连夜更改课件,当时就有观摩老师问今日的老师,这样你们不累吗?因为备考其实是挺耗时间和精力的,老师们即便用原来的课件上课也是没用问题的。老师们的回答很自然:上什么课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是根据孩子们的需要,如果我们发现他们的状态换一个内容或更合适,当然会换。身体会辛苦些,但心不会累。听到今日老师们的说法,一下子对什么是纯正的发心有了直观的理解。

相反,当我们做新教育觉得心累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自己对外界有很多期待,内心有各种冲突,就像山长说的“有求皆苦”。

(二)面对孩子的错误或问题会很坦然

当我们看到孩子犯错,作为老师或家长的心态是怎样的?

作为成年人比较容易犯的错误或者说习惯,看到孩子的错误会急着指出来,习惯讲道理,说教。其实,这个时候的发心,大家可以再觉察下,已经不再孩子身上了,而是急于消除我们内心中认为的问题,不希望看到这个麻烦,或者通过说教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情绪,发心还是为了自己。

参加今日夏令营的孩子,难免有些问题,会犯错,面对这些状况,有时候作为观摩者难免会着急,但是看今日的老师们心态很坦然,处理起来也很自然,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消除这种症状,不是做给其他人看的,而是真心为了能帮到孩子。例如,有孩子对吃的欲望比较强,老师们不仅会设计主题课让孩子明理,还会设计各种“坑”让孩子跳,如举办大胃王的比赛,让孩子们体验痛苦后自己知道要改。也正是有这样的发心,老师们的创意才会不断涌现。

(三)在与孩子的沟通中的关注点、表达、引导思路会不同

前面有提到今日的老师对孩子们的引导,没有说教的味道,很自然有效。其实,这样的方式我们是可以通过练习来学到的。

这里举一个SAT备考过程中辅导孩子们学数学的例子。当他们的数学题做错的时候,没有像之前那样急于告诉他那里错了,应该怎么解题,而是引导他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表达出来,顺着他的思路帮助他找到卡点在哪里,甚至很多时候在他讲的过程中,就知道自己哪里错了,自己就理解了。而他们之前在体制学校学习时,大部分时候老师只会批一个对错,很少能帮到孩子找到自己碰到的真正困难或问题是什么。

这就是发心的不同,在面对孩子出错时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当我们的发心是为了帮到孩子,而不是为了急于消除眼前的麻烦,或者证明自己比孩子厉害,那我们的做法就会自然而然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帮他找到问题所在,有效的帮助到孩子成长。

可以用一个例子来类比发心的重要性。如果将沟通类比为两个人之间要传球,那发心就类似于方向,方向不对,努力是白费,甚至越努力,效果越差,就像视频中的父女之间的交流。而只有方向对了,我们才能将球传给对方,将想要传递的信息让对方收到。

我们习惯于区分现象和结论吗?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孩子们之间的沟通,还有我们成人和孩子的沟通不畅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容易将现象和结论混在一起。这也是这次观摩期间,听今日的老师们示范思维教育时体会到的一个重要的点。

播放小短片《网络迷踪》的开始一段。

对这个家庭有什么印象?对父亲、母亲、女儿能得到哪些信息?

大家可以尝试着回答下,有互动,效果会更好。想通过语音表达的家长,可以点击左下角的连麦,我这边同意了,您打开下中间的麦克风标签就可以说话了。

这个短片曾经给学堂的孩子和家长们上过电影课,有些比较有趣的现象。大部分孩子和家长都能得出这个家庭比较和睦的结论。

1、有孩子会得出父母比较宠孩子的结论。理由是每一个节日都有拍照记录。进一步问他们对冲的定义是什么,哪些现象和他的定义吻合

2、有孩子会得出短片中的女孩有青春期的叛逆。追问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理由是因为看到她在网上查什么是性交。而其实视频中,即便到了12、13岁青春期,孩子还会和父母恶作剧,说明关系还是很好的,并没有体现出叛逆。这样一追问,孩子就意识到自己之前的结论好像站不住脚。而且女孩查什么是性交,主要是好奇小婴儿是如何生出来的。

3、最后一张照片。比较有趣,有的家长认为父女在母亲去世后更亲密了,有的家长认为正好相反,感觉他们有些疏远。继续追问家长为何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有的家长说,既然母亲去世了,那父女应该会更亲密了。但其实从目前的信息是看不到这样的事实或现象来支持自己的推论的。

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们的回答,其实也代表了一个典型的思维模式:就是在我们看到一个现象时很容易就下一个结论,而下这个结论是因为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脑补很多不存在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会轻易的用我们认为的结论套在对方的身上,会造成我们认定的事实和真相相去甚远。这往往就是在沟通中产生冲突的起点。而这一点同样也很容易被忽视。

冲突,在我们草率下结论的时候就产生了。

分享一个学堂最近发生的小案例。上周小组开周会时,两个男生在互相送大礼包的环节中快要打起来了,组长过来请教老师该怎么处理。大家也可以先思考下,如果自己碰到这样的场景,处理的思路是什么。

我过来后,先问了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组长说:他们两个快要打起来了。因为同学A说同学B是娘炮,趋炎附势等等。

听到组长这么说,先让大家平静下来。引导大家回到事情的起点,开玩笑的问大家,相互送礼包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帮助对方成长,还是为了来生气,甚至要打架?如果真想打架,还不如到练功厅好好打一架。听到这么说,大家的气氛缓和下来了。

接下来好奇的问同学A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他说主要原因是A平时说话声音比较小。

顺着他的思路,我问了下:“说话声音小,就一定能得出他是娘炮的结论吗?有没有可能是他不想吵到别人?或者是他比较喜欢安静?”他想了下,好像有这个可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下这个结论有些草率了。

之后又带着孩子们做了些类似的练习,进一步理解什么是现象,什么是结论。孩子没就更清晰了,会后,两个男生就握手言和,之后再开会就有效了很多。

看到现象,轻易下结论,这种模式不仅会造成和他人沟通的不畅甚至冲突,对自己容易造成伤害。还是上面这两个男生的例子,聊到后来,男生B自己说出来了,自己也认为自己很娘炮。追问他为何得出这个结论,男生讲出来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小学阶段,有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他,他当时没有还手,而是之后找了个机会还手,并震慑住了对方。但这件事情在他心中一直有困扰:为何自己当时不敢还手,认为自己太胆小,不像男人。对自己的这个认定一直困扰了着他到现在,这可能也是这次他会比较生气的原因,即便他平时并没有娘娘腔的表现,运动练武挺有气势的。

引导的方法,同样是带着他回到当时的场景,重新思考下,是否就一定能得出自己是娘炮的结论。也和他讨论了下韩信忍胯下之辱的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其实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明智。

另外的一个例子,是之前准备参加三语高中的一个女生,对数学是恐惧,她甚至坚信自己就是学不好数学。沟通下来才知道,在体制学校曾经做错题,被老师骂是笨蛋。一道题做不出来就被下了一个结论:是笨蛋。而且她自己也相信了这个说法。虽然如此,孩子还是愿意努力,只是这种心念模式,一直困扰着她,典型的是大家学完可汗数学,开始一起讨论时,其他同学会积极参与,她想参与又觉得力不从心,人坐在桌子边上,头却耷拉着。正好,那次做题,可以画图,知道这个孩子平时喜欢画画,就鼓励她把这个题画出来。开始她也不太愿意画,问老师说怎么画。就告诉她说,随便画,用你能画出来的方式画就行了。她就用自己的方法,虽然麻烦些,但确实画出来了,画出来后她就理解了这个题目。突然让她意识到数学好像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也许自己还是能学会的。有了对自己认知的改变,后来她的数学逐步提升,直到参加考试时考出来一个自己都意外的高分,并获得免费入读的资格。

像医生一样,找到病因了,再对症处理

其实,要理解什么是现象,什么是结论,类比看病的过程更容易理解。我们找医生看病,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基本的流程都是先把病情是什么,即现象搞清楚,再分析病因是什么,根据病因安排相应的治疗方式。一般不会一看到人病了,不问具体情况,就直接开方抓药的。但实际的教育和沟通中,却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咨询入读的家庭,需要家长提供下孩子的信息,有的家庭基本上只有结论。例如会说,孩子不至上。追问家长根据哪些具体的表现,得出这个结论的。家长说孩子运动时不尽力。

基本上这类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模式是:看到孩子运动不尽力,就得出一个结论孩子不够至上,接下来开的药方就是诉说至上精神有多重要,人要有至上精神,今日的学生有多厉害,往往无效,孩子不愿意听。

回过来再看这个问题。

孩子运动不尽力,其实,已经是一个结论了,就算认可这个结论,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下:

是所有的运动都不尽力吗?绝大部分孩子在玩耍,在你追我赶的时候是很投入和尽力的。家长这里说的不尽力,应该是指进行训练类的运动时孩子不尽力。对于自我训练,绝大部分人是不愿意主动进行的,我们都会有惰性,除非是天赋异禀,或者天生就喜欢,或者目标感超强的人,会主动选择训练自己。

所以,我们可以先接受这是一种正常的情况,不必一上来就下定论孩子不至上。

类似看病一样,我们先分析下,孩子运动不尽力的可能的原因:

1、 觉得无趣。我们可以将运动游戏化,趣味化。这次观摩期间,也惊叹今日的老师们在游戏设计方面的能力有多强,很多游戏既能训练到孩子,孩子们又很喜欢。先让孩子接受运动,再逐步过渡到专项训练。

2、 碰到了困难,暂时没有学会,心中有畏难情绪。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具体哪些动作做不好。

3、 不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训练。可以将这个训练和他的目标结合。上学期我们小班的几个孩子,对于重复的训练项目,开始接受度也不高,后来根据他们自己的目标,想成为厉害的人,看考入国际今日,让他们看了一些如何将自己变的厉害的纪录片,其中一个就是大量的刻意练习。孩子们从道理上明白后,后面就逐步愿意接受这类训练了。

4、 还有一种情况,确实有逃避的心理。这个时候,该逼一把就可以逼一把。即便如此,我们的发心是帮助孩子,这一点孩子是能感受到的。往往孩子突破自己后,会很喜悦,会感谢老师。

或者还有其他原因,不论如何,先将弄清楚现象是什么,再分析可能的原因,去找相应的办法,比一上来就下定论,能更好的让我们解决问题。 

当然,思维教育,远不只这一个点,只是区分清楚什么是现象,什么是结论,或者说能从现象,有逻辑的推理出合理的结论,更有助于我们解决问题。

前面分享的觉察发心、区分现象和结论,是在实际教学,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碰到比较常见容易出偏的地方。另外咨询比较多,家长们比较关心的是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行为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心性。

我们现在的重点是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有一些现象:比较有责任心,愿意为他人和集体付出的孩子,一般不会有青春期叛逆的现象,和同学的关系比较好,和老师容易交流,愿意听老师的。相反,责任心弱的孩子,更容易陷入到自己的情绪中,伙伴关系比较差,老师的话难以入心。

今日的核心价值观是“责任 尊重 荣誉”,山长为何将责任心看的这么重?本意肯定是有多种角度和多重含义的,今天我们从其中一个点来理解。有责任心的人,考虑问题会从他人,从家庭、团队、社会等角度考虑问题,有这样思考习惯的人,其实他的路不会偏,而且对社会贡献越大的人,正能量足的人,往往也是社会责任心强的人。

所以,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心性,要点在于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具体的做法也不会太复杂,从小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帮助家庭做的事情就让孩子做,到集体中引导孩子为集体付出。这样就从小打破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性。山长其实不仅这么说,也是这么示范的。参加山长的课程,常常会看到山长安排小明慧做些服务大家的事情,例如为大家供餐,洗碗,打扫卫生等。

相反,我们看到很多家庭的做法是与此相反的,不仅不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反而处处剥夺这样的机会,出门、上学不让孩子自己背包或自己拉着书包;摔倒了,不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反而责怪地太滑了。这些小的行为,都在削弱孩子的责任意识,助长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只会让他们的心胸、格局越来越小,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弱,越容易情绪化。

即便到了青春期,调整孩子的一个切入点也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其实当孩子能承担责任,有成就感,有价值感,能更好的融入到团队时,他的自信心才会真正起来。而一个人,只有自信心越足,状态才越好。

由此可见,心理行为教育的要点在于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语言学习是新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期碰到的一些现象也让我们对语言学习有些新的思考。

第一个现象:从体制、甚至国际学校转学过来的孩子,在学校的成绩还不错,但实际的英语应用能力很差,到了初中快毕业,新概念一里面有很多课文都读不出来;

第二个现象:有些根据新教育方法学习英语有一段时间的孩子,词汇量测试能达到四五千,但实际的听力、应用能力也比较差。

询问下,体制里面的孩子,基本是按照传统的背单词、做题的方式在学英语,当他们看到学堂七八岁的孩子,只学了三年左右的英语,不用字幕就能看懂关于军事、二战、恐龙等有难度的纪录片,非常羡慕,同时也很痛心自己花了六七年的时间学习英语,收获却很少。

第二个现象中的孩子,详细了解下来,发现他们学习的材料大多是TED演讲,有一定难度的电影配音,虽然这些演讲能背下来,但是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能力。

为什么呢?语言学习的真正要点是什么?

其实,要理解语言学习的真正要点,并不难。我们都会。以母语学习为例讲解下,大家就清楚了。

当我们的孩子在只有几个月大,不能开口说话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都会做这样的事情:对着孩子说“爸爸,妈妈”,并会示意谁是爸爸,谁是妈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语言学习最核心的要点——进行可理解性的输入。简单说就是将语言的声音和想要的人、事、物进行对应的链接,让声音在大脑中建立能被理解的编码,不断的重复和积累,积累的越多,大脑对这个语言的声音就越能理解和解读出来,其实就是类似于在大脑中编写一套声音的解读系统。当这套系统初步建立了,我们就自然会开口说话了,随着词汇、语境的积累,我们应用这门语言的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可理解性输入需要遵循的规律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还需要高频、长时间的重复,这期间有一段时间是沉默期,类似于孩子是婴儿时期没有开口只是听的时期。体制学校的教法我们不讨论了,很显然是低效的。

另外一种情况是学习新教育的家长在自己教孩子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抽象的、过难的内容。这一点在年龄小孩子身上一般不会发生,往往发生在十岁左右的孩子什么,这个时候他们的中文比较强势了,太简单的内容会觉得无趣,难以做到像小孩子那样自然的长时间 “浸泡式学习”,家长可能会安排一些演讲、视频,让孩子跟读背诵,但这些内容,大多是抽象概念,孩子基本背诵下来了,只是硬记住了,并没有转化为语言应用的能力。

可行的做法是,对于年龄偏大的孩子,可以跟他们讲清楚语言学习的要点是什么,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学;同时尽力选择今日系推荐的材料,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个刻意的练习:在听声音时,想象相对应的图像是什么,进行可理解性的输入,逐步积累。

由于碰到的不只一两个孩子有这样的情况,借这次机会分享出来,希望能对孩子学语言有所帮助。这个方法也适合于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

这个方法在今日的宣传视频中能看到,今日老师们带着孩子们突破英语、数学时都有用到,我们实践下来的效果也不错。这次孩子们备考SAT,在他们有了一定基础后,更多的就是让孩子们相互教。在教的过程中,如何能让其他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就需要更深入的理解这些知识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自己之前可能考虑的不充分。在教的过程中,碰到同学的质疑,或者不理解的时候,还需要反过来思考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促进自己的理解。而且这样相互教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团队配合更好了,团队更凝聚了。

这个方法早期是由物理学家费曼提出来的,他不仅是一位物理学家,还是一位教育家。

这个方法不仅适合于孩子们之间的学习,也适合于我们学习新教育。听到不少老师反馈,做新教育的过程中,其实自己收获最大,就是因为在教的过程中,自己有了更深的理解。 

李小龙有一句话:我不怕会一万种招式的人,我怕把一种招式练一万遍的对手。

确实,招式不在多,关键在于能否练到身上,用出来;练武如此,新教育理念的学习也是如此,通过练习,逐步内化,能用出来才有效。

今天分享的内容,确实比较简单,但是是我们几年教学过程中,碰到问题,走过弯路,持续跟进山长、刘老师、今日的老师们学习后的一点体会。

尤其是觉察自己的发心,分清楚什么是现象,什么是结论。这两个要点,由于在我们的头脑中出现的非常快,几乎在我们思考问题的一瞬间就完成了,我们往往难以觉察到。这好比我们的手机或电脑,启动他们的时候,底层操作系统就安装完毕了,之后其他的程序、运算、推导都是在底层逻辑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底层逻辑不对,后面的运算再怎么算也难以得出正确的结果。

所以,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觉察自己思考问题时是否有意识到这两个关键点,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自己的觉察能力,重新构建我们的底层逻辑。

抓住这两个要点,很多时候和孩子之间就会有良好的沟通效果,大家学习和应用新教育就会少走一些弯路。

清一新教育博大精深,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今天提到的要点,更有效的方式是像山长、刘老师,今日学堂的老师们那样,修自己的慈悲心,修纯粹之心,心到了,自然知道怎么做。


当然,我所理解的只是其中很少的部分,深知自己和今日的老师们有很大的差距,有不妥的地方,欢迎大家讨论。 


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

(关注喜马拉雅主播号“仁青学堂”,即可收听本次现场分享录音)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仁青学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