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当父母和孩子交换身份

题记: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行为引导?在事先收集家长的相关问题后,仁青学堂代斌老师24日在线上进行了家长答疑,本文为答疑后整理内容


家庭一:孩子不愿意学习怎么办?


妈妈:因为孩子还没有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所以做事、学习方面很磨蹭,没有方向和目标,心里排斥学,即使将目标细化,每天的量都有一部分是不能够完成。我的期望是自主学习。目前采用的方法有:督促每一项学完,但是很难,因为他完全抵抗,学不进。比如我要求他每天记十个单词,他说他就是记不进去。比如作文写完我要求他检查错别字,他就是检查不出来。(特别喜欢写同音字)


家庭二:用运动调整心理,我做对了!


妈妈:我的女儿6岁多,在她4.5岁的时候,我带她在公园玩,比她大一点的孩子会玩在杆子上手抓翻滚的动作。她内心很羡慕别人会玩这个。我把别人玩的视频拍下了,一遍一遍的给她看,看别人的动作是怎么做的,起初她心里是很害怕的,怕摔下来,我们就在床上练习,让她抓住爸爸的手当作杆子往后翻,她体验了以后明白了只要抓紧了,是不会摔的。顿时信心大增,很快也会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公园翻了。当她会做这个翻滚的动作,我明显看到她心里方面的变化,比以前自信了,敢于去挑战一下难度大一点的动作了。


我们做家长的、做老师的,应该是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能够去理解他们碰到的困难,同时也能够用孩子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去讲清楚他们碰到的困难是什么。


01

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先模仿一下第一个家庭的孩子,他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当家长要他记单词的时候,他可能会这么想:记单词有什么用?这个单词是什么意思?不理解该怎么学?为什么要学?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学?为什么同音字就一定是错误的呢?大人为什么创造出同音字呢?我写的同音字为什么一定是错误的?家长为什么总是要我听他们的?他们知道我在想什么吗?他们知道我真正的困难是什么吗?如果他们都不知道,那如果他们要我干什么我可能反而越不干什么。就算我能记住单词,我也说记不住。


我再模仿一下第二个家庭的孩子。我的妈妈特别能够理解我,当她看到我在公园里碰到困难的时候,知道我内心的想法,我很羡慕别人玩得那么好,但是我心理很害怕。妈妈没有骂我,更没有拿我和其他的孩子比较,而且妈妈回去后帮我想到了练习的办法,通过这些办法我慢慢掌握了要领,我学会了,这样我的自信心增强了。我也有信心做好别的事情。

不知道刚才的交换身份的方式对家长们有没有启发?我觉得第二个家庭的家长做得挺好的。她有耐心观察孩子,孩子碰到了什么困难,也有用心体会孩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孩子很羡慕别的小孩可以做到而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说明孩子内心很渴望成长的。但同时有一些担心和害怕。这是人之常情,我们自己也会碰到一些类似的情况。但是我们家长和老师看到了孩子碰到了困难,就觉得这么简单的事情你怎么就不会呢?这个时候就会对孩子有很多指责甚至是谩骂。这个时候想要进行心理行为引导基本上是很难的。

02

理解孩子的状态和感受


我也能够理解第一个家庭的家长的心情,她是希望孩子能够很好的成长。但是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发心和做法却是让我们跟孩子是对立的,不是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我举我们学堂的一个例子,就是我们学堂的第一个小孩。那是六年前了,她刚刚从体制学校出来,那个时候她的状态是很拘谨没有活力,她才九岁。但是以前她不是这样子的:在七岁左右她是一个很活泼开朗、好奇心很强行动力很强的孩子。但是当她成为这样的时候,记得我们没有对孩子进行指责,而是花了一个多星期先陪孩子玩,让孩子先把她的心打开,让她能够接受老师,接受新的环境。慢慢她的状态就恢复了,几年下来她成长得越来越好,后来考入了清云学塾。我想说的要领就是当我们对孩子进行心理行为引导的时候,首先是跟孩子站在一条线上,能够去理解他们的状态和感受。而不是从我们的角度考虑问题。


再举一个小班的例子,一年半之前刚来的时候,孩子面对新的环境也是不太习惯,我记得有一个小孩在妈妈走的时候一定要追着回去,由于天黑了,孩子哭的很激烈,然后当时我们的处理就是很平静的抱着他,一直抱着,他哭了将近一个半小时,慢慢的平复下来了,但是我知道他的心还是在想着家。这个时候呢,我们也没有马上按照新教育的一些内容,一定要求孩子该怎么样或者怎么样,而是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带着他们玩,带他们去钓鱼啊,去爬山啦,去游乐场,就是让他们能够把心和老师的心建立起来,能够相互熟悉起来,只有有了这个信任的基础,才有后面的引导,要不然,孩子他如果对我们是一种排斥和戒备的状态,其实你说什么他都很难听得进去。也是因为有了前期的这样一些基础,后面的对孩子该严格的时候能够做到很严格,该要求的时候也能够做到要求,反而到放假的时候该他们回去,他们都不愿意回去。

03

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沟通


刚才分享的内容,还有结合两个家庭的案例,重点还是希望家长了解当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心理行为引导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发心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满足我们的期待而做这个事情,还是真的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考虑。


另外一点就是我们是不是跟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之前也碰到过孩子对我们的一些安排,他不理解,就会出现一些不配合的情况,那这个情况我相信家长也会碰到。第二个家庭,他提到的一个问题,就是用运动方式进行心理行为调整效果是很好的,那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情况,是心理行为调整通过运动做不到的,那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就会先让孩子能够理解他碰到的困难到底是什么。我举一个小例子,我们有一个小孩,他的模式是容易出现的碰到困难或者自己没做到的一些事情就消极、生闷气。为了让他知道这个模式的特点,我们有一天故意做了一个小游戏。游戏是这样子,就是让他们从教室的一头快速爬到另外一头。接着我们就把游戏的方式改了一下,让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背着一个椅子。从教室的这一头再爬回去,这个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好别扭啊,好不方便甚至好困难。那这个时候我们和小孩交流的时候,就说我们的心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如果轻轻松松专注于我们的目标的时候,我们做事情就像第一次爬一样就会很轻松,但是如果我们的心里背了很多包袱,很多负担。就像我们第二次爬一样背着这个椅子很困难。这个时候孩子就能够理解他这种模式带来的后果到底是什么,这个比单纯的说你不要生气,你不要悲伤,是更有效果的。


所以呢,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和他们沟通他们碰到的困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第二个家庭,我觉得他们做的好的一点也是在这里,他们当孩子,孩子碰到了困难,他们想到了一些具体的措施,这些措施是有效的,然后第一个家庭呢,这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呢。这个我不是故意指责家长啊,可能我们多多少少都会发生类似错误,就是很容易,只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这个单词我看得这么简单,你就是记不住呢。为什么这个字我一看就是错的,你就看不出来了。这个典型的事例,其实是我们家长和孩子相处的过程当中经常会碰到的情况。很多时候都是站在我们的角度来看问题,所以,就很容易造成我们孩子产生冲突。不要说进行心理行为调整就是连正常的交流,可能都很难持续下去。在我们想要对孩子进行心理行为引导之前,我们自己的思维要相对有一条主线。能够搞清楚孩子碰到的困难到底是什么,然后,分析它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我们再去针对原因去找办法。这个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实际上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往往出现的情况就是一上来就下结论。就像第一个家长的案例一样,开头的几句话全部都是结论。只是到最后才说的一些现象,可能这些对现象的描述还是有些片面的。他没有讲出孩子具体碰到的困难到底是什么,然后他跟孩子是怎么互动的。我只是从家长的描述初步推论他们这种互动模式会产生这样的冲突,导致后续的沟通产生很多障碍。我刚才说的一个要点就是:问题是什么,原因是什么,怎么办。我先推荐一本书叫《结构思考力》,是李忠秋老师写的。这本书对于我们的思考方式做一个通俗易懂的讲解,这本书来源于国外一本书叫《金字塔原理》,就是我们基本的思维框架和逻辑应该有哪些,我也建议大家能够看一看。

04

让孩子形成新的自我认知


刚才谈到了对孩子进行心理行为引导之前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有清晰的主线,另外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的心态,这里我先举一个学堂的案例吧。目前有四个男孩,刚来的时候就和家长们分析了一下他们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一个小孩,我们叫他小Z,他的特点就是让他学东西会比较慢,但是他会比较踏实。针对他的情况,当时我们还上了一个小小的主题课,就是观看龟兔赛跑的视频,而且是找到了真实版的龟兔赛跑。孩子们能够很清晰的看到乌龟朝着自己的目标一点点往前爬,小兔子就跑一跑停一停。最终当然是乌龟先达到了终点,小兔子还在半路上玩。

然后我觉得家长做的也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在周末跟孩子通话的时候,孩子跟他讲的这个故事,然后讲到自己碰到的学习上的一些情况,家长就说那我们就做小乌龟就好了,孩子就对做小乌龟就很合一的接受了。他没有觉得我比别人笨有什么不好。他就抱着这样一个心态。到现在一年半下来,我们这边的小孩就说,为什么小Z各个方面都已经超过我们,现在都成为了第一,包括运动,围棋,中文的学习甚至英语,早期他的英语也是比较差,尤其是围棋。刚开始讲课的时候,老师觉得让他去理解可费劲,但是他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特别踏实,很认真。下课了其他小朋友去玩,而他还在那里琢磨练习,然后老师交代的的作业,他会很认真的去完成。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的这个围棋学习的状态,就倒过来了,他已经成为了班级最厉害的。出去比赛的时候,比较轻松的获得了一个小冠军。

我今天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我们对孩子心理行为引导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由第二个家长的问题引发出来的。就是运动如果能够改变孩子的心理行为模式,那我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其实,这个就是新教育的核心,通过一些项目的突破,让孩子形成新的自我认知,主要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或者叫做我们的信念系统。当这个小孩儿小Z他体验到围棋的学习通过这踏踏实实能够去追上别人,然后老师和家长引导,告诉他也可以把这个方法去用在自己其他方面的学习,包括运动、英语及其他方面。他就慢慢的把这个模式在其他方面进行了迁移。相对来说,他目前的成长状态我觉得是已经有比较稳定的一个自我成长的模式,虽然他会有不足的地方,但是他知道有效的去弥补和有效的去学习和提升自己。我觉得当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达到这一步,可以算是让孩子能够学会了自我学习,这是第一个家长的一个心愿。

其实,自我成长是每个孩子内心真正都想要的,关键是我们作为家长和老师,是不是能够有效地去帮助孩子。刚才这个小Z的例子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他虽然起点比别人差,但是他有他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模式,而且能够不是只是在某一个方面的其他方面都能够慢慢的去提升起来。

05

对孩子多一些耐心


我记得群里面前有讨论过长跑,我也很鼓励家长们自己去长跑一下。我们孩子们要突破半马,所以呢我也跟着一起来学习半马。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学的是太极跑,这个是美国的一个热爱跑步的人发明的,他是结合中国的太极和跑步的一些特点创造一个太极跑的方式,能够跑得更轻松,更重要的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受伤。但是在学这个过程当中我也碰到了一些困难,就是看起来很简单的动作怎么样真正能够练到身上去?这个过程中开始的阶段呢,由于这些动作看起来很简单的,我们自己反而没有认认真真的去练。到后来跑了一段时间,觉得效果不太好,后来去复训的时候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再去跑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一方面的是我的体会,真正的踏实是很重要的,用心的去练每一个小动作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当我跑完半马的时候,我真正体会到小Z 的成长模式是非常有力量的。他有自己的节奏,而不是因为外界的压力忽快忽慢,这一种很平稳的节奏一直向前,就像我们跑到终点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


这里我想强调的就是我们孩子成长就类似于长跑一样,他都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即便是一个很小的习惯的养成,就跟我们学习太极跑一样,一个很小的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点作为家长还有老师,自己要能够有这样的体会,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否则的话就很容易造成我们自己容易急躁,然后将这个急躁带到跟孩子的互动当中,很容易产生更多的冲突,反而效果不太好。

06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信念


李老师在群里面也提到了,就是之前家长关于英语教学,英语学习的核心问题问题也是心理行为引导,只有这部分做好了,资料和方法才能有效。其实。在我自己的带班的经验当中,并没有觉得跟孩子进行心理行为的引导有多难,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真的是抓住了一些他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就是每个孩子都是很想成长的。我们会把一些教学的安排,让他们理解到跟他们的成长是相关的。举个例子就是关于运动,有一些项目,相对来讲比较好玩;有一些项目确实是需要能够耐心地专注的练习,而且这些练习看起来有些是枯燥的。那怎么样让孩子接受?我估计家长们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就是面对这种枯燥的训练的时候孩子难免会产生排斥,当然,我们有一些竞争和pk的机制能够去激励孩子。另外我们做的就是引导孩子看了一部纪录片叫做《人脑升级》,是国外拍的。它里面就讲到了我们想要变得厉害是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让我们的大脑的记忆力更好,反应速度更快,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能够提升。我们带着孩子看完这部纪录片,想传递给他们的一个信念就是我们想要让自己变得厉害就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和学习,有些练习就是需要重复的


当孩子有了这个观念以后,后面我们再安排一些项目的时候,他们就比较能够接受,当然还是会尽量的选择一些他们开始能够接受的项目,比如说一些杂耍,就是参考这个纪录片里面的,还有一些拳击运动员训练的一些项目,这些都是孩子们他们内心本来想的,但是要克服困难,能够不断的去突破,确实是需要他们做出努力的。但是这种努力。有的孩子的持续性比较好;有的孩子中途会容易碰到困难,会放弃,那这个时候就要通过这种信念的引导,让孩子知道这样训练对他们自己有好处的。这个也可以跟第一个家庭的情况来结合一下,第一个家庭的家长也是希望孩子的成长,但是,没有让孩子体会到这个学习对我到底有什么好处,记单词,还有认字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好像就是家长的要求和安排的,这样家长和孩子形成了一个对抗,而当我们把这一些安排的项目跟孩子理顺,我们是站在一条线上的,是为了帮助他达成他的目标的,那孩子的这个对抗会少很多,甚至是没有,甚至能够主动去克服这些困难。

07

成长的复利


前面分享了一些关于孩子心理行为的要点。好像说到这里也差不多快说完了,但是另外一个我想再强调一下,就是孩子的成长真的不是一蹴而就的,确实是需要时间的,在这里呢,我们也跟孩子讲过一个故事啊,这个可能大家都听过,就是一个国王和一个智者在打赌,国王输掉了,他就问智者要什么。智者说我就要粮食,从这个围棋棋盘的第一格一直放到最后一格,每一个都比原来增加一倍,这个就是一个复利的力量,然后呢,我们要孩子们去算了一下这个数字,那开始的变化不太明显,但是越到后面的那个每一次,这个增长是惊人的。然后我们也通过其他的一些类似的例子,就是哪怕是每次都进步一点点,这样子重复几百次,几千次下来以后,那个也是非常厉害的,那孩子的大脑中有一条复利的成长曲线。也是让孩子们建立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只要我们持续不断的进步,不断的累积的。到一定的量的时候,我们的成长就是非常巨大的。那这个也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所以我们对孩子的成长心态也是这样子,逐步积累,到了一定的量就会看到明显的进步,从孩子身上我也看到类似的情况。

前面的内容我稍微小结一下,就是我们对孩子进行心理行为引导,或者对孩子教育要点,每个孩子内心都是渴望成长的,也都是渴望被看见的,希望家长和老师们认可他们。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要点吧。我们家长、老师应该是和孩子站在一条线上,能够去理解他们碰到的困难,同时也能够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去讲清楚他们碰到的困难是什么。这个说起来可能比较简单,但是确实是一个大的原则,在实际的教育当中把握这个原则,我发觉没那么困难,而且他们很乐意接受挑战,甚至是各种各样有痛苦的突破。

第二点的就是作为父母和老师,我们要练习的就是一个是我们的发心,这个很容易被忽略,因为它在我们的脑海当中基本上就是一闪而过,而且随着我们这些惯性和习气,我们平时说话很容易就是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表达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是什么,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我找一下静慧老师的一个分享,这个对我的启发比较大,就是做好新教育的老师的发心到底是什么,这个很重要。

第三个就是可能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孩子的成长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行为的习惯改变都不是一下子能做到的,其实大家也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也就是我们的左右手十指相扣,每个人的习惯都是不一样,但是你换一下,你想把另外一种模式练到熟练。估计要练好一会儿才能够比较习惯,所以,我们将心比心去理解孩子他的一个习惯的养成。都是需要时间的。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至上精神


01

文武兼备,阴阳互济


那接下来我再回答一下,第二个家长的问题,就是运动来调整孩子的心理行为,我们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前面提到了,孩子难免也会出现这个消极、被动的情况,我们大概处理思路就是前面让孩子明白这样的安排,跟他的成长有什么关系。当他能够初步理解,他才更愿意去配合。这是比较顺利的情况,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告诉他,他还是不愿意做,这个时候反着来,当孩子不愿意配合,不愿意严格要求,那我们就听他的,然后告诉他这样子会有什么后果,对他降低要求不会让他变得厉害,他反而要老师更严格要求他们。这是“反也者道之动也”的一种应用。


另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有时候实在这些方式都不管用的时候,该逼一把就逼一把。我也举一个小孩的例子,他就是很容易陷入到情绪当中,有时候前面的道理讲了,方法也知道,但是就是做不到。这时候包括陪着他,用运动来改善自己陷入消极情绪等等的方法都用过了,他还是一直出不来,那怎么样?因为提前跟家长说好了,也跟孩子说好了,老师该打是可以打的。那该打就打,你打他一下的话,他动起来了,他真正的动起来了,反而就很快就调整过来了。这个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方式方法,最终是要落到能够让孩子去成长的这个点上。对他严格要求,打了他一顿,他能够改变自己的态度,他能体会这个成长的快乐,之后他会抱着你很感谢你,甚至后面要打屁股,孩子抢着把屁股撅过来打一把,当然是开玩笑的时候,前提基础是老师和孩子建立了好的互动关系。


家长的第二个问题是有没有遇到采取运动也调整不了的心理行为问题,需要用其他的方式去调整?我想结合文和武两个方面来看,算是一阴一阳。应该说每一个事情做到极致,需要的素质都是相通的。但是我发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某些人在某个方面做得很优秀,但是他这个特质并不一定去迁移到其他方面去。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就是说,孩子进行心理行为引导的时候,让他们形成的新的认知,我们要带他去迁移到其他的方面去,那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运动能够解决孩子们绝大部分的心理行为的问题,但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单单只是运动的话,少了文的这个环节。可能会出现的孩子的深度思考能力会偏弱。我这个结论我不敢轻易下,因为我也不知道真正的武学大师他们的境界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到了这个境界对世界的认知是什么样子的。至少我觉得从阴阳两个方面来讲,就是用运动去调整孩子的心理行为,让他去建立新的模式进行其他的学习,然后通过“”的学习,加强孩子的思维能力的提升。这样会更全面一些。

还有家长的问题是如何判断一个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其实模仿孩子的感受的这个方式,我觉得是个很好的方法。以同理心的方式去理解孩子心理和行为模式,基本上能够理解孩子。相对而言,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会简单很多,当然要真正去深入了解心理行为包括成年人的心理行为,这是一个很庞大的话题也是很深的一个内容。可能是要到山长的级别才能很好的了解。我们在山长面前像透明人一样,我们的一个眼神一句话,山长就能够把我们分析的清清楚楚。我自己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相对而言孩子会简单一些,他们的主要的特点就像前面分享的就是孩子内心都是渴望成长的。但是,这种愿心有大有小,有的孩子他可能内心的想法和行为能够匹配上。有的孩子可能内心有想法,但是行动力不够,那这个时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去调整,包括用运动的方式,还有前面分享的,让他们看到和理解自己的成长模式,帮助他们重新构建信念系统。对孩子而言,我个人理解就是比较关键的点,就是孩子的责任心的培养和至上精神的培养。

02

培养责任心


责任心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包括我们孩子吃饭,当他能自己吃饭,能做他自己做的事情,就需要他自己去做,不只是让他去做这个事情,而是让他意识到,需要开始为自己负责了,然后随着能力慢慢地提升了,需要帮助家庭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个也是对责任心培养的一个具体的方式。另外一点,就是至上精神,如何能持续有效的成长,如何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前面也提到了很多,就不重复了。


关于怎样提高,我最推荐的还是山长的博文,还有山长的课程。最近有家长问怎么样去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其实山长的博文也是我们自己在反复读的,有很多内容以前觉得自己看懂了。但是实际教学当中真的去实施的时候并不一定能做出来。做过后再去看的时候才能够理解山长为什么当时是这样去看待问题这样思考这样做。我建议大家对山长的博文尤其是《解读精英教育系列》还有今日学堂的教学案例,可以反复的去看。其实像这个精英教育系列我个人理解是,山长其实是把新教育的核心理念都讲的很透彻了。包括上山长的课程,其实很多内容在山长的博文里面都有讲过。自己理解不到位,就需要当面听山长讲解和点评,才能有更多的体会。好好钻研博文是一个有效的办法。

03

尊道贵德


有家长问:孩子还是有不少的不好习惯,最近就想着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至上精神,孩子其实是想学好的,也想做的更好,但是容易出现情绪,感觉做事踏实不够,在踏实的问题上不知道怎么去引导?


“孩子其实是想学好的,也想做的更好,但是容易出现情绪”。孩子出现情绪,可以先观察下他碰到的具体困难是什么。如果能和孩子聊出他的想法更好了,不用轻易下结论是:做事不够踏实。有可能是碰到了困难,不知道如何办,导致的烦躁

我们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并不一定对孩子也简单。其实,这个情景在大家用电脑的时候可能都会碰到:电脑出点状况,我们怎么弄都搞不好,难免会着急上火,而精通电脑的人,三两下就搞好了。

第二个家庭的做法大家可以再体会下:

观察现象是什么——孩子碰到的困难是什么;

她的想法和感受是什么?

困难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原因可以有哪些方法?

带着孩子练习,直到能做到,建立自信,更重要的是建立自我认知的模式,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将这种模式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

对于重复做的事情,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厌烦。可以先让孩子知道这样做对他的好处和必要性,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看看推荐的纪录片;对于希望孩子重复做到的量可以明确下目标是多少,分解下多长时间达到,每次进步的小目标是多少,共同、明确的小目标可以消除双方潜在的冲突(如家长认为简单,孩子觉得难),而且让孩子习得一种有效的方法:天下之大做于细,天下之难做于易。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带着孩子们突破跳绳就是类似的思路:开始有的孩子不会,那就先定小目标,突破一个,消除为难情绪,建立自信,再根据孩子情况逐步增加,而且避免冒进:一下子给自己定很高的目标,这样短期看是进步快,但是不能持久,不是持续的复利式成长,这种模式不仅是一个跳绳练习会体现,其实作为成年人也会,很多公司冒进开始发展的快,基础不牢,倒的也快。相反,跟孩子们讲清楚什么是能持续的复利式成长,孩子们更愿意接受这张模式,时间拉长一点看,进步明显更大。他们更高兴,再引导孩子理解什么是“尊道贵德”,对规律要有尊重,他们也更容易接受。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模式对孩子会产生深远影响。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仁青学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