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人生目标,知行合一--仁青明德班11月总结


**家长您好:


经过一个月的教学调整,孩子们在个人状态以及团队建设方面相对第一个月都有明显的提升。随着孩子状态的提升,本月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深入了一些,下面我就将这个月的教学情况和孩子个人情况,向您做一个详细的反馈。孩子们开通博客之后,可以随时查看发布在我个人博客上的月总,家长和孩子可以就同一个内容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一、主题课

(一)《人生七年》

人生七年下载链接:《人生七年》

本月开始了《人生十二讲》的学习。在正式学习《人生十二讲》之前,为了让学生们对目标的重要性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先学习了《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

通过观看和讲解《人生七年》,我们看到上层社会的孩子和中下层社会的孩子在受教育情况和认知水平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这些差距决定了他们长大后在生活和事业方面的差距。主要有这样几点:

(1)上层社会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教育规划有着清晰的认识(将来去哪所中学读书,一般是私立贵族学校;考取哪所大学,一般是剑桥牛津这样的名校。这些孩子后来的发展确实是沿着既定目标和规划进行的),思想深度和视野都出人意料的成熟(比如对于学校规则和罢工现象,能提出理性的观点,不是情绪化的表达),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非常严格。从这些可以推测出他们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高远的目标和清晰具体的规划,而且有效传达给了孩子并受到了孩子的认可;家长自身的思想深度和视野应该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能够给予孩子高质量的环境熏陶和思想引导,因此7岁的孩子在采访中表达出来的观念和思想,才会如此成熟。最终的结局,这些孩子努力学习考上了名校,事业方面做了律师合伙人或者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生活方面家庭美满,他们成功保住了自己的阶层地位。

(2)中下层社会的孩子:对于未来要做什么不清楚,即使有,也是一些不切实际或者很低要求的职业,比如超市工作,巴士司机,宇航员等等(这些孩子后来的人生发展轨迹,大部分或者是低水平循环,或者是辗转流浪)。他们的思想深度和上流社会孩子相比明显要肤浅很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比较随意。从这些情况可以推测,中下层社会的家长受到自身认知水平以及生活状态的影响,不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引导,只能是把自己较低的认知水平传递给了孩子,有些家长甚至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最终的结局,大部分孩子长大后依旧生活在底层,他们的孩子看上去也在沿袭自己原先的轨迹,很早退出学校,开始从事底层工作。

影片中有唯一一位实现底层逆袭的孩子,Nick。他原本是农民的儿子,但是由于从小对于科学有着浓厚专一的兴趣,而且早早确立了自己从事这方面工作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牛津大学,最后担任了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他的形象谈吐,小时候看似拘谨内向的样子,经过多年良好教育,成年后转变成了温文尔雅开阔自信的状态。与他情况相反的是一个叫做Neil的孩子,小时候看上去活泼可爱说话滔滔不绝,长大后却过着依靠救济金的流浪生活。根据中国家长普遍的评价标准,Neil应该是比Nick更看好的孩子,但是这两个案例对比更加印证了新教育强调的培养标准:有静气有目标感,而不是外在的活泼可爱。

《人生七年》最初拍摄于1964年的英国,如今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些规律也许已经不再适用。但是总结下来,这部纪录片给我们的某些启示依然有效:如果希望下一代突破阶层固化,实现社会地位的向上流动,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良好教育的关键点,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这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深入思考以及向高人学习等方式来实现。其次,树立目标,无论是人生目标还是职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牢固的目标感,让自己成为目标型人才而不是感觉型人才。

通过《人生七年》课程,孩子们最大的收获也是这两点,他们开始对“大量阅读”有了新的认识,对于目标对一个人未来人生发展轨迹的影响有了直观具体的认识。在随后制定目标的过程中,原来对于长大做什么没有想法的孩子也开始提出了自己的职业目标。

(二)《超体》

《超体》全剧在线观看:生命的意义–《超体》

在开始讲解《人生十二讲》第一讲的时候,孩子们都已经阅读过相关内容了,他们都认为自己不是动物,不会无知无欲的活着,因此他们的生命是有意义的。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清楚的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目标,我们接下来通过电影课《超体》,进行了示范讲解。

影片开头,露西说:“Life is given usbillion years ago ,what have you done with it?”/生命在数十亿年前就被赋予,我们拿它做了什么?结合整部剧情,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科幻和动作片,它真正希望传达的是“人生意义”这个问题。

电影女主角露西是一个美国女孩,在中国台北读书,她和朋友在酒吧狂欢的时候,结交了一个下三滥的男友。被男友逼迫,将一个皮箱交给别人,结果在酒店被黑社会绑架。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露西的状态是这样的:浑浑噩噩,她不清楚自己将要的面对的巨大危险,或者说即使她当时对危险有一丝觉知,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去了,其实她当时完全可以选择安全的离开;被黑社会挟持的过程中,她极度的恐惧不停求饶,但也只能任人宰割,体内被放入CPH4 成为人体货物,她的自尊被践踏,毫无自由可言。在后来的剧情发展中,CPH4在她体内扩散,她由此获得了超人的能力,包括:恐惧和欲望在她的感觉中彻底消失了,她的面部表情总是表现出高度的平静和清醒,她对于自己以及周围的人事物具备了超常的觉知力和掌控力。她找到黑社会老大追获CPH4,这个过程对她来说易如反掌,也就是说她对自己的生活具备了高度的掌控力,实现了自尊和自由。具备了这种超能力,当她意识到自己的大脑被不断开发,知识在自己头脑中爆炸式增长时,她不知道接下来她应该做什么了。这个时候去请教教授,教授告诉她:生物的本能是,将知识传递下去。露西瞬间明白了,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在有限的生命中她所有的行为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将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保存下来,留给科学家们。

影片结尾,露西说:”Life is given usbillion years ago, now you know what to do with it“/生命在数十亿年前就被赋予,现在你知道用来做什么了。

这部电影,其实是以一种科幻的手段,将一个普通人能够修炼到的最高境界,夸张的浓缩在了一天的经历中。作为普通人来说,如果参照露西的生命意义,可以得出这样的认知:“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开发自己的潜力,也就是不断的完善自己,探寻自己生命的边界,也就是说尽我最大努力,弄清楚我到底能走到哪里,到底能达到什么程度。当一个人真的这样去做了,她就能够达到清醒,自尊和自由的生活状态。露西将自己的生命潜力100%的发挥出来,获取了最高智慧,并将它传递了下去。”

在一期逻辑思维的节目中,谈到创业者的心态,罗振宇大概是这样总结的:我们就是想知道,尽自己最大努力,我们到底能走到什么地方。记得最初参观明德女塾的时候,发现她们的人生目标很多都是这样的:增长智慧,传播智慧。这些都和《超体》这部电影传达出的寓意是一致的。

如果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此定位,职业目标就是帮助你实现人生目标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是医生,可以是教师,可以是科学家,这些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确定–做自己最热爱的事情。如果我们将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目标像露西这样定位,我们会把自己选择的任何一个职业都做的很有高度,很精彩。

在课后笔记中,可以看到学生们都领悟到了这个道理,并将此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但是在随后的课程和笔记中,可以看到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将这种认知持续下去,并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建议家长可以多和孩子们讨论一下生命的意义(和合家馆的杨老师在最近的分享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多和孩子们探讨一下人生使命这样的话题),引导他们能够持续和深入的思考这个主题。

(三)《人生十二讲》1-3讲—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

《人生十二讲》之人生的意义(上)

《人生十二讲》之人生的意义(下)

《人生十二讲》之-人生目标问题

《人生十二讲》之-设定人生的目标

《人生十二讲》是山长在武汉大学讲课的课程记录。相信有过大学经历的家长,看完前三讲关于人生意义和人生目标的讲解,都会回忆起自己大学时代迷茫和虚度的青春年华,会感慨为什么自己当初没有缘分听到这个课程;如果当初听到了,我们的人生很可能不会这样稀里糊涂的走过来。

但是,即使当时听到了《人生十二讲》,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真正听明白的。如同山长在课程中讲到的两个武大学生的例子。同样在听课,一个学生依旧不思考,继续着考研找工作的平庸生活;另外一个学生则受到了启发,开始启动思考模式,大量阅读,期间经常寻求山长的点拨。这两个学生在数年后的生活逐渐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为什么会如此呢?人生目标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很少去思考它?山长在课程中讲到:根据统计学的结果,人的思维是有惰性的,很少有人能够克服这种惰性,人们倾向于逃避短期思考的痛苦,但换来的结果却是长期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对于这一点,罗素说过一句名言:“人们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去思考”。美团创始人王兴则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愿意做任何事情的”。

从王兴这句话来倒推,我们普通人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在逃避思考:享用美食,购物,聊天,听音乐,看电视,陷入情绪中,甚至阅读,一本接一本的读书,甚至忙忙碌碌的做事,也是在逃避思考。比如音乐,在听巴洛克音乐的时候,一个人可以很安静的思考,情绪不受打扰;但是切换到流行音乐比如忧伤情歌时,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马上被调动起来了,跟着音乐陷入忧伤,思考耶被打断。长期听这种音乐,就会让自己的情绪起伏的更加严重,不习惯思考,也会减弱行动力。另外,有一部分人也曾经尝试思考,想了一下,想不出来,就算了,转身去做上面这些事情了。这是绝大多数人的情况,只有非常少数的人愿意将自己陷入痛苦的思考之中。

但是,一旦有人愿意将自己陷入痛苦的思考之中,而且真正想明白了,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标,职业目标和生活方式,制定了具体可行的人生规划,他的人生再也不会空虚或者郁闷,他会早晨一睁眼就兴奋的起床,每天都会过的很充实,实施着自己的规划,朝着自己的目标越走越近。越早确定自己想要的目标,并且为之专注努力的人,取得成就的可能性越大。乔布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看过《乔布斯传》,我们知道乔布斯在十几岁的时候就明确知道自己的兴趣是电子产品,21岁创立苹果公司从此开始了事业的辉煌,30岁被赶出苹果公司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折,在挫折中重新站起来的乔布斯续写了更加辉煌的神话。从乔布斯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启示:让孩子尽早找到自己的目标,尽早开始做事,尽早开始犯错,尽早开始从错误中崛起。与此相反的是人到三四十岁才明白这个道理,到这个年纪才开始去尝试创业,去体验犯错,但他们可能连改错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课后作业中,让孩子们思考自己的职业目标,首先是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你想要从事的职业,会不会被未来趋势淘汰?这项工作对于孩子们来说,也许是一个比较长期持续的过程,接下来还会有这方面的引导。

在一次小课中,另外讲了一点。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像乔布斯这样找到了自己终身热爱的事业,大部分人是没有找到的,他们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呢?不断寻找,不断换工作吗?有一本书《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给了我们答案: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尽你所能做到最好,优秀到不能被忽视,比起兴趣来,是更为重要的。如果你在一个岗位上优秀到了不能被忽视,会没有机会没有选择吗?

(四)知行合一和对标日记

本学期到现在为止,道理已经讲过很多了。这个月的最后一周,开展了“知行合一”的主题课。

作家韩寒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言论: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分析背后的原因。第一,道理,不是真的理解,只是听说过而已。第二,确实理解了,但是自己没有因为道理而改变。为什么没有改变呢?因为: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我们之所以不改变,常常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正确而及时的反馈。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是不会改进的。比如,一个创业者在事业顺利时往往志得意满不会想到反思改进,但如果他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了事业的受挫–现实反馈,就会导致他去反思自己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自己需要如何改变。孩子们在求学期间,很难说会因为自身问题导致什么大的挫折,收到足够多的现实反馈促使他发生改变。因此,我告诉了学生们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模拟现实反馈。因为孩子们年龄正值青春期,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已经逐渐成熟。我们可以在班级管理中模仿企业管理制度,能力强的同学被选举为班长和各个职能小组的组长,他们就相当于一家公司的CEO和部门主管,没有入选的同学就相当于普通员工。部门主管和普通员工做的好,可以得到晋升;做不好会被自己的上司给予差评,不予升职加薪考虑,甚至是开除。在这样的制度中,平时表现优秀的同学,将来进入社会才有更大概率取得成功。这个制度不仅激励了孩子们,当孩子表现不好被给予“现实反馈”的时候,他们在心态上也更能接受,知道老师和同学是为自己好。

第二个方法:对标日记,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反馈。具体方法是:

(1)找出自己的主要问题:主要是了解自己的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经历了多次的送礼包大会,孩子们基本上都知道自己需要改进的问题是什么,有些人还分析的相当深入。但是,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意识到自己真正的问题在哪里,具体见孩子个人情况。

(2)深入分析问题的原因:一层一层的追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我为什么想改成对标中的样子。这个追问的过程很重要,不能停留在中间态,一般要追问三到五个为什么,才会问到问题的核心,才会触动到内心而决心去改变。

(3)制定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否具体有效的判断标准是:就“实”不就“虚”,能够对照落实。在第二个环节中,多数孩子追问到最后,都发现是因为自己缺乏目标感,没有把自己制定的目标落实到每天的具体行动中,这样制定出来的解决方法,看上去就是比较有效的。也有少数年轻小些的孩子,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

在日常的课程引导中,我经常用亲身经历向孩子们传达“接受别人给你提意见,反省和改正问题”的重要性。比如,一个问题自己持续错了很多年,但是没有人给我提出来,因此连续数年没有进步。这个故事他们听着感觉很可怕–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他们也很清楚我对于犯错的态度,我鼓励他们及早犯错,及早修正,不要隐藏着一身的毛病到了社会上再去栽跟头,人到中年想改正可能这个世界都不会再给机会了。因此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反省心态还是很积极的。

总结一下,对标日记要达到的目的,养成这样的心态,思维习惯和行动习惯:

(1)心态:如果生活事业不顺,一定是我自己有毛病!反省改进自己的问题。

(2)思维习惯:为了达成目标,不断想办法改进问题,刷新效率。

(3)行动习惯:学习和做事都要全力以赴,做到让自己满意。

最近一周以来,每次晚课都会对反思日记进行点评和修改,家长们在邮件的反思日记中应该也能够看到,孩子们的进步是非常明显的,主要是他们开始在行动上应用我们之前讲过的“道理”,知行合一,行动力增强(能够把老师讲到的道理应用在自己身上反思,以前拖拉不改的事情可以马上去做),思考意识和思维能力增强(文章更加顺畅,可以应用思维模型来解决问题),觉知和自控力增强(觉知到自己的行为,当时就停止)。我对孩子们说:如果一个人学会了正确的阅读,思考和反省,他就能够脱离家长和老师,实现自我教育。反思日记如同阅读和思考一样,应该是持续一生的功课。

二、英语课

高级组:在本月刚开始做六级听力的时候,他们反映自己可以完全听懂六级听力的录音,但是在做题过程中因为阅读速度太慢,读题跟不上录音,导致正确率只有50%左右(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目前提高到了60%-80%的正确率)。由于高级组的听说能力已经相当不错,而且要为考试做准备,因此将他们的英语学习内容进一步向阅读和写作方面倾斜,以大量阅读作为输入方式,目前的听说仅限于演讲题材的内容。刚开始学习Foresman的时候,在写摘要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语法和拼写错误,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这方面的错误已经非常少了,但是在自由写作环节,由于是刚刚开始练习写作,中式化表达的现象比较严重。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原因是阅读输入太少,因此没有要求他们特别训练写作,还是要把英语学习的主要精力放在阅读输入方面。为此,在学习材料之外,也推荐了一些英文原版书给他们阅读。大量阅读英文材料,语法错误会自然减少,写作会日渐规范。

中级组:本月也开始了Foresman的学习,选择的材料同样是社科题材,只有个别年龄较小的孩子选择科学题材,学习方式和高级组基本相同—熟读和抄写,但是没有自由写作的要求。《千万别学英语》仍在进行中,基础较好的孩子和基础较弱的孩子都在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相应的计划,但是学习进度逐渐拉开差距,进度快的同学已经快学完了,进度慢的同学完成了一半的内容。

随着班级管理的日渐完善,孩子们自己管理的全程英文交流,执行的比较到位,下课时间基本都在说英语。在每周的英语学习中,要求学生们制定三天的学习计划,由于最近经常被主题课占据时间,大部分同学都是抓紧课上课下时间还是完成了英语学习任务。在后面的反思日记中,会继续引导孩子们去努力的持续刷新自己的效率。

三、运动课

运动课主要内容延续了上月的安排,主要是基本功,散打和太极拳套路的练习。在习武方面,最近两周做了一些引导,是关于“思考”的。因为他们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能够看到部分孩子只是按照动作比划去学,但是没有细细揣摩动作的含义,这说明他们的内心并不是非常渴望去习武,或者说缺乏思考的习惯。山长说过内家拳是“哲拳”,不动脑子是学不好的,反过来说认真对待内家拳的练习也有“练习脑子”的作用。另外,我告诉他们,武术老师一般都有这样的脾气:你越是勤奋用心的练习,老师越是愿意教你提携你;如果你懒得练,老师也是懒得理你的。我把包老师对我说的原话也转告给他们:要练出真功夫,必须自己有心主动去学和练,靠别人催促是练不出来的。如果你们只是无心无脑的练习一些动作,最多从身体素质方面由“肥猪”变成“精壮猪”,但是缺乏主动意识和思考,就达不到练脑子和出功夫的目的。

经过这样的引导后,有的孩子下课后开始主动寻求包老师的指导,晚课被我当众表扬后,整个班级正在形成课后积极找老师问问题的现象,这说明他们在练武的过程中开始动脑筋揣摩了。在后续的武术教学中,对于明显具备思考和吃苦精神的孩子,会形成一种制度,让包老师给予更多的指导,以此来激励所有的孩子都朝这个方向努力。我们也会加入太极拳经的学习,让孩子们揣摩拳经的含义,用来指导习武,向老师问出更多和更深入的问题。

随着团队组织的日渐完善,体育小组开始每周组织一次竞赛运动会,他们自己发现:在竞争中,平时的很多问题都不见了,同学们的表现普遍提升很多。比如在太极拳套路比赛过程中,平时不积极的孩子也会在台下主动揣摩动作和练习。体育小组会在接下来的团队管理中安排更多的竞争和挑战活动。

上周家长会上,我们讨论到孩子受伤情况下是否继续练习的这个话题。后续的一些问题我咨询了包老师,他认为以目前的训练方式,还没有达到发生危险的程度,如果孩子出现一些轻微伤比如韧带损伤,继续练习是没有问题的,停止练习反而是对恢复不利的;至于拳击后出现的头晕恶心,是孩子的身体状况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会有低血糖的情况,随着身体素质的增强这个情况会改善。回想江湖课时候观看心蕙打百人组手战,她的面部和身体多次受伤,很多时候躺在擂台上动都动不了,在旁边接受治疗的时候,一次次发出惨烈的哭声。杨老师上次分享也提到了这个问题–自己有没有明蓝妈妈那样的心胸格局,能不能接受孩子经历这样的严酷训练,这是我们每一个进入新教育的家长都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四、团队建设

在团队建设方面,为了激励更多的孩子进步,将领袖小组制度改为至上小组制度。进入的标准是:(1)至上精神:没有电子产品方面的问题,愿意对自己严格要求,全力以赴的突破自己追求卓越。(2)经营者意识:对同学帮助付出,认真履职和经营团队。(3)反省精神:能够持续不断的反省自己的问题和改正。这个标准实际上比之前的领袖小组更加严格了,由于电子产品的问题,阻碍了原本符合其他条件的同学进入,最后只有两名同学入选。对于进入至上小组的同学,会给予更多做事锻炼和班级管理的机会,在思维写作方面也有单独深入辅导的机会。

至上小组的两名同学随后制定了至上小组预备队制度。在制定这个制度的过程中,第一稿因为太粗糙被驳回后,他们调用了最近学习的“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的思维模型以及阅读《影响力》得来的一些知识,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制度,已经发布在群邮件中家长们可以看到。对于加入预备队,孩子们在周末通话中会和家长交流这个问题,下周一再正式申请。

有段时间,允许孩子们在周日的时候在自己的电脑中看一些英文视频,比如《神探夏洛克》。但是造成的局面就是孩子们周日空闲时间各自为政,这一天时间过的并不充实,而且有的孩子在随意浏览网页也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前段时间统一删除了电脑中学习资料之外的各种视频软件和电影,改为小组组织活动。每个周六由一个功能小组组织一次活动,包括做特色饭菜,游戏,比赛,音乐会,舞会等等。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会给予及时指导,比如最近一次生活小组组织的包饺子活动,期间存在团队配合不畅,遇到困难就想绕道走的情况,经过老师梳理后顺利完成了活动组织,比之前的包饺子活动明显有序和清洁。

无论是至上小组还是各个功能小组,本月在履职做事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履职的主动性和执行力增强。他们精心布置了一间会议室,经常在里面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活动组织方案,老师交代的任务都能比较快的执行,改变了上个月拖拉和行动力弱的情况。除了行动力有改善之外,有些孩子在做事的时候能够根据已经学习的思维模型,更加有序的去思考,从反思日记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以下略,月总中相关教学资料可在微信近期文章中找到)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仁青学社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