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师分享 12 | 游戏教学法在幼儿运动中的应用与思考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适量、科学、有意义的游戏能够调动孩子运动积极性,还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民国四大教育家之一,南京师范大学院长,中国幼教之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他主张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各项技能,学习各种知识,用游戏来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转眼间,我进入明珠部一年多了,陪伴幼儿阶段的孩子运动的这段时间里,有不少启发。我总结了游戏教学法在幼儿运动中的运用与思考,记录下我和孩子的成长故事,希望对您有启发。



运动游戏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压力都越来越大。在陪伴孩子运动的过程中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据了解,不少人在带孩子运动的时候怕乱、怕麻烦,怕出事故,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孩子玩游戏的权利,即便是游戏时,也会安排集体游戏多,自由活动少;老师包办多,幼儿独立完成少。孩子们规规矩矩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行动,忽视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也违背了幼儿好奇、好动、好模仿,以及认知中带有具体化、形象化、情绪化的身心发展特点。



为什么要在幼儿运动教学中用到游戏?


幼儿的专注时间比较短,天性爱玩儿,特别是那些暂时还没有养成运动习惯,对运动有明显排斥或者畏难情绪的孩子,想要他们积极参与进来,达到良好的运动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计一个既符合他们的认知,难易程度又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游戏。

在我看来,课堂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调动学生求知欲。根据这些年自己运动的经历和教学经验,结合儿童敏感期相关理论,我总结出来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运动方面的敏感期,设计游戏时可以作为切入点,供大家参考:


4岁以下的孩子

适合他们的游戏是那些简单的、重复的,能够让他们觉得有些好奇想要去探索的游戏:例如将一些圆盘翻过来、按照固定路线跑过去击打标志桶等等;

4-6岁的孩子

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是任务型的,简单来说有以下三个特征:1)有一定的肢体接触;2)有简单的指令;3)有较强的互动性;

6-8岁的孩子 

他们更喜欢有一定竞争关系、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有明确规则性的游戏;

8岁以上的孩子 

他们喜欢的游戏会更多地关注胜负、需要有一定的团队配合,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则,需要运用一些策略和技巧,甚至是融入较多的智力因素,游戏结果又存在一定随机性的会更吸引他们。


幼儿阶段的孩子心性还不够稳定,运动中需要更多的强化刺激,帮助孩子体验成败、胜负,无形中也锻炼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游戏的方式可以较快地帮助孩子完成这个体验的过程,如果老师能恰到好处地结合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引导孩子思考自己刚才的行为是否合适,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还能够及时重塑信念系统,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实际的效果也不错。



一个好的运动游戏需要具备三大特性


好的运动游戏创设了一种可持续的场景环境,在游戏中玩家将会始终保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参与者需要高度专注,根据场景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并不是简单地把游戏作为一种消遣、放松,正相反,参与者是依靠着在游戏当中保持的好奇心,不断地认识世界,探索世界,探索自己与伙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这才是游戏在“有用”这个层面上让他们获益的根本原因——做一个乐趣的创造者,建设者,做一个高级玩家。这或许也正是运动游戏吸引孩子们参与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游戏不是瞎玩、乱跑,这里所说的“玩”,也不是无目的、无形式、无要求的乱玩,而是利用一些有意义的游戏,通过这些游戏激发幼儿自身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个人品质。

那么,一个“好”的运动游戏需要具备哪些特性呢?有必要先说一下,这里定义的好游戏是以幼儿阶段的孩子为对象来说的,我认为至少需要以下三个:


1

自主参与,互动性强

好的游戏首先是吸引人的,能够让孩子有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性游戏的过程中还要有足够的互动,只有在游戏的碰撞中才会展示出来更多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信念是什么。


2

游戏目标清晰,高参与性

无论什么样的游戏,首先要搞清楚这个游戏的目标是什么。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折返跑比赛,都要说清楚目标,只有目标清晰,参与者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有了明确的目标,只要孩子愿意加入,先行动起来,才会想办法去达成目标,只要走到了这一步,参与积极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


3

规则简单有效,人人平等

游戏的规则要尽可能简单、有效,参与过程中基本原则是要人人平等,游戏的参与者都要遵守某个规则。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太复杂的规则不容易理解,执行起来也会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游戏的流畅进行。

所谓的规则简单有效就是要尽可能地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话来描述,不要有太多限制。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自动根据自身理解力和游戏场景的需要,发现漏洞逐步升级游戏的版本,必要时也会商议增减相应的规则,及时做出调整。而这个调整的过程,也会在无形中锻炼到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另外,对幼儿来说,公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这一点尤其需要重视!



如何设计一个好玩

还符合教学目标的运动游戏?


1

教学目标要明确、清晰

真正优秀的老师会理清楚谁才是课堂的主体,明确自己的身份定位,进而匹配相应的行为。本科阶段教育学的理论学习告诉我们学生是课堂的主要参与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老师只是辅助者。我的理解,对老师来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先想清楚为什么这样做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游戏也理应是如此。

游戏不是瞎玩,是要有明确目的的。例如在热身阶段玩游戏,可以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达到更好的热身效果;在课程中间的游戏,就可能是为了调剂,作为一个转换和过渡;课程结束前的游戏,或许是作为一个小高潮,用游戏的方式冲一冲体能或者兑现承诺,作为奖励进行的。不管是哪个阶段,玩多久,都要有清晰的目标,唯有如此,课堂才会更高效。



2

针对性练习,人人有侧重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理解力和运动能力自然会有差别,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很多时候,哪怕是年龄差上几个月,亦或者之前有无运动基础,在课堂上的表现都会差距很大。理清这一点以后,我们在陪伴孩子运动时,就要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了。

以我们班之前侧手翻的教学来说,开始之前就通过游戏场景的引导,告诉孩子们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将练习内容设计成一个个模块化的过关的小游戏。接下来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老师针对性地授课。这里的分层不是说人为的将人区分为三六九等,也不是说对孩子的行为有明显的喜恶,更多的是为了看到孩子当下的状态和能力,为了后续能够更好地助力到他的成长。例如,对于在侧手翻方面是零基础的孩子刚开始不能要求他一步到位,需要学会将动作拆解。这个时候可以设想成地面是一条河,需要撑地跨过去才能安全度过。

因此,刚开始学习只要能双手撑地,双脚跳过地面的线就可以,再后来可以控制落地的声音和落地时双脚的先后顺序,慢慢地增加跳过的高度,甚至是特意增加一些难度。这个时候可以告诉孩子们,随着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尝试来玩一个身体控制力的游戏,看看谁掌握得最好。例如更进一步地练习是在场地上拉上一根橡皮筋,让孩子站立姿势准备,双手依次撑地落地、尝试空中转体等方式进行。

对于年龄更小的孩子你或许还可以创设一个场景:我们现在要学会变身了,只有双手依次撑地,双脚稳稳地站住,掌握4个方向的侧手翻,能安全落地才算过关。总的来说,把原本有些枯燥的练习过程用形象化的游戏方式来进行,孩子的参与性会更高。

对于有过一学期或者更长时间新教育经历的孩子,虽然依旧要练习侧手翻,但要求不一样了。譬如,之前只要动起来就可以,后面要求手脚一条线,空中腿伸直,后面就要对动作速度、撑手位置、身体下空中姿态、转换时间间隔等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看起来似乎是一样在练习侧手翻,但一段时间练习下来,你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的变化:动作更标准了,速度更快了。这个时候可以告诉孩子们:我们玩一个游戏:要求就是手脚一条线,空中一个面。把动作要点编成通俗易懂的口诀,一边做一边说,孩子们练习时别提多开心了。


为了更好地锻炼到这些熟练掌握侧手翻技能的孩子,助力他们体验到更多运动的乐趣,后面我们还会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例如可以让学生互相点评,动作做的标准的人获得做小助手的机会;男女生分组练习,熟练掌握的同学可以一对一指导别人等,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浪费时间,但是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别人做得好的地方,无形中也锻炼了孩子的沟通、表达能力和观察力,学会了随喜赞叹。

待孩子们动作做得更加熟练以后,我们还进行了刻意练习:约定站立时面对的方向,先抬哪条腿,哪只手,哪只手先落地,哪只后落地,孩子们很快发现,原来一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侧手翻竟然可以有4种不同的做法。分别是:左手先撑地,顺时针旋转、左手先撑地,逆时针旋转、右手先撑地,顺时针旋转、右手先撑地,逆时针旋转。


3

效果有评估,卡点有办法

没有效果的练习,一切行动都是零。运动更是如此!如果练了一段时间,孩子的进步不明显,作为成年人,我们就要思考:我的方向是否正确?方法是否真的有效?训练是否科学?会反思的人才会更多地看到自己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虽然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参与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老师只是辅助者,但老师同时也是幕后编剧,是课堂效果和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只有老师真正梳理清楚了课堂的目标,掌握了教学的正确方法,才能够教得舒心,让孩子学得开心,练得有效果!

如果训练效果不佳,大概率是老师错了。这话看起来似乎有些偏激,但我是这样理解的:没有孩子天生不喜欢运动,只有在练习中遇到了卡点,怎么也走不出来,无处受力才会出现赖着不动的现象。作为成年人,作为老师,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孩子找到卡点,提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助力到孩子的成长!



4

过程有监控,职责要明确

老师作为课堂的主要责任人,对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一切表现都要了然于胸。玩游戏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孩子们在玩游戏时,老师并不是直接退居二线,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学会从游戏中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冲突点,从看似不经意的行为背后了解孩子的心理动向。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老师最忌讳既当裁判,又当教练,身兼数职。既当裁判又当教练,难免分身乏术,这会造成不能纵观全场,无法及时关注孩子们在场上的全部表现,出现安全隐患时也会有心无力。

老师更多时候要学会旁观,及时叫停。有需要的话还可以提供场外指导,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们自己组织,老师协助。老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负责安全解决潜在的危机,幼儿阶段的孩子对身体的控制力还不够强,有时候会为了胜负不管不顾,难免会出现一些危险动作,作为老师就要做提前评估,游戏的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发生冲突也不可怕,处处都是教机。只要能够把握住做老师的初心,就能够看到孩子的变化和成长,自然而然都会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5

结果有反馈,反思后调整

运动游戏离不开孩子们的反馈,游戏结束不是事件终止,而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每次运动游戏结束以后要学会及时评估,聆听孩子们的反馈,以方便后续教学。我们可以采取现场观察、直接对话、调查问卷、意见反馈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了解孩子们对这个游戏的看法以及想不想继续玩儿类似的游戏。就算孩子说我很喜欢,那也要更进一步地了解,最喜欢哪一个环节,为什么?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并做出调整!


以上,就是我在这段时间关于游戏教学法在幼儿运动中的应用与思考,感兴趣的伙伴,欢迎与我们一起探讨交流!



– END-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相关阅读 | 点击进入


扫二维码 | 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