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师分享 11 | 教学中的太极之道




我练太极拳近两年,很幸运遇到很好的老师倾囊相授,不止在武功上有收获,对太极拳理的领悟,也让我看到与教学理念的关联,对教学有很多启发。 



01

顺劲


与外家拳的格挡、拼力不同,太极拳遇到对方的劲,会先顺着对方的劲走,帮助他往前走;在走的过程中,逐步改变对方的劲,走到我想要的方向。 

对于教学,教师往往看到学生的问题,想要马上改变。但是这样就变成了较劲。 

如果一个学生不想改变自己的问题,说明他还没有体验到,这个问题对自己是一个障碍。那么就帮助他往前走,直到他自己走到死胡同,想要改变的时候,再带着他去改变。 

更进一步,学生的每一个所谓的“问题”,其实都是一种特色,是一种“劲”。 教师要做的,是帮助他顺着原本的方向走,发挥这个特点的优势,然后在走的过程中逐步改变方向,规避他这个特点的劣势,进而实现教学的目标。


我们班有一名女生,初来时非常在意人际关系,喜欢和同学聊八卦,对学习一点都不上心,英语学习划水,上课跑神。 

正常情况下,我们会希望纠正她这个问题,让她在人际关系上找不到感觉,必须在学习运动上突破。 是这样就会较劲,双方都很累。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做了班级课堂纪律的监督员。结果因此,她上课开始变得更认真了,因为她想执行好她的监督职责。 

发现这一点后,我鼓励她进一步竞选更多的班委职位。因为她很在意与人的关系,想被人喜欢,那么做班委的时候,这个因果链接就比较直接,每天有没有做好,大家很快会看见。 

太极推手中,讲究「粘连黏随」,要与对方的劲道粘在一起、非常贴近,这样去改变对方的方向时,才会潜移默化、让对方不知不觉;而不是像两个人玩顶牛游戏,顺着对方的劲拉一把就完了。 

对这位同学的「班委计划」,老师首先需要帮助她思考如何竞选,竞选上之后如何做。学期初,她也当过班委,不过当时像玩一样,自然结果很不好。 

这一次不同在于,她已经看过别人是怎么当班委管理班级的,同时也体验过,自己这种状态让自己在班级很没有存在感,因此更想让自己做好,而不是混日子。 

她选择了竞选内务委员。在竞选前一周,老师带她和现任内务委员沟通,让现任教她如何做这个职位,并且带着她一起检查,搞清楚标准。有了这样的竞选,她自然很容易竞选成功,也做得更顺利。 

做了内务委员获得成就感后,她开始有了更多自信,后来还竞选了在野党(相当于副班长)的职位。在班级管理方面找到成就感之后,她开始对自己其他方面有要求,在学习和运动上都开始有所突破,最终整个人都焕然一新。 

而她自己可能都忘记了,自己是如何变成这样的。 



02

整劲


教学中有很多模块:学习、运动、卫生内务、班级规则,等等。 

如果把他们当成分割的部分,互相之间没有关联、没有共同的引导方向,那么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没练过拳的人,只会用手臂肌肉单独发力,而且,手臂发力时,肩膀、身体、脚步等等,都在互相牵制,让力气在自己身体内互相抵消了。 

内家拳练到一定程度,会练出整劲,全身能够很好地协调配合,看似没怎么用力,却能打出大很多的力量。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身各处非常协调,像齿轮一样,每一环做这一环该做的事。任何一环多用力了,就会让全身的力道卡在那里;有部位少用力了,没跟上,就会拖后腿、牵扯全身。 

比如,我见到很多新教育的学生,学习运动的时候还算认真,因为老师给了清晰的激励。但是卫生内务、跑前热身和跑后拉伸等,这一类比较不容易看见或衡量的行为,却容易做得比较水。 

之所以这样,一部分原因在于,老师把每部分当作单独的模块,那么对英语运动等部分,肯定更加重视,做了更多引导和激励,但是对于相对不那么重要的模块,就没有关注。 

但是,当学生以这种状态过每一天时,他们学到的是什么呢?是为自我负责、有目标感吗?可能不是。他们学到了要学好英语、要把看得见的运动做好,但出于目标,这每一个模块都是重要的。如果学生在一些模块上是划水的,很难说这个学生被培养出了完善的目标感。 

我带的班级中,学生自我负责是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每一个模块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设计的。 比如卫生内务,老师不直接管理,而是学生来管理。如果学生管理得有问题,我并不是去解决问题,而要去找班长、班委交流,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从打扫干净卫生这个目的来说,这样会慢;但是从让学生自我负责这个目的出发,只有这样是在达成教学目标。也只有这样,我是在做教师,而不是包工头、清洁工管理员。 

如何做到整劲? 在内家拳中,有个说法叫做“先求节节分家,才能节节贯穿”,也就是说,让各个部分能够互相不牵扯,才能发出整劲。一般人,手上用力的时候,胳膊、肩膀肌肉都紧张了,这就是互相牵扯,做了无用的内耗。只有每个部位练好了、练开了,做到真正的坠肘、脱肩,该动的地方动,不该动的不动,才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全身上下协调配合。 


对应到教学上,对每一个模块,只有老师对之有清晰的思考和理解,针对性的设计,然后才能谈,如何将它们组合起来、服务于总体的教学目标。 

我所带的班级,班级选举有一套非常正式的流程。 竞选者不能说空话,比如我有信心把这个职位干好。而是要像总统选举一样,举出具体的资历证明,以及拿出有效的行动方案。 比如,我要竞选卫生部长,我之前做擦黑板这个小职位,每天都记得去做,说明我有这个责任心;如果我选上了卫生部长,我要做这些事情;现在卫生部长哪些地方没做到,我要怎样改进。 

对于投票者,我对他们的定位是「公民」。如果选出了不合适的人做班委,自己和团队就会受到损失,因此,每个听众,都要认真去听和思考,看哪个候选者能够更好地承担这个责任。 所有投票公开,不搞蒙眼投票的事情。因为投票不是一个拉关系、要面子的事情,而是我在为班级管理做出我的判断,我应该有清晰的思考和理由来做这个判断,为什么要害怕别人看见我的选择呢?就像美国议员的投票都是要公开记录的,选民可以去质问议员做出投票的决策原因。 

这每一个环节,都是在训练学生为自己负责,为班级负责,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班级管理的这套制度,和总体目标还有更深的结合。 比如像上文中的例子,对于有些暂时在学习运动上找不到提升方向和价值感的同学,我会引导他们在班委选举方面努力,逐步竞选职位和“升职”,进而在这里找到价值感。训练责任心,之后,这种价值感可以被传递到学习等其他方面。班级中,很多位同学都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很大的成长。 

要实现这种效果,也就需要在班级管理的制度中,有清晰的晋升阶梯,从简单的小职位,到需要思考和管理的部长职位,再到需要更高的思维与责任心的班长职位。这样一来,这一个模块的设计,就和整个班级的教学目标密切地融合了。 



03

概念与实操


新教育中最大的障碍,就是知行不合一。 

新教育讲了很多很好的概念。当这些概念无法落地,就会变成口号,制造虚伪。 

目标型、做最好的中国人、中国公主、责任荣誉,这些词都很好,但是如何落实呢? 这些词,其实讲的是一种原则,但不是具体的行动。 没有一个行动叫做目标型,但是每个行动,都可以是目标型的,或者感觉型的。 这就像太极拳中,也有很多练拳的原则,比如最基本的沉肩坠肘。 没有一个动作叫做沉肩坠肘,但是在每个动作中,比如云手、金刚倒锥,练拳者都可以「沉肩坠肘」地做这个动作,或者「起肩抬肘」地做。 

我们只有在动作中练原则,而不是空谈原则。在做每一个动作的过程中,练拳者可以让自己更好地做到这一点。 同样,学生只有在学英语、做运动、上课等等的行动中,体现出是否是目标型、是否做到了责任荣誉。 

面对诸如“如何考上今日”“如何打败美国人”之类的问题,如果学生总是说“努力”,说明学生在谈概念。 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把努力这个原则,落实到每个行动中。在学英语的过程中,怎样做叫做努力;在运动的过程中,怎样叫做努力。 这时候,很多学生还会习惯性地继续概念套概念,比如说“全力以赴”,这依然是一个概念。 比如学英语的过程中,大声读,就比小声读更努力;整段时间在学,就比学一会儿玩一会儿更努力。 当教师把原则落实到这些具体的行为上,学生才知道自己要如何做。 


上面讲的是从概念到落实。反过来,具体的行为,也要提升到概念。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是具体的行为,比如把手洗干净、好好学习,没有背后的概念,孩子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到,只会去应付,就变成了装乖的法汉。 比如,如果学生的卫生没有打扫好,教师要和学生讲什么? 如果只是去纠结这块垃圾、这个扣分,那就陷入了细节,其实是在让学生学一个僵化的样子。这样学出来,就算学生把卫生打扫得很好,他也只是一个优秀的清洁工。 

这就像,教太极拳,不是教动作,而是要从每个动作中,帮助学生做到“沉肩坠肘”这样的原则。 

卫生打扫不好,不只是关于扫地拖地的问题,而是责任心的问题。 比如我见到有学生,拿拖把沾水后,拖遍了整个教室,中间都没有去换洗。 从打扫卫生的层面,老师可以教他方法(很多孩子的确没思考过这方面),拖多少距离换洗一次。 但如果只学这个,那就是学打扫卫生的技能了。更高的层面,是责任心和目标感。 你来拖地,你的目标是什么?是把教室拖干净。那么拖把沾水一次拖全教室,能不能拖干净?很明显不能。那如何能把教室拖干净?这样思考,学生自己都能找到方法,甚至能够举一反三,发现更多的方法。 

比如之前学生会泼水在地上,然后拖。这样带来一个问题,就是灰还在地上,只是和水混在一起,看不出来。拖干净教室,需要的是把灰转移走。那么需要的不是给地上泼水,而是让拖把变湿,沾上地上的灰之后拿去洗。 这样的思考和训练,就不是练拖地了,而是练目标感、责任心。 同样,学英语、练三项、开班会,每一件事都不是为了这个事情,老师不应该是包工头,不应该是关注事情的完成,而应该关注行为背后的心态和信念。 

就像练拳,如果为了把一个套路打下来,那么练的是动作,是表面,练再多也是太极操。如果在套路的每个动作中,练习更好地做到像沉肩坠肘等等的原则,那么就在「练功」。 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 



04

莫把方法当评判


新教育中的概念,还会带来一个障碍,就是贴标签。 

很多人会拿这些概念来贴标签,评判自己和别人,比如,我不够目标型、不够至上、不够宁静,因此觉得自己很差,没有价值。当学生被贴上这样的标签,也只会感觉到痛苦、压抑,而没有是前进的动力。 

事实上,目标型、至上、七条信念,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标签,而是一个方法。 

如果你做到目标型,你做事就更顺,人生就更精彩;如果没有做到,那么注定有很多纠结痛苦,也常常让自己陷入失败。 

练拳也是一样,所有的原则,都不是拿来评判你的,而是帮你的。 比如沉肩坠肘,做到了,才能把一些动作做好、达到效果,没做到,你就知道该朝什么方向改进,从而让自己做好。 但是,按照新教育中这样贴标签的方式,就会说,“我怎么是个不沉肩坠肘的人啊!” 


有个学生说,我觉得我跟别人比,对自己挺有促进的,可是老师说跟别人比是不好的。 跟别人比,当然在有些时候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如果这个人现在用这个方式可以达成目标,那就去用。 

老师讲的“跟别人比不好”,是说这个方法有局限。比如,跟别人比,如果差距很大的时候,就会灰心、躺平;如果领先很多的时候,就会飘。这些都会让自己的进步更慢,也在更大的范围内,让你无法比赢别人。在这些时刻,老师教的像兰彻那样“为目标而学习”的方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让自己做到更好。 所以,新教育教的一切,都是方法。就像指了一条高速公路,你愿意走就走;不愿意,可以继续走自己的乡间小路。各有各的风景,看你想要什么罢了。 

当教育者理解了这一点,就不会去强迫学生,或者用标签去打压学生,而是会和学生谈“疗效”——用这个方法会有什么结果,用相反的方法会有什么结果——带学生去看清楚结果,然后他们当然可以自己做出选择。 

就像练拳一样,正确的方法不是被谁规定正确,而是经得起检验的。老师教拳,从来是让学生看到,正确的方法和错误的方法去做这个动作,会有怎样不同的效果。 



– END –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相关阅读 | 点击进入


扫二维码 | 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