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师分享10 | 教学就是在不断回答“为什么”



我在今日做助教两年,曾分别在阅读班、突破班和挑战班实习教学,做过明仪老师、陈静老师、明颖老师的助教。这两年中,我从几位老师和今日的许多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随后我出来自己带班,实践教学。那个时候我自己的带班习惯是比较简单粗暴的,我会直接认为今日在做的就是最对的事情,所以我直接原封不动的搬过来模仿就足够了,不管是课程还是调整方向。但我在做的时候并不会额外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效果?所以导致我在带班过程中,会出现效果没有按照我的预期走的情况。

这可能是老师在带班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大家都会盯着方法、做法,看今日老师上了这个课,于是也都去上这个课。看今日做了个这个事情,于是也都赶紧去做。好像只要跟进了今日的脚步,就能培养出和今日一样的学生,有一样的成绩。结果却发现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我认为,完全模仿今日的做法,一定是有效果的,至少可以让学生不会被教歪掉,防止老师胡乱教学。但是这并不是让学生卓越的办法,也无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因为今日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是根据学生当下的需求而做出的安排和调整,上什么课都是服务于需求。所以今日老师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会多少东西,而在于他有多理解学生。而如果我只是学到了老师在做什么,却没有学到老师为什么这么做,那么只能说我仅仅学到了皮毛。 事实上我过去带班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原因,便是我只是觉得这个做法好,可我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用这个做法,不明背后的原理,自然操作起来就会有许多偏差。


这一点,在和李姬韧老师做教学的时候,我才产生了更深的体会。因为他就是在基于学生的需求而做教学,而不是纯粹的模仿今日的做法。甚至有些做法和今日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不跟孩子强调PK和排名。我问他原因的时候,他说今日这样做有他的原因,只不过目前还无法很好的理解,所以如果直接做很可能会做歪,导致学生只是为了排名而学习,变得应试化,既然如此就先用自己能理解到位的最好的方式来带学生。

通过这些细节我意识到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一位优秀的老师,是应该清楚学生需要什么的,同时也是应该能够理解学生的。 

这就是我总结中最想分享的一点,教学到底是在做什么?该怎么做?如何才能贯彻一个优秀老师的特点。



一、教学是思考和研究,

不断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教学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因为我看过不少今日老师的带班,听过无数的课程,而我则会把这些课程、做法当成一种积累,当我带班的时候,我就一股脑的把所有我觉得好的东西都给学生讲一遍。这样的做法是有一定效果的,但要说有多好的效果,我只能说非常少且短暂。之前我一直都没能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直到现在。

我发现上课,不只是把自己认为好东西传递给学生就够了,重要的是给学生需要的东西。比如虽然山长给成年人上的课都非常深刻,但不可能把这个课讲给学生听,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这种做法就像当一个人渴的时候我却非要给他吃食物,并告诉他你饿了一样愚蠢。聪明的老师不是把什么好东西都塞给学生,而是一点一点根据他们的情况,给他们当时需要的东西。

比如当时二三梯队的孩子开始学表演,我的惯性思维是直接按照流程开始表演就行了,这能有什么问题。但很快李导说可以考虑给他们上一节为什么要表演的课程,因为学生其实是并不清楚的,所以他们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磨练表演。事实上我应该是对学生的表演情况更加了解的,但我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需求。这是因为我觉得别人没有讲过,那么我也就不需要讲,而到底讲或者不讲对学生分别有什么影响和价值,我是非常模糊的。这个时候我就发现了自己在思维上的误区,教学不应该是给我有的东西,而是给学生需要的东西。

既然我要给学生需要的东西,而不是我自己知道的东西,那么在上课时要做的就不再是把已知的东西整理整理讲出来那么简单,而是研究清楚其课程背后的逻辑。例如我给学生上为什么要表演的课程,我不是简单讲讲表演能带来什么好处就够了,而是需要先研究透彻表演与婴儿学习法的关联是什么。我发现表演之所以在这套学习方法中这么重要,是因为婴儿就是依靠体验、模仿的方式把声音与场景建立联系的,就像小孩子会因为摔了一跤之后,学会爸妈口中说出的“疼不疼”这几个字。而这样的学习方法会带来背诵式记忆无法带来的诸多好处,例如因为体验了疼痛,所以他一定当下就能记住这个字;而且只要学会了这个词,他十几年都忘不了,甚至这件事都能记很久;重要的是他直接理解了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而不会像背诵一样可能背错,背成“舒服”等奇怪的意思。最终它能直接给孩子带来的好处是,他能够熟练的应用这个词,于是这个体验过疼痛的孩子,就学会了每次摔跤都哭着说“疼”。所以学生如果通过表演能学会这种记忆方式,英语学习会事半功倍。


通过这个过程我反而进一步理解了学习方法的原则。那么我在给学生讲的时候,就能够从方法原则的角度来让他们理解,表演为什么能助力他们的学习。并且,根据我的需求,我需要去寻找更多的资料和视频,并设计呈现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能直接的理解我想传达的观点。因此我找到了很多之前从来没看过也没有老师讲过的内容,比如我找到了各种情境下小婴儿学说话的视频,从中看到婴儿学习法的巧妙之处。我也通过更多的观察,去理解了通过电影表演可以怎样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当老师用理论讲给学生什么是大气、优雅时,他会难以理解更无法做到,但我会告诉他们通过模仿灰姑娘、茉莉公主的身形、表情、动作就能理解这些气质,比如灰姑娘为什么这样走路?她的肩膀是怎样的状态?头抬到了多高?眼神是什么样的?这些细节结合到一起,就是优雅。学生只要通过模仿就能学会了。

通过这个过程,我改变了做教学的看法,从“它是一种固定的需要去积累的方法”,变成“它是一个不断探索与思考的过程”。在准备课程的时候,我体验到了这一点,并发现研究其实是充满乐趣的事情,我自己也因此学到、掌握到了更多新的内容。

教学的目的不仅体现在上课上,也体现在方方面面。通过理解李姬韧老师的做法,我比过去更加理解为什么要做伙伴价值评选?为什么要做班级管理等等。比如伙评不应该是评分打分公布这种流程化的事情,作为新教育当中几乎是唯一的排名体系,对每个孩子来说其实都很重要,既然如此就应当借此做充分的引导。但并不是讲学生有什么什么问题,尤其是对排名靠后的孩子,讲问题会让孩子更受打击,反而进入消极的状态。老师该做的是通过分数,给学生塑造一个新版本的故事。让排名差的孩子看到自己问题背后的原因,并看到自己能够改变的机会和优点,告诉他不需要陷入“我不行”的否定中。让排名好的孩子看到自己好的原因,并看到自己理应还能更好,他们便不会陷入“自我满足”之中。当时我带原三班的孩子做了这一场伙伴价值评选后,我发现它真的能给孩子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改变,而原因在于我开始清楚这件事情的目的。

然后我就发现,在很多事情上只要我清楚了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哪怕再小的事情,都能实施教育,服务于整体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也是沟通和理解,

不断问“学生为什么会这么做?”


学生,和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一样,不是一个非好即坏的人。学生的问题应该如何看待,也一直是我的课题。之前面对学生的问题,我很容易焦虑,会认为他怎么还有这么多的问题,而当孩子看起来状态变好的时候,又会陷入一种满足感。不论是哪种情况,其实都说明我没有试图真正理解学生。

因为学生状态好,并不代表他不再有问题,而他状态变差也并不代表他前面的一切进步都消失了,状态的反反复复,其实都是学生需要经历的成长过程。很多时候他需要一个低谷,来帮助自己清醒的认识问题。

就像我自己,我会懒惰、会焦虑、会贪玩,但并不代表我就很差,也并不代表我就做不好事情。人有很多面,学生也有。我需要理解的不是学生的一面,而是他的所有面,理解他整个人。而实现这一点的方式,就是去理解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他变好是因为什么,变差是因为什么?


比如有个学生,他在学习上一直属于班级靠后的位置,平时表现出来的也是笨笨傻傻的样子,好像是真的学习能力不行一样,因此他也觉得既然能力差那就不需要那么努力了。换做之前,我会直接告诉他你不是真的很傻,你也不是真的笨等等,告诉他努力学习的价值是什么。如果他做不到,我就焦虑。但现在我会去了解他为什么不愿意努力,是因为他想得到别人的喜欢和关注,他想讨所有人的欢心。所以这个时候聪明是没用的,反而笨笨的卖萌卖蠢的方式能博得大家一笑。这个时候,我不会告诉他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等等,而是告诉他这样做意味着什么,比如意味着把自己当成奴隶和小狗一样,对着主人摇尾巴求表扬,主动放弃自己独立的想法,成为他人的附庸。我会让学生自己选,你想要什么,当他确定自己选好了,才会告诉他应该如何做。那么这样才是根本解决学生问题的方式。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也真正理解了这个孩子的内心,我可以设想出这个孩子遇到问题会怎么想,和人相处会怎么做等等,我能直接把这个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为穿成一串,形成对他整个人的理解。

这个理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问为什么的过程。而当我挖掘到学生最深处的问题时,我才能准确的给予他需要的东西。



三、教学还是让学生同样理解,

“为什么我要这样做?” 


问“为什么”这样的思维模式,不仅老师自己要会用,对学生来说,也是他们非常需要的部分。

很多时候学生不愿意认真学习和运动,是因为他们不清楚做这些事情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而容易觉得是老师和父母让他们做的。既然是为别人做,那肯定是不情不愿的完成。

所以这个时候,老师就不能只关注到学生具体应该怎么学英语,做运动,而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是否了解了自己做这些事情的原因。这些原因,不仅仅包括了你为什么要学英语这种对未来产生影响的整体目标,同时“为什么要这样学英语”也是在向孩子传递“为什么”。

学生需要知道他为什么要用婴儿学习法,而不用体制学英语的方式。他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跟读、为什么要解析和表演。他们还需要知道,为什么检查的标准要是这样的,为什么我会读不清楚,为什么我会做不好解析等等。例如当他配音弄不下来的时候,学生的思考习惯是如果我配音弄不下来,只说明我还不够努力,所以我要疯狂的看字幕、练习,但这样仍旧弄不下来。这是因为这个学生的问题很可能并不是出在配音上。他可能是因为跟读环节就没有做扎实,没有让自己对声音和画面有更深的印象,所以到配音环节只能靠背词来搞定,这才是速度很慢的原因。这个时候就需要引导孩子去看到自己问题的原因所在,知道他应该回去把跟读练得更扎实才能学会。那么当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学生就会知道要去寻找问题的源头,而非揪着表面的问题不放。

这正说明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做的不只是掌握这部电影,而是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习惯,并学会解决遇到的障碍。


除开学习与运动,学生日常的行为习惯,一样是在掌握“为什么”的过程。比如我看到,李姬韧老师会告诉学生做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竞选班委?为什么即便你可能竞选不上你也要做?并且,在班会过程中,他会随时根据学生说的话、状态来做出引导。

与此相比,之前我都只是习惯性的把它当成一个班内必办流程,但也因此我错失了一次次在事上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机会。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看待教学的思维习惯,欠缺了以考虑学生需要什么为核心的环节。所以后来我开始注意去改变这一习惯,很快我发现了可以去引导学生的小事,比如前段时间学生因为甲流相继生病,后勤李菊老师一直非常用心照顾学生,但却很少有孩子对照顾他们的老师表达感谢,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老师为他们付出了什么。因此借这个机会带孩子做了一次感谢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这件事情明白没有人是理所应当的照顾他们,正因如此更要学会去感谢。虽然对方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得到他们的回报,但他们自己却可以通过感恩他人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并让别人觉得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其实,通过真正地理解教学并实践出来,我所改变的不仅是教学能力,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习惯。而它可以帮助我解决未来会遇到的所有问题。



– END –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相关阅读 | 点击进入


扫二维码 | 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