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联盟分享 | 境教在日常教学中的探索和应用(下)




前言


境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为什么“境”的教育能够胜过千般的言传,能够超越一对一的身教?

在境教中,作为老师或者家长,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

行知学堂少狮部的蒋波、滕影、崔新三位老师,用自己的体验感悟,在清一联盟平台给大家分享在教学中对于境教的探索和运用。


我们班孩子的年龄平均在9岁半左右,进入了童蒙养正的后期,也正是认知方式从具体向抽象变化,信念和价值观萌芽的初期。所以我们在班级中营造的境教,开始侧重在心境和意境,主要是从创造学习和成长的心理环境,传递和输入价值观和信念方面做设计。

本学期,我们班的心性成长目标围绕着“目标”和“自我突破”,能力成长目标以“中文阅读”为主,所以境教的探索也围绕着这三个方面展开。下面,将由我介绍关于理念和设计部分,由崔新老师给大家分享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我们两人会交替进行,以理念设计和实践落实相结合的方式来分享。



一、营造意境:锁定目标 追求卓越



关键词:我们都是目标型人;高级的目标成就卓越;卓越对自己很有用。


(蒋老师)新教育的心性行为塑造,七大信念系统,明志第一。明志就是建立起高远的理想和宏大的目标,所以成为目标型人也是教学中很重要的部分。

在本学期的目标教学中,我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了设计。

第一,是进行身份定位。孩子天生就是目标型,只不过目标是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包括食物、安全、温暖和快乐。由于缺少引导,缺乏帮助孩子们形成更高层次目标的环境,所以在目前全社会的消费主义风气下,孩子们的目标基本都集中在吃、喝、玩、乐的感觉上,目标型就成了感觉型。

我们想要创造一个追求更高目标的氛围,首先帮助孩子们明确自己天生就有的潜能,作身份的定位:我们都目标型人。只不过,在现阶段,大家的目标比较低而已。那么,有了定位,但只是低层次的目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我们第二步,做的是引导孩子进行目标升级。

要想孩子愿意升级自己的目标,需要孩子自己有强烈的愿心,自己愿意主动去做。这个愿心从哪里来呢?我们都知道,人都善于趋利避害。感受到对自己有用,就能激发出强大的内在动力。对于孩子来说,卓越者的成就和荣誉还比较远,不够直接和实际,所以往往容易停留在口号和大词上。考虑到一点,我们希望在现阶段,就有能让孩子感受到“卓越对自己有用”的环境和氛围。要做这一步的管理设计,首先我们老师要接纳孩子现阶段想要的“目标”,吸引他们愿意做,当在做的过程中有了成就感时,再让成就感和荣誉成为孩子的“想要”。

其次,成就卓越是通过漫长的成长和积累来达到的,孩子们向卓越成长需要阶梯,需要有身边看到见、摸得着的榜样,需要有体会到自己变得越来越厉害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环境,孩子才会保持上进的动力,不容易泄气和半途而废。

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通过班建来营造,比如:使用积分制管理,设计卓越组升级,给予卓越组成员更多的福利和优先权。另外,为了减少外部激励的弊端,这些设计都是初期阶段推进教学的抓手,中后期的教学会慢慢淡化,最终让成就感和荣誉感成为成长的最大力量。

下面,这两个阶段我们所做的具体内容和案例,请崔老师给大家做细致的叙述。


(崔老师)好的,感谢蒋老师,下面我具体讲一下在我们班如何通过活动和课程,帮孩子们进行身份定位,以及营造卓越向上的班级氛围。

开学初,为帮助孩子们进行目标型人身份定位,蒋老师和我经常课余和孩子们聊天,了解到孩子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去周围的一个镇上赶集,因为上学期有同学去过,觉得赶集很有意思,其它同学听说了,也想去看看。

我们发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因为孩子们“很想去”,有愿心,而且孩子们知道家长在老师那里存了零花钱,还纷纷畅想自己赶集想要买什么东西。

蒋老师说:赶集可以,但不能不劳而获啊,家长的零花钱虽然存在老师这里,但零花钱的自由支配额度需要大家通过各项突破、做事、阅读分享来挣取。

孩子们在去赶集的目标的激励下,每一位都释放出惊人的热情和主动,有些同学两天之内就突破了本学期的个人某一项运动目标,比如两位做“朝天蹬”的同学,刚开始只能坚持不到30秒,两天内不断的练习,达到了自己定的这学期要突破2分钟“朝天蹬”不掉下来。



一周之内,有三位同学突破了连续过桥米线,从不会到会;两位同学突破了鲤鱼打挺;两位同学突破了跑步超过前测记录。

突破跑步记录的同学,刚开始因为没达目标,还掉了眼泪,马上申请第二天再突破。还有一位同学,在突破的过程中,脚扭到了,自己想各种办法恢复,不想因为脚影响到突破。还有两位同学开学定的目标之一是“减重”,在突破期间,天天去称重,一周之内一个轻了2斤、一个轻了3.6斤。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

为“赶集”而努力的一周,孩子们都亲自做了一把“目标型人”:专注、全力以赴、不怕失败、不断努力。最终在周末,全体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突破,达成了“拿着零花钱赶集”的目标。PPT里面这张表就是孩子们当时通过拔草、卫生、运动、演讲挣到的钱,加上每人基础的10元,有同学最多挣到了31元。



拿着挣到的零花钱去赶集的过程,很欢乐,因为是通过努力得到的,也很珍惜,吃饭时大部分同学只买1元钱的饼吃,稍微奢侈点的,再来碗粥。全班只有一位同学买了6元钱的米粉,被大家称为“有钱人”。如果孩子们一直这么“节约”的“赶集”,说明还没有被社会上“消费主义”所影响,但事实是:吃完饭后,孩子们在买水果、买零食、买玩具上,有一种不留一毛钱回学校的气势,让老师仿佛看到未来的“剁手党”。老师认识到“只有目标型人的身份定位是不够的”,目标有高低,如果只是定位在“吃、喝、玩、乐”的目标上,那就是个蠢人或者说普通人。针对孩子们的表现,老师设计了后续的课程:

首先:肯定了孩子们在为达到自己目标时做出的努力,然后学习食品安全课,通过课程引导孩子们了解:目标型人分为不同层次。

  1. 如果目标定在吃喝上,不仅花钱还损害身体,就是有目标的蠢人。花钱吃垃圾食品时,其实支付的是自己的生命,不但花生命去支付,还要花生命去化解。为什么大家喜欢买零食?这就是消费文化所埋下的陷阱,让大家不知不觉成为了蠢人。

  2. 如果把目标定在仅用消费让自己快乐的,例如购买过多的用品,或者简单的娱乐,这样的人是普通人。

  3. 如果目标是为创造价值、为他人服务、为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样的人才是我们新教育所提倡的卓越者,是新教育的公主和王子。


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对比感受到高层次的目标型人,我们使用了电影课:《了不起的菲丽西》给大家讲主题课。在电影中,菲丽西通过不懈的努力、坚持实现了自己成为芭蕾演员的梦想,菲丽西身上有目标型人所有的特征,引导孩子们看到这些特征,激励孩子们为理想而努力,不满足于低层次目标,要不断升华自己的目标。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型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不断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发孩子想更优秀、向优秀的人学习的愿心。另一方面就要把目标管理落实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下面我再讲一下意境营造方面:如何营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班级氛围?

为了帮助孩子们聚焦目标,我们班级实行了成长积分制。因为每个孩子起点不一样,积分以成长为加分点,从做事、中文、英文、运动,几个方面积分,升级到规定的程度,就可以进阶卓越组。卓越组的的进阶要求见图片。


到了卓越组的同学,可以自定目标,突破自己。班级设立了状态梯队:随意组、勤奋组和卓越组。

随意组是为没有目标、不愿意努力和付出的孩子而设计的体验,没有规则要求,在不伤害自己和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时间,但不能参加班级任何活动。

勤奋组是为愿意实现普通目标的孩子而设计的体验,将使用积分考核的方式,推动和促进孩子们在学习、运动和做事等各方面,努力为成为能够自食其力的独立人而扎实基础。

卓越组是为追求卓越的孩子而设计的体验,选拔出拥有追求卓越的愿心、愿意通过挑战和突破自己的方式成长、为伙伴树立示范榜样、为团队和集体提供服务、为他人和世界创造价值的同学。

刚开始,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随意组和勤奋组,卓越组是需要通过努力进阶的,不能选择。

我们班所有孩子都选择了勤奋组,在不断的突破、挑战更高目标的过程中,部分孩子渐渐进入卓越预备队。进入卓越预备队的同学不再用积分考核,而是用自己的行为为伙伴树立一种榜样。

在进阶卓越组的过程中,同学们再次进入“目标型人”的状态中:有两位同学想突破3分钟150个标准正踢腿,每天努力训练,每天找老师过关,屡败屡战,从每次100个左右,后来突破到187、174个,只用了一周多的时间。还有的同学想突破100万的阅读目标,课余时间都用来阅读,最多时达到了一天十万字。还有两位同学想突破摘抄2万字的目标,一天抄书2千字,期中有一位同学是班级目前识字量最少的同学,只有1200左右的识字量,却能够突破单天抄字2000。



在输出方面,班级所有同学,从开始只能写100字左右的周总,到目前全班都能写出千字以上的游记。

从成长积分制到全班全力以赴进入卓越组的过程,就是我们班用意境营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班级氛围的实践过程。关于这部分我的分享结束,接下来有请蒋老师继续分享。



二、心境创造:突破自我,快乐成长



关键词:自我突破带来自信和自豪;享受突破过程的快乐。

(蒋老师)好的,接下来我来谈一谈第二点,心境创造:突破自我,快乐成长。

心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会给这种心境下的所有想法、行为附加上它的色彩。在快乐的心境下,言行和想法都偏乐观,在忧伤压抑的心境下,所有的事物都像被蒙上灰色,带着负面和悲观。

新教育的教学之所以能超越体制和其他的教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高效的学习和成长,是能够在短时间内突破。

突破,不是一个容易的事,需要打破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限制,需要挑战自己的情绪和习惯。如果突破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情绪都是负面的、痛苦的,这就会给成长突破印上痛苦的标签。

我们新教育的孩子,大多突破过半马和全马,每天跑5公里甚至是10公里也很多。但是喜欢跑步,甚至愿意每天自己选择跑个3公里的孩子,聊聊无几。这是能力和心态上的不对称,是缺少了在运动突破中体验到成长和快乐的过程,缺少了让孩子能自发地敞开心胸去体验成长的环境。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班级在自我突破方面做了一些营造氛围的探索和实践,把突破作为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先注重积累和扎实基础,再建立突破的目标和信念,然后在生活和教学中等待,观察孩子对待突破的心态变化,最后找到合适的教机,进行突破的推动和支持。

以下请崔老师给大家分享一些具体的案例。


(崔老师)好的,谢谢蒋老师。在新教育学堂的老师都知道:刚进入新教育的孩子,突破是最快的,因为提升的空间很大;而老生呢,相对突破不容易,一方面因为提升空间变小了,另一方面孩子们容易有“这个我已经会了,不想多做了”的想法。尤其是在运动上,可以说每个班的新生都是突飞猛进,而老生往往容易止步不前。这学期我们班大部分都是新教育的老生,在突破运动方面,我和蒋老师经常讨论:如何才能让老生在大部分动作都会做的基础上,愿意把动作做得更标准?能够自发的用更高要求去对待锻炼的过程?在探讨加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营造一个快乐的心境氛围非常重要。

孩子们运动实践的项目比较多。因为时间关系,我讲一个自己最有体会的项目:跳大绳。浅谈一下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观察和体会。

跳大绳是孩子们都比较喜欢的运动,从开学老师和孩子们的聊天中就听到上学期志远班最多连续跳大绳1446个,孩子们都想在这个学期超越上学期的最高数,所以从开学制定运动内容开始,孩子们就提出每周至少要跳两次大绳。

我们考虑:大绳,随便跳跳很容易,但想全班连续不断并且数量多,一方面要团队配合,另一方面每个人都要专注在目标上,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如果用不断突破跳大绳的连续个数,来锤炼孩子们目标型人格的特征和团队精神,那是即符合孩子们的兴趣,又利于班风营造的好项目,所以就同意了。但给孩子们一个建议:每次连续不断的个数要超过上一次,孩子们聚焦在这个目标上,每次都有突破。

刚开始有三位同学不太会进入,总是断绳,通过不断练习,三位同学都会进了,连续的个数越来越多,到九月底的一天,突然从之前的几百,突破到了1264个,跳到这个数量。孩子们很激动,纷纷总结是如何做到的:有同学说自己跳得更认真了;有同学说自己不抱怨同学,中间断掉能平静接受,继续开始了;有同学说是因为多次练习,熟练度提升了;还有同学说是大家不松懈,保持状态的结果。

老师肯定了大家的状态,对大家的总结进行了归纳:团队齐心、认真专注、心身合一,进入心流模式,所以有了这次突破。但接下来老师问大家:“有没有信心继续突破1264呢?”很多同学都不说话,个别同学觉得有信心,个别同学觉得这个数字对于目前的我们太难超越了,毕竟之前一直都是连续几百个,1264具有很大的偶然。

看到孩子们的状态,老师觉得下个阶段,目标不能再是个数上的突破了,而是要从心态上有一种突破。能够全心全意去体验跳绳的过程,在过程中觉察自己身心的状态,能够在快乐中突破,才能建立起突破是快乐的信念。

所以这时候我们想到了要和孩子一起跳绳,和孩子们一起营造一种快乐跳绳的心境。

果然,老师加进来之后,孩子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因为他们发现老师居然也会断绳,但老师断绳之后还是开心的跳绳。于是孩子们对同学断绳的宽容度提高了。

因为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孩子们从无觉知的跳绳,转化到有觉知的跳绳,快乐的跳绳。又加上多了老师,团队成员增加了,所以先把1264的目标搁浅,先设了一个小小的目标:300。

第一次和孩子们跳绳如此的感动。连续跳了1小时50分钟,中间跳到1小时,到了吃晚餐的时间,让孩子们去吃饭,有一部分孩子不肯去,一定要达到和老师约定的目标,老师问:“你们不饿么?”孩子们说:“我们肚子是空的,但精神是饱满的,心情是喜悦的。”在大家拧成一股绳继续跳了50分钟后,超过了既定目标,达到499个。

晚上的班会,坚持到最后的同学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有同学说:相信一定能达到,就能达到;有同学说:每次都想自己如何提升,真的做到了;有同学说:要不断给同学鼓励、加油!有同学说:因为想帮助老师突破,所以自己全力以赴,等等。师生一起实现目标的过程真的很喜悦,感觉孩子们的心跟老师的心也更近了。

第二天蒋老师也加入到了跳绳的队伍中,我们两个老师轮流和孩子们一起跳绳,观察孩子们的状态,讨论交流孩子们每天的状态,在过程中观察和设计了相应的主题课程,去调整孩子们的状态。比如学习《水知道答案》,让孩子们了解到念头、语言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用米饭做实验,给孩子们看到这种影响。



购买“爱与感恩”的贴纸,随喜大家贴在杯子、电脑上,在物的层面营造一种“爱与感恩”的环境。



学习电影课《奇迹赛季》,从“领导者的素质”、“团队凝聚力”、“成长不在结果,而在过程”几个方面引导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所有的项目其实都是“形”,都是“指月之手”,最重要的是借外修内,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孩子们的心。

在快乐的、拥抱过程、觉察自己的状态中,截止到目前,老师和孩子们跳大绳的最高记录是1652个,超过了上学期最高记录,孩子们都很有成就感。

关于第二部分:突破自我、快乐成长的实践部分,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下面有请蒋老师继续。



三、五境合一:中文研习,学以致用


关键词:学习靠自己;学习是为解决实际问题;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蒋老师)好的,以下我继续讲第三部分,五境合一:中文研习,学以致用。

中文的学习是少狮部年龄段孩子的重要内容,中文学好了,后续的成长才有扎实的基础,才能够理解更高的知识和理念。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一个人最重要的心性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能够得到榜样力量滋润的,就是阅读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是最好的中文学习方式。

在学期之初,班级有来自体制的新生,有识字量不够,自主阅读有困难的学生,也有在之前的学习中还没有形成阅读习惯,没有喜欢上阅读的同学。在前几周的中文阅读课中,这些同学要么磨蹭着不愿意看,要么拿着一本书在发呆。

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消除抵触心理,喜欢上阅读?并且从心里认同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呢?我们的体会是:老师自己认同阅读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老师自己的成长也在不断地阅读,在教学课程中使用阅读,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共同分享。这样,老师们就成为了境教中人境的部分,成为了孩子最直接感受阅读价值和魅力的伙伴。

阅读学习的物境,我们使用的方式是不断地增加阅读资源,丰富阅读途径。在空间上,让孩子们全方位地置于书籍和阅读之中,从教室到学校,从学校到校外;在时间上,提供给学生晨读、日读,晚读的大块时间;在途径上,包括纸质书籍、报纸、杂志,以及互联网的丰富视听材料。

我们还把阅读学习的输入和输出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表达和书写作为促进阅读的方式,安排和鼓励孩子们描红、摘抄、周记和阅读分享。

读遍万卷书,当行万里路。除了以阅读为主的课堂学习,我们班本学期还花了大量时间,把目标管理、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实践体验、户外探索等融和在一起,设计了全方位的主题式研学项目。

这项设计,是为了引导孩子们把自由时间变成自主成长的机会,让孩子们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研学开始时,班级开启了项目任务领取模式,把孩子的目标和任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完成任务、积累学分。

接着,我们把游学前的学习准备细分为四个部分。

  1. 建立目标。告诉孩子们,十月将安排一次两天一夜的外出游学活动,有徒步、登山、露营、野炊、篝火等等。

  2. 提供实现路径。大家想去吗?想参加的同学需要领取任务,挣得积分。

  3. 自主学习。任务的完成方式通过网络寻找、搜集资料,自己理解学习。

  4. 输出检验。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学会的技能给全班同学分享。

参加游学活动这个目标符合孩子们的“想要”,非常有吸引力,全班所有孩子再次进入“目标型人模式”,自发组成小队、利用课余时间、搜寻相关资料、进行理解学习、制定分享PPT或是表演展示。有了明确的、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后续的所有行动都变得顺理成章,无论是学习研究,分享表演、物资准备,还是游学回来后的千字游记、研学主题报,孩子们都表现出很高的热情,得出了高质量的输出。

下面,关于自主阅读和主题式研学的具体实操和案例部分,就有请崔老师给我们分享。


(崔老师)好的,谢谢蒋老师,我先分享一下关于自主阅读,我们班是如何做的。

正如前面蒋老师所说,希望孩子们喜欢阅读、能够自主阅读,营造阅读的环境非常重要,这里的环境,一方面是物的环境,比如大量丰富的阅读资源,还有就是人的环境,比如老师喜欢阅读。在阅读方面,我们总结了几个点:

(1)阅读书目的选择

我们班孩子们的年龄正是价值观逐步建立、世界观逐渐形成的年龄,所以在阅读上,内容非常重要。

刚开始发现孩子们喜欢看故事类的书《猫武士》、《哈利波特》等书时,老师觉得完全禁止,反倒容易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不如用规则来引导孩子们选择能量更高的书籍。规则就是:把书目分类为A、B、C等,A级和B级的书目可以计入阅读量的统计,C级不能,但课余可以看。

有了这样的分类,虽然有些同学课余还是会去看看故事类的书,因为故事类的书情节跌宕起伏,有意思。但因为不能计入阅读量,大部分孩子都会选择A和B级别的书。比如科普类《WAS IST WAS》(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以及传递优秀品质和信念的书,比如:《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国儿童文学-百年百部》、国际获奖小说等。这里特别推荐《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这套书我和蒋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看,每次拿起都爱不释手,对孩子们来说,这套书里的语言非常精炼,情节又很吸引人,价值观也和我们新教育非常贴近,特别好。



对于阅读的过关方式,随着孩子们读书的兴趣越来越大,读书的速度越来越快,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变化中。刚开始,是每天的阅读内容都要到老师这里来过关,到一定程度感觉到孩子们的表达流畅度和对内容的提炼度已经可以的时候,改为整本书用做PPT的方式分享,再到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全班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2)分享书籍故事

为帮助孩子们喜欢和主动阅读这些高价值的书籍,老师会给孩子们讲书籍中的故事,比如:先贤故事汇中的《徐霞客》。通过老师形象生动的表述,孩子们能够更加理解人物的特性和“冷静、永不放弃”的信念。

(3)丰富阅读资源

班级也一直在寻找和关注更多的优秀阅读资源,班级订了报纸《阳光少年报》,杂志《少年时》、《我们爱科学》等。因为传递的价值观符合新教育的理念,孩子们大多都很喜欢看,帮助孩子们巩固正向价值、拓宽见识,丰富知识和资讯。


(4)图书馆借书

学校离县城比较近,周末我们会带孩子们到图书馆去看书和借书,一方面因为是借的书,孩子们会争分夺秒的看:“书非借不能读也”,另一方面,也是让孩子们逐渐形成用好社会资源、成长自己的思维方式。


以上就是关于阅读方面,我们班的几点实践心得。在开学至今的时间里,我们班孩子阅读的书目和字数,我做了一个统计,见下图。



在过去的不到80天时间里,我们班阅读最投入的孩子,已经阅读了200万字,达到100万到200万之间阅读量的孩子有4位,识字量最少的同学,阅读量也已经超过20万。

好的,关于阅读,我先讲到这里,下面我再讲讲,我们是如何在主题式游学中学习中文的。

2、主题式研学

以前读南怀瑾先生写的《易经杂说》里,讲到孔子研究“易”,玩索而有得。其实学中文也是一个“玩索而有得”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用“游学”这样的活动形式来实践,想达到“游”的过程中有所“学”,要在游学前充分准备,游学中细细体会,游学后用心总汇。 

毛主席曾经说过:“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句话用在“游学前期的准备”很贴切。游学前的充分准备可以让同学们对游学充满期待,也是游而能学的基础。这次游学前后策划了近一个月,这个过程中对游学经验非常丰富的魏老师提供了大量游学前可以了解的“资料”和可以探究的项目,比如,大家看PPT中所列出的这些:


1.船的历史

2.重阳节的来历

3.中国水系

4.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5.桂林米粉的历史和工艺 

6.二十元人民币背景图

7.徐霞客游记之状元峰

8.徐霞客游记之九马画山

9.扎营技能、撤营技能 

10.篝火搭建方法

11.野炊技能

12.登山的步法

13.燃烧三要素

14.喀斯特石山与溶洞

15.中国著名的河流大拐弯

16.垃圾与环境 

17.人类可持续发展 


公布要去游学的计划后,孩子们就开启了自主领取项目模式,选好之后,课余时间组队研究,研究完成,以PPT的形式分享给老师、同学,同学们集体评估、得到项目的等级分数,分数累积到一定的要求就能取得游学资格。

为了做项目,大家很积极,开始大部分同学都是以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随着做PPT的日益熟练,有些孩子可以独立完成项目。在对项目的研究和展示中,涉及字词的理解、表达的锻炼,写字、打字做PPT,都是学习中文的有效方式,也是提升游中学的推手。比如:对“徐霞客”课题的研究,让同学们在攀登到仙人山的祈雨洞时,对碑文上的字非常有兴趣。还比如:有些同学研究并提前在校园练习了篝火搭建和野炊技能,野炊时手脚很麻利,在基本没有老师协助的情况下,顺利的吃上了自己煮的面条。还有同学研究了登山步,在分享时,交给同学们,在爬很陡的岩石坡时,基本没有摔跤。前期的准备对于游学的收获有关键性的作用。



都说经过奋斗的果实才是甜的,同学们因为前期的付出拿到游学的门票,非常珍惜,所有同学都很期待这次游学。

10月22号早晨我们从学校出发,徒步攀登仙人山。仙人山不高,但大部分是土路和岩石路,走起来还是有点消耗体力,但孩子们因为惦记着《徐霞客游记》里提到的“状元峰”和“祈雨洞”,走得很有精神,中间没有休息几次就到了山顶,祁雨洞就在山顶。



门口有碑文曰“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于崇祯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五月二十三日上午,履足富教山祈雨岩坐洞内”。老师简单讲解了碑文的内容,孩子们很激动,拿本子的同学马上掏出来记录,自己在书中看到的,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确信了徐霞客真的来过这里,自己踏足了徐霞客曾经走过的山,内心真的很激动。同学们把自己的姓加上“侠客”二字,纷纷互相戏称“某xx侠客”,老师这时候给同学们讲徐霞客爬这座山时,不像现在有铺好的路,以前山上都是没有路的,自己硬生生走出一条路来。他在践行自己“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志向的过程中,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在地质和地貌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所以大家也要认定目标,坚持不懈!

在仙人山顶逗留了大概半小时,参观完祈雨洞、抄录好碑文石刻后,大家徒步下山,到镇上一人来一碗桂林米粉。因为之前做过关于“桂林米粉的历史和工艺”项目研究,在吃的时候,同学们更有觉知,去感受粉的细腻光滑,配料的丰富、搭配,感恩中华食材的博大精深。

感受过桂林米粉后,我们去码头坐船渡江。关于码头,同学们研究了:“船的原理与历史”,里面有讲到驱动船前进的动力系统,同学们在码头观察,得出结论:码头的船是柴油机发动的。这不仅是学习中文,还了解了部分物理知识。


因为时间的关系,中间去古樟树园的过程我就不讲了,从古樟树园出来,大家徒步到山水涅槃生态庄园参观,了解朴门永续设计。

同学们之前做过“化学农业与生态农业”、“食物与健康”的研究,对朴门永续里的自然循环原理有所了解,在参观的时候,有同学不断的思考、提问,记录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这也是一个学习中文的过程。

从山水涅槃出来,又徒步到姣龙庵,这部分也不详细展开了。之后徒步到达露营地后,因为之前在校区练习过“扎营技能”,同学们在搭帐篷方面很顺利。搭好帐篷,开始野炊,搭灶、捡柴、烧火、接水、煮面,虽然食材简单,但因为是在郊外做出这样的美食,大家公认,这是“史上最好吃面条”。



第二天我们去爬大面山,看日出。观看完日出后,来到大面山的观景台,这里是看“大湾流”的最佳视角,有人说这个观景台是网红打卡点,很多人只在这里拍拍照。但我们之前做过“大湾流研究”项目的同学,不仅仅只对拍照有兴趣了,还会有一些思考。比如,有同学提出:自己之前在网上看到的湾流形状和现在看到的不一样,有些同学会问:为什么湾流的一边水全部干涸了?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之前的研究,可能连想都不会想到,这也是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思考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介于时间关系,关于游学的过程先讲这么多,总之一路上孩子们都成为了“十万个为什么”,不断地把他们研究过程中学到的和现在看到的做一个对比,发现不能理解的,就来问老师。

游结束了,学还没有,回来后老师引导每位同学要写1000字以上的游记。每位同学写的重点不同,整体来说,自己研究了哪方面的课题,就会对哪方面更关注,描写的也会更生动、细腻。比如:做了“野炊技能”项目的同学在游记中描述野炊的过程就有300字。一个煮面条的过程写的如此详实,只有体验过才能做到。这样一种从学到实践再到写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考、总结、完善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中文的过程。当然,刚开写前,孩子们都觉得难,认为比周总字数要求高太多。老师根据平时写周总时的大部分同学的时间,以及持续练描红和摘抄的训练,认为孩子们已经有了一些作文基础,其实这个任务难度并不太高,主要是心态方面满足于现状,遇到问题时不去思考和分解,而是简单否定。所以,一方面老师没有降低标准,字数只能多不能少,推动孩子去突破。另一方面,老师给大家列出了游学的时间顺序和事项,指导了写游记的基本思路,给孩子们提供了跳起来能够够得着的抓手。同时,为了让孩子们觉得1000字也没有多少,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写,每当孩子们畏难时,看到老师不知不觉写了4000多字,也会增加信心。

行动起来,目标就开始能够达到。当天,有三位同学完成了游记;第二天,所有女生都完成了,识字最少、不会拼音的同学,通过电脑语音输入查字的方式也独立完成了。所有同学在四天中都完成了千字以上的游记写作。



写完游记,老师引导孩子们做手抄报,把游学前的准备和游学时观察到的,通过学和思两个版块呈现出来。孩子们做出的手抄报图文并茂、童趣十足。做手抄报的过程促进了孩子们对之前项目的思考,也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关于中文学习,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接下来有请蒋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分享。



三、结束部分



(蒋老师)到这里,本次我们分享的内容就基本讲完了,其实对于境教,我们探索得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需要继续研究和实践的内容。最后,从老师的角度,再简单分享两点我们对境教的感悟,作为本次分享的结束。

1、境教是师生相互流动的整体,不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教学。在课堂讲课的老师,给学生做的主要是言传,是知识的传递。师傅带徒弟,给徒弟手把手行动示范,主要做的是身教。

在境教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既有师生,也不完全是师生。教学相长,长善救失,成长的不仅仅是孩子。在境教中的师生,无论是从知识、技能还是智慧,只有先后,没有高低。

如果老师认同和孩子是成长合作者的关系,我们是和孩子一起在成长,是在共同创造成长的模式和过程,创造一种成长的环境,这样的境教,得到的结果就不是简单的复制和传递,而是动态的流动,是整体的提升。

2、境教是用状态来改变状态,用成长来引导成长。

境教中,老师和孩子虽然共同在成长,但是有先有后。首先,作为引导者的老师,自己先发生改变和成长,我们的状态才会影响到孩子的状态,孩子才会成长。

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教学探索中,我发现,如果只是专注于如何帮助学生改变,引导孩子成长,那么无论怎么去创造物境,营造心境和氛围,效果都不佳,孩子的状态会此起彼伏。这时,境教还只是头脑里的概念。

当自己开始反思自己,反观自己心态的时候,思绪的切换慢了下来,就发现自己的状态和孩子的状态非常的相似,就忽然领悟到:原来,这就是境教,是心境对心境的影响。

有了认知感悟的突破,自己的心态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紧绷的状态松了下来,所关注和思考的角度也发生了变化,对于孩子目前的状态反而没有那样着急,和孩子的交流和引导也明显变得更加从容和平和。这样的状态也开始微妙的影响到了孩子,他们的状态也开始放开和放松,关注点不再集中在问题和矛盾上,开始有了积极的变化。这也让我真切体验到,为什么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自己的成长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我们的状态将直接决定着孩子成长的状态。

好的,时间有限,非常感谢朋友们地耐心聆听,感谢大家对于新教育的信任和支持,本次的分享就到这里,祝大家晚安,夜梦吉祥!再见!


END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相关阅读 | 点击进入


扫二维码 | 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