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教师分享04 | 成为真实的自己



本学期我教学的是青春期的学生,青春期属于敏感的年龄段,学生们对于周围人的评价很在意。有时候,同学一个眼神或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让部分同学陷入情绪和自我否定中,甚至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脑补”,认为周围的世界对自己不接纳和不认同。与此同时,青春期学生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一方面想证明“我长大了、我可以独立自主了”,另一方面又不清楚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如果在现实的世界中无法展现个人的价值感,有些学生会通过打游戏的方式,在游戏的世界中称王称霸来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找到一种虚幻的掌控感。有的学生会通过特立独行或挑战规则,来宣示自己的个人意识。

为了帮助学生们走出如上的困境,同时我也为了成为真实的自己,更好地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行为示范,于是就有了关于“成为真实的自己”的主题课。课程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什么是真实的自己,你为什么要成为真实的自己,如何成为真实的自己。

老子说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恒名”;佛陀说过“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止一位智者曾告诉我们:“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活在自己的意志和表象中,并不了解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在自己认识的范围里去构建我们以为的世界,并认为这就是“真实”的。事实并非如此,有句话说“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为什么同样的事件,在甲的世界中是令人抗拒的,在乙的世界中是让人甘之如饴的呢?恰是因为甲和乙对事件的认知不一样。究竟谁是对,谁是错呢?甲和乙是否需要争个对错呢?当我们站在观察者的角度,跳出事件本身,就会发现自己不容易执着于对错,愿意去修正自己认知中的偏差和谬误,也能更加客观地全面地了解真实的世界。

首先我带着学生去审视自己,我们是生活在哪些“意志和表象”的概念中,结合课程的主题,我们从下面的讨论开始。



一、什么是真实的自己?


在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什么是真实的自己”时,我发现学生们普遍会走入一个误区:他们会把自己的现状或自己的过往视为真正的自己。一方面学生们想成为比现在的自己更棒的人,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说真实的自己就是那个更棒的自己,是在吹牛,因为当下的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自己还没做到想要的卓越。

真相是什么呢?如果我们自己不清楚,我们可以借清一山长的智慧来一探究竟。在某次演讲中,山长提到过“内心想要成长,想要卓越的那个是真实的自己。而现在这个不够卓越的自己,只是你的现状,不叫真实的自己。但这个自己由于你内心的成长,有一天会把你变成更卓越的自己。”同样地,《与神对话》中提到“本真的你十足的可爱”。因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真实的自己就是那个渴望成长、渴望卓越的十足可爱的自己。

那么什么样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呢?当一个人站到台上给大家做分享时,想表现得比自己真实水平更好的样子,不是真实的自己;当一个人明明有些东西不知道不清晰却假装自己很懂的样子,不是真实的自己;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最牛、自己最正确,不愿意聆听周围人建设性意见的样子,不是真实的自己;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应该享受周围人最好的服务、被周围世界无限接纳和包容的样子,不是真实的自己……如是等等。总之,真实的自己不虚伪,不刻意掩饰,不做假,敢于直面自己的现状。

在学生们对“什么是真实的自己”达成共识之后,才有了下面主题的探索。




二、你为什么要成为真实的自己?


当我在课堂上问到,有谁愿意成为更卓越、更优秀的人时,所有学生都举起了手。学生们这样的反馈说明了,“成为真实的自己”是每个人内心真正的渴望,至于自己目前在某些方面行动力不足、有些行为习惯一时改不掉都丝毫不会影响大家对于卓越的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哪怕一个看上去平庸的人,其实内心也有对卓越的渴望,只不过可能用羡慕他人、想要过上他人类似生活的方式表达出来。不少人喜欢看名人传记,对伟大人物取得的成就啧啧赞叹,也代表着这些人想要成为更加卓越的自己。我们都喜欢向比自己厉害的人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背后都有内心强烈的渴望引导着我们见贤思齐。

课程结合电影《传奇的诞生》继续展开。学生们通过观影和课堂讨论真切地感受到,活在他人的评价中会带来自己不想要的结果。比如迪科带领的光脚小分队原本在快乐地踢球,展现出自己内心对足球的热爱,却因为在意别人说他们“光脚”而去偷花生卖钱买二手的鞋子,最终在被追讨花生的过程中,迪科的好友迪亚戈不幸身亡。虽然这其中有突然天降大雨的意外因素,但如果没有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继续光脚踢球就不会有悲剧的发生。


结合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有的学生为了获得某些伙伴的认可或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就违心地做一些事情去迎合他人,这些事情往往与卓越是背道而驰的,结局是做完之后自己会后悔。但如果学生不走出这个误区,下一次还会发生类似的情况,相当于一个人在原地打转,没有成长和进步。

《与神对话》中提到,“为了不背叛别人而背叛你自己,等于背叛了一切。那正是最高级别的背叛。” 因而,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需要追随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聆听内心真正的声音去行动,而不是被外界的评价给带偏了,当然也不要被欲望给带偏了。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绝大多数人都活在个人的意志和表象中,有时不是他人的评价影响了自己,而是自己局限的认知创化了虚幻的世界。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名曰“伤痕实验”,该实验旨在观察人们对身体有缺陷的陌生人作何反应,尤其是面部有伤痕的人。志愿者们被安排在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专业化妆师在其脸上化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看看化妆的效果后,镜子就被拿走了。此后,化妆师表示需要在伤痕表面再涂一层粉末,以防它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化妆师用纸巾偷偷抹掉了化妆的痕迹。对此毫不知情的志愿者,被派往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就是观察人们对其面部伤痕的反应。



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志愿者们脸上与往常并无差异,他们之所以得出如上的结论,其实是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让他们活在了想象的世界中。可以说,世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对自我的认知。 打破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和想象性,看见“真实的世界和真实的自己”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会决定着我们能否快乐幸福地生活。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来体验的。不同的人选择的体验是不一样的,比如大家从事的职业不同,大家的奋斗目标也不同。我们要不要一直活在自己有限的认知所创化的虚幻世界中?却不清楚事实与真相是什么。我们要不要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后悔自己未曾追随自己的内心去进行一些体验和尝试呢?我们要不要后悔自己的一生在类似的事件上反复打转,不断重复相同的体验?


如果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么如何成为真实的自己呢?首先让自己对卓越更加地渴望。虽然我们内心都有追求卓越的渴望,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还有一些障碍我们更加卓越的旧有的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如何能够实现专注卓越的目标呢?为此,学生们进行了分组讨论,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去深刻地体验和认知平庸,比如一段时间不学习,去起早贪黑地干活、去自己谋生活,当体验足够深刻,就会发现追求卓越固然不易,但平庸的代价更高。

其次减少他人评价对自己的负面影响。关于这一点,对学生们来说是讨论难度最高的,因为他们正处在在意他人评价的年龄段,有时不知该如何面对。即便是平时对情绪掌控比较好的学生,如果一两个人评价自己,还能比较顺利地应对,如果人再多一点,就开始手足无措或情绪失控。这时候理性的光辉如果能照耀到自己的心田,事情就会变得不一样。



罗素曾说过:“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2加2等于5,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

当我们足够理性,可以辨别哪些是建设性意见,自己可以采纳并改进;哪些意见是由于他人活在有限认知构建的虚幻世界中 不需要理会,我们就容易定下心来。理性是需要时间来训练的,因而是急不来的,需要日积月累。

除了理性,还需要有更高远的眼光、更广大的心胸格局和更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当我们去学习智者们以百年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站在国家和人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很多评价会荡然无存,因为不值一提。当我们去审视他人的评价与自己的目标是否相关,当我们盯住自己的目标,而不是做他人眼中的“好人”时,会非常清晰自己该做什么,我们根本不会在意与目标无关的事情。当然眼界、格局和目标感都不是一天就训练出来的,不过只要我们天天跟智者们共振、去模仿、去践行,即便一开始我们可能显得笨拙,甚至会闹出笑话,但不断改进、不断践行,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成为更加卓越的自己。

最后,去体验生命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是来创造的。如何创造呢?其实可以从日常的学习和运动开始,比如老师放手给学生们进行一些运动项目的安排时,如何可以让一些固定的训练项目变得充满创意呢?比如跑步:可以正跑、倒跑、手上端碗水跑、两人三足跑。比如学习:大的原则和方向是一致的,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往往需要自己在学习时去思考和创造。关于创造:每个小组都讨论出了一些创意,或是在班级管理方面,或是在日常运动或学习方面。学生们也真实地体验到了,他们其实是非常有创造力的,可以发觉自己内在本有的创造力,让自己、让班级、让周围世界变得更美好,让生命更加绚烂多姿。



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无论学生还是老师,成为真实自己的路没有尽头,因为卓越是无止境的,让我们一起携手并进、砥砺前行!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相关阅读 | 点击进入


扫二维码 | 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