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新学期,如何高效助力新同学度过适应期?




转眼,开学已经一月有余,新学期班级注入不少新血液)。明珠班班级平均年龄在5.5岁,班上有将近70%的学生是仅参加过夏令营或者从来没有新教育学习经历的新生,在开学初他们在学校里会遇到什么困难,老师又是如何帮助他们度过适应期呢?


遇到的困难

如上所述,观察到班级孩子遇到的最大困难有以下三个,分别是:

1、哭哭啼啼很想家;

2、内心不喜欢运动;

3、不适应学校生活,暂时找不到成就感。

首先,要明确一点,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这些属于正常的现象,无需大惊小怪。但也有一些孩子的反应会比较大,例如用持续的哭闹、耍赖皮、情绪化的表达等方式来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一切都与孩子过往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例如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无意中习得用情绪来操控父母或者老师的行为。作为未来的父母、及幼儿阶段的老师来说,只要我们能够带着一份觉知,用慈悲和同理心来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温和坚定地守住自己的原则,慢慢地就能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最佳模式。

面对这些平均年龄5.5岁的孩子,如果您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您会选择怎么办呢?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用什么样的心态和行为来帮助孩子看到事实的真相?接下来,将从六个角度分享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应对的策略

1、生活中:身边伙伴的力量

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初到一个新环境,因为与家人的分离,出现孤独、害怕、不适应等由此延续出来的各种情绪都是较正常的表现。在学校,老师通常是最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选之一,但对于一些胆小或者没有与老师建立信任链接的孩子来说,他们常常不会主动与老师交流。作为老师,如何能够在孩子入校的第一时间与孩子建立信任链接,并能够成为孩子真正认可的朋友,在生活里多关心他的状态,及时发现异动,这些都非常重要。相信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于很多问题,老师都能在第一时间给帮助孩子面对和解决,孩子们想家等各种情绪引发的行为自然也会大幅度减少。正如有人说过的,最好的师生关系是亦师亦友的伙伴式、教练式的陪伴成长。如果老师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孩子的成长会看得见,家长也会更放心。

在明珠班,老师要入住学生宿舍, 全程陪伴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这样做的好处是,老师不仅能第一时间关注到孩子的动向,还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助力孩子建立安全感,及时消除可能出现的各类危险情况。我也住进了宿舍。班上有几个男孩子,生性活泼,比较好动,同时又有几个男孩子比较内敛、沉稳,为了更好的帮助孩子成长,依据性格和年龄大小分出不同的梯队,有意识的创造出一些合作的机会,引导孩子们建立友谊链接,在日常生活中互帮互助,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孩子们缓解了想家的情绪,因为每个人内心都是渴望成长的,当孩子看得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时,他也会更加喜欢这里的生活。


2、运动上:

注意体能训练强度与孩子兴趣的关系

众所周知,新教育学堂一日常规里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就是运动。运动带给人品质的改善和性格的改变是不可限量的,这一方面的内容不是今天的重点,暂且不谈。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不少人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刚到学堂时,大部分孩子对于运动也有明显的排斥,想家的时候更加明显。这个时候如果老师能够注意体能训练的强度,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训练项目,就能最大程度上消耗掉孩子们一些多余的精力;当孩子的体能增强了,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和变化,他很难不喜欢这里。

以我们班的孩子为例,有一个小女生,因为之前没有运动习惯,刚开始的时候,绕操场跑一圈500米就哭得呼天抢地,几乎天天喊着脚都酸了,我好累,我想回家。最初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也有点手足无措。当我与她建立了一定的信任链接以后,孩子还是比较愿意听我的话,通过聊天了解到孩子看到别人跑得比较快,自己又追不上心里就会很难过,内心有强烈向上成长的力量,但能力暂时又跟不上,就会陷入纠结和对内自我攻击的模式里面。对此,老师们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成长愿心,接纳孩子的现状,更多的是给予肯定和支持。例如肯定她的成长愿心,与她约定:先和自己比。以跑步为例,不追求速度,不和别人比,只要不停下来,不走路就行,跑得慢也没关系。有需要,请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老师可以陪你一起跑。经过两周多的持续练习,孩子已经能够从最初的1圈慢慢的增加到了3圈、5圈,现在一口气跑完3公里也不在话下。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孩子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在运动上初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慢慢地,想家的情绪也得到了缓解。在室内垫上运动方面,老师也会根据她的能力帮助她设定相应的辅助训练,协助她设定自己的训练目标。目标的设定只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既不会太高,也不会太容易达成,这样做既关注到了训练的强度,又兼顾到了孩子的运动兴趣。现在,她在运动方面已经能够适应班级的正常节奏,每天都很开心地参与运动。


3、教法上:

老师要学会递梯子,给方法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作为老师,不要妄想一步到位,用同一种方法来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每个孩子的运动基础不一样,学习能力也不一样,面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孩子,老师必须要学会分情况,懂得给孩子递梯子,讲方法。正如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我看来,运动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教会孩子学会什么动作,而是要帮助孩子借助运动学会一种思维模式,理清一种思考方法,掌握一种成长的能力。以我们班为例,有上过三个学期的新教育老生,又有基本上没有运动基础的新生,同一个时间段,一个人老师很难同时兼顾两种运动基础的孩子的运动,我认为最佳的办法就是帮助孩子们学会设定目标,给到孩子探索的机会,真正掌握自我管理。

课堂上老师会根据孩子的运动能力和状态,简单地划分出几个梯队,对不同的小组设定不同的运动目标和项目内容,在他们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具体的指导,当老师安排好训练内容后,会自动退居二线,全程关注孩子在场上的训练状态,很多时候孩子们都会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动自发的完成练习内容。

对于那些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有需要帮助的孩子,老师会给予明确的、清晰可见的过关内容和要求,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找到自己最佳的学习方法和节奏。这样做看起来老师似乎在偷懒,其实对老师的要求更高,因为老师不仅需要关注训练全过程,还要及时发现问题所在,及时作出调整。

经过这样的训练,大多数孩子已经初步掌握了自我管理的方法,对于老生来说还锻炼了领导能力,新生也能够更快地找到如何才能高效快速的学会一个新动作,他们常常也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这或许就是无为的力量吧。


4、心理上:

关注孩子身心发展特点与个性差异

班上有几个孩子,年龄在4岁多,他们在训练中更加容易累,常常也会提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理由来逃避训练,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呢?是妥协还是强迫训练?因为这几年一直在教学一线,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一定的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要保证一点:不要破坏孩子的运动兴趣。

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孩子纯真无邪的真实体现,能够向你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实属不易,切莫因为自己的强势或者无知而破坏这份纯真的信任。例如当孩子跟我说累的时候,我会先接收孩子的信息,先去看到孩子当下的需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和他交流接下来的安排,是选择休息还是坚持,最终的决定权在孩子那里。这样做并不是完全放手,也不是讨好,而是真正的看见。

根据我的经验,一些四五岁的孩子,能够专注练习30分钟左右就很不错了,当他们说累的时候有可能不是因为真的累了,而是因为目前的体力、精力、状态已经不足以支撑其继续完成后续的训练。这时候如果老师能及时做出调整,换一种方式,例如用游戏、分组、小比赛等方式来继续运动,或者让孩子去喝点水,短暂的休息一下,孩子往往都能快速地恢复。这一块,网络上有不少相关的书籍,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庭教育》《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0—8岁儿童纪律教育》等等,感兴趣的都可以找来看看。


5、精神上:灵魂需要成长

运动习惯更需要培养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心理学家,也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孩子的灵魂是渴望成长的,但有时候难免会在行为上有一些反常。例如嘴巴一边说我要成长,我要努力,行为上依然我行我素,就是不行动。面对这样的情况,相信不少家人都会火冒三丈。说实话,最初的我也是如此。后来发现每个孩子都是渴望成长的,作为老师我需要做的绝对不是强迫孩子做什么事情,而是如何帮助他在做事中找到成长的快乐和乐趣。

以运动为例,班上的一些孩子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不想运动,或者不想承担责任就不愿意参与,这时候如果老师过于温和,可能无意中就被孩子控制了,但过于严厉,孩子又会感到恐惧或者受到威胁,不得不去运动,这样建立起来的信念链接其实百害而无一利,因为一旦条件变了,他大概率依然会选择走进旧有的模式里面,从而选择放弃。

班上有个小女孩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有一次,她需要用跑步的方式来承担自己责任,却一上跑道就开始哭哭啼啼,说什么就是不愿意动。后来她发现自己无论怎么“表演”,也没有办法谈条件,就是躲不掉、逃不开“必须要跑步”的事实,不得不一步步跑完了全程。跑完后,她笑着来找老师说:“老师,我完成了,我好开心!”老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呢?”孩子说:“因为我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我现在跑起来也觉得没有那么累了。”由此可见,孩子的内心一直都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内心也是渴望成长的。如果老师能在孩子遇到卡点的关键期,在严格和温柔中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放下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相信孩子一定能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自然也会做出最佳的选择。运动是培养一个人精神品质的最佳利器,如果老师能够在运动中理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真正在心里重视运动对精神品质的影响,相信一定会思如泉涌,生出无限的智慧。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严与慈的关系。面对孩子的诸多行为,尽管我们很多时候的确还做不到波澜不惊,处变不乱,但最忌讳用成年人的权威和强势来要求、强迫孩子去完成一件内心不认可的事情。

在我看来:真正优秀的老师往往是严格与慈悲的统一,他们能为不同的孩子设定远、近期目标,还能为孩子的点滴成长和成就随喜点赞。“严”并不是非要用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孩子,而是指态度和要求严格,给孩子一个不可触碰底线。“慈”并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给孩子爱的教育,给孩子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尽情的绽放。只有懂得在动态中找平衡,阴阳皆可互转的教练才能更好地学会欣赏学生,这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教练!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6、行为上:

陪伴与放手的动态统一

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没有谁能一直替代。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看见自己的无知和局限,始终抱着不敢为的心态来做事、做人。幼儿阶段的孩子,的确在很多方面能力不足,需要老师的陪伴与指导,但如果一直陪伴左右,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锻炼机会,他的成长果然空间也是有限的,这一点无论是在生活还是运动上都是如此。

孩子的灵魂是渴望成长的,如果我们一直呵护左右,从来没有给予他足够的磨练的机会,事实上就是在画地为牢,障碍孩子的发展。随着孩子能力的成长,作为老师务必要学会放手,甚至有的时候你还需要眼睁睁地看着他把事情搞砸,重新再教他一遍。对此,你可能需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看他做、带他做、 教他做、任他做、反思之后继续做。 

很多时候孩子的成就感来自于对自己生命状态地掌控,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如果孩子能够在不断犯错中找到内心深处的力量,找到自身的价值,得到自我的认可,那么学校生活的种种不适应,和没有成就感的体验自然也就烟消云散,化作浮云。

千万别忘了犯错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历,一个人如果能在犯错中得到身心的成长,这个错误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这段经历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

以明珠班孩子洗短裤、袜子为例,刚开始有些孩子不知道怎么洗,常常着急地哇哇大哭,当我教会他们如何清洗之后,尽管孩子们洗得不是特别干净,但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依然会眉开眼笑。即使有时检查不过关需要重洗,也能够平静地接受,愉悦地去返工。记得有一个孩子最初短裤袜子经常洗不干净,只要一让他返工,就生起气来什么也不想干,有时候还会气得哇哇乱叫。看到这些现象,老师始终耐心的地和他沟通,说明为什么要返工,孩子慢慢地也认可了。随着孩子能力的提升,短裤袜子洗得越来越干净了,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上了一个新台阶。这个过程也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阶段,是一种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培养,相信有过这些经历的孩子也会比普通人多一份坚韧和毅力。

这就是近段时间我在明珠班学习和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关于如何高效助力新同学度过适应期这个主题的全部心得,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有疑问欢迎留言跟我交流。


/END/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关阅读 | 点击进入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