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无痕教育”法在幼儿教学中的实操应用



何谓无痕?无痕即没有痕迹,不留印记,事情做完了,目的达到了,但看起来是毫不费力的浑然天成。

无痕教育,是指“把教育意图与目的隐蔽起来,通过间接、暗示或迂回的方式,给学生以引导的一种教育方式”。

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特别是幼儿,身体思想都在快速的成长着,我们陪伴成长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可以尽力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发生,让孩子不知不觉间完成蜕变,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助力孩子成长。

无痕教育的实施建立在对孩子充分的观察、理解、接纳的基础上,然后适时把握住当下出现的教育契机,不动声色的推动着或引导着孩子朝积极的方向的思考、行动,最终实现帮助孩子成长的目的。



在带低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常使用这一方法,效果良好,现总结以下五种实践方式,供大家参考。



1

榜样带动法


即根据幼儿比较喜欢模仿的特点,在集体中很自然的树立正面榜样,让尚未进入成长状态或者没有目标的孩子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进而提升自己的状态,同时也改善班级氛围。经观察这个方式也常被老师家长使用,属于比较初级的引导方式。

比如排队时,有的幼儿容易分心多动,站不好队,有的老师会把注意力放在没站好的孩子身上,要么直接点名说哪些孩子没站好,要么提醒学生注意班级的规则,更有甚者直接以惩罚相“威胁”,这样看似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但也容易让其他孩子的注意力放在不好的示范上,甚至模仿负面的榜样,最终破坏掉集体的积极氛围。“正面榜样带动法”则是老师自然地带着欣赏肯定的语气说:

“我看到##站好了,还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很有精气神(间接的给其他孩子点明需要努力的方向)。”

“现在##也站好了,站的像棵笔直的松树(调动低龄孩子擅长的形象思维,模仿松树站直)。”

“现在##也都进入到队伍中了(其他孩子听到前面的榜样后,迅速的归队)。”

“这次全班同学用时十秒钟就排好队了,超过自己原来十二秒的记录。今天你们又变厉害了一些(正向反馈,激发成就感,帮助孩子们更自信,逐渐建立“我能、我行、我可以”的信念)。”

……



2

“他山之石攻玉”法


利用“旁观者清”的特点,通过对他人案例的理性分析,得出正知正念,然后引导孩子回归自身,自省个人做法。这个方法常用在孩子心性引导方面。

当观察到或从其他渠道的反馈中得知孩子的思想行为有偏差时,如果与安全问题关系不大,不必急于立马找到孩子,开门见山或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孩子的问题,迫切地想根除孩子的问题(也不可能立即根除),而是去思考孩子这样想这样做背后的深层原因,然后借助类似的视频或案例进行剖析,让孩子从旁观者的角度先作出理性的分析判断,再引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案例,从而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进而升起改变之心。



比如一个孩子的心理行为特点是: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管对方是故意还是无意,只要侵犯到我,我都要报复回去。对这个孩子只讲道理或者引导换位思考时,孩子的反应常是理直气壮的认为都是别人错在先,自己有这样的反应也是天经地义。

于是老师就借助“唐山打人”事件展开了一次班级讨论会,根据程老师的指导提纲和山长的文章分析,配上有冲击力的视频,结合低龄孩子心理特点用比较浅显的语言进行解读,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先不论作恶者的下场,作为普通人,与人相处中若总是秉持着“以牙还牙”的方式,不愿意吃小亏受不了小委屈,很有可能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然后很自然引导孩子自省自己身上是否有类似的特点,这时有类似特点的孩子就举手发言了,说“我平时就喜欢这样”,老师可以鼓励地问:“你能给大家举个例子吗?”当孩子开始讲和同学们之间发生的案例时,老师不说教,只是启发他思考:如果另一个同学是视频中的暴力男,会发生什么呢……

孩子最后便会得出结论:和同学相处中,不能主动招惹别人,平时有点小矛盾要学习用老师教过的“非暴力沟通”的沟通方法,把注意力放在化解矛盾上,不要斤斤计较,这样才能够保护自己,也能让自己更受欢迎。



3

“以点带面”法


找到一个孩子感兴趣的小切入点,不断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着痕迹的引导着孩子不断自主自发地向更广更深的方向探索。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学习方面。

比如带孩子们一起观看了中国空间站神州十三号组举办、央视直播的《天宫课堂》后(此为“切入点”),老师想进一步带孩子们相对系统地了解关于太空、宇宙、宇航员的知识(此为“面”),就在阅读课上装作笨笨的样子问:好奇怪啊,这宇宙飞船怎么飞上去的啊?宇航员在太空舱里怎么生活啊?和在地球上有什么不一样吗?怎么样才能当上宇航员呢……有些问题是孩子们问出来的,老师就回应说:是啊,好想知道啊,咱们图书室里有很多关于宇宙和宇宙飞船的书,咱们一起去找出来看看有没有答案吧。



最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找到了《小牛顿科学馆》里的《宇航员·宇宙飞船》和《火星月球》等一系列图书,开始一起看着目录研究哪些部分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和困惑(老师兴致勃勃的共读共学会给到孩子正面的示范,带动起孩子的学习热情),孩子通过阅读得到答案的同时,老师在旁边不住的“煽风点火”,“装傻充愣”,提出新的问题,引着孩子不断的探究答案、读出答案或者复述出答案(锻炼孩子阅读和口头表达能力),最后老师还对孩子道谢,说:原来是这样的呀,谢谢你告诉我这么多科学知识(让孩子感受到助人的成就感)。

这样就“以点带面”地无痕式完成了主题式阅读学习。



4

“自然教育”法


大自然是一部无言的大书,是最丰富生动的课堂,也最能给孩子带来“接地气”的滋养。

“自然教育”法即是利用大自然这天然的“教学道具”帮助孩子们成长。新教育学堂大多选址在亲近自然、风光秀美的地方,不少老师在自然教育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探索和应用。在此仅分享一个教学案例做抛砖引玉之用。

比如带孩子们“调研一棵树”。实施过程是:

  1. 每个孩子发放一个文件夹和主题调研单(幼儿一般对非常见的实物更加珍惜,充满仪式感,孩子立马重视起来);

  2. 分组,每组分配一个软尺,以完成测量工作;

  3. 到户外,按照调研单上的内容,一一实地考察记录说明(大多幼儿尚不会写字,故调研单上多为选择题)。

整个过程能帮助孩子锻炼阅读能力(需要搞明白调研单上的文字说明和指导,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团队协作能力(协助用软尺丈量树的周长,估算树的高度)、观察能力(比如调研单要求观察树干、树枝、树叶的样子并画出来,观察土壤状态、树根状态、周围是否有衍生物等)、了解日常常识(比如了解什么是周长、厘米和米的概念)。

一节课下来,孩子不觉得老师在刻意教他什么,他是在玩的状态下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新内容,这就是我说的大自然的“无痕式”教育法。



5

魔法词语法:“我愿意”


日常生活中,孩子常会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一些请求或要求,对于我们能够承诺或答应的事情说“我愿意”比较容易,但对有些不合理或者不能作出承诺的事情,平和的说“我愿意”,不是对孩子无条件的满足和纵容,而是代表一种倾听、接纳的态度,甚至是一种不容易和孩子产生对抗的“迂回”式拒绝方式。

比如有次一个孩子不想打扫卫生。老师平和的回答:可以啊(首先亮明“我愿意”的态度),不过班级规则是做好卫生才能上课哦,等会儿运动课你可以在垫子外看大家运动(不起情绪,不批评不说教,不和孩子对抗,只温和的说明和坚定的让孩子体验不打扫卫生的自然后果)。

结果这个孩子看着其他同学热火朝天的做运动突破,自己只能百无聊赖的在垫子外待着,自动拿起工具打扫去了,从此再也没提出过不打扫卫生的要求。



以上五种“无痕教育”法便是我在幼儿日常教学实践中常用到的一些方法,“尽信书不如无书”,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需要随机应变的地方,相信每个老师和家长也都有和孩子相处中的小技巧和小方法。无论外在的“术”是什么,内在的“道”都一定是建立在了解教育原理、对孩子有充分的观察、理解、接纳和爱上。愿家长和老师们在育儿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感受“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智慧和美好,给孩子带来更多成长的礼物。



END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推荐阅读  |  点击进入


扫二维码  |  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