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从心理层面解读“为什么你没有成为最好的自己”-实操篇



上一篇【理论篇】主要讲了心灵模式(“反应式心灵”与“分析式心灵”)的运作规律及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本次,重点分享一下,我们是如何把其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的,及取得的效果如何等。



一、身心体验环节——

如何让“反应式心灵”转为“分析式心灵”


很多时候,家长会反馈说跟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喜欢听。孩子也会反馈,这些道理我都知道啊,听多了感觉都腻了。这时,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来引导孩子,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方式,就是通过帮助孩子把“反应式心灵”转化为“分析式心灵”的方式,来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困惑的。


1、“反应式心灵”转化为“分析式心灵”的应用原则

一个人如果想改变一个问题,但总是无法迈出第一步的话,有可能是因为他的反应式心灵在保护他。因为他误认为做某些改变,是不安全的。因此他无法走出过去自己的心智模式,会一直用过去的惯性学习生活。所以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幸福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因此,我们需要遵循两点原则,这也是分析式心灵的特征体现。

第一、帮助他认识到,过去不等于现在,以此启用分析式心灵的模式,减少被反应式心灵控制。

第二、帮助他认识到现在做出的改变,是安全的。相反,如果不改变,才是“危险”的。

在两个原则的基础之上,再加上其他方式,比如引导孩子理性分析及启发式思考等,孩子们会更愿意接受和配合。


2、“反应式心灵”转化为“分析式心灵”的应用步骤

第一步:帮助学生找到他内心深处感觉比较难忘的事件。


比如引导孩子找到让他内心感到很伤心、很痛苦、很委屈、很愤怒等的事件。并且这件事的发生,在孩子自我评估后,认为已经障碍到了自己去实现目标。

《戴尼提》中讲到,一个人现在的言行,是被过去事件累积之后,而做出的综合性反应。那么如果找到一件孩子最无法放下(相对来说)的事件,那么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可能就会重新改变这个孩子当下的言行。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愿意把自己的内心想法等跟老师说呢?需要一个前提条件,老师之前已经跟孩子建立了比较信任的关系。比如孩子确定不会因为跟老师说了自己的心事,老师就去否定他,批评指责他等,这样孩子内心是比较安全的。其次,孩子知道这样做对自己有很大的价值。比如我们会带孩子学习《戴尼提》前30分钟的小片段,帮助孩子们从此角度来理解自己言行背后的目的。同时,更清晰拥有一个积极正向的心理状态等,对达成目标多么重要等。那么孩子也会更愿意跳出舒适区来改变自己。最后,孩子相信老师可以帮助他解决他的困惑。

当我们做了以上的铺垫,会更好的让孩子对我们放下芥蒂,更愿意对老师畅所欲言。如果没有这些基础,那么可能孩子会有各种顾虑,心理疏导的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第二步:情景重现

通过回忆的方式(闭着眼睛回忆,注意力会更集中),就如大脑过电影一样,引导孩子尽可能的把过去的情节再次呈现出来。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问他:你想到了哪件让你难忘的事件?那件事大概是在你几岁时发生的?周围有谁?他们对你说了什么话?你对他们说了什么?你当时的感受如何?等。过程中需要提醒孩子不去评判事件的对和错,只需要去回顾即可。

目的是让孩子把压在他内心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同时,通过这样的情景重现,可以帮助孩子启动分析式心灵模式,让他意识到这件事好像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严重”,也没有对他有那么深的伤害。当一个人愿意不断面对自己的过去时,也代表着他开始升起勇气尝试放下过去了。


第三步:理性分析,七大信念的践行

我们帮助孩子意识到这件事根本没必要再去纠结了,从而选择放下。当这个孩子内在的情绪发泄出来后,就相当于一个杯子之前装满了水,发泄之后意味着杯子变空了。这时孩子也会更愿意去接受理性的思维模式,这时再把他引导到七大信念的践行上来,孩子也会更理解为什么要去践行七大信念(因为他提前感受到了用错误信念做事,会让自己很痛苦)。

比如一位同学回忆到了爸爸过去经常指责他,对他发脾气。对此这个孩子内心很委屈、很愤怒,觉得爸爸不认可他。他平日在学堂的表现就是复制爸爸的模式,经常会指责同学,无法接受同学的不完美。同学做了一点点错事,他会放大很多倍,夸张的表达。对同学给他的建议,他喜欢辩解逃避。另外,比较容易自我否定,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会起负面情绪。

那么当引导他一遍遍经历过去这个事件时,他一直在哭。等他哭完之后,再理性来引导他。比如【明志】的引导:爸爸为什么会对你发脾气(具体事件因为涉及家庭隐私,因此省略)?爸爸是否希望你能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以便更好的帮助你实现目标?他思考后说:“是的。因为爸爸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我认识到自己需要多考虑别人的需求,并以此训练我的做事能力(如何更好的为家人提供服务等)。所以爸爸是在帮助我。”那么你希望做哪种人?他说:“喜欢做一个遇事能考虑周全,活得更接近本质的人。”为什么你之前没有发现爸爸是在帮你?孩子说:“因为我也起了情绪,在情绪之下没有理解爸爸的发心……”

再比如【理性】的引导:为什么你会认为爸爸这样做是不爱你?你的依据是什么?你觉得你的依据成立吗?爸爸这样做有没有其他意图?通过这样的反问,老师引导孩子看到爸爸背后的爱。就如一个真实的心理咨询个案一样,当心理沟通师通过不断对个案进行沟通,才发现一个父亲吃喝嫖赌背后的真实原因,爸爸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留住想自杀的妈妈(因为爸爸知道妈妈要自杀,他很爱妈妈。因此会通过这样的行为,来让妈妈意识到这个家需要她)。但是当我们没有看到爸爸背后的爱时,很可能会直接对这个爸爸的表面行为做出判断,指责这个爸爸没有担当等。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也意识到,要看到父母背后言行的初衷,学会理解及感恩父母。还可以继续引导孩子发问:你有没有用爸爸对你的方式,对待同学?如果你这样做了,你觉得同学会有怎样的感受?有没有其他同学更能接受和喜欢的方式,来与同学相处?等等。我们无法掌控父母的言行,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因此唯一能做的就是懂得感恩及报答父母。但是以什么样的态度及方式对待伙伴,是我们可以自己掌控的事情,我们可以选择用同学可以接受的形式,来与同学相处,这样才更能获得同学对自己的尊重和喜欢。

经过引导之后,孩子表示心里一块石头落下了。他觉得很幸福,因为他知道了原来爸爸这么爱他。对此,他也愿意带着更多的包容理解,去与伙伴相处。带着更多爸爸给自己的爱,去学习成长,面对之后的困难。

此过程中,还会有3-4位旁听的同学,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帮助。如果旁听的几位孩子也有经历过类似的事件,他们在旁边听时,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间接的引导。同时,他们也会更清楚伙伴平日的言行,是被什么样的信念所影响的,所以之后也会对同学更加的包容和理解。


第四步:再次重现场景

孩子道理上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后,接下来就是重新再演绎一次刚才的场景,但是是通过理性的方式演绎。

比如孩子与爸爸之间的矛盾,我们会引导孩子抱着感恩之心来看待。当感恩爸爸时,内心便不会被爸爸的言行所影响,这时也会有更多方式来应对。比如因为孩子没有做好,爸爸发现后对孩子发脾气这件事。引导孩子对爸爸说:“爸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您为了帮助我,愿意扮演严厉的角色,冒着让我认为您不爱我的风险,从中我看到了您的伟大。之前我没有理解到您的用心良苦,现在我理解了,谢谢您爸爸……”

这步结束之后,孩子们都会有共同的感受,觉得内心更喜悦了,感觉身心都更轻松了。有些甚至恨过去体制老师的孩子,也表示可以感谢过去的老师了。

第五步:总结和答疑

总结过去发生的这件事,可能会给自己现在造成什么影响?对自己实现目标有哪些障碍?这样也是引导孩子把过去的事件进行升华。如果孩子之后再犯错,也会更有觉知的去改进。同时,引导孩子举一反三,学会用另一种视角来看待其他类似的问题。整个流程结束之后,再换下一位孩子继续。


第六步:检测——再次面对与放下

检测孩子是否愿意放下过去的事件,不再被其影响?我们可以看孩子是否愿意把过去压在心里的事件,讲给父母听(有时父母也是事件中的当事人)。当孩子抱着改变的心态,去分享给自己的家人时,也代表这件事对他的影响,已经降低了很多。

所以,每次做完心理疏导之后,都会引导孩子们,可以跟父母分享自己的成长。有的家长反馈:开学初跟孩子通话时,孩子跟她的交流很敷衍,现在孩子更愿意与父母袒露心声,深入交流了。

以上是整个的实操步骤。目前尝试过给10到14岁的孩子进行这样的心理疏导,孩子们都能很好的参与进来。



二、身心体验环节——效果反馈


从之前的经验来看,以这种原则进行的心理疏导,学生反馈都很好,特别是对于大道理知道很多的孩子来说,通过这样的体验,他会觉得很好玩,很放松。在孩子很放松的情况下,也会更容易找到孩子比较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有一个特别内向的孩子,通过心理疏导一次之后,从疏导前说话声音很小,电影表演基本没什么动作,非常的收缩。经过1个多小时的疏导后,可以当着班级所有同学的面,大声的表演指定的电影片段。当时也录了视频发到了家长群,这个学生的家长也觉得自己的孩子变化很大。

以下截选的是孩子们体验过后写的个人感受(之前征求过孩子们的意见,他们知道有这个机会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表示很开心。但为了保护孩子的隐私,因此名字省略):


《了解宇宙的真相》

L同学


经过本学期和上学期的心理疏导后,我将做完心理疏导后的感受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心理疏导完的感受和成长:我很喜欢心理疏导,无论是用表演重现当时的场景,还是老师通过语言引导让我了解事情的真相,使我从给自己带来印痕的事件中走出来,我都很喜欢。

这里我先举个例子,在我3岁时我爸爸就出国了,在我9岁时接到通知爸爸去世了。在得知这件事后,我会恨我爸爸,恨他在我很小时离开我和妈妈,恨他没有承担好一个爸爸的责任。我也会抱怨老天不公平,让别人有父亲,而我没有。因为这件事我去做了心理疏导。通过老师的引导,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开始感恩爸爸,感恩他让我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觉得这件事不一定是坏事,正因为他去世了,我和我妈妈才能变得像现在一样坚强,我们两个过得也非常好,非常和谐,非常团结,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我现在很感谢我的爸爸,他在天上肯定可以看到我和妈妈的幸福生活,祝他也可以幸福美满的生活。

每次做完心理疏导后,我都会感觉仿佛身体变轻了,那块压在心底里的石头消失了,我不再每天很忧愁,看起来跟有人欠我100万似的。现在的我,每一天过得都很充实快乐,学习运动的效率也更高了,甚至当上了组长,带领一个小组共同成长。

心理疏导,可以把我们以为解决不了的事解决,也会让我们在其中了解很多宇宙的真相,还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一大截,每天过的开开心心的,可见心理疏导对我们的帮助真的很多,所以我非常愿意把心理疏导推荐给别人!


《祛心理印痕》

S同学


一、个人事情解决情况

自己做疏导之前,有心理印痕。比如自己刚来新教育时想家(把学堂弄翻天了。说了好多负面的话、做了很多负面的事情、影响同学),同学当时也给了我很多的指责。但做完了之后,我的印痕全部消失了!不再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也没有再讨厌过去的自己,而是想自己接下了如何做。自己也很开心。

二、在做的过程的心情及感觉

开始时:各种情绪。生气、愧疚、惭愧、后悔等等。

过程中:还是有一点刚开始的情绪,但越到后面,越没有情绪。

结束:一点情绪的没有了,心情开心、喜悦、放飞自我。没有烦恼了。

三、启发

1、活在过去是没有任何用的,只有做好当下才最重要。

2、不要把别人的看法看得太重要,别人怎么说你,你还是你自己。你不是别人。你更不可能成为他。

3、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如果这件事你没做错,你来惩罚自己才错了。

四、感恩

1、感恩老师对我的帮助,给了我这次机会,让我看清事实。

2、感恩和我一起做疏导的同学,帮助我再演一次。

3、感恩一起和我发生这些事的人,是你们让我有改过自己的机会。


《让我从阴影走出》

H同学


有一个东西,它对我的帮助非常非常的大。这个体验叫:心理疏导!我有些时候会不太愿意竞选班委,因为之前的一些印痕导致我不敢竞选。是这样的,我还没有来到新教育之前,在之前的学校表演话剧,我不太自信的竞选了主角,但是我竞选上了。这让我从不自信的幻想中走了出来,可是当我刚刚走出来,突然有一件事情对我打击比较大。~就是我那个在体制里所谓 “最好的朋友”开始带头骂我,说我抢了她的主角。

我当时也是特别伤心和生气,这件事让我害怕竞选班委,我有一个在这里的朋友也被我伤害过。就是因为我把那个好朋友当成在体制的那个“好朋友”,我就把气撒在她身上。这也导致我在无形中伤害了好多人。

但是经过了这个学期的心理疏导,让我从这个阴影中走了出来。现在我不会再把现在的朋友看成以前的那个“朋友”了,不会无形中伤害其他人了!我现在很喜欢现在的自己。

希望心理疏导可以继续帮助我去除印痕,感谢心理疏导,我爱心灵疏通。


理性看待一切》

Z同学


1、我感觉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沟通中可以让我把很久都没发泄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还有可以把我藏在心里的心事全部说出来,这样就感觉心里没有任何阻挡,感觉很轻松。每次定的目标也会很快完成,还有特别是在日常里也不会不开心。

2、我疏导完以后我的感受就是感觉我进步了不少,比如像在学英语的时候我的跟读声音很大,还有过关也过的很快,本来没疏导之前我是一天过5分钟跟读的,但是疏导完以后我就一天过个20、30分钟。还有我对当运动委员更有信心了,比如没沟通前是很不想当运动委员的,因为我觉得我没能力当,总是自责这里不行,那里不行的。但是疏导完以后,我就觉得我现在做运动委员的时候都是在全力以赴的去做的,比如喊口令,喊的更大声了,还有带运动更积极了,会经常承担责任了。

3、最后总结:沟通可以帮助我更好的和父母打电话沟通时不会起情绪,在生活中和同学们也一样不会有什么矛盾。在沟通中老师还教了我们如何不带有怨气的发泄情绪,就是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或者在宿舍没人的时候打一两分钟的枕头,前提是要在知道自己在发泄情绪的情况下去发泄,那我的感受就说完了,谢谢大家。



三、身心体验环节

——注意事项及答疑


1、当引导孩子回顾过去事件时,是否会给孩子植入其他负面信念?

在回顾事件过程中,孩子们主要是通过把事件忆起的方式,就像是在大脑中过电影一样。没有附加的情节,因此不会给孩子植入其他负面信念。如果需要表演的话,也仅说孩子回忆起的话语,不会另加其他话语。

2、是否会让孩子执着于过去(更关注过去,而不是当下),以至于无法走出过去?

如果孩子对过去某件事耿耿于怀,无法遗忘的话,或者意识层面看似忘记,潜意识仍记得的话,对孩子来说,不提及反而是在逃避。就像一滩水,放在阴暗的地方,会发臭发霉。但是当在阳光之下照射的话,会更加透彻洁净。

同时,整个的环节不仅是感性层面的疏导,还有理性层面的分析。比如之前讲到的引用七大信念启发孩子们思考;或其他角度的启发,比如不改变看待这件事的心态及看法,会对自己之后的人生造成什么影响?这个可能的后果,自己是否能接受?过去经历过的人事物,与现在的人事物是否完全一样?如果不一样,为什么用过去的处事态度,对待现在身边的人?等。

3、这种心理疏导的形式,是否有局限之处

由于这种心理疏导,一次只能解决1-2件事,因此覆盖面较小。而且很可能解决一件,新增若干件事,产生速度比解决速度更快。因此,老师会提醒孩子们,不要依赖这种方式,这种方式更多只是一种示范,及提供一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角度(帮助孩子从心理学的某个角度,来更理解自己的言行)。之后不断在日常中觉知,为自己的目标去行动,才是解决问题更根本的方式。

4、老师仅起启发和引导作用,全程都是学生占主导权

这种形式的心理疏导,老师全程都是尊重学生的状态,帮助孩子理性思考,放下过去,不要执著于过去。如果孩子无法放下过去,老师也会选择尊重,不会去干涉孩子的选择(如果老师去干涉了孩子的选择,那么就是一种介入,这对大家都是没有好处的)。

5、此种心里疏导,仅是一种方法而已

此心理疏导是术的层面,仅是老师或家长引导孩子的一种方式,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并不是月亮本身。因此必存在一些适用性和不适性,需要根据当下具体情况来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以上便是我在教学中,与孩子“心与心沟通”的一些经验分享,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更多的视角及帮助。



 END



行知2022年夏令营


扫二维码  |  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