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沟通的奥秘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家庭都存在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问题,家长们不知道该怎么样跟孩子沟通,所以就跟着习惯走,而这些沟通的习惯,完全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这就导致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不通畅,矛盾越来越多,进而产生一系列的亲子问题。

其实,沟通是有技巧有方法的,只要掌握了技巧和方法,再加上一些练习,每个家长都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都可以进一步拉近跟孩子的关系。


新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所以对老师的沟通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作为一个常年在教育一线工作的老师,我通过大量的实践,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技巧。特别是最近几年,一直在教青春期的孩子,这对我的挑战很大,因为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想要证明自己长大了,所以很容易变得“叛逆”,这给我的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得以不断总结和完善自己的这套沟通技巧,现在把这套技巧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套沟通技巧分为四个步骤:

我同意——我担心——我建议——你决定。

(我同意……,不过我担心……,因此我建议……,最后还是由你决定。)


第一步  我同意


什么是“我同意”?

就是不管孩子说什么事,不管孩子提什么要求,我们都要先表示同意。

比如,孩子想要吃零食,我们要说“行”;

孩子不想做运动,我们要说“可以”;

孩子想要谈恋爱,我们也要说“没问题”。

有家长可能会问了:他想做的事明显是不好的,怎么能同意呢?

第一,我们就算不同意,有必要一上来就说吗?是不是等把情况搞清楚了再说更好?

第二,当孩子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我们不同意有用吗?


你今天不让他吃,明天呢?

他当着你的面儿不吃,背地里呢?

他嘴上说不谈了,会不会偷偷地进行呢?

所以我们就算不同意,也没有用。

再说了,这里说的“我同意”,不是对孩子要做的事表示支持,而是对孩子的想法、情绪、感受表示理解。

也就是说,当孩子想吃零食时,我们说“行”,表示我们能理解一个孩子有贪吃的时候;

当孩子说不想运动时,我们说“可以”,表示我们能体谅一个人有想偷懒的时候;

当孩子说想谈恋爱,我们说“没问题”,表示我们接纳孩子有生物的本能;

而这种理解、体谅、接纳,是沟通的前提。

当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我们习惯性的说不行,不可以,这个不好……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评判孩子,无形间我们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这时孩子会本能的反抗,那么接下来我们跟孩子就只有“好好较量一番”了,看谁的口才更好,看谁的脾气更大。一旦我们陷入这种比拼,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都希望对方认输,那谁也不会认真的思考对方说的话,那就只能各说各话了,哪里还有沟通可言?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在我们面前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不愿意跟我们说话,还怎么教育孩子?

我在做家长培训的时候,经常说一句话:我们只有说孩子想听的话,我们才有机会说我们想说的话。


确实是这样的,当我们说“我同意”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理解,体谅,接纳,他才会敞开心扉把他的真实想法表达清楚,我们才知道真正的问题所在,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这才是真正的沟通。

所以,在沟通开始的时候,先说“我同意”,是一个非常好的,能快速拉近我们跟孩子距离的一种方式。


第二步  我担心


当然,问题还是要解决的,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二步:我担心。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把这件事情可能带来的后果或者影响跟孩子分享,让孩子重新思考要不要真的这样做。

比如,孩子想要吃零食,我们可以说:我担心你的健康受到影响,因为……

孩子不想做运动,我们可以说:我担心你的体能会变差,那你在做游戏的时候就很难获胜;

孩子想要谈恋爱,我们可以说:我担心你的学业会受到影响,无法考上三语高中,实现你一直以来的理想;

当然了,如果孩子大了,也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自己去想。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表达我们对他的关心,对他的爱。同时,我们也教会了孩子去思考,说任何一句话,或者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去考虑它会带来的一切可能的后果,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这里要特别强调,我们重点要说的是,孩子的行为会对他自己造成什么影响,造成什么伤害,而不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不便,带来了什么麻烦。因为“我担心”的主角是孩子,而不是我们,只有这样,他才能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关心和爱,他才更愿意跟我们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另外还有一种错误,也是家长常犯的,就是我们在说“我担心”的时候使用了错误的方式。因为我们真的担心,所以心里有恐惧,因为恐惧孩子受到伤害,所以开始在头脑中编故事,最后变得很生气,甚至很愤怒,所以在说“我担心”的时候,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在批评他,觉得我们在指责他不懂事。更有甚者,被情绪冲昏了头,也不说自己的担心,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开始骂孩子,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最后命令孩子要老实听话。这种错误不仅是亲子沟通的杀手,更是亲子关系的杀手。


第三步  我建议


接下来就是第三步:我建议。

当我们说完“我担心”,孩子就会明白,有些事情对自己是有伤害的,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跟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让孩子明白具体该怎么做才行,这就是“我建议”。

在这一步要特别注意的是:除非孩子主动征求我们的建议,否则绝不说出自己建议。

很多家长,太“爱”孩子了,太想帮助孩子了,所以在孩子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就把建议提了出来。结果弄巧成拙,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我们不信任他们的能力,觉得我们管得太多。

所以,我们不要急着把自己的建议给孩子。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人们是不珍惜的。

除非我们跟孩子之前的关系非常好,我们在孩子心目中非常的有威信,否则我们在孩子还没问的时候,就把建议提出来,那我们的建议就太廉价了,孩子也不会重视。


我们要问孩子,问他有没有想法,有没有思路,问他准备怎么做,如果他说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我们发现有问题,也不要着急,我们可以回到第二步“我担心”,跟他聊聊这样做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和影响,让他再想想其他的办法。

如果他想不出来,他就会主动问我们,如果我们前期的沟通没有问题的话。

当然,我们也可以问他:我有个建议,你想不想听一听?

如果他不说话,或者说:我想自己想想,那我们就先不要说。只有在他表达,他想知道,我们再说。

有些事情不能着急,我们要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这本身就是成长的一个过程。解决问题很重要,但通过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步  你决定


这时候,就到了沟通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你决定。

前面三步说的都是“我”,就是我们站在一个教育者的角度,一个孩子成长的助手的角度,来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跟孩子一起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呢?

然后我们就该放手了。

当我们说完“我建议”,我们的使命已经完成,剩下的就是告诉孩子“你决定”。

因为那是孩子的人生,事儿是孩子的事儿,所以,最终的决定权在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把这个决定权尽早让渡给孩子,让孩子去做出决定,这是孩子成长必经的一步。


为什么?因为只有我们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时候,他才会慎重的考虑自己到底要如何做,他才会做好承担一切结果的准备,这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只有孩子学着做决定,并且去承担对应的后果,孩子才会真正的独立,才会真正长大。

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做决定,或者总是替孩子做决定,其实就是害怕孩子犯错,害怕孩子走弯路。

问题是,我们家长的决定就一定是对的吗?如果我们的决定都是对的,都是好的,那我们的人生会不会比现在更好呢?对我们很多人来讲,我们的想法也很不成熟,那我们为什么要成为孩子的天花板?要用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来限制孩子?为什么不能把这个主动权还给孩子?

当然,孩子会犯错,会走弯路,但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孩子会通过犯错、反思、改变,然后获得成长。如果一个孩子很少犯错,很可能就是他什么都不敢做,遇到有挑战的事情就退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样的孩子是很可悲的,他从未走出过舒适区,他的问题也都被隐藏起来了,那他成长的速度肯定是非常慢的。在人生的路上,弯路往往是最快的路。

再说了,当孩子没有听我们的建议,然后做错了,他下次就会更重视我们的建议,这不挺好的吗?

当然,这时候,最怕有些家长数落孩子:你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一旦家长这样说,前边的所有努力全都付之东流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如果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他最后决定吃零食、不做运动、谈恋爱,难道就真的任由他这样做吗?

是的,既然是“你决定”,自然是按照孩子的决定来做了,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他的自由。

不过,每个人都有相应的权利和自由,孩子有,父母同样有。

他可以决定是否吃零食,我们可以选择是否买零食、买多少零食;

他可以决定是否运动,我们可以决定是否让他享有家庭的福利、剥夺哪些福利;

他可以决定是否谈恋爱,我们可以决定是否可以停止他的教育经费、是否让他独立生活;

因为我们是家庭的经营者,我们付出了很多,所以我们享有更多的权利。我们可以决定一切事情,唯独不能替孩子做决定;


也就是说,我们无法决定孩子怎么做,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怎么做。

这就是沟通的四个步骤。 


核心原则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原则就五句话:

1

亲子关系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

表达关爱比发泄情绪更重要;

3

启发思考比给出答案更重要;

4

自我负责比少犯错误更重要;

5

改变自己比强迫孩子更重要。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推荐阅读 | 点击进入




扫码了解更多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