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付出这么多,你收获了多少真正的改变?家长学习的障碍之源


家长学习的障碍之源



一、家长有成长的愿心吗?


站在家长的角度,我想,任何一位会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都有资格说:我肯定有成长愿心,我为了我的孩子,多么努力的学习啊(否则怎么会来读这篇文章呢)!

但是,换一个角度看,似乎会觉得,很多家长是没有成长愿心的。

老师看到的是:

一方面,家长的很多错误做法,老师说了很多遍,还是在持续,还是在障碍孩子。另一方面,有些很重要的内容学习,家长似乎没什么兴趣听,不少家长学习似乎是为了应付交差,剩下的,好像努力听了,但看看收获总结,很多时候都不是老师真正在传递的。

今年以来,我专职负责做家长学习,和很多家长面对面的接触,讨论他们家孩子的情况,讨论他们的学习历程。

我发现,家长真的是很愿意学习的。


  • 他们很多人参加了各种线上和线下的课程,包括山长和刘老师的课程,也包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持续性学习活动。

  • 遇到信任的老师,家长们真的非常热情,想尽办法抓住一切时间请教。

  • 学到了有感触的内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他们非常激动,甚至热泪盈眶。

  • 很多人,顶着家里巨大的压力,带着孩子走入新教育,希望抓到新教育的一切的好,让孩子走成这条路。

  • 甚至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助力,在没有运动基础的情况下直接挑战跑半马全马,相信这个过程是很有挑战的,那么一定是支持孩子的巨大决心,让家长做到了这种挑战。



想想也是,孩子是家长心中至爱。

一旦看到孩子有问题,家长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解决。已经进入新教育圈的家长,大部分也认识到了教育是需要学习的,要通过学习来解决孩子的问题,所以自然会很有动力去学。



二、家长学到了什么?


既然家长学习如此热情和努力,那么家长到底学到了什么?从我在组织家长学习、与家长深度交流过程中发现的,不少学习非常努力的家长,理念与新教育依然相去甚远。

最近做的一场线下分享会,其中有一个环节是,让家长现场表演,孩子成绩很差或者在学校打了同学之后的情景,先演负面情景,再演正面情景。

在活动开始前,我作为主讲人,心中有些忐忑。

我想,负面情景有东西值得点评,但是正面情景,已经告诉你要假装最好的样子了,还有什么可以点评的呢?以及他们演完,我要不要演一个正面的?我演的会和他们的有差别吗?我第一次做,这样的沟通演示,会不会有很多问题呢?

结果,家长真的演出来,让我很吃惊。在表演的状态下,可以没有任何情绪附加,结果演出来的正面情景,都是错误百出的。

比如成绩差的情景,家长只是表面上不发火,但是心心念念的,依然就只是这个成绩本身,完全没有看到孩子的心理和情绪。

而后来我演的情景,在我看来,沟通还有很多有漏洞,但是对于家长,已经像是打开了新世界一样:

  • 原来沟通可以这样耐心;

  • 原来孩子不说话的时候还可以等着;

  • 原来还可以不盯着成绩;

  • 原来还可以不觉得孩子是错的,别人惹你的时候,你打回去,在那一刻,这是对的。

  • 原来还可以不拉着孩子现在立刻马上解决问题,对孩子说,你是想现在聊,还是平静一会再聊?

更惊讶的是,后来我才听说,这些家长都是资深学习家长,很多参与过圈内有名的多日线下课程,以及很多其他线上学习。



为什么是这样?他们如此努力,让我钦佩,可是为什么结果却离正道如此遥远?

很多人跟我说过,家长学习,要给家长时间,他们要慢慢成长。

但是这一刻,我觉得,这已经不是时间的问题了。

如果不能发现和解决家长真正的学习障碍,他们大把的生命就在这种南辕北辙中被浪费了。



三、家长学习的核心障碍是什么?


经过和更多家长的私下交流,和他们近距离的探讨,我逐渐清晰了答案。

我发现,家长学习有两个致命障碍:


1

管窥效应:时时刻刻盯着孩子

对孩子强烈的执着,让家长时时刻刻想着孩子,结果制造了“管窥效应”——就像一个人只想着钱,月底就要还卡债房贷,那么不可能关注任何深层的改变机会,不可能等得起十年十倍,只会盯着每一笔眼前的进账和支出焦虑。

很明显,赚大钱的人,都是眼睛不盯着钱的。盯钱盯的越紧的人,越赚不到钱,越是底层。对孩子的教育当然也是如此。



家长对孩子太在意,就自然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希望直接塞给孩子,跳过过程。

在其他事情上,比如自己的事业、人际关系,很多家长做的很成功,很清楚要付出才能得到,要做好过程才能有结果。

但是在孩子这件事上,所谓关心则乱,家长太想要最好的结果,却暴露出了底层的索取思维,想要跳过过程,只为结果焦虑,难以做出实质性的付出。

因为太想给孩子自己认为好的,他们甚至会忽略孩子的感受。当孩子表现出反对时,家长把孩子都当做敌人,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执行,结果最好的初心,带来了最不想要的结果——孩子对家长的厌恶和疏远。

这种结果又戳中了家长最大的痛点,进一步让家长陷入焦虑、自责、或者补偿心理中,比如今天对孩子大发脾气,明天买个礼物哄孩子开心。


2

想证明自己:

我是天下最好的妈妈/爸爸

家长学习的另一个障碍是,想要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爸爸。

在和孩子沟通时,一旦聊到自己可以说上话、教育孩子的话题,家长马上很兴奋,大讲特讲,根本没关注孩子现在想不想听,更忽略了这是否符合现在孩子的教育目标。

比如一个很懂运动的家长,孩子在学堂运动很优秀,但是英语学习有比较大障碍。这种时候,亲子交流的核心方向,应该是给孩子传递学习的重要性,而不要在运动的优秀上找感觉。但家长下意识的做法,就是孩子一提到运动,自己马上很兴奋的开始讲解,没有意识到,越这样做,孩子越喜欢聊运动、做运动,越会对学习不当回事。

在学习过程中,这一点带来更多的问题。

我跟一个找我咨询的家长说,大多数家长的学习方法很有问题。我刚想说具体问题在哪,对方马上接上说,我的学习方法是这样这样的,我觉得很有收获。

问题是,如果你的方法是很好的,那么你根本不需要找我聊呀。

为什么这个家长来找我请教,但是却急于说出自己的方法?因为当我说家长的方法有错误,我在试图讲解,她却觉得我在否定她完美妈妈的身份,于是马上想要出来辩护,你看我还是有点好的。

她讲的方法,是写觉察日记。这个方法听起来很高级、很根本。她也是经过很多学习、肯定经过一些老师的提醒,找到了这种方法。但是从现实效果看,她的问题解决的并不好。

一来,觉察日记是一个通用的方法,对解决任何问题都有帮助,但是,对于目前她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肯定不是最针对性的。

二来,就算继续用写觉察日记这种方法,每个人写出来的水平和效果,也可以天差地别,她是否知道怎样写才能更帮助到自己呢?

类似的,跟家长讨论解决问题时,家长经常偏题,讲到和问题无关的地方,讲出一堆自己孩子的故事。

为什么会这样?

我指出这一点时,家长都会告诉我,是自己思维不清晰,需要训练思维。

看起来很高大上的理由?其实是借口,是在找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因素当做理由,来逃避自己当下需要做的改变。

真正的原因,是家长有很强的倾诉欲,总想找人讲自己孩子的故事,而倾诉欲的背后,是想找个人来理解我:我真的是个好妈妈呀。

你极力想证明的事情,注定就是假的。极力想证明自己是好妈妈,因为自己已经从各种角度感受到,自己很多事情做的不对。但是从这样的事实中,并没有树立起真正学习的意愿,而是想要抓住最后的希望来证明自己:至少在这一点上,还能证明我是好妈妈!



四、核心障碍在学习中的体现


在学习中,家长的错误心理制造的问题,有这些体现:


1

只想解决问题

家长盯着老师问的都是眼前的问题,跟孩子这句话怎么说,孩子问那个问题我怎么回答。可是,就算老师教了你答案,你心没到,说出来有那个效果吗?一个问题解决了,剩下99个问题怎么办?


2

学老师的东西,

总是在盯着具体的行为做法

家长听课时,往往特别关心实用,总想看老师教的有哪个是我回去马上可以用出来的。结果错过了背后真正的心法,反而根本用不出来。家长有时候说,老师这个说法太好了。表面上很有收获,其实就盯着老师说的某一句话,根本不理解这句话是怎么说出来的,为什么在这个场景下有用。


3

学习盯着概念,讲大词

家长谈到新教育,尤其是写课前作业,最喜欢写大词,比如理想、至上、尊重等等。其实绝大部分家长根本不知道这些词什么意思,更无法做出来,却喜欢拿这些词跟孩子讲,把孩子讲的更虚浮、抗拒。在学习中,家长听过一堂课很有感触,这时候就开始总结:所以尊重很重要啊。这种总结毫无用处,回去还是不知道尊重怎么做。


4

又想要这又想要那,

在纠结中耗散力量

很多家长学习的过程中,涉猎范围特别广,时间排的特别满,甚至一边听线上课一边做家务。结果,因为这种抓取和浮躁的心态,得到的都是表皮和概念,没有任何一个课程走入内心。


5

想要最完美的结果,

对照之下发现自己力量好弱,

进而严重打击自信心

家长期待自己是完美的妈妈,结果反而让自己发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做事的时候,不考虑现实情况什么方案更好,只是觉得这个方案也不完美,那个方案也不完美,进而纠结,并且觉得自己特别差。


6

学习吸收差,

在自卑与自大间徘徊

因为内心中的完美形象期待,因此在学习中,家长要么是觉得打破了完美形象,非常痛苦,觉得自卑(妈妈们经常这样,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要么是抵抗这种对完美形象的破除,很想证明自己正确,或者在教育上无法证明,就去其他领域找感觉(爸爸们经常这样,谈问题时不说话,一有能说的话题特别兴奋);要么在真的感觉到有收获的时候,特别高兴,但是把注意力都放在高兴这种情绪上了,因为幻想学到这个我跟孩子就变好了,结果没有扎实的总结收获,收获也无法深刻的留下。


一个相反的案例,是慧心共读。

慧心共读的学习参与者也主要是家长,尤其是妈妈。但是从我所见到的,学习效果、带来的实际改变,比很多学习更好。

为什么是这样?我想,并不是慧心共读的学习内容最有智慧,也不是讨论引导人的水平最高,很多上了山长课程的人,都什么实质改变也没得到。



慧心共读效果好,是因为共读关注的主题是情执,而情执是妈妈们特别关心的问题,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能够把她们从对孩子的关心上稍稍抽离出来,不再那么短视。

只要做到一点点的抽离,就能让自己进入另一种学习状态!

最近我参与的几次共读中,看到一个明显的对照。

有人问到教育问题,回答的学员们每个都讲出一通大道理,这种对对方没有帮助,因为对方不知道哪个方法最适合自己;对自己也很多时候在讲虚话,因为讲出的道理自己并不深入理解,也用不出。

当探讨到情执问题,很多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案例,和老公的关系,和孩子的关系,和父母公婆的关系等等。在这些具体的案例中,大家在真正落地的学习。



五、家长缺少的是什么?


因为执着于孩子、执着于自己的底层方法,家长在学习中,就会浮于表面,盯着问题、手段、概念、知识。他们想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想在自己的底层方法上去改变小小的细节就能帮助孩子。

他们学习的方向错了,所以上再好的课、见再好的老师,吸收效果经常也很有限。

家长需要的,是学习思维方式与信念,学习表象背后的根本。



家长看到的是,这个具体问题我不会处理,你帮我处理。但是,底层架构不改,甚至从来没意识到去底层架构找问题,不会有真正的改变。自己不想改变,却想要孩子改变,只会越帮越忙。

最近遇到的一个案例,清晰的体现了这种信念与表象的反差对照。

我给参与学习的家长出的一道题目,说如果孩子想做首富,你要怎样引导?

很多家长都觉得做首富说明孩子追求金钱,这个价值观不太对,所以我要引导他转变。不少人写出的方法是,问孩子做了首富之后想用钱做什么,并且逐步让孩子意识到,拿钱消费不好,拿钱帮助别人的话,只是给钱给东西不好。最后很多家长和孩子得出结论,用钱办学校做教育才是有价值的。

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前不久,我跟这批家长讲过,老师一般引导的方式,是让孩子学习那些富豪等精神品质,比如巴菲特、扎克伯格、乔布斯等人,老师会讲解他们是什么样的品质,让孩子清晰的认知,在生活中现在就尝试做出来。



首先,为什么我讲过的“标准答案”,家长没有答,还是答了自己的答案呢?

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答案也很好,而且觉得跟我给的答案差不多,都在引导孩子不关注金钱,关注精神的东西。



而且,给孩子讲解乔布斯的品质,家长做不到。所以用这个自己能做到的方法,感觉自己特别有引导成功的成就感。

问题是,接下来我给家长分析, 家长的引导到底起到什么效果。

家长的方案,引导孩子发现做了首富要拿钱来办教育。如果家长引导的非常成功,孩子得到什么信念?

钱真是有用啊,你看妈妈嘴里说的办教育这么重要的事情,就需要我的钱。



这和家长想要达到的目标正好相反!!!

我第一次在写文章中用出三个感叹号,因为实在想敲醒一些乱引导孩子的家长看看!

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

因为家长自己就是爱钱的,大多数家长的价值观中,钱是排序很高的,教育、智慧,只是在道理上重要,在内心实际排序中,根本不值一提,因为很多人都不理解什么是智慧,也没有感受到智慧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帮助,怎么可能把它排序高呢?

所以,家长自身是这样的信念,怎么引导都是家长孩子这种信念。孩子有这种情况,本身就是家长过去言传身教的结果,家长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这种信念,唯一的方法是自己离远点,少影响孩子一点。

那么,接下来,我们分析老师为什么用这种方式引导。

首先,老师并不特别关注孩子嘴里的目标具体是什么,因为孩子这么小,对未来社会很不了解,这些具体的目标都带有臆想的成分。但同时,这些目标中也有真实和重要的部分,就是孩子想要变成很厉害的人。不管是孩子喜欢做首富、喜欢做科学家、喜欢做新教育老师、甚至喜欢奥特曼,背后都是这同一种心理。

老师要做的,就是看到这部分正向的力量,鼓励它滋养它,让孩子与它共振。



所以老师会认可孩子的目标,然后教他怎样变成首富,就是你拥有首富的品质,那么我们就来学习巴菲特等人有什么品质。这些品质是你在生活中马上就能用出来的,比如巴菲特的纯粹与专注,乔布斯的追求极致等。

那孩子追求金钱的这个信念本身怎么办呢?如果你确实想改变它的话(其实大部分家长内心并不真的希望改变这一点,但是道理上觉得追求金钱说出来不高级)。

什么人会一心只追求金钱?巴菲特这样从赚钱中得到快乐的人除外,其他追求金钱的人,就像《三个傻瓜》中的查图尔,是因为自己内心的匮乏,想用金钱作为跟人攀比,进而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尺。



如果一个孩子学到了巴菲特、乔布斯这样的精神品质,内在肯定是有力量的、富足的,反而自动不会只追求金钱,如果要追求,就会是赚大钱的思维模式,创造者的思维模式。

老师的答案,看起来支持孩子追求,最后反而让孩子超脱了金钱的级别。

家长的答案,看起来在引导孩子教育更重要,结果反而让孩子更发现金钱重要。

如山长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看到这样的例子,家长还不警醒吗?还不想要转变自己的学习和引导模式,开始真正的学习吗?



六、什么是真正的学习?


我们如何才能进行真正的学习,学到信念的层面,改变自己的内在?


1

树根vs树叶 信念vs行为  过程vs结果

为什么家长盯着孩子,就注定教不好孩子?

因为孩子身上体现出来的,是行为,是结果。要让结果变好,需要从过程和原因上去找办法。

孩子的结果,比如成绩不好,是孩子的行为导致的;孩子的行为,是孩子的信念导致的;孩子的信念,家长给的教育手段和教养环境塑造出来的;而家长做的教育手段,比如溺爱包办、控制指责,都是源自于家长自己的信念。

所以,家长如果不审视和改变自己的信念,哪怕去老师那里学一个引导的手段,也只能起到表皮的作用。一方面,这个手段用的不到位;另一方面,这个手段解决了这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依然没改,信念的塑造不会因为这一个问题的解决而逆转。

那么,怎样改变自己的信念?这里简述一个方向:

1)要知道正确的信念是什么,也就是示范课讲解的七条信念;2)要看到这些信念具体的行为呈现;3)要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正确信念下的行为呈现有什么不同,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是这样想的,山长是那样想的。4)我怎样能做到像他一样思考。


2

理清概念vs抓大词

当家长意识到不要盯着问题本身,会开始学习,但是他们的内心没有转变,所以学习浮在表面。

最典型的样子就是,学习学到了一堆大词概念,像尊重、责任、至上、经营者等等。

学到概念带来的问题,一个是自己并不真的懂,反而障碍了自己去更扎实的了解;另一个,家长会用这些概念去引导孩子,结果一方面孩子很抵触,另一方面孩子也学到这些大词,说起来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根本没有走入心中,而且还障碍了老师把这些道理的真正内涵传递给孩子。

家长的这种方式,甚至制造了一个非常可悲的现象。

在学堂,很多学了一些新教育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还不如体制来的“新鲜”孩子,因为这些新生他们没接触过这些概念,听到的时候很好奇,能听进去;而被培养过的孩子,已经输入了大把道理,听课经常觉得这个我懂那个我听过,反而更难学进去了。

真正的学习,是对每一个概念,有清晰的认知,能够用“人话”讲清楚,比如给一个圈外人讲,也能讲清楚。以及在每个具体的案例中,都知道,按照这个概念做是什么样,不按照这个做又是什么样。

这才叫懂了概念。


3

找到卡点vs一把抓

在一次活动中,我做了亲子沟通案例的演示,家长们都鼓掌。我问大家,哪里做的好。

大家开始回答我:尊重,耐心,平等……

我告诉大家,你们要学的是,哪一句话体现了尊重,这句话背后我的心理是怎么想的,而一般家长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有这种想法的差别。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差,家长无论如何都盯着这个成绩,只是情绪爆发和情绪控制的区别。

我不盯着这个成绩,我盯着的是孩子的心理,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现在是否想要我的帮助,还是想自己平复一下。所以我会问孩子,你想现在聊聊这件事,还是以后再聊呢?

而家长的做法,一个是会直接跟孩子聊这个成绩,另一个是会当下就开始给孩子讲怎样把成绩搞好的方法。

这样的学习,是找到精细的卡点。就像航天飞机出事故,只是因为一个橡胶圈有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那个橡胶圈。



七、总结:孩子是天赐的礼物


看圈内很多的家长学习,就像看体制的英语学习一样,花费巨大,却效果甚微。实在让人叹息。

希望这篇文章的思考,能够帮助一些家长看到问题,找到方向。

当然,一篇文章能够传递的依然很有限,只能把道理讲出来。

真正的学习,需要每一个步骤按照正确的做法去做,比如课前作业如何写,课上如何听,课后如何写日记,回去如何应用等等。

在此只能点到为止,有缘的读者,可以自己朝这方向探索。

孩子是天赐的礼物。



但是对于不少家长,孩子是天赐的麻烦了。为什么?因为家长抗拒孩子带给自己需要改变的压力,只想改变孩子,不想改变自己。

孩子的到来、和有缘走入新教育,不止是帮助孩子,也是在帮助父母、给父母一个机会,让父母能够通过孩子改变自己,给自己全新的人生、绽放的生命。

祝福每个家长,都能在新教育中,收获真正的改变。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推荐阅读 | 点击进入


扫码了解更多内容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