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让恩典之光照亮生命——记少狮三班8岁孩子们生命教育系列


松下幸之助说:会读书不如会做事,会做事不如会做人,会做人不如会感恩,会感恩的人才是最幸福。为什么?因为如果一个人连做事和做人都不会,读书多了反而无益甚至有害,考分高、有才华也会成为一个不会做事与做人的书呆子,更别谈成为为他人着想、对世界产生价值的人了。那么,要成为对世界产生价值的人试想:若一个人觉得所有人都欠他,内心能快乐得起来吗?能想到为他人提供帮助或产生价值吗?也就很难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是班级孩子们的做人标准,也是孩子们本学期成长的目标,受欢迎的本质是受尊重,是让人欣赏,以及能够为他人产生价值。这些中位年龄8岁的孩子们,如何从“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良好”逐渐感知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点滴恩惠的呢?

让恩典之光照亮生命,这一生命教育不仅在于理论的“知道”,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经历的种种体验。体验教育是人心性素质的地基,也是所有的学科的基础。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有哪些体验呢?


一、调整“满瓶子”心态

如果有些孩子在8岁左右就感觉自己各方面都挺不错,成长动力弱,就会形成成长中巨大的障碍,不但任凭自己的行为习惯蔓延,而且会目中无人,我行我素,非常不受欢迎。这些虽然只是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分析其背后的心态本质是自信还是膨胀?若我们及时意识到,这种“满瓶子”并不是踏实的自信,反而是一种影响动力的感觉,也就清楚了是否需要调整。

基于此,班级同学们一起体验了通过做事来沉淀内心的燥气,如拔草、清洁卫生、扫路等。有的孩子在做事前看到这些事情很简单,但做起来是怎么都做不好,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是自己“没做好”,于是会想办法让自己逃避,比如说太脏,怕蚂蚁,工具不好用等产生消极的行为。对于“满瓶子”的孩子,他精力极其旺盛,会生出很多想法。这类情况,只有反复长时间段体验一件事,直到发现任何想法都不能帮助自己做得更好,唯有踏踏实实地行动,才能达到目标,心也便沉静了下来,这既是一种自我折服,也是一种朴实的智慧,孩子们经历过诸如此类的打磨,内心对待自己和他人也更真实了。

孩子们便能够体会到,原来一株小草都在帮助自己认识自己,路上的落叶在提醒自己有机会清扫道路服务他人了,即使是被蚂蚁咬了一口,也是在帮助自己发现,原来自己没有那么脆弱。孩子们就慢慢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里膨胀的气体逐渐置换成了实实在在的事物。

每个人每天都在接受天地万物的滋养,有无数的人、事、物在帮助我们的生命更加完善。事上练,为孩子的内心置换了“满瓶子”的状态,因此,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什么,而是你是否发现了其中的价值。把没有价值的内容置换为实实在在的体悟和心的成长,才是真正装进瓶子里的内容,当感恩之心萌芽后,无论自己身处何种环境,我们的心都会为已拥有的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幸福,不再膨胀。

二、透过他人的故事照见自己

孩子们都知道“感恩”,对于8岁多的孩子,具体怎么做,并不清晰,比如你要感恩,就要先知道“恩”是什么,如孩子和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孩子遇到他人的帮助,觉得是理所当然的,甚有自己认为别人服务的方式让自己不那么舒服,不但自己不动手,还会指责帮助自己的人。没有意识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反而把自己当“主人”,无形当中把别人当“奴仆”。原因是还未能清晰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不求回报、默默地帮助我们的人、事、物。

为了帮助孩子们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所当然地帮助你,我们把因果思维融入到生活、学习、做事、做人等多方面,适时把握教机。也会通过筛选应景的影片,透过他人的故事来“见众生、见自己”,如:电影赏析《桃姐》,剧情是一位少爷家族三代都在接受仆人桃姐的服务,为了服务好主人,桃姐一生未婚,对待主人家忠心耿耿。但由于是主仆身份,主人家一直享受着仆人的伺候,延续着古代主尊奴卑的态度。然而,桃姐年老生病,无力服务主人的时候,觉得自己对这个家庭无法创造价值,想到的是辞工。一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少爷,开始意识到桃姐的重要性,决心自己学习洗衣服及照料自己,并开始关心桃姐,学习理解桃姐的需求,最终主动认桃姐为干妈,并为她养老送终,以此回馈桃姐的付出。

从片中的少爷和家族仆人桃姐之间的相处来反观自己,一开始,少爷认为仆人的服务是理所当然的,到桃姐晚年身体衰老无法服务少爷之后,少爷才意识到自己五十年以来被桃姐照顾的无微不至,内心升起感恩,开始学习照顾桃姐。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也会通过表演的方式来理解其中的内容。引导孩子们去看到自己是否不知不觉把父母当“奴仆”,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良好的生活环境、含辛茹苦的养育过程等,却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在家里做一点事情就讨价还价,对父母挑剔,发脾气等。以此,帮助孩子们看到自己和最亲近的家人、长辈之间的相处模式,并辐射到与周围的人、事、物的相处模式。


三、知恩

当孩子们开始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时,他就扩大了眼界和格局在跳出“自我中心”的局限。然而,看见,是感恩的萌芽,知恩才是感恩的开始。

一次特别的契机,家长们分别为孩子录制了一个小视频,讲述孩子从母亲怀胎十月到长大发生过的故事,艰难如提心吊胆的孕期,危难紧急时刻的分娩、难产手术的疼痛,乃至婴儿时期“致命”的危险,如今提及,父母们依然幸福地流露出的是对这个小生命充满了感恩,只是因为“你选择我们做了你的父母”。孩子们在看视频的时候,都在偷偷地抹眼泪,得知父母生养我们那么不容易,却都在感恩我们,那我们除了让父母操心、享受着父母提供的一切,做的真是微不足道。这和消费者的“少爷”有什么区别呢?

所谓家国天下的情怀,感恩从家里开始,对生命的源头心生感恩,才可能带着感恩的心做经营者,去经营自己的成长、关心帮助伙伴、理解他人的生命,乃至帮助整个世界。孩子们后知后觉地发现,原来他们一直都知道要感恩,但以为只在父母面前尽量做让父母开心的事情就是感恩,而离开家后,做什么都与感恩父母无关。因此,当孩子们意识到,自身的成长突破,就是在荣耀自己的生命,荣耀生命的源头、荣耀家族。在班级乐于帮助他人,经营校园,受人欢迎,都是在感恩父母为你提供的成长环境。提升自己的弱项,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就是在自强自立,是在感恩父母带给自己的机会。当厘清自己与生命源头,与世界的关系之后,孩子们的生命更加独立,内心的力量更强了,格局也更宽了。

每一天,孩子们都会通过感恩窗,写下自己感触到的恩典,哪怕是某位同学对自己一个鼓励。看似一个小的行动,背后的心胸格局却是走出“自我”——“看见他人”。


四、感恩

感恩不是一种“概念”,而是一种行为。

人的生命不是独立的,如何让一直接受付出的孩子也懂得付出是很有必要的。只接收而不付出的人一定是自私之人,自私之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如何才能让孩子懂得付出呢?那就是父母要让孩子承担家中部分责任,分担家庭中的部分任务。如家长的责任是用自己的努力为家庭创造优越的生活资源,为孩子选择责优质的教育,而孩子的责任是成长,不断提升自己。在家中孩子就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服务家庭的事情等。凡包办生活全部的父母一定得到的是不知感恩的孩子。唯有在付出体验中培养人的价值感以及社会性与责任感。

因此,老师引导孩子们除了日常在做的一些服务他人的事情,从观念上理清不做消费者,而是做经营者,心理行为方面更重视养成感恩的习惯,每一天发现值得感恩的人、事、物,并用实际行动表达对恩典的珍惜。如:生命的突破—半马及徒步挑战,目标是超越过去的自己,不求成绩本身。关心服务他人—为全校分享食物,寻找维护校园等做事机会。周末除了和父母通话,想要和久违的亲友、曾经的老师、同学打一通电话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谢等。感恩来自于身心的触动及情感流动,日常,老师也带孩子们相互看到对方的进步和值得自己学习的特点。以及增强伙伴之间的理解和接纳,如每天中午结对子相互喂饭,孩子们一开始有些感到不能接受,一开始会没有耐心,体验几天之后,相互之间矛盾愈加减少了,伙伴之间更宽容,逐渐发现了每位同学可爱的一面。

当孩子们逐步跳出“只关注自己”的思维习惯,带着感恩之心与世界相处,不但更加理解他人,也更加理解对于自身,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不断完善;对于周围的生活环境,要看到满足与感恩,只有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不但能更加理解他人,也能拓宽自己学习成长的范围,从而自然地吸取他人的优势,避免他人的缺点发生在自己身上,主动完善自我,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

感恩之心,犹如一粒种子,播种在童年的生命里,注定在未来的生命里生根发芽、开花。愿恩典之光照亮每一个生命的旅程!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推荐阅读


扫码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