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接纳——幸福人生的必修课(上篇)


接纳,幸福人生的必修课(上篇)


我们今天分享的主题是:接纳——幸福人生的必修课。其实说到接纳,我觉得还挺惭愧的。因为我们分享的是关于接纳的主题,但实际上,在我们准备这次分享的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是充满了不接纳,当然,主要是我对滕老师的不接纳。

不管是这次分享的具体内容,还是这次分享的形式,其实都是有分歧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激烈的争论。我们原计划的是两个人以交谈的形式来进行分享,后来因为这个意见不太统一,最后就改成了我们两个人分开进行。

所以,我们两个也正走在学习接纳的这条路上。我觉得唯一让我感觉到欣慰的就是,很多时候我能意识到自己对她的这种不接纳,并且会去调整,所以我们两个哪怕是有争论,也能很快的从这种负面情绪里面走出来。


1

缘起


我们为什么想分享这个主题呢?这还要从两年前的一个故事讲起。

2019年的元旦,第二届免费突破班就要结业了,要在深圳举行一场毕业展示。我在2018年春季的时候被学校派往深圳的一所体制学校里面,那个学校有八位同学从第一届免费突破班毕业,学校的校长希望在学校里面进行这个教育实验,就围绕他们组建一个新教育实验班,程校派我们过去带这个班。

通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孩子们的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记得在期中考试的时候,孩子们的成绩很不错,数学和科学是第二名,语文和英语是第一名,我们从刚开始的倒数第一变成了正数第一。所以当时程校通知我,让我带两个学生去做一个分享。

当时我是带了两个学生去的。这两个学生也非常的优秀,看着他们在台上自信大方的讲述自己的经历,我打心底里为他们感到高兴。但是同时呢?我心里也有点担忧,因为我自认为是一个心理素质不是特别好的人,越是临近上场,我就会越紧张。当时我脑中也有了一些杂念:实验班的很多家长也在现场,这两个孩子表现这么好,如果我上去之后讲的不是特别理想,那就太没面子了。轮到我上台的时候,我更紧张了,所以当我上台之后呢,我就站在那个演讲台后面,然后双手扶着演讲台,我想等我进入状态,然后我再往舞台中间走。

可是我刚讲了两三分钟,我看到程校在下面朝我摆手,他就坐在那个会场第一排的正中间。他的意思就是希望我能往中间走一点,一方面我感觉自己的状态还没有完全的调整好,所以不太想往中间走,但是他又一直摆手,我心里虽然很犹豫,但还是不自主的往舞台的中间挪了两步。当我挪了两步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紧张了,紧张到甚至忘了要说什么,后来我就又退了回来。我刚站定,一分钟不到,程校又跟我摆手。就这样重复了两三次,我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心里边充满了矛盾,然后注意力也不是特别集中了。

就在这个时候呢。我使用的PPT也出现了问题。当我摁翻页笔的时候,PPT就一直往下播放,当时不太清楚什么原因,事后我才知道,不知道是哪位老师不小心把PPT设置成了自动翻页的模式,我一摁开始键,它就自动往下翻页。控制台的老师刚开始可能也没有找到原因,所以他们一直在调整这个PPT,也耽误了一会儿时间。

当这所有的事情处理完,回到我的演讲中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大部分。这个时候我又看到现场的场务人员,他们举着那个提醒时间的牌子,在会场的后面走过,这个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提醒我是十五分钟,后来是十分钟,五分钟,三分钟,一分钟。一看到他们走过,我心里就很慌,因为很多内容还没有讲到,所以那会我的状态就特别的不好。最后,时间到了,我有很多内容还没有讲完,我就很匆忙的下台了。

下来之后,我心里面其实对自己挺失望的,也很懊悔。因为在演讲前,学校安排我们去彩排,我还专门跟程校申请,说我这个人不喜欢讲重复的内容,如果进行彩排,那我可能就要重新做PPT,并改写我讲的内容,就比较浪费时间,所以我申请不彩排,并且跟学校保证,我肯定没问题,也把稿子给程校看了。结果出现了这么一系列的事情,把演讲搞砸了。

所以下来之后,我心里面其实是很难受的。当天晚上,在做总结的时候,我已经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但是当时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做总结的时候,程校好像就只说了一句话,他说,你今天没有讲出来,其实挺可惜的,不过你们这一年的这个工作成果还是很不错的。他别的什么都没有说。

其实那会儿,我已经处于一个非常自责的状态。如果他再狠狠的批评我一顿,甚至当着所有老师的面批评我的话,我可能就有点受不了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沉浸在失望中,有大概一两个月吧,我都没有完全的从这件事情里面走出来。

这种事情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发生,但是有些人很快就从这个事情里面走出来了,但是我却花了将近两个月。我后来是怎么走出来的呢?

到了2009年三月份的时候,东北的吉大附中的校长了解到新教育之后,也希望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的实验,所以就请我们过去分享。这时,程校又给了我一次机会。可能是因为我准备的比较充分,也可能是他们当时那个氛围营造的比较好,那次我觉得自己讲的还是挺成功的。从那以后,我感觉自己就从这件事情里面走了出来,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也是我们在那个实验班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因为实验班的不少家长和学生对新教育都不了解,所以刚开始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孩子们忽然换了一种学习方式,也很不适应。那个时候,基本上是处于一个相对比较混乱的状态,有一次考试之后,成绩就特别的不理想。我们那个年级主任,知道了考试成绩,就来到我们教室,然后把我喊了出去,跟我说了一大堆话,说的虽然比较客气,但是意思很明确,就是说,我们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不要在这里浪费孩子们的时间,影响学校的成绩,影响学校的名誉……希望我们好好考虑考虑,实在不行,就早点离开。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我当时很年轻气盛,听了之后,就有点生气,我就当着他的面,告诉他,我说,是你们校长请我们过来做这个实验班的,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跟你们校长汇报,如果你对我们不满意的话,那你就去找校长,不要在我们这里指手画脚,你没有资格,我这话说得就非常的不客气。说完之后呢,他也很生气,就走了。我紧接着就跟校长打电话,把这个事情给校长讲了。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也跟校长打了电话,后来校长就是两边劝了一下,这个事情就算过去了。

从那天之后呢,我就特别的讨厌他,讨厌到哪种程度呢?讨厌到我想让他从我的生活中消失,我不想让他出现在我的世界里面,但是我们在一个学校里面,基本上是抬头不见低头见,所以想做到完全不见他,是很难做到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当时就详细的去观察他这个行踪:他什么时候上班,什么时候下班,什么时候来教室,什么时候离开,什么时候去餐厅,他大概什么时候会做这些事情,大概会走哪条路线……

我研究了之后呢,我就会刻意的去避开他。我觉得最让我纳闷的就是,在那段时间特别的奇怪,就是当我做了这么多功课之后,我遇到他的次数反倒比之前更多了。我觉得就有点像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在很窄的路上遇到了,我本来想躲开他,我往左边拐,结果他为了躲开我,他也往左边拐,然后我往右边拐,他也往右拐,最后我俩就撞到了。所以那段时间,真的是非常的痛苦。我感觉我的世界里面全都是他,甚至满脑子都是他。我这里为什么说是让人魂牵梦绕的这个年级主任,就是我好多次在做梦的时候都梦见了他,我感觉要是我再不想一些办法的话,我可能会慢慢“爱”上他。我觉得我做的这一系列的事情,只有当你深深的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才可能会这么做,对她研究的那么透彻。


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沉思录,读到这样一句话。这句话是这么说的:每日清晨对你自己说,我将遇到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狂妄无礼的人,欺骗的人,嫉妒的人,孤傲的人。他们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他们不能分辨善恶。这句话其实说的很平淡,但是在当时的那种场景下,我读了这句话之后我立马意识到:哦,原来我遇到的事是很正常的,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人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每个人对他人的包容度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做事的方式不一样,说话的方式也不一样。有些人会尊重别人,有些人还不会。我在那一刻,我就稍微的有点理解他了。为了彻底的从这件事情里面走出来,我就做了一个改变,就是从第二天开始,我就不再躲着他走,如果遇到他,我就大大方方的面带微笑的跟他打招呼,刚开始,他对我没有什么反应的,没有任何的表情,装作没看见,但我能感受到他有些不好意思,我这么做了两三天之后,他偶尔会朝我点下头,有时候脸上嘴角会动一下,我能感受到他的变化。慢慢的时间长了之后呢,他有时候也会跟我问个好,这时候他就不会经常的出现在我的这个世界里面影响我的生活和工作了,等于说我就从这个困扰里面走了出来。


故事讲完了,我想问大家的问题就是,第一,您认为这两件事情在我的生活中有没有过去?第二,您觉得让我困扰的那个问题到底解决了没有?大家可以想一下。从我个人的视角来讲呢,我觉得这两件事情是过去了啊,第一件事情。当我有一次更成功的经历之后呢,我就忘了曾经那个失败,那种痛苦就淡化了很多。那么第二件事情,当我开始去接纳他了之后呢,他也慢慢的不再困扰我的生活了,这两件事情算是过去了。但是第二个问题,我的问题到底有没有解决?在我看来,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没有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真正的解决了。为什么呢?因为在第一个问题里面,我只是因为有了一次成功的经历,所以我把之前痛苦的那个记忆给掩盖住了。而实际上,当我下一次,比方说今天晚上,如果我特别紧张,发挥的不好,下去之后,我可能照样会很懊恼,很痛苦,直到一次新的成功经历出现,所以我认为这个问题是没有解决的。


只有什么时候才会解决呢?只有当我们真正的做到了接纳的时候,问题才会被彻底解决。么意思呢?就像第二个故事,我接纳了我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人,我允许他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且换一种方式来去面对他们,这个时候他已经完全无法影响我了。哪怕我以后再遇到类似这样讨厌的人,甚至比他更让人讨厌的人,我相信我都能很快的走出来,不会再受到这么大的困扰。但是第一件事就不一样,就像我刚才说的,下一次我可能还会被困扰。直到有一天,我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发挥失常的时候,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会有遗憾,只有当我认识到这一点,并真正的接纳生活中这些所谓的失败的时候,我觉得我才能算是完全的从这里面走出来,我的这问题才会被彻底解决。也就是通过这两件事,让我认识到,一个人学会接纳到底有多重要。

后来我又回到学堂,开始带国际班的同学,他们都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都很有自己的个性,有很多时候也有自己的想法。我发现只有用接纳的方式,他们才愿意跟你敞开心扉,他们才愿意接受你的引导。我们这个师生的关系才会融洽,很多事情才会变的很顺畅。要不然的话,我觉得这个是很麻烦的一个事情。

对我的孩子也是一样。我的孩子安安马上就五岁了,春节之后,她进入明珠班,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这中间其实对一个孩子来讲是有一个巨大的挑战的,在这个过程中是会出现很多问题的,甚至会把我们前期家庭教育不对的那一面展现出来,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我不能完全的接纳孩子,这个过度就会很不顺利,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2

什么是接纳?


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我也在慢慢的学习接纳。那么有些人可能会讲,说自己在生活中也经常听到关于接纳的这个概念,也会去接纳自己,接纳别人,但是好像生活中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什么原因呢?我觉得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对接纳的这个定义是不同的。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在我的心目中,什么是接纳。

接纳是由两个字组成,一个是“接”,一个是“纳”。我认为这两个字代表了我们遇到人或事之后的两个阶段。


01

什么是接?


那么第一个,什么是“接”?我们人生中会有很多的人和事,他们会走进我们的生活,或者说闯进我们的生活,就是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愿不愿意,他们都会走进来。那么我们要保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就是接受和允许。这就是我认为真正的接纳的这个“接”要秉持的一种态度,就是要允许他们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记得电影《红鳉鱼》里面那个师傅对徒弟讲过一句话:现实就是答案。就像我刚才说的,有些东西,他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们这个时候,我们除了接纳,除了允许,其实是没有别的办法的。只有当我们接受和允许的时候,我们才不会陷入纠结和分裂中,才不会那么痛苦,我们才能看到这个事情真实的那一面,我们才有机会看到问题的根本原因。那么在“纳”的这个步骤,我们才能真正的把问题给解决掉。所以我认为这种态度是很重要的。


那么对应的错误心态,就是逃避、否认和打压。我相信大家都看过《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关于这个部分,讲的还是比较好的。就拿孩子哭闹来说吧,我相信我们在场的很多老师或者家长,都会遇到这种哭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会采用三种方式,第一种就是逃避。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会用一个孩子喜欢的东西,或者说些其他的话,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走,让他暂时性的忘记他现在所遇到的问题。这是我们很多人常用的一种办法。那么第二种就是否定,就是我们会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做一个评判,“这点事有什么好哭的”或者说“你咋动不动又哭了”。我觉得这个也是非常常见的。那么第三种呢,就是打压,就是我们直接告诉孩子,你这样做很吵,烦死人了,你要再哭,就不要你了,或者你再哭的话,我就把你关在门外。那么第一种方式呢,他给孩子传递了一种观念:哭是不好的,是不对的。这种情绪是有问题的,不要让它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第二个,在我们否定的时候,我们其实在告诉孩子,你这个人是有问题的,你竟然为这点事哭泣,你简直太玻璃心了,或者你太脆弱了。那么第三种方式呢?我们其实在跟孩子传递一种观念,就是你难不难受不重要,你的情绪不重要,你不要惹到父母,你不要给父母添麻烦,你不要吵到我们,这个才更重要。


那么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孩子哭闹,到底是不是一个正常的事情?我觉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孩子小的时候,他没有能力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等他慢慢长大,他需要慢慢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过程,孩子需要练习,只有足够多的练习,才会让孩子习惯用语言表达自己,在他们熟练掌握之前,他还是会本能的用哭来表示。哭就是他需要帮助的一个信号,他在是用哭的方式来吸引别人注意,这是一种呼救,所以我说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并且我个人认为,一个听到孩子哭就受不了,或者听到孩子哭就会升起那种无名之火的家长,我觉得他绝对不是一个好家长。我说的可能比较理想化,有些时候我们可能工作很忙,事情很多,有很多紧急的事情,这个时候孩子哭,会缠着我们,我们不得不花很多精力在他身上,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些情绪,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样对孩子是会有负面影响的。

所以我希望大家从观念上要认识到,孩子哭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他是一件不应该受到谴责的事情。另外一个,就是孩子为不值得的小事哭到底正不正常?我想问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不值得到底是由谁来定义的?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很小,所以在他的世界里,在他的生活里每件事都很大,哪怕丢了一个棒棒糖,哪怕只是排队的时候有小朋友插到他前面了,很小的一件事他都可能会哭,所以我觉得这个也很正常,因为他太小,他的世界太小。那么面对孩子哭闹,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能平静的看着孩子,并且看到孩子,要看到孩子哭背后所传递的信息:他不是故意给我们添乱,而是他遇到了困难,他需要帮助,需要我们的关心。我觉得这个才是更重要的,这才是我们在“接”的这个环节应该做的事情。


人可能会担心:如果用这样的方式,会不会孩子哭的越来越多?

我想让大家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孩子不哭,是不是就说明这个孩子没有问题了?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见这种很懂事的孩子,他不会轻易的哭,更不会轻易的在别人面前哭,他会装作很坚强,很懂事,但有些时候你会感觉到他们懂事的有点让人心疼,因为他内心其实有很多东西,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但是他们不愿意表露出来。那么第二个就是,如果孩子他没有用哭的这个方式把问题暴露出来,那我们到底是否能看到孩子的问题,看到孩子需要帮助?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有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也就是说这孩子不哭,我们是会无意识的忽略这个孩子的,除非我们很闲。所以说这个也是很重要的。那么另外一个就是,如果孩子的问题,他一直得不到解决。那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我希望大家也能想一想这个问题。所以我的结论就是:哭不是我们的麻烦,不是我们的敌人,他是孩子需要帮助的信号。


其实,我们不仅对孩子是这样,我们对待自己的伴侣,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的。比如说我们刚结婚的时候,我老婆有时候会跟我提到这个买房的事情,因为我们两个结婚之后,一直住在我哥哥为我父母购置这个房子里面,我们一直都没有自己的房子,包括到现在也是这样。所以那个时候,她就会跟我提这个买房的事情,我大概也是上面类似的三种态度,先是否认她的这个想法,就跟她讲道理,告诉她,买房子是多不划算的一件事情,山长经常讲,你买房子的话,还不如买房地产的股票……我会跟他讲一大堆道理,让她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么愚蠢。刚开始,我可能还挺有耐心的,跟她讲道理,慢慢的讲的多了,她再提这件事,我就装没听见,或者就岔开话题,讲别的事情。如果她还一直说,说的多了烦了,我就会吵。我相信很多家庭也是这样的。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对伴侣的方式跟对孩子的方式本质上一样的。


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方式来对待我太太?表面原因好像是我刚才跟她讲的道理一样,我觉得这是个不划算的一个事情。但是当我静下心来,回想这件事,我发觉最根本的原因是,我没有那么多钱,如果我有非常多的钱,买个房子跟买个棒棒糖一样,她跟我说,咱买个房子吧,那我可能大手一挥:行,想买咱就买一个。对吧,就是因为我没有那么多钱,我买不起,所以呢。她跟我说这个事的时候呢,我就想逃避。同时我就很生气,因为她提的这个事让我意识到自己是很无能的,我没有满足自己老婆的一个很正常的愿望。我觉得很多时候我背后是有这个想法。那么正确的做法,我觉得就是我要看到她作为一个女性,她嫁给我之后,她希望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希望有一个稳定的生活,这是完全正常的,完全可以理解的,然后我们要坐下来,把家里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如果想买个房子的话,我们接下来需要做什么?我们怎么规划?我要把这些事情讲给她听,然后让她去做选择,如果她要买,那我们就开始准备。而不是说简单粗暴的去否定她的想法,或者说打压她,或者说逃避问题。这种做法才算是接纳。


我相信很多家庭中,夫妻之间都是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式。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会用这些错误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伴侣?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就是我们觉得他们是我们最亲密人,他们就应该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想法,他们不应该提出那些不合理的要求,甚至我们还把这当做理所当然。而实际上,我觉得我们每一对夫妻都必须要清楚,你们尽管很亲密,但是依然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人,也就是说,大家虽然是一家人,但是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对方一定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去生活,我们也没有权利逼着对方把自己改造成我们想要的那个样子。我觉得这是我们观念里面需要调整的。如果我们能意识到这一点的话,那每一次跟自己伴侣的这种意见不合,我觉得都是一个增进彼此了解对方的一次机会。每一次大家遇到一些事情,你都能发现人的想法是不一样的。当你们能很好地接纳对方,然后去进行深入的沟通的话,你就发现你们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的融洽,你们会更理解,体谅,包容对方,你们的婚姻生活也会变得越来越和谐。


02

什么是纳?


那我们再讲第二个:什么是“纳”?

我认为“纳”是一个过程,一个要把问题化解而非掩盖的过程。就像我在开头举的那个演讲的例子一样,我看起来好像是从以前那个状态里面走出来了,而实际上,这是因为那场成功的演讲把我存在的问题掩盖了,下一次同样的问题会再次出现。而真正的接纳是一定是要把问题彻底的化解。

我们接受生活中发生的这些事情之后,我们是要处理的。就像我们在篮球场上,你的队友拿了一个球,他传给你,你这个时候你要“接”,你不能装作没看见,否认这个球向你飞过来了,你也不能躲开他,然后让那个球出界,你更不能握着拳头,然后球过来之后你一拳挥过去,要把这个球给打开,这都是错误的,这是我们刚才讲的“接”的问题,你接过来之后,是要合理的处理这个球的,要么把它传出去,要么直接投篮,要么先拿着……遇到事儿也一样,我们“接”过来之后,要客观理性地分析解读这件事,看到成长的契机,进而寻找解决的办法。最后呢,我觉得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放手让这些人和事从我们的生命中离开。


这个过程是需要智慧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常见的问题。比如我刚才说的听之任之,其实就是默认,就是纵容,觉得还挺好还可以,没有什么问题,也不需要去做任何改变。也有时候,我们觉得对这件事无能为力,所以就选择了忍耐和退让,并且会安慰自己说我这是接纳。很多人会把这种放任的处理方式误认为是接纳,但是我觉得这种方式中充满了被动充满了无奈,完全没有解决问题,所以根本就不是接纳。

我举个例子吧,有一次,我一个亲戚到我家去,然后我们坐那聊天,在聊的过程中呢,这个亲戚就开始数落自己的儿媳妇,说她儿媳妇怎么不好,怎么不好,我看她说的挺难过的,我就有点尴尬,于是我就接着她的话茬,说你这个儿媳妇还可以,滕老师怎么样怎么样,我就把滕老师的毛病和问题都给抖露出来了。事后呢,滕老师就很生气,当时我们好像还吵了两句。


当然,这不是接纳的做法,我也不是建议大家这样做,我只是觉得她这个做法是相对比较好的,好的地方就在于,通过吵的这种方式让我认识到了,我这种做法是对她是一种不尊重,我这种做法伤害到她了,那我下次可能就会注意。但有些太太可能在家里面,不是很有地位,或者跟自己的丈夫,关系不是特别平等,所以遇到类似的事情,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受到了不尊重,然后就选择听之任之,希望对方能看到自己的包容,看到自己的忍让,然后幡然悔悟。这个是我特别不赞成的,因为一旦你采用这种方式,慢慢的,你们夫妻之间就会建立一种相处的模式,就是每次都是一方强势,另外一方选择退让,你们的关系就会越来越不平等。这个时间一长,一定会出现问题。滕老师采用的这种方式,让我很清楚的感受到她是有尊严的,她也是需要我去尊重的。她有自己的底线,有自己的原则,我要把她当成一个跟我平等的人来看待。

另外一个故事就是,有一次我们春节回家,因为跟亲戚们很长时间没见了,就想请亲戚吃个饭。当时不知道什么原因,也没有考虑那么多,我就跟我妈说了一下,然后就订下了日子。到了约定的日子,我跟滕老师讲这个事情,才意识到自己忘了跟她商量了,当天晚上我们又吵了一次,她的意思是我很不尊重她,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女主人,不仅没有跟她商量,甚至连招呼都没有打,就把这个事情给定了下来。

通过这种夫妻之间的小摩擦,能慢慢的让彼此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底线在哪里,我们再亲密,我觉得都不能轻易的越过这个底线,这样两个人的关系才会良性发展,才会越来越好。我为什么讲这个讲这么长时间?就是因为这个放任的这种态度,在婚姻生活里面其实很普遍。在我身边也有很多反面的例子。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在遇到事情时,没有办法理性客观的解读,而只是在脑袋里面进行一些不合逻辑的联想,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编故事。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让自己产生很多不必要的担忧和焦虑。

我举个例子,就是我们刚结婚那阵子,滕老师只要在我面前提到别的男人,我就觉得她在拿我跟那个人去做对比,觉得我某些方面不太好,希望我能向那个人学习,我就会纳闷:她为什么嫁给我了还对我这么不满意?甚至我还想过,如果她一直拿我去跟别人对比,看不到我的优点,我是受不了的,如果有一天我们过不下去了,怎么办呢?总之,我没有认真听她说话,而是在脑袋里面编了很多故事,所以就很痛苦。


那么第三个呢,就是我们要从发生的这个事情里面,看到成长的契机。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讲,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是帮助我们成长的,任何一件事情,哪怕再不好,或者我们遇到一个人,哪怕再不好,它一定有它积极的那一面。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就是把生活中的每件事都变成好事。我觉得这才是我们今天讲这个关于接纳主题想要达到的一个最终的目的。

就以别人指出自己的问题为例吧。有些人为了让自己舒服点,就找理由为自己开脱,然后呢,美其名曰说我接纳自己。实际上,这是“接而不纳”,也就是说,这种方式是接受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但是并没有看到成长的契机,并去化解问题。

比方说我就有一个坏习惯。有一种菠萝味的啤酒,我以前上学的时候经常会去打篮球,打完篮球之后就很热也很渴,然后就喜欢买这种啤酒喝,特别是冰镇的,喝起来会觉得特别的舒服,后来就养成了这个习惯。后来进入新教育之后,知道这个东西不好,但是有时候回家,或者出去的时候也会买点来喝。这次暑假,我在广州校区这边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因为天比较热,我就买了一箱燕京的菠萝啤放在家里,有时候也会放在冰箱里面,渴了就拿出来喝。我妈就天天批评我,意思说,你还是个新教育老师呢?你怎么还喝这种垃圾饮料?然后会跟我说冰镇的对身体怎么不好……那这个时候呢?我就阵阵有词跟她讲,我说,妈,你是不是对我要求太高了?你看我不吸烟,不喝酒,不打牌,也不花钱,身上几乎没有坏毛病,对吃的穿的也没有什么要求,每天就是读书、工作,这样好的儿子你去哪里找?我就这一个坏毛病,你就不能对我包容一点吗?我当时是这样跟她说的。但是按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接纳来看的话,我的做法就是“接而不纳”。我这种做法还算好的,还有些人有强烈的道德感,但是自制力比较差,他们身上经常发生的情况就是,知道这种饮料不好,自己不该喝,但是每次想喝的时候又忍不住,喝完之后又在内心谴责自己,这类人最痛苦,这是典型的“不接不纳”。

当然,真正要做到接纳的话,首先要接受自己有这个坏毛病,不要否定自己,更不要谴责自己,因为这很正常,我们都不是圣人。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些措施,慢慢减少这个次数,减少对身体的伤害,我认为就可以了。如果实在改不了,也没关系,因为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前两天我打开手机的时候,蹦出来一个弹窗,提醒我说,最近燕京菠萝啤降价了,我当时有点想买,后来想起了我妈的话,然后就没有买。我觉得接纳就是这样的态度,我接受我现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我也愿意让自己慢慢做出改变。


那么第四个问题就是我们遇到人和事之后,要去寻找解决办法。在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去要求别人改变什么,而是去想一想自己到底能做什么,我觉得这个是接纳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想改变别人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想要解决问题,都必须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想我能做什么,然后来推动别人或者来影响别人,让别人自动去改变。当然,如果最后对方没有改变,那就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了。

比方说,我和滕老师刚结婚的时候,她特别喜欢逛街,喜欢去买东西。但是在我看来,逛街真是没什么意思,花钱费时间还很累,特别是有的时候你还不准备买什么东西,只是逛来逛去的,很无聊。

我当时的做法是什么呢?我估计我说出来,很多女士会不太认同。我的做法是,你想去我不拦着你,只要你不觉得累就行,你买东西呢,我也不管,你只要口袋里有钱,你想买什么都可以,但是我也不支持,比如说你喊我去的时候,如果我不准备买东西,我就不去,当然偶尔也会去。我的立场非常鲜明,我认为这件事是不好的,不对的,我也不想做,但是呢,我也不要求你跟我一样,我选择自己不去,你想去你就自己去。

我们在结婚初期,类似的问题其实很多,我一般都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当然也发生了一些矛盾。因为这种方式显得特别没有人情味,本来很亲密的两个人,好像分的很清楚,滕老师就经常会问我,如果这样的话,婚姻还有什么意义?我还不如一个人过呢。我相信大家也有这样的疑问。

大家之所以有疑问,是因为我们的婚姻观是不同的。夫妻之间,肯定是要相互扶持的,我在乎对方,在对方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会尽力帮助对方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对方更满足更快乐,我认为这就是婚姻的意义。

但是我不希望对方依赖我,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照顾好自己,哪怕是夫妻之间。我希望我们离开彼此,也能幸福的活着,这种独立性会让我们的内心获得极大的自由,这种独立性也会让我们既关爱彼此,又不至于对彼此太过执着。这种独立性,我认为是夫妻之间必要的距离,也是幸福的关键。

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多想想自己能做什么,而不是要求或者逼迫孩子去做什么。比方说新教育经常提到的断后路,就是这样的思路。我们不是逼着孩子去成长,而是明确告诉孩子,到了18岁之后,父母就没有义务去养你了,你到时候就要自己出去谋生活了,你是否提前做点准备,那是你的事。通过这种方式,让他自己去真正的为自己负起责任来,去考虑自己的未来。

我在跟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也是一样。因为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你总是逼着他们做一些事情的话是很难做到的。我能做的就是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到,然后提前设计好,把他们往我希望的方向去引导,当然,最后还是要把选择的机会留给他们。如果不行,那就只能重新规划了。


那么第五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也是我认为很重要的,就是这些来到我们生命中的人和事,当他们走的时候,我们要放下,要允许他们离开。很多时候,我们希望把一些好的永远留住,坏的又难以放下,导致我们把这些东西都放在心里,背在背上。时间长了,你会很累的。

就像我跟滕老师,结婚前我的注意力全在她身上,我们的关系也很好,结婚之后,我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工作上了,她在第一次怀孕的时候,我对她的关照就比较少,有时候忙起来,说话也不太注意她的感受,所以她对我是有些意见的。我们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正在进行一个挑战,并且做过公众承诺,我说我每天要跑五公里,如果没有做到的话,我就在我们那个群里面给大家发一百块钱红包。我记得孩子出生的那天晚上,我忽然想起还没有跑步,我知道生完孩子之后有很多事情,我可能就跑不了了,所以她进产房之后,我就赶紧去跑步了,其实我也问了医生,像她这种情况,多久才能生。医生跟我说,可能还早,要等。我就赶紧拿起手机,出去跑步去了。

后来,我们谈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她就有点不是特别开心,我就跟他讲,过去了就别提了。她说,这是我一辈子的阴影,后来,我跟她开玩笑说,你这是准备让我用一辈子来偿还呀。

但是大家想一想,就是你把这些事情记在心里面,那就像一笔帐一样,你觉得别人能不能还清?就像我最开始讲的故事一样,别人其实是还不清的。别人最多做出补偿,就是通过创造一些正面的体验或者加倍的对你好,让你感觉舒服一点。但是你之前的那个阴影,你必须自己学着去接纳,学着去放下,这个阴影才能真正的消失,你心里面的疙瘩,才能真正的解开。


其实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就是当我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在生活中做其他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做法也会发生一些变化,就是我再遇到事情的时候,不会试图寻找一个最完美的代价最小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会用相对比较好的方式来快速的把问题处理掉。如果不解决的话,我的注意力,我的时间,精力都会被这件事牵着,我觉得是很不划算的。所以我觉得,哪怕就是付出的代价稍微大一点,也值得。

我们举两个例子吧。大家可以问问自己,你平时买东西的时候,你是看到自己喜欢的就买了,还是说你会货比三家,然后比比价格,比比有没有优惠什么的,最后再做一个选择。那如果你是看到喜欢的就买了的话,我要恭喜你,那是我认为最好的做法,也是我追求的生活。因为在网络上的东西那么多,你每次都要比来比去,选来选去,就会占用很多时间,是特别不划算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将来能做到,在生活中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能做到用一个相对好的方式来更快速的把问题解决掉。因为你解决掉了这件事情,它就从你的生活里面离开了,这个会帮助我们节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会让我们心里的负担减少很多。


3

总结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是接纳?人生中有很多的人和事,它们会走进我们的生活,不管我喜不喜欢,我们都必须要接受,要允许他们存在,但是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进行理性客观的解读,从中看到成长的契机,寻找解决方法,最后要允许这些人和事从我们的生命中离开。

这让我想起了南怀瑾大师在讲解金刚经时说的一句话:物来则应,过去不留。这句话所描述的境界跟我理解的接纳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时候,都能做到这样。


接下来呢,我想举个例子吧,说说我认为的接纳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


做老师的人会有一种苦恼,就是特别担心身边人会说:你还是个老师,你怎么连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那你哪有什么资格去教其他人的孩子?不要说别人,连我妈都经常这样说。每次我女儿哭的时候,她就说:你不是老师吗?怎么你的女儿还会哭呢?你还说你教的好?我听了就很懵,你跟她讲道理吧,一个老人家,又讲不清楚。就好像我们老师的孩子就不是正常人,老师的孩子就不能哭,老师的孩子就应该从小就乖巧懂事,然后就应该上清华北大,上耶鲁哈佛。这个像什么呢?就像医生就不能生病,医生的家人也不能生病,是不是完全没有逻辑?但是这种事情确实会困扰老师,特别是老师的孩子在班里表现不好的话,就会显得我们这个做老师的水平还不够。当我们有这种观念或者有这种苦恼的时候,我们面对孩子,是很难做到接纳的。

比方说我的女儿,她的性格跟我小时候有点像,就是她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内向一点的孩子,平时见人也是比较腼腆的,特别是见到陌生人,一般是不打招呼。我在最早的时候其实是不太接受这一点的,因为我在成长过程中就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所以我希望她不要像我一样。

我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落落大方的,见人能很有礼貌的跟别人打个招呼。我假期的时候还听到一个学生跟我反馈,说她妈经常批评她:你还是一个新教育学生呢?家里来亲人来客人,你连个招呼都不打,你也不坐着陪他聊几句话,别人问你什么问题,你也不想说,你就完全不配做一个新教育的学生。这个孩子就很苦恼,问我该怎么办啊?我说,找个机会,我跟你妈妈聊聊这个事情。

有这种问题的家长,我希望大家要换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想一想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当他面对一个不常见的亲戚朋友,他是没有什么话题的,因为这些亲戚和朋友跟孩子的生活没有太多的交集。就算在一起聊天,一般就是那几句话:你在哪儿上学呀?你考试考多少分啊?这种聊天对孩子来讲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所以,如果孩子不愿意打招呼,我建议大家要接纳孩子,千万不能为了让亲朋好友满意,就去逼迫孩子,或者指责孩子。我们越这样,孩子越排斥这件事。如果用接纳的态度来面对的话,孩子反倒更容易走出来。

就像我的女儿,当我想到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时候我就想开了很多。我不再要求她了,我站在她的立场去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她不愿意打招呼,最后我发现,原来她也知道应该打招呼,但是她不知道该说什么,另外,有些人看起来比较凶,她有些害怕。搞清楚之后,我就设计了一个方案,来帮助她改变。

需要提前说明的是,在我家,我和滕老师根据孩子的情况,给她设定了一个赢取金牌的挑战计划,大致的内容就是,只要她完成一个突破,就可以得到1个小金牌(在笔记本上画勾表示),等她得到了100个小金牌,我们就会给她定做一个金牌。

有一天吃饭时,我就跟她商量,要把打招呼作为一个挑战,每打三次招呼,就可以得到一个小金牌,她高兴的同意了。然后我又跟她玩了打招呼的游戏,让她知道在打招呼时该说什么,并让她有足够多的练习。第二天我们出门的时候,她就顺利的完成了这个挑战。为了让她养成习惯,我给她提了一个要求,每天至少要跟一个人打招呼,可以自己选人。后来,她在这方面改变比较明显,我们上次去校区培训的时候,程校过来了,她还张开双手跑过去,让程校把她抱了起来。现在她虽然还不像那些外向的孩子一样,但是我对她的改变很满意,起码我知道这件事以后不会困扰她。这就是接纳的力量。


第二个故事,就是前几天,女儿晚上洗完澡之后,就说自己不想去上晚课,就想呆在家里。因为当时我也急着去上班,所以我就跟她说,想留在家里也行,不过,如果留在家里的话,就要做家务,或者就去上学,你自己选。她听完之后立马就哭了起来。

后来因为上课的时间快到了,然后我就走了,让母亲带着她。后来到教室之后,我就在想这个事情:为什么我这样说她不接受?我明明让她自己选择呀,她为什么会哭呢?我意识到,可能当时我急着走,所以说话很严厉,有些不耐烦,并且表面上我是让她自己来做选择,在她看来就是在逼她。另外,我也没有搞清楚她为什么不想上晚课,没有去理解她当时所处的一个情况,我只是采取了一个对我来讲最方便最容易的方法。

当天晚上回到家,我就让她坐在我的腿上,然后我跟她聊天,通过问答,她明白了如果经常请假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另外,作为一个学生,遇到哪种情况可以请假?哪些情况不能随便请假?确定她明白我的意思之后,我就跟她商定了一个新的规则:在不能请假的时候,如果选择不去上课,就按照暑假的学习计划进行,并且要扣除小金币一枚,取消一项家庭权利。另外也考虑到刚刚开学,忽然从假期生活转到学校生活,她可能需要点时间适应,所以我又加了一条:第一周有三张免死金牌,也就是违规三次以内,没有惩罚,这三张金牌如果没有使用,到周末可以兑换奖励一个小金牌。以后每周有一张免死金牌。女儿听了很高兴,从那天开始到现在,没有再出现过缺课的情况。


我们很多时候面对我们的孩子,不能做到去接纳他们,总是希望他们能快速的去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然后变成一个经营者,一个至上的人。我们这样做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对孩子有太高的期待,我们希望孩子最终能成为我们想的那个样子,并且我们希望他当前的每一步都能按照我们心里面所设想的那个方式来进行。正是因为我们心目中有这种期待,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他没有满足我们这个期待的时候,我们就难以接受。

所以,如果想要接纳孩子,我们必须放下期待,或者降低期待。只有降低期待,我们才能把成长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才会学会为自己负责,孩子成才的可能性会更大。

后来我也跟滕老师沟通,说我们做一个新教育老师,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们应该把自己的教育的目标定为什么才是比较合适的。我们商量的结果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只有一个,就是我们希望她18岁之后,成为一个能独立生活的正常人,她只要能做到这点就可以了。我没有那种期待,她将来一定要成为一个精英。因为我觉得一个人是否能成为精英,不是由一个家长来决定的,而是由他自己决定的,要看他内心到底有没有那种强烈的想成为一个精英的愿望,跟他将来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也有很大关系。这就超出了我们家长和老师能控制的范围。

所以我觉得我们必须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如果我们的期望只是希望孩子能成一个独立生活的正常人,那我们可能就更能接受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节奏来成长。我觉得最可悲的就是,我们天天期待孩子成为精英,我们逼着他做这做那,我们天天就是要他有至上意识,让他有目标感,最后孩子变成了在为我们学习,内心没有这种成长的愿望,也不愿意为自己承担起责任,最终呢,他连一个普通的正常人都很难做到。我觉得那个时候,才是一个真正的悲剧。这是我今天晚上想跟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接下来,由滕老师给大家分享下面的内容。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推荐阅读



扫码了解更多


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