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有真教育!愿父母之邦有佳弟子!
愿天下学子有明师指路!愿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这学期我们要做孩子的“知心姐姐” ——2021秋季教师培训总结系列之三




8月22—28日行知学校进行了一场没有培训讲师的培训会,7天时间每个人都经历了一个真正自助、自我升级蜕变的培训。这究竟是怎样的培训?培训后头脑中装满了理论与想法,这些想法怎么落地?我只从团队建设和沟通两个方面来总结我的收获及计划实践方案。



一、团队建设


1

人天生追求团队归属感(社会性)

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其中的政治指团队行为,意指人是会自动寻找团队,寻找认同感的物种。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把一群毫不相干的人聚集在一起,随机分为一组、二组、三组,实验人员发现组内的人会自动结成团队,与外组进行明争暗斗的竞争。这也是团队。

2

构建团队的方法

在《变量3》中经济学家何帆给出了自己关于团队建设的研究视角。

2020年10月份,何帆老师参加了第15届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与一群大学生在茫茫戈壁穿越120公里。哪怕道不合、情不投,大家也有一种默契。哪怕互相吵起来,这些来过戈壁的人也知道究竟在吵什么。这段共同的经历使得这一群人成为了 “自己人”,成为了一个“团队”。

何帆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展示了建立团队的方法:把一群人放在一个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里,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共同经历。这段共同的经历,能培养出共同的情感,缔造出团队。
建立团队的方法其二:以武汉疫情为例,武汉封城76天期间,全国人为分成了武汉人和非武汉人,可以说当时武汉人变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管控的焦点,甚至是避之不及的人群。于是武汉人之间成了“我们”,非武汉人成了“他们”。一段独特的共同经历,让武汉人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共同情感。通过“他们”,可以定义“我们”,这又是建立团队的一个速成办法。

《孙子兵法》中关于团队建设有一句话“上下同欲者胜”, “欲”指欲望、目标、方向、志向。孙子说领导层、中层、下层大家都有共同的目标就可以打赢战争。这句话也贯穿8月22日开始的7天行知学堂教师封闭培训的始终。

3

志远团队的成功要素

8月22日行知学堂几十名教师分为4个团队,穿上了4个颜色的队服,开展了关于行知历史、家校沟通、亲子沟通、团队沟通、表演训练、团建拓展等活动。

老师们每天都由自主报名牵头的主持人来组织各个互动环节。真正把培训变成了自己想要、自己需要、自己喜欢的培训。桂林团队在第一天家校沟通环节中,每个老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志向(欲),大家共同的想法是成长自己、成就他人、利益社会,于是我们把桂林校区的名字改为志存高远的“志远团队”,统一口号“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有了一个新名字的志远团队仿佛坐上了喷气式飞机,在4个团队中比分领先,最后获得了本次团建第一名。
综合回顾本次行知培训及志远团队成功的因素:

1、上下同欲。
2、封闭环境,拥有共同经历(7天在同一座大院表演、沟通)。
3、整个教师团队被分为4队,有了“我们”与“他们”的不同。

4

复制成功的团队要素到班级管理

我反复在想我们如何把这次行知学堂志远团队的成功经验应用到志远一班管理上,构建一个优秀的团队。综合以上三个因素,我们要这样做:

4.1

构建一个目标

目标是个老话题。每个学期初都是从目标课开始的。志远一班的长远目标是3年后考取Sat 1400分免费上三语高中。从上学期执行这个目标情况分析,部分同学感觉时间还有3年,不着急的心态导致学习还是有些松散。而对比看,我们校区举行了一个大汉运动PK赛,准备时间与比赛时间间隔3周,学生和老师都很紧张,定期练习,最后比赛状态很不错。因此,本学期我们把全体学生们按照目标分为三类。


第一类,词汇量4000以上同学目标为雅思5.0,有步骤的开始听、说、读、写,“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这些同学词汇量即使不达到8000,也会有6000的成绩。


第二类,词汇量1000-4000同学的目标是突破7部电影。不考突破班学习电影目标定为掌握词汇、句式,不再过分强调表演。主题课心性调整也服务于英语目标,学习英语倦怠、不集中精力时用信念系统等主题课激励大家。有了动力后继续突破英语。


第三类,考取突破班同学。侧重英语表演,词汇、主题课、运动三项的训练。力求钻研透7部电影。不做超范围学习。


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学生们会有的放矢的学习,互相补充。


4.2

构建封闭环境

校区本就是封闭教学环境,我们要多利用这个环境做类似上学期“挑战周”的项目,突破学生的缺点、极限。凌培博同学上学期就是在挑战周半马跑出1小时30分,实际上如果没有挑战周,他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自己的潜力。其他如陈俞希等多位同学也有各种突破。本学期我们设计更多“涅槃计划”项目,调整团队状态,舒缓青春期多余的能量。


4.3

利用PK等活动激发“我们”的斗志

在PK中 “我们”充分运用与“他们”的对抗增加巨大的凝聚力。过去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有国人高度团结应对外来入侵者,如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等。外来的压力极大改善了中国人内部的散沙心态。华为作为一家中国企业受到美国政府联合打压时,国人反而把购买华为视为爱祖国的行为来支持华为。同样,学生PK、教师培训PK也是在激发人的斗志与潜能。PK对象也可以是临近的志远二班,志远三班,也可以是国一班英语组。对外展示也是一种隐含的PK,展示对象选择线上的家长,行知的家长等。

总之,老师的工作就是不遗余力的制造PK,展示机会,给学生们输入短期目标,梳理PK后的成就感。


一个团队拥有了内在目标,再附加外在PK不断刺激,就会更具活力与动力。


二、沟通方面


1

有效沟通的要素—–心

维持一个团队建设、班级建设最重要的方式是沟通。
本次培训沟通关键点是一漓老师解释了沟通与说话之间的差别,经过老师的现场示范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大部分时间是在自说自话,没有有效沟通。沟通的核心来自余世维博士的《有效沟通》中提及的要素。其中:沟通是一种心态—放下自私、自大、自我的心态。把关注点确定在对方身上,没有先入为主的心,从他人出发并适时引导。与谈话者站在同一角度与之构建“一伙人”的共识,对方也因此而愿意敞开心扉,呈现出正反馈的沟通效果。从本次培训看,志远团队正是因为老师们放下评判,积极参与,坦诚沟通,共同明确了团队的目标与愿景,于是空前团结。

2

分析山长沟通的秘诀

本次教师培训沟通具体练习方式:首先给出一个场景,老师们根据场景写一段孩子与教师(或家长)双方的沟通词,然后对照山长写出的同一场景的沟通词,找差别。我们写的沟通词语与山长的沟通示范差异巨大。在山长范本中,第一句话就表达出“不管你考试好不好,你是我的孩子,我依然爱你”,瞬间打消了孩子的顾虑,为后续沟通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在之后的谈话中他进一步引导孩子吐槽、释放情绪。没有了情绪的孩子才有心绪倾听家长的引导。通篇研究山长的沟通后发现,良好的沟通是构建一个姿态“我愿意与你建立一个美好的关系”,把关系放在首要地位。一切以关系为前提,能谈就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能谈就停下来,再次等待机会。这样不急不缓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孩子感到安全。
山长沟通时,他还在孩子面前明显表达出自己的无力感,主动“示弱”,引发孩子理解一个弱者的颓势,自然引到如何由弱变强,唯有努力。而且最妙的是,山长根本不提“孩子你要变强”而是强调,我自己要努力做事变得强大,你看你要不要跟随?小孩子在润物细无声中自动提出要变强,整个沟通环节在自尊、尊人中一步一步带着孩子走。这真是沟通中的高级技巧。更多的沟通心法与方法还需要再细致揣摩,参悟。

3

沟通的核心—-身份的认定

沟通培训后,我反复思考山长为什么那么擅长沟通?山长的家教及童年经历也许是一个切入点。山长曾经在上课时说,“我是家里的长子,从小开始只要弟弟妹妹出错,妈妈爸爸肯定收拾我,因为我没有照顾好他们”。在中国传统家庭里,长子起着代父母的作用,大儿子身份意味着一种关照、体恤体谅、责任感,因此,山长关照他人的心是从小在父母的教导中学会的。在谈话中关照他人能有效沟通,在做事中关照他人能起到领袖的地位,关照的人越多领导的人越多。据此,沟通要素之一是身份定位。

4

沟通落地的做法

新学期来临,山长在今日新教育群中公开表明本学期学堂开启一对一心理行为课,即,学生每周会和教师谈话沟通,老师要学会做学生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我们志远一班也开始一对一沟通私教课。
我们的做法计划如下:

第一步,放下身段。放下老师的架子与角度,想方设法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变成学生心中“懂我”的老师。在山长的沟通范例中,山长一句话或者几句话就打消了孩子的担忧。我们功力没有山长深厚,不能一下戳中孩子的心,但是“勤能补拙”,平时多观察孩子,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的原生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同时,老师们之间多交流,结合家庭模式与孩子日常表现分析出他的主流性格。“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老师们积累更多案例,看到孩子们的心之后,想用什么方法沟通、从任意一点切入谈话都能达到“老师懂我”的境界。
第二步学习沟通资料。学习山长沟通相关博文,看山长沟通心法,捭阖之道。仔细揣摩各种道理。学习山长推荐的电影,重在看对话等内容。在山长电影课讲记中寻找山长分析过的电影;朱云龙老师讲解的《伟大辩手》《四等》也可以作为一个材料研究。同时,教师团队之间上电影课,重在讲解其中的沟通心法与方法。

阅读沟通方面的书籍:《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高绩效教练》《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可复制的沟通力:樊登的10堂沟通课》等西方工具理性方面的书,加入山长东方文化的心法,实践出一套自己可行的引导方法。
第三步,与学生沟通时录音,之后整理出沟通记录。每两周交一份详细沟通记录,找到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改进设想。

第四步,教师之间模拟沟通场景,实景演练,讨论。

我们现在仍然处于沟通学习打磨阶段,有些计划只是头脑中的认识,没有经过刻意练习。但是,我们确定了目标—–成为孩子们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

只要不断练习,一定会在现在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一旦有了高超的沟通能力,教师可以敏锐地觉知学生的心。学堂的孩子也会在开放的沟通中更加自信、理性处理自己的情绪,从而帮助这些年龄在13岁左右的学生顺利度过“迷茫的青春期”,在未来的人际交往中多一份同理心,成为人工智能社会中擅于与人打交道的高级人类。



欢迎关注行知智慧园视频号



推荐阅读


扫码了解更多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行知智慧园

赞(0)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